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走出炭子冲》观后感

时间:2024-01-16 07:08:14 电影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走出炭子冲》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走出炭子冲》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走出炭子冲》观后感

  作为一部电影,编导撇开伟人刘少奇成为党的领袖人物的那些广为人知的故事,将镜头对准其少年生活,展现了一个懵懂少年对革命即将到来的期待与感悟,这自然别有一番审美韵味,特别是对于当下青年人来认识老一辈革命家的青少年生活与革命早期面貌,具有特别意义。从少年刘少奇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从孩童时代就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目睹了乡亲们受到剥削和压迫,开始默默思考人性的善与恶。影片伊始就是地主恶霸为非作歹、压榨乡里的凶残画面。因此在刘少奇心里,就对这种吃人的制度充满愤恨和不平,他疾恶如仇,认定“命非天定,我命在我”,暗暗立下改变穷苦命运的决心和宏愿,开启了刘少奇对革命的最早思想的萌芽。进入学堂,刘少奇第一次读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从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些铿锵有力的话里,刘少奇读出了一个少年的使命与责任。

  正是因为刘少奇遭受过土匪恶霸的欺凌,他看到了帝国主义对百姓血腥的屠杀和抢掠,所以他产生了拜师习武的愿望,他认为只有强身习武才能防身自救,也才可能去救助他人。他确实也曾救危扶困、伸张正义,他也曾参与游行,表现了一个青年对旧制度的愤恨与不满,但是最终他明白,这一切形单影只的行为,无法推翻一个旧制度,要拯救苦难中的同胞,必须学习救国救民的真理,必须学会将人民组织起来。于是这便成为他走出国门去寻求真理的真实动因。可以说,作品对人物的塑造,是伴随人物成长的脚步一步步完成的。

  片中其他人物的刻画与塑造同样非常生动。一个是在湘军中供职的二哥,这个家中唯一在外被称为见过世面的哥哥,支持刘少奇读书,支持刘少奇最后出国寻找真理,这对刘少奇的成长很重要。影片对于母亲这一人物的表现也非常成功,她不仅善良纯朴,而且富有同情心。更为重要的是,她明白儿子刘少奇不仅对于读书,而且对于寻求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怀有强烈愿望。尽管这位朴实的乡村妇女讲不出更多革命道理来,但是她能够朦朦胧胧感觉到,儿子所探求的事情是要为天下穷人做大事情的。所以,当刘少奇困于去苏联求学的路费时,母亲作为一家之长,毅然拍板决定,打开粮仓变卖家中的粮食,卖掉自家养的猪,帮助儿子实现留学的愿望。这些故事写得生动真实,收到了非同寻常的感人效果。

【电影《走出炭子冲》观后感】相关文章:

炭红成灰美文10-06

关于炭河里白描的散文10-06

雪中送炭的作文04-20

雪中送炭作文03-04

“雪中送炭”作文12-09

雪中送炭造句12-22

冲业绩的口号02-02

走出困境10-10

冲厕所标语10-06

雪中送炭作文【必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