《天使之刃》的影评

时间:2022-10-06 08:59:47 影评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天使之刃》的影评

  《天使之刃》观后感(一):拔掉恶果,才不会开出恶之花

《天使之刃》的影评

  整个故事充满巧合和因果报应。以女主人公祥子为中心,她作为少年犯,被少年犯杀死,这算得上一种因果报应;而戏剧性的巧合在于,她为弥补自己的过错,为救治被害者的女儿,她威胁了另一个少年犯,而这个少年犯通过设计,最终使被害者的女儿在重获新生之后,也成为了一名少年犯。

  这种用少年犯大集合的方式呈现了多种未成年犯罪的形式和动机:由于校园欺凌而起的杀意、在一时大意下的冲动犯罪、被害者亲人的复仇、被威胁后精心部署的借刀杀人……这些多种方式的串联使得整部剧足够精彩,细细推敲存在一定漏洞,但关注于未成年犯罪和未成年保护法的目的已达到。

  为什么要表达这样一个主题?近十年里日本涌现了许多关于未成年人的犯罪的作品,《彷徨之刃》中一时歹念将女孩残忍杀害的三个高中男生、《放学后》因为被窥探到了青春期的秘密而杀死老师的女学生、甚至《告白》里青春期里自卑作祟的证明性杀人的少年A和少年B……青春期情绪的敏感和波动是未成年人犯罪最主要的成因,这也是日本人文主义所推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尽力保护未成年人的初衷,起初他们坚信未成年人的犯罪需要宽恕,他们只是孩子,这一时的过错不应该使其贴上“恶”的标签,我们大人们应该给予他们全面的保护,抹去这一污点才能让他们重返社会。但手段日趋残暴、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的现状狠狠的给这些保守派们打了几个重重的耳光,而这些真实的案例经过加工、放大再被搬上银幕之后能进一步刺激人们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定性上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过于放纵的政策下已不能有效控制的反思,而目前日本已修改的未成年保护法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点。

  再回到这部《天使之刃》,剧情过于刻意是他无法避免的硬伤,但其核心能够表达正确的价值观即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少年犯自身,已经犯下的过错是不能被抹杀的,其赎罪和弥补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被害者的手中;对于整个社会的大人而言,做好事前的干预,帮助事后的直面解决,留给这些孩子重新走上社会的空间才是最正确的保护方式。

  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要打破循环就要从已经发生的恶果中直面恶因,一味的逃避只会成为恶性循坏,甚至蔓延成为一种社会性。当下日本一味的否定历史和过去,逃避的不仅仅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话已至此,与君共勉。

  《天使之刃》观后感(二):未被化解的恨,加护便成刀刃,未能解开的谜,直接剧透算了

  不太习惯未追完剧就写剧评,但看完第三话已确定日剧的改编与小说原著不会再有出入。既然看剧的豆友不多,希望剧透的也不在少数,为此我重新翻阅书本回顾顺便书评、剧评一起写。

  这是一部从“平民侦探”视觉展开的犯罪推理故事,如果据前两话的表面案情,很难想象后续有错综复杂的内幕。根据日剧的进程编排,基本按照小说原著五大章篇幅(罪、新生、罚、告白、赎罪)铺开,除了内容跨度不一,顺序和细节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是一部完完整整的复刻影视化而已。

  顺带温馨提醒,无论读原著或追剧,择其一足够,因为故事内容并无二样,没有惊喜;但就我作为看过原著,之后再追剧集的立场来说,小说原著打四星,那么日剧改编只能给三星,希望谅解。显然问题是出在唐突的演绎和衔接上,当然日剧配了大提琴伴奏这点我十分钟爱。

  翻查百科资料,《天使之刃》小说是获得2005年第51届江户川乱步奖的优秀作品;就获奖的看点,我会总结归纳为以下三点:

  1、文笔流畅,虽然没有宫部美雪阿姨的华美描述,但能把场景、心情、状态交代清楚,可在脑海中已经形成小剧场,对读者而言已经足够。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前段有拖拉乱调,中段才渐见佳境。

  2、故事构思巧妙,这个巧包含“精巧”和“巧合”,作为推理悬疑小说,案件布了几层烟幕,案情也很曲折;其次,这是一部登场人物不多的小格局推理剧,凶手一直藏在里面,因此犯罪与动机很容易被作者串联起来。

  3、立法的理念与反思,作品主旨会针对《少年法》各种观点进程阐述,故事可见分立两派论调:严惩派和保护派。

  店长桧山贵志象征严惩派,各种偏激的言论:

  “为什么因为是少年,所以罪行会变轻,对于被害者失去的也随之贬值,如果国家不能给予他们惩罚,我想亲手杀死他们”。

  加护人相泽秀树代表保护派,始终如一坚持观点:

  “孩子们是具有可塑性的,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即使成长在恶劣的环境中,犯下严重罪行的孩子,以后也会通过反复努力获得自新。”

  然而又在事件进展中,双方都各有动摇,记者贯井这个角色便是经历过后的中立派。关于贯井,无论小说还是日剧,起初都是个不讨喜的角色,随着剧情深入,才会发觉他才是全局最理性、最稳重、尽管处世圆滑、立场不定但仍是思想端正的人,毕竟上了年纪有过背景,他更希望通过发表作品将两派精粹观点和事例整理并传达给社会。

  关于日本的《少年法》,针对未成年人犯有杀人等重大罪行一项:

  不满14周岁,无论犯有多么重大的罪行只会进入儿童自立帮助机构,不得定罪。

  14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的少年也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16周岁以上蓄意杀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情况,原则上由家事法庭送往检察厅,可以处以刑事处分,对少年来说已是相当严厉的惩罚。

  以下便是剧透内容:

  要了解案件来龙去脉就需要知道故事中发生的多起少年犯罪事件的人物关系,整理如下:

  案件一,被害人:前田祥子(成年);

  加害人:八木将彦、泽村和也、丸山纯(初中生);

  加护人:相泽秀树(成年);

  案件二,被害人:小柴悦子(幼年);

  加害人:相泽秀树(初中生);

  目击者:前田祥子(幼年);

  案件三,被害人:龙泽俊夫(成年);

  加害人:前田祥子(初中生);

  加护人:相泽光男(成年);

  案件四,被害人:八木将彦、泽村和也(高中生);

  加害人:丸山纯(高中生);

  案件五,被害人:贯井朋友的儿子(幼年);

  加害人:X少年(初中生);

  案件六,被害人:X少年(初中生);

  加害人:贯井的朋友(成年);

  虽然案件五、六与主线无关紧要,但从中也能看出,这就是冤冤相报的循环链结,因为信息被阻隔,生活定格在不幸的阴影下,被害方家属的恨意只会积聚无从消散。

  主线案件

  主谋:仁科步美(龙泽俊夫的女儿);

  执行:丸山纯;

  从罪:八木将彦、泽村和也;

  恶意策动者:相泽秀树;

  如果说步美因为怨恨而狠下心肠,相泽秀树因为心虚而触动恶意,那么丸山纯则是天然的恶,全剧最让人心寒那一句应该会是他的恶之理念:“学校太无聊了,我们只是在玩着这个年龄才可以玩的游戏”。《少年法》在保护少年成长同时,又为“恶”提供了武器。

  虽然作品没有详细描写,但也间接投射其家庭教育的缺陷衍生出“恶”,可参考凑佳苗的《告白》。

  另外,发现个有趣的设定:相泽秀树的事迹背景和上一档剧集《赎罪的奏鸣曲》御子柴礼司一样,有兴趣可以当前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