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时间:2023-10-27 15:35:59 飞宇 电影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通用30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通用30篇)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

  演而优则导的梅尔·吉普森最新力作《血战钢锯岭》太好看了。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基本上还原了真实情况。

  故事讲的是在二战时期,拒绝带武器上战场的军医代表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扮演)在冲绳战役中,救出了75名受伤战士的传奇经历。

  导演梅尔·吉普森曾经是美国超一线的知名演员,他的代表作有早期的电影《勇敢的心》和《爱国者》。在当演员时期,他的演技好得没话说,是人们公认的超一流的知名好演员,在后来他做制片人和导演后,他的作品《无脸的男人》、《哈姆雷特》和《天荒情未了》也是大获好评,大家都拍手称赞。

  他的这部电影作品《血战钢锯岭》真实的描写了当时二战中冲绳战役的惨烈,在枪林弹雨中,战友们纷纷倒下,死的死,伤的伤,尸横遍野,狼烟四起,一片惨不忍睹的场面。梅尔·吉普森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的走心,也非常的下功夫,没有把敌人丑化,也没有过分渲染己方的战士是多么的坚不可摧。他为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战争,在这种状况下,手无寸铁的道斯冒着牺牲的危险,拯救出了75名受伤战士,一次次的营救行动是那么的惊险,而他却没有退缩,而是总在说一句话:“再让我多救一个吧。”这是怎样的精神啊,太让我敬佩了,此时此刻,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了一行热泪。

  从道斯自愿参军,再到他在军营里受到军官和战友的鄙视、不理解,他毫无怨言,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军官和战友。上了战场后,他第一个冲上钢锯岭,义无反顾的救治伤员,在战场上,他还抢救出了几个日本伤员,他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太让人钦佩了。战争结束后,美国杜鲁门总统亲自给他颁发了奖章,他是第一个在战场上没有携带武器,没有在战场上杀死敌人,而得到这枚勋章的人,简直是太伟大了。

  梅尔·吉普森导演善于拍摄大场面,这对于他来说很拿手,在大场面的拍摄中,他还会抓住一些小细节,在把男主角弱化后,更好的表现出了战争残忍的一面和人性善良的一面,这样矛盾又对立的情节让他把握的很好,没有一点瑕疵。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看的一部战争片了,没有之一。相信梅尔·吉普森导演今后还能拍出更多这样的作品,创造票房奇迹,好期待哦。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

  血战场面记者看得“毛发竖立”。

  其实真正的血战场面集中在电影开场一个半小时之后,《血战钢锯岭》保持了好莱坞战争巨制一贯的水准,真实还原二战时期钢锯岭争夺战的惨烈战争场景,实拍感强烈,看不到太多CG的技术感,因此呈现出来的是最为血腥残酷的人间炼狱画面。如果你还对《拯救大兵瑞恩》的登陆战场景印象深刻,其实,建议你还是回忆一下伊斯特伍德镜头里的硫磺岛战役吧,看得我毛发竖立,坐立不安。

  虽然铺陈很长,但剧情与之后关于信仰和“再救一个”的主题也非常匹配。要知道梅尔·吉布森与编剧兰道尔华莱士的上一次合作,就是收获了五项奥斯卡奖的《勇敢的心》。向死而生、勇气和信仰的`主题,再配合对残酷战争场面的刻画,虽然没有“几个救一个”的《拯救大兵瑞恩》来得更奇崛,但一个救75个的历史事件,也绝对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奥斯卡风向标“评论家选择奖”上,该片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七项提名。

  几位主演都足够强,雨果·维文饰演的老兵戏份不多但堪称黄金男配,而“超凡蜘蛛侠”加菲尔德诠释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据说得到了原型人物亲属的认可。而在电影里,这位漫威英雄出身的男星洗尽铅华,实话实说,在导演中心制的时代,尤其是在梅尔·吉布森这样风格化显著的导演手里,加菲尔德成就了自己迄今为止最棒的一次演出,而且毫无疑问,该片将是他整个演艺生涯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在北美评级为限制级,当然主要是战争场面非常残酷,但据说在国内上映只删减不到30秒,这在引进的战争片中实属罕见。看评分,《血战钢锯岭》在北美上映后IMDb评分飙至8.6,昨天豆瓣评分也是8.5。记者不是针对吴宇森,大场面他真的不行。细节,太多的真实的细节,其实对观众是一定的挑战。在对于战争双方的平等视角上,梅尔·吉布森也秉承了前辈的价值观,真正残酷的是战争本身。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3

  我观看了《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观影中我震撼不已,观影后我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为我们描述了战争的烽火岁月:二战时美军与日军在冲绳岛上展开激烈的战斗。美军虽然装备精良,可日军拥有100多米高的钢锯岭,它成了阻碍美军进攻的天然屏障,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拉锯战开始了。美军进行了数次冲锋,但都无功而返……

  多斯,一个信仰教会的青年,他不顾父亲的劝阻,像许多美国青年一样,怀着满腔的热血参了军。与众不同的是,他参军不是为了杀人,而是拯救战场上的生命,多斯是个虔诚的教徒,他相信杀生是罪过,所以他坚决不碰枪,这让旁人感到不可思议,也让我惊讶: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怎能不拿枪?这更使得教官恼火万分,多斯也被战友嘲讽为“傻瓜多斯”。此后他竟然宁可冒着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一番周折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临时军医,我不禁疑问:就他那身板能顶住战火吗?!

  多斯的第一场战斗开始了,几天后他所在的队伍登了岛,在黎明发起了冲锋。在舰炮的掩护下,一群英勇无畏的士兵爬向了钢锯岭。刚上岭,他们便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有的士兵还没来得及找掩体,就在“哒哒哒”的机枪声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横飞,除了枪炮声、轰鸣声,就只能听到士兵的凄惨叫声,这让我看得惊心动魄,暗想: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哪!而这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却轻而易举地夺去了他们的生命!

  在惨烈的战斗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亲眼看着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里现出了泪光,他被熏黑的脸忍不住地抽搐着。虽然很恐惧,但多斯还是鼓起勇气,冲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助伤员。看到战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着泪为他们治疗,心中默默地祈祷。乱石嶙峋中,尸横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抢救自己的战友!在日军强劲的反击攻势下,美军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与被抛弃的伤员,我真为身处险境的他捏了把汗!

  在一片狼藉里,多斯还在搜寻伤员。他用生命编织成保护网,把一个个战友送下了钢锯岭。好几次他险些被敌人发现,虽然自己也负伤了,但他还在想:让我再多救一个!

  让我再多救一个!他将平常嘲笑他的战友送下了山崖;让我再多救一个,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军官送出了敌人的魔爪;让我再多救一个,他从死神怀里抢下了70多条生命!看到这儿,我不能自已,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这么一个普通人的信念顽强、坚韧的使人难以置信。

  战斗胜利了!多斯也体力不支了。在废墟中,他被惊诧不已的战友们救下了钢锯岭。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也许是坚强与虔诚塑造了多斯,又或许,是多斯证明了坚强与虔诚。

  我思考着:在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看似难以逾越的钢锯岭,也有很多的烦恼,但是如果拥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战也只能是过眼烟云,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因为与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救下这么多人,也许因为我是个‘傻瓜’吧,但我总相信,我能再多救一个!”90多岁的老人多斯笑着说。在这平和而坚定的叙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4

  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朋友推荐的《血战钢锯岭》,虽然评价很高,但是名字实在是太有那种抗日神剧的感觉,所以期望并不高。意外的是,除了开头十分钟,整场电影看下来,我的眼泪就一直没停过。并不是影片故意煽情,相反,她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虽然从小到大看了很多部关于战争的影片和电视剧,但是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家国情怀,令我不太能感受到战争中真正残酷的一面。相反,看到敌人被杀,我会情不自禁的`有一股兴奋和热血沸腾的感觉。在战场上,没有人认为杀人不对。但是《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没有主观的刻画谁对谁错,通过最长,最血腥,最真实的战争场面的镜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可怕和残忍。

  电影的主角叫多斯,影片中多斯的上司因为多斯入伍后不愿意碰枪而质问他:如果你的家园和亲人正在遭受敌人的威胁,你还是不愿意拿枪反抗吗?你要做胆小鬼吗?多斯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很简单,反抗压迫的战争是大势所趋的,多数人会自觉自愿的加入其中,就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民心所向。但是如果一场战争的本质是某些少数的当权派为了谋取私利或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发动的,就算这些当权派打着再高尚的幌子,民众也会心生反感。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会有很多人去反思一战和二战。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多斯的父亲背负着典型的幸存者罪恶感。

  出于童年家庭的悲剧,多斯产生了强大的动机:我不能只自己活下去。正是这种动机使多斯在险恶的战场上仍然不放弃救助每个战友的信念。除此之外,多斯在入伍后不碰枪的这种坚持也令我非常敬佩和感动。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做到最优化选择的人只能算精英,但是像多斯这样能够在逆境中坚持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5

  某影评说:“让我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他是这是20xx年唯一的一部杀入影史百强的作品,靠着8.3的IMDB分数排在第91位。第二,则是梅尔·吉布森这个金字招牌,这个在九六年,就凭借着《勇敢的心》囊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彪悍人物蛰伏十年以后,带着全新的作品回归,让我完全无法拒绝第一时间来尝鲜。”显然,看到这样的影评我也只能感慨大作的名门出处和赞叹我的影视审美尚算在线,确实是震撼人心的好片,即使我不知道它有那么大的来头和名头,也不妨碍它让我心跳加速和热泪盈眶然后一股情感想要喷薄而出却不知从何说起。

  大部团队20几号人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之所以确定看这部电影是源于推荐也更源于战斗片所能带来的启发式的团队进攻意识。无疑这很激发我们的狼性,即使在打了一场意志力的胜战之后。

  电影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描写艾尔蒙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仰,从他童年的经历,一次意外差点害死兄弟,难以忍受父亲对母亲的暴戾生活,以及成年之后偶然救了一个人之后一见钟情美丽护士的一段爱情,这样的经历将他引导向了敬爱生命和决不杀人的信仰,下半部分主要刻画他参军后的经历以及到最后身陷战火中时,这样的信仰产生多大的'力量?这部电影看完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当他筋疲力尽的时候,他还是不停的念叨着“onemore,onemore”,只要能多救一个人,他都觉得这是他对上帝最好的回应。

  纠之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信仰,或许在和平年代并不会那么被放大被广而宣扬,但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却让我尤为触动和深刻,看到几分钟前还站在路边看着一辆辆运送伤员和尸体的车子走过的尚斗志昂扬的列兵们在几分钟后就在荧屏中被弹火击中倒下,这样的鲜明对比,却是最反复无常的生死不期,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是几张消逝的再也看不见的青涩脸庞。看到一个个被炸的血肉模糊的战士仍在乞求救护渴望生存的时候,看到多斯一次次义无反顾的跑回战场中救下一个个企盼救援的列兵时,我捂着自己的心,是那样激动和震撼,健康完整的生存在这世界,不知道有多好!更强烈的对比是看到日军被海舰炮火攻击,在战败时惨遭杀戮和屈辱时的画面,会联想到,当时战火中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战士,是否比这更炮火无情,血腥残虐。

  现在的生活我们庆幸不用过多忧国忧民,还能偶尔奢侈和浪漫,却也有无可奈何的现实的残酷考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人都喜欢把它比拟成一个没有硝烟的小战场。生活中困于琐事的烦恼,物质的追逐,时间的安排和惰性的挣扎,工作中囿于目标的达成,工资的涨跌,加班的劳累和迷茫的求索,很多时候不是在与他人的斗争,就是在自我的纠结和执拗。没有手榴弹和机关枪可以横扫一切的障碍,没有掩护和地洞可以避开一切的攻击,更像是赤裸裸的站在许多人的战场中进行一场一个人的自导自演的战争,还要顾及当我倒下的时候是否会有人来测试我的呼吸平稳度将我脱离战争现场进行抢救医治...

  如果是一个人去看这样的电影,我一定会更加有一种不安和离索,如上所说的一个人陷于一场战役中孤独求索的感觉。庆幸是跟这样一个团队来看的,当看完之后我们熙熙攘攘的从电影院走出来,看到外面依旧现实太平,看到大家都说看哭了的时候,看到朋友圈我们走过的足迹晒过的阳光美照,和回想起才刚过不久经历的一场我们工作上的小胜战,会顿然觉得,很多时候自己都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在迷茫求索,而是有很多人与你一起经历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忧伤,小题大关,并且还能带给你感动和欢乐,让你感到前行的无忧放心!

  多斯的信仰是生命至上,来自于胸口的圣经;我们的信仰或许已有很多明确的缺失,但其实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是否足够坚持和坚韧,坚韧的程度决定它拯救自己和拯救他人的力量!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6

  观看《血战钢锯岭》,几次眼泪夺眶而出,最后想大哭一场却忍住没好意思。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全片无一句多余的话,庄严,圣洁。“上帝总会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那些最天真的人”,还想再看一遍。” 我的一位学霸朋友感慨地说:“这是一部让我从头哭到尾,却更有勇气的片子。”我的一位男同事说:“这部电影很好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和什么是坚定的信仰,在战场上弥漫着恐惧,听到第一声枪响,你想的只会是回家。..”

  于是我带着忐忑的情绪,怀揣一包纸巾走进了影院,最后却一张未用因为那眼泪不是从眼眶里哗哗哗地流下,而是从灵魂深处一颗颗沁出来的 ——#原来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东西竟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仰不得不佩服老美洗 脑的手段。

  再无耻的事在老美嘴里说出来就是那么的闪光。

  只不过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不会信这些鬼话。

  试想一下一个不会杀人的'战士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战士?

  要是人人都象主角般庄严、圣洁,那五角大楼可以改成修道院了!

  不过洗 脑多了也有负作用,美国军人是世界上战后心理综合症最严重的,没上战场前一直被洗 脑美军人是如何的正义、博爱,如何的拯救人类,结果一上战场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有相当一大部分美国退伍军人会终生受到良心的折磨。

  所以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军从来就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他们所到之处只有毁灭与虐杀。

  最后总结一下据说是真人真事的《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7

  工作了5天,周末可以放松一下,和同事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

  美澳合作的《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期电影中少有的战争片,亮点也颇多,他反映了战争和人性,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大增,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戴斯蒙德·道斯坚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父亲。

  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坚持本我勿忘初心,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长夜漫漫的人生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去创造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8

  《血战钢锯岭》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吉布森式的作品,导演本人所崇尚的宗教说教与个人英雄主义表露无疑,充斥全片。在电影语言方面,也是非常老派甚至老套的,比如影片结尾时主人公被送下战场,镜头调度从俯视的“上帝视角”到平视及仰视的转变在诸多--十年代的电影中极其常见,在如今看来其中意味也太过简单直白。

  主人公的饰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演技扎实,“傻白甜”的形象贯彻全片,笑容实在太具感染力。

  是的,你会被这部电影打动。当影片最后正主戴斯蒙德·道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你不会不被这个创造奇迹的男人震撼。当英雄故事以真人真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见证平凡人创造奇迹,这才是真正令人激动的啊!

  总之,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足以让这部引进片在贺岁档即将到来的12月脱颖而出。(能与之媲美的可能只有《萨利机长》?)纵使有不少缺陷,纵使不是最好的战争片,但依然足够精彩就对了。

  最后还是感叹一句,国产战争片何时才能拍到这种程度啊…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9

  平时很少看战争片的我今天陪室友看了刚上映的燃片《血战钢锯岭》,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诚的---、军医,体格瘦弱,性格内敛,坚决拒绝在战场上拿起武器。在冲绳战役中,戴斯蒙德不断冒险把伤员从战场上拖回进行治疗,最后拯救了75条人命。

  影片中反复在强调倔强的道斯不肯碰枪不肯杀人却执意要进入战斗的前线救人,中途被误解、被殴打、被控告但非常执着于信仰的他,在老兵父亲的帮助下,终于跟随着队伍去了战争前线。

  战争的残忍、血腥、还有尽可能还原战争现场氛围和恐惧紧张的心理活动程度让我好几次都抓住了室友的胳膊不敢看荧幕,但同时又一次一次的被战争年代里的精神与信仰所震撼。不禁想起一句话“生活本来就是不易的,当你觉得容易时,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着那份不易”,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快,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快捷,这是由多少战斗与牺牲换来的安逸,我简直无法想象,也开始渐渐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爷爷奶奶辈总是非常渴望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能再去天安门门前再看一眼毛主席,这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信仰,就好像在影片中钢锯岭最后一战前,所有的士兵都坚决等着道斯做完祷告后再上战场一样,那些士兵也和其他人一样,一开始都很不理解他的信仰,直到被他感动,被他在累的精疲力尽的时候还想着“我还可以再救一个人,再救一个”,然后冲到日军的扫荡圈里,不知不觉一个晚上赤手空拳救出七十多人所感动和鼓舞。

  信仰似乎已经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脑海里,如今的'拇指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媒介依存症”,过度沉溺在媒介提供的浅层阅读,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而渐渐地减少了社会行动力的积极性。小编从不否认科学的力量,但是它仅仅只是改善我们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让有着独立思考的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奇葩说》中有一集,针对人工智能和VR技术,黄执中就这样说过“真正的末日,并不是核弹炸完的一片荒芜。真正的末日是这样的,所有的人类都戴上机器,麻木的躺在椅子上,不肯醒来。”而《美丽新世界》中也告诉过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当然,历史是可以缅怀的,而更多的是为了吸取教训和珍惜当下。科技,让这个时代不断地进步,而信仰,让这个时代发生奇迹。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也不要忘了信仰。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0

  个小时前我在大屏幕上看完了梅尔·吉布森的新片《血战钢锯岭》,简直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

  看之前以为是战争片,看完了你会觉得,其实这是一部宗教片,讲信仰的力量——一些奇迹,你要相信就会存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要讲二战中一名美国士兵德斯蒙德·多斯因为信仰的原因拒绝拿枪而以医疗兵身份在战场开挂救出七十多名战友的事情。5分满分的话,可以打到4.7或者4.8。相信我,这片绝对值得进电影院看。

  看卡司阵容已经厉害了WORD哥。导演梅尔梅尔·吉布森,超凡小蜘蛛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男主德斯蒙德多斯,精灵王雨果维文演他爹,阿凡达萨姆沃辛顿演他的连长上司。梅尔·吉布森曾经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从演员到导演,他的作品一直伴随着我,只是近年作品少了。安德鲁加菲尔德对戴斯蒙德多斯这一角色的演绎,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战场戏份中尤显精湛。雨果维文虽是配角,但老戏骨演技不是浪得虚名,男主他哥先报名参军回家餐桌上那段就是演技高峰,还有后面军事法庭那段。

  电影剪辑简洁干净,没有多余的场景,比如一开始德斯蒙德和他哥比赛爬山和打架差点失手把他哥给灭了的两幕,就干净利落地交代了德斯蒙德的成长环境和不愿拿枪的原因。上一幕他还在和女主美女护士表白,下一幕一个镜头,德斯蒙德老妈坐在餐桌边,女主护士的从她的背后端过一盘菜,两人神态亲昵,德哥紧挨在门外认真看书学习医疗技术。一个镜头就说明两人关系确定,得到家庭的认可,德哥学习医疗技术为以后参军当医疗兵打下了伏笔。

  节奏张弛掌控良好,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悦观众,该残暴的时候残暴,该煽情的时候煽情,简单,粗粝,不拖泥带水,很明智的没有去刻意追求对本片而言“毫无价值”的所谓“内涵”。前一小时文戏铺垫,后一小时除穿插短暂的战友交流外,就是子弹横飞,爆炸满天,各种爆头、断肢、各种脏器外翻流血……超写实的`摄影风格和壮观的爆炸场面无情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本质。这可能是近年来《拯救大兵雷恩》之后最无情最血腥的战争场景,足以让人感到不适,如坐针毡。残酷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会是变态的享受,几乎没人会在这段之后会对地狱般的情景有任何好感。

  军事法庭的法官充满怜悯地说,这意味着你将放弃带枪自卫的权利,进入那修罗地狱一般的战场。是的,那的确是地狱。德斯蒙德的连队替换撤下来打得只剩三十几人的上一个连时,那些幸存者的眼神是如此的空洞,灵魂仿佛已死。

  战争就是要拍得这样血腥真实,让人意识到战争的残酷血腥丑陋。要不然像国产抗日神剧那样轻松手撕鬼子,开枪凹造型像打游戏一样,关键还有各种风格的漂亮妹子陪伴顺便谈谈恋爱,就只会养出天天在网上吵着要去打日本霸占女优老师们的键盘军事家兼爱国青年了.....

  德斯蒙德是坚定的,虽然他也曾经有过质疑。但是信仰就是要你不断质疑才能更坚定。他女朋友也是坚定的,在婚礼教堂那幕,神父问她我们是否等得足够久了,暗示男人这种时候都有可能会逃婚的时候,她语气坚定地说,“别的男人也许会,但我的德斯蒙德不会!”(这句字幕没这样翻译,个人认为翻译略失气势。)哎,战争片注定让女人走开,爱情戏只是电影的点缀。

  没有武器,不代表没有力量;拒绝杀人,不代表我不勇敢。

  影片后半段,德斯蒙德猪脚光环开启,在尸痕遍野的战场上匍匐翻爬,分辨血肉模糊的躯体,把尚有气息的人拖走,用绳索放到崖下,直到双手血肉模糊,精疲力竭。他不断祈祷上帝让自己再多救一个,上帝显然垂听了他的祷告,应允那么多奇迹的发生成全德哥的。75人,他救了75人。(有说实际他不止救了这么多,营长让他报100人,他谦虚地说没那么多就50人,最后折中75人,呵呵。)

  最后的镜头他受伤撤离担架往下滑,镜头摇得却似他在飞升天堂。

  德斯蒙德说他尊重所有的信仰。我相信,你看他甚至救了几个日本人下来。也许在他眼中,生命都是平等的。

  信仰确实伟大,它能让人类在极度痛苦、绝望的环境中坚持前行。电影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满怀敬意地高度赞扬了这种忠于信念的勇气。他让所有人明白,信仰不是一桩可以功利计算的生意,它是文明世界的人们赖以自我支撑的基石。就像道斯对未婚妻说的,如果我连信仰都坚持不下去,无法想象还能怎么和你共度余生。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1

  昨天我没有发文章,因为周五的晚上,我要给紧张了一周的自己放一个假,我和老公去电影院了看了《血战钢锯岭》。

  这个名字听上去很血腥,我其实是很抵触的,是老公执意要看,我也就陪着一起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电影是根据二战时期冲绳登陆的真实事迹改编拍摄的,更因为这份真实,才更加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赶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场了快三十分钟,像很多美国的好莱坞的电影一样,导游花费了很多的叙事在一开始的烘托和铺垫上,即便我是上演了30分钟的时候才进场,都不影响我对这个电影的前期情节的基本推测和判断。

  一个瘦瘦高高的,体力不占优势的小伙子,在一个一站退伍老兵的父亲的威严和家暴下长大,做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有一个理想中的未婚妻,似乎他这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下去,漫长而幸福而已。

  但是,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全美国青年的爱国参军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哥哥和本人。尽管爸爸平常看起来怪异和冷酷,但是在面对两个孩子都要参军到前线,生死未卜的选择,他表现出了一个父亲的不舍和内心极度纠结的痛苦。这一幕戏,扮演爸爸演员表演很到位,尤其是他的微表情,因愤怒因痛苦而扭曲,伴着颤抖的嘴唇,确实将父亲的深沉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主线先抑后扬,节奏在主人公进入新兵营开始变得沉重,由于他不能说服自己去违背自己对上帝的誓言去拿枪射击,他面临着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可怕后果,他也受到了新兵营里其他新兵的排挤和人身攻击,大家纷纷指责他是懦夫,因为一个下士,不能使用武器,不能打击敌人,也不能保护同一个战壕的兄弟,尽管他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也难免显得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反对,妥协和屈服,即便他的未婚妻来劝说,他的长官前往他的牢房劝说他退伍,他都没有接受,他坚信自己是无罪的,能够在妥协和后退之外,坚持找到第三选择-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

  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军事法庭审判的时候,小伙子在法庭上改变了自己认罪退伍的立场,坚持认为自己可以既在战场上为国服务,也不需要自己亲手用枪杀害敌人。当他的倔强而怪异的爸爸穿着一战期间的美国军服出现在军事法庭,将他请求当年的战友,现在已经是美军的高级将领撰写的求情信转交给法庭的时候,父子俩的眼睛里有一瞬间的对视,我看到了他俩的冰释前嫌,父对子的爱,即便知道儿子不带着枪上战场有很多危险,知道儿子那骄傲的自尊不会接受被强迫退役的心情,尽管自己的从军生涯给他带来永远不会抹去的痛苦,但是为了让儿子有坚持自己理想的权力,他选择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我觉得这个情节是电影从前期冗长的铺垫拖沓里走出来的一个转折点,当主人公道斯从一个机枪手转变成了一个医疗兵,他勇敢而传奇的经历就开始了。其实,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主人公能最后英勇无比的从死神手里拯救出那么多战友,也有些注定的成份,因为他是一个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不顾一切的人。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2

  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人公以二战时期的医疗兵德斯蒙德道斯(Desmond Dawes)为原型,讲述了二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最大的冲绳战役中救出75名伤员的英雄道斯的故事。

  影片开头讲述了道斯的成长环境和她与多萝西舒特的爱情故事,让人觉得是一部战争爱情片。

  电影进行到一半时,道斯因为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起枪。作为一名步兵,他在战争中没有用枪,也没有杀敌,听起来很可笑。格洛弗上尉和霍维尔中士对此感到惊讶。他们说宙斯是个懦夫,劝他回家。格洛弗上尉甚至公开表示:任何人都不应该指望道斯在战场上救他们。这句话伤人,刺痛道斯的心。晚上,道斯被其他士兵打伤了。当葛问的情人队长时,他说他睡觉不老实。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极其懦弱。但是,谁能想到,懦弱的外表下,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和一颗无畏的心。

  钢锯岭的第一天,美军成功打下一块。但第二天凌晨,美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日军大面积进攻,造成大量伤亡,迫使美军撤退。当每个人都选择离开时,道斯留下来了。在日军的炮火下,他一个个从悬崖上垂下,以他独特的绑绳手法和不可或缺的大无畏精神,救下了那些奄奄一息的人,包括一直希望回家的霍维尔中士。

  作为一个军人,他从来没有拿过枪,也没有杀过人,但他抱着让每一个军人回家的愿望,坚持多救一个就是一个的信念,救了75个人。他从未毁灭,但他的拯救比毁灭更有意义。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3

  他只身一人,曾无数次在枪林弹雨中穿行,曾无数次体力不支而倒地,又曾无数次依靠那不破灭的毅力顽强地站了起来,只是为了多救一个人。

  他就是二战中只身一人救了75人之多的美国军医——戴斯蒙德。道斯。而今天,我观看了这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血战钢锯岭》,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

  谁也没有想到,影片中那由救生绳组成的简易滑降装置,会拴紧75人的生命。

  最令我震憾的地方是道斯竟是在零武器,赤手空拳的情况情况下,在炮火满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钢锯岭救下了那75人的。

  他说:“我是一名军医,是为了在战场上多挽救一条生命,而不是杀人,那怕下一秒我会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我也决不会用枪去对准那些妄图想杀我的敌人。”

  他说这话时十分镇定,就像这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一样,但我深知它并不普通:允许别人轻易夺走他的生命,也决不允许自己去夺走别人的生命,也决不妄图去夺走别人的生命!

  这是为什么?难道只是对一条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是的,我小声地对自己说到。回想起我们现在,相比道斯,我真是自愧不如。

  最近这几个月的新闻几乎都被一个主题所承包——学生跳楼事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年轻生命消失的原因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人大多数为中学生,步入初中,学习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大,本是灿烂的笑容,由于家长和老师的无限期盼,变成愁眉苦脸,终于在顶不住压力时暴发了,但他们却选择了一种最愚蠢的方法——自行寻死。但他们哪里知道,风雨过后便是彩虹,他们历经磨难后,面前便是一条光明大道。

  可惜,年轻的血液还没有沸腾,就变成得冰冷,这样值得吗?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就罢了,但你想过没有?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当他们一想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宝贝女儿会拥有大好的未来,却因为一时糊涂就一命呜呼。那流的不是泪,而是血。那伤的不仅是你们的身,而是父母的心啊!

  是啊!宠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付出了一辈子的掌上明珠就这么没了,谁不心痛啊!你们知道吗?你们这么做也是不尊重他们的生命!难道你们忍心吗?如果不忍心就请你好好地活下去吧!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会让我们的天空变得更明亮、蔚蓝,才会让我们的未来充满美好而走向成功。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4

  看完《血战钢锯岭》,与我而言,除“震撼”二字,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形容词来形容了。

  电影一开始浪漫暧昧的情景,一度让我以为这是部言情剧。随着剧情的发展,男主进入部队,他一直拒绝拿枪,他这一点是让我非常反感的。部队里不是只有命令和服从吗?一个大男人瞎矫情什么!在我的字典里,一个男人,就应该像猎豹一样勇敢地去战斗!在我眼中,他无疑是个懦夫!直到那一刻,在冲绳钢锯岭血战中,美军节节败退,不得不撤退,而他,一个被众人所鄙视的医务兵,不仅留了下来,还独自救了75个人!我不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他!

  “One more!”就是这句话,让他一次一次爬起来,忘记了自己鲜血淋淋的双手,忘记了被刺刀穿过疼痛的伤口,忘记了枪林弹雨的危险,只靠着“再救一个人”的信念,他无数次地重返战场!在他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所以连敌军他也会营救!从最初大家眼中的懦夫,到最后,上士宁肯晚10分钟开始行动,也要让他祈福完毕,一个虔诚的教徒形象、无畏的勇士形象已然在大家心中悄悄建立起来。

  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无限的,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做不到自己所承诺的抑或是自己所期盼的,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理想与信念支撑!人生最后悔的事情,并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年初的'时候,我们立下的豪言壮志,在年末的时候,你还记得吗?你又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了多少努力呢?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拼尽全力?是不是还可以更好?在努力的过程中,你是否始终满怀必胜的信念呢?

  我们不必好高骛远地设立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及过去成绩,作出一个合理目标。并把这个目标,数字化,逐步分解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天都朝着目标努力,每天都想着要完成今天的目标,我就可以离最终目标近一点再近一点。怀揣着“One more”的精神,一路前行,哪怕旁人不解,只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必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价值!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5

  先说说电影吧,电影的名字叫《血战钢锯岭》。一部美片,是我喜欢的那种。

  可以说是战争片子吧,因为毕竟战争的场面还是很大的,主人公是戴斯蒙德,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说的是太平洋战争,战争地点是冲绳,一场美日战争,主人公给人的印象是很纯良厚道的那种,说起话来笑的很甜。但是他的骨子里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男人。所以这是我其中有感的一点,一个真正的男人,绝不是他的外表有多英俊,身体有多强壮,而是他是否真正拥有男人那样的血,和钢铁般的意志。在这个世界上,意志力绝对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的标志。接着往下说,主人公像其他男孩一样,追求着自己喜欢的.人,拥有他自己的爱情,然后又像其他男孩一样应征入伍。但是这一点他的家庭是极力反对的,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一战的老兵,他经历的太多了,身边的人都不在了。自从退伍后就变了一个人。整日用酒精麻痹自己。对家人也是暴力不断,有一次,他喝多了,手里拿着枪,跟多斯的母亲 吼叫,这时,成年的多斯冲出来,夺过枪,指着父亲的额头,他说那一刻,在他的心中,他已经将父亲打死了。然后他发誓,再不碰枪了。他一直信守着自己的誓言。这是第二点我想说的,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一些事情总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或是爱或是恨。当多斯入伍后,他一直坚持着自己,他入伍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救人,这是他的理想,但是没有人理解他,从军官到士兵,大家都认为他是懦夫。大家欺侮他,打他。但是他不恨大家,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这一点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一个男人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无论他遇到什么样的打击和挫折,他都不能认怂,这就是男人。这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当然还没有那么简单,当大家发现不能排挤他,让他自动离开军队的时候,领导开始难为他,不准他假期,导致他悔了婚约,但是他有一个好的未婚妻,她坚信着她的爱人,这就是幸福的根源。幸福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因为你相信了,因为你坚持了,因为你守护了。就是这样,你拥有了幸福。这是我要说的第四点。然后多斯终于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因为他拒绝服从军队的命令,他不持枪,不完成有关射击的考核。这下没有人能救他了,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认错,这样,他将被军队开除。他在社会上将再无颜面。二是他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这样法庭会判他坐牢。这时他的未婚妻来劝他。当他要改变自己的主意的时候,他的父亲来了,他的父亲向自己的老上司请来了最高指示,同意多斯加入军医,可以不用持枪。这下子大家的心才都放下。 这说明什么,在最关键的时刻,无论怎样,爹都是儿子的后盾,当儿子有事的时候,是要爹来平的。这是我想说的第六点。后面就是这部影片最高潮的部分,战争的开始,多斯凭借自己的毅力,在死神面前抢回来几十条生命。一下子大家对他肃然起敬,他也成为了英雄。整体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都是当时与他有关的战友或是上司拍的纪录片。

  一个真实的人,一段真实的故事。一个不朽的精神,那就是坚持。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6

  当你将要举起枪,准备去杀敌人时,你会做吗?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似乎每个男人的义务就是去前线,去保卫家园、妇女和孩子。德斯蒙德当然也不例外,他告别女友和家人,面对他们的百般不舍,依然义无反顾的参了军。

  但是,作为军人,他又是一个例外:他拒绝拿起枪去杀敌。

  他想当军医,去救人而非杀人。为什么?因为他有信仰,他信仰的主不允许他杀人。在他七岁时,和弟弟打架,他举起板砖砸向弟弟的头,差点杀死自己的弟弟。德斯蒙德的父亲,经常打骂他们。某次,老德斯蒙德喝醉了酒,举起枪想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就在这时,德斯蒙德抢过枪,对准了父亲,而母亲惊恐地苦苦哀求……这就是为何他不拿枪的原因。

  在部队,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他们觉得德斯蒙德懦弱,对他嗤之以鼻,甚至打他骂他。当上校命令他拿起枪时,他不服从,最后导致他上了军事法庭。后来,他的女友多萝茜和他的父亲帮助他,取得了上级的同意。上级批准德斯蒙德不带任何武器上战场。

  他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才达到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信仰。只是因为德斯蒙德的信仰不同,才引发了一系列的不理解与不支持。

  当德斯蒙德的队伍与日军激烈战斗时,手无寸铁的他不停歇地在帮助受伤的战友。后来,他们攻下了一部分山脊。晚上,德斯蒙德与另一个战友史密提交谈。史密提劝说他拿起武器自卫。他又一次拒绝了,并向史密提道出原因。幸运的是,他的信仰终于有人能够理解。

  第二天一早,日军像蚂蚁般密密麻麻、铺天盖地而来,打的德斯蒙德一队人马措手不及,无奈只能撤退。令他犹豫的是,有一群战友被击伤没有能够全身而退。是进是退?他看着正在撤退的战友,再次义无反顾地冲进硝烟中。

  促使他冲进危险之中去营救战友的是什么?我认为不只是勇气,还有同情与怜悯。当然,与他的信仰有关。“上帝,让我再救一个”“让我再救一个”是他的信仰。促使他只身一天一夜不间断地躲避日军,拯救战友。

  他为了躲避日军钻入地下室,迎面碰上了一个受了伤的日军。他并无杀意,即使对方满脸惊惧。是的,德斯蒙德救了一位敌人,他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人死。

  他最后救出的是他的中校。天不遂人愿,日军包抄了过来。他俩配合默契,最终把中校救下山。他因为全心救人而筋疲力尽、步伐踉跄,被送进了医院。

  其实这一幕引人深思,没上战场前士兵们因为他的信仰,嘲笑他、鄙视他,甚至打骂他。而他们没想的是,正是这个他们不屑的信仰救了他们的命。而德斯蒙德,即使被打击,在战场上他仍大公无私:一天一夜救了七十五人。“我要救人而并非杀人”。这是他参军时最坚定的话。

  所以,不论什么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这是在耶稣教里的话。“永恒之神赐予弱者力量。”这正体现了世间实质是公平的.。而为何有人抱怨不公,是他自己没有坚定立场,没有把握机会,与德斯蒙德相反。他忠于上帝,甚至在下山时都要寻找遗失的《圣经》。他是忠诚的,也是固执的。所以他因为了这份信仰,而不停止的救人。他没有考虑自己,因为上帝是仁慈的,所以他的信徒也是仁慈的。别忘记,这种信仰甚至促使德斯蒙德救了一个日本敌人。

  他的眼睛里透露着永远不变的信念:我将救人而并非杀人。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7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8

  美国片一直擅长聚焦于某个角色去阐释人性的内涵。《血战钢锯岭》虽然也是另类的"英雄主义",却着实振憾到了我。美国很少拍历史战争片,此片应该算是经典。从述事方式和节奏都控制到位,战争场景复原感强烈,拍摄角度鲜少夹入政治观点,中心思想与故事脉络十分清晰。战争场景烘托出的情感是:感动、善良、正义。弱化了对立感,虽然画面十分残酷,给人一种撕裂的疼痛与恐惧,却无法升起仇恨。只有深深的疼惜…

  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重点,我想聊聊影片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多斯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母亲的不同反应。我们能感受到多斯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命的英雄了。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抚慰,而是告诉她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在强烈的情绪下,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

  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他自己。八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趴出来的人?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多斯母亲这一句又隐含了战争的凶残,多斯父亲虽活着回来,却已经让自己的灵魂死在战场。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创伤中不能自拔。

  第二个镜头,是多斯在法庭上。他看着法官真诚诉说自己的信仰:"现实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我只是想努力拼凑一些自己的完整。难道这也有错吗?"法官闻此言都有些动容,多数来源于家庭的教育与母亲的爱。他的支离破碎更多来自家庭的体验,母亲的温暖善良和带着心灵创伤的父亲。一战的疼痛在这个家庭里久久不散,支离破碎。母亲的价值观被嫁接到他身上。

  第三个境头,他在战火纷飞中。不顾自己生死,透支体力的拯救生命。那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他: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不是对自己,而是对所有人。所以当他对敌方日本人施药时,听到"山上还有个神精病一直在救人,还救了两个日本人下来…"时我禁不住落泪。被这一份对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深深憾动…没有分别心,没有评判的爱。同时,升起一种羞耻感,为自己的那些小情小爱,小情绪感到羞愧。我们能为这些事烦恼,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生活得太幸福,才能有时间去折腾。生命那么脆弱与无常,去爱一切生命吧!

  美国片对人性的解析真的是深刻露骨,却不显生硬。人不是生而为善或恶,成长中的各种体验造就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而外在世界,则是他原来思维模式的体现。而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了解自己呢?

  专心做一件事情,专心爱一个人,都是一场修行。必须熬住那些寂寞孤独的时光,扛过各种不被理解的折磨与苦难。如同多斯的信仰……专心爱一个人需要做很多事,专心做一件事需要爱许多人。于是,我想花心一点,专心做一件事:智慧地去爱每一个人。我无法确定能否达到终点,却可以让自己一直在路上……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19

  原本是不会去看这个电影的,因为一向不喜战争片,尤其是,这个片名让我误以为是一个国产的战争片——类似《血战台儿庄》那种。在《血战钢锯岭》和《你的名字》里我本来都已经选定了《你的名字》——忽然隐约想起阿宁好像提过一句“钢锯岭很好看”。豆瓣搜了一下,导演是梅尔杰布森,而且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于是我决定去尝试一下。

  在影片开始前,同去的z先生给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科普和心理建设:场面并不宏大,着眼于细节和真实度,会比较血腥,你可以么?我严阵以待地表示:我应该可以。

  其实我做好了随时低头捂眼睛的准备。但是我没有想到,其实这部电影真正需要配备的是纸巾。

  影片前半段有种四五十年代美国电影的轻松浪漫气息。年轻小伙子对漂亮的女护士一见钟情,愣头愣脑地追求,闪电式地恋爱——老电影里总有这种天雷碰地火的桥段,男女主角无比幸运地彼此看对眼,恋情顺利得有种梦幻般的浪漫感。

  男主和女主第一次约会就来了一发强吻,z先生发表感想:“好浪漫啊”,紧接着女主啪地回了一记耳光,我点点头:“的'确好浪漫啊”——非常的有喜感。

  挨了打的男主困惑地说“我以为你会喜欢”,女主气急败坏地强调“那你也得先问我!你怎么可以不先问我!”男主灰溜溜地表示:人家木有经验……然后没有经验的男主就呆呆地站在那儿,女主只好又鼓励他“过来,到我这边来!”

  其实我看着这段没有觉得有多浪漫,倒是觉得西方女性果然很有意识——这背景年代是1943年,然而我们在2016年的时候,还在争论kiss之前男生到底应不应该先问一句——对此果壳网的C CUP女王曾经在微博上专门开过一个话题,帖后回帖众多,意见很不统一。

  男主的父亲作为一个酗酒并且家暴的男人,照说是很令人反感的,但是他的战后创伤,他的反战言论,他在酒后无法自控的绝望,他穿着一战制服带上所有的勋章去为儿子尽最大努力的时候,确确实实是令我感动了。影片第一次令我感动就是在审判室,男主的父亲冲进去说的那番话。

  男主在军营中的表现其实一直令我感到,有点理解力不够用的感觉。诚然他是有信仰。不碰枪不杀人。但是我更同意教官说的:上帝让我们不要谋杀,并不是不能反抗。

  有时候杀戮是必要的。就好像自卫和反击都是必要的。

  当然男主有权坚持他的信仰。但是既然与众不同,为什么一定要参军呢?为什么一定要在一个充满杀戮的战场上,坚持不拿武器?

  然后在审判室,男主表达了他对参军的热情,他想为国家出力的热情——这真是一种纯粹的,天真的,难以评判的热情。他忍耐,他挨打,他像一个精神病一样的执着,都是出于这样一种无私的热情——在他曾经参战的父亲面前,在战争的本质面前,我只能说,他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无私的,有信念的人。

  这样的人是不能用常理来评判的。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0

  观影之前,妈妈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随着一声声炮响,我仿佛被带入了另一个时空。

  电影中,列兵多斯因之前少年时的经历,不肯拿枪。面对长官时,他说:“我上战场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营救。我来参军是为了尽我对美国的责任,但我不能拿枪。你们能让我做任何事可不能让我拿枪。”他面对法官时说:“我是来参军的,我有权享受法律的保护。我报的军种是医疗兵,不是步兵……”法官最后表示他对于多斯信仰的尊重:“医疗兵多斯,我同意你不携带武器进入那地狱般的战场。”

  我真佩服他的执着。葱段少将口中可以听出他们面对的战场如同地狱,如果他们是为了上帝而战,那么敌人就是为了撒旦而战。但他却铤而走险,不带任何武器走上了战场。

  他们刚进入战场时,还比较顺利。但到了第二天,能够行动的人全部撤离时,多斯开始自言自语:“你在哪里,上帝?我听不见你的声音,你到底想让我干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在哪儿,上帝?”此时,他既痛苦又难过,他最好的战友战死了,所有的.人都撤退了。但所有的伤员和他仍在战场上。炮火仍轰炸着每一寸焦土。他牙一咬,心一横,再度冲进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可偏偏这时,日本的扫荡者来了。几名伤员奋起抵抗,可终因寡不敌众,纷纷被杀死。多斯明白了:只有抢在鬼子前面,才有可能救下伤员。为此,他没日没夜地救治伤员,用绳索绕在大树上慢慢把他们吊下悬崖。在没有力气时,他就说:“上帝啊,请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一天中午,他正要救助伤员时,日本鬼子发现了多斯。他一个骨碌就阴差阳错的翻进了一个大草堆后面的洞里。结果这个洞是直连日军地下通道的!他蹑手蹑脚地走过许多通道,把它们都记了下来。几次与鬼子插肩而过,因躲避及时、动作灵敏额才得以幸免。所以他第二次登钢锯岭时,才能轻车熟路地带领大家把地道炸了个底朝天!

  时至今日,列兵多斯地意志和他创造的奇迹仍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是他扭转了二战冲绳战役的局面,扭转了世界的进程!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1

  用一句话总结这部电影就是:主旋律、抗战、极端派可能会说还有点狗血和传教的意思。但这样也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甚至是伟大的电影。

  网上的评论已经很多了,我就从三个点来讨论。

  第一点、描写战争的残酷

  战争不是儿戏,眼看着一个连队扯下来,一车车装满了尸体和伤兵,然后另一个连队马上顶上去,经过几乎是地毯式的炮火攻击后,他们觉得没有人能扛得住,一个经历过的士兵发着抖说“他们就扛得住”,接着士兵们亲赴沙场,在还没看到敌人的情况下,已经伤亡惨重了。

  钢锯岭是冲绳最重要的一个要塞,电影里一个军官有句话说:攻下冲绳就能攻下日本,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地图,并不是这样,可见所有的军队激励士兵的方式都大同小异。了解历史的可以看看史料,这一战日军超过十万人战死或者被俘,美军也损失8万,可见这个战役的残酷。因为美军也拼不起,日军的抵抗让人难以置信,这也是是为什么美国在冲绳战役结束后就使用了原子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原因。

  不想吐槽国产电视剧的情节了,希望不要再有手撕鬼子、青春偶像、都市时装、神奇技能的抗战影片了。

  第二点、战争的阴影

  这也是电影另一个伟大的地方,描写了战争给生存下来的人留下的阴影。

  电影中有个情节,在主人公的哥哥穿上帅气的军装时,他的父亲是非常悲伤的,已经到了无法控制自己的状态,嘴里说着他的一个战友如何被枪击中,受伤后的情形惨不忍睹,如何死去,身上的军装再也和帅气没有半点关系,最后泣不成声。他父亲酗酒成性,想戒却越来越无法摆脱,他问他的母亲为什么会这样,他母亲回答道“在参加战争前,父亲是不是这样的”,显然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在一个午夜他的父亲喝多了酒,拿枪瞄准了他母亲,他阻止的`他父亲,并把枪夺了过来,指向他父亲,他父亲却说“快给我一枪吧”,然后表情非常痛苦,他显然不了解父亲为什么这么说,这一点和影片快要结束的一个情节相互呼应。

  在德斯蒙德经历过一夜的努力后,从战场上救了很多伤兵下来后,镜头给到他,战友们问“有没有受伤”,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看似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没有”,的确身体上没有明显的伤痕,但是内心深处终于能体会到父亲这么多年起来的痛苦和挣扎了!

  其实战争无论对谁来说,都没有胜的一方,其实谁都是失败的一方,战争的残酷给双方都留下了重重的伤疤,这种胜利的阴影或者失败的阴影会影响到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战争结束了,但是造成的灾难是不可逆的!

  第三点、主人公真的没有拿枪或者是杀敌吗?

  这一点,也比较有意思,德斯蒙德他是一个为了信仰而“拒绝”服兵役的人,宁愿被冤枉,被摸清其妙的打,也不碰枪的人。这样的一个信奉上帝的教徒,参军后身上时刻待着一本圣经(当然也因为里面有老婆的照片)。圣经里把残害生命,视为最严重的罪行,是罪大恶极的行为。所以我相信在观看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疑问,其实电影里面也没有交代的特比清楚。

  如果真的和敌人针锋相对,已经到了威胁到他生命的地步,他会不会杀人?

  其实电影里几乎没有描写他遭遇敌人正面袭击的镜头,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真实的战争中,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导演从侧面已经回答了,影片中的一个镜头他去救一个当初训练他中士,遭遇了一个狙击手,他和中士打了一次小配合,由中士干掉了这名狙击手,那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说,如果真正和敌人面对面,会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他还是会坚定的配合战友作战。虽然没有直接杀死敌人,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区别。导演考虑到这点,所以也不是认死理的追随,这也是对圣经中这个观点比较好的解读吧。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2

  如果没有真实色彩的基色,那么其实《血战钢锯岭》看起来更像是一部以战争为引夸张的布教电影,但一切因其真实而不同,那源于信仰的坚守在修罗鼻地狱中诞生的生命奇迹,不仅对反战以深刻的着点,更作出了对信仰真挚的诠释。

  一个不愿拿枪上战场的士兵却在战后荣获荣誉勋章的故事,乍听起来不经令人感觉尤为荒诞,但梅尔·吉布森却以此为切入,将那段本已被尘封于历史的传奇,化作了这部感人至深的《血战钢锯岭》。因出于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和过往所留下的阴影,电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绝触碰任何武器,却又因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报名参军,遇上了这样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会如电影中他的上司那样啼笑皆非,在软硬兼施劝其离开军队无果后,也只能让他作为一名如其所愿的医疗兵上了战场。

  就前段铺垫来说,电影为了营造亲情、爱情、友情,又要突显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坚定,不免耗费了过多的时间,使观感上稍显冗长,但随着战争的来临,透过登陆冲绳时看着败阵下来的残军到直面战争的作战,电影也开始发力,步步为营的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极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战争佳作,永远不在于有着多么宏大的场面,更不是让人去热血沸腾,而恰正如这部电影所呈现的观感,为人如坐针毡感受着在战争面前个人的渺小与人性的泯灭,而这时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却又永不熄灭的微光,照亮驱散已战争的阴霾。

  真实的奇迹远比电影本身来的更为震撼,当不经令人质疑于一个并非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如何穿梭自如于战场,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时,翻开历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远比电影中报出的数字还要更多,正是这种真实和梅尔·吉布森对于这一故事出色的还原,使电影所塑造的并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远非仅止步于宗教的范畴,电影的意义更远超于梅尔·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对生命的尊崇与敬畏,构筑了其最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变什么?即便在今日看来,源于宗教的信仰,其实尚远不能阻挡战争惨剧的发生,但当电影结尾处,在已然年迈真实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信仰的执念,让人感概或许信仰的力量并不能照亮整个世界的阴暗,但其却能完成个体灵魂的升华,愿战争不起,和平永固。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3

  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震撼,在我现在的词典中,只能用这个词语来形容。

  一开始以为多斯会在战争中放弃信仰,拿起枪,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一直坚持了下来,而其中那个之前一直和他作对的战友却在战争过程中一直保护着他,让我为之感动;在战争中,所有人都自顾不暇的时候,有那么一个人愿意为你拼搏,帮你一把,难怪战友情那么深刻,经历过生死,其他的东西都不算事情了吧。

  而多斯的爸爸出现在庭审中时,更多的是心酸,就像他自己所说,为国家付出了一切,却连一个参加庭审的资格,虽然最后还是将信件上交了,但是那是参加了一场极其惨烈战役的结果,那另外那些并没有那么多功勋,却也为国家战斗的人该是如何心寒。

  到结尾时,他们称多斯为战士,那是当之无愧的,但同时他的妻子也是让我敬佩的,因为战场无常,但她却始终支持他,支持他的信仰与坚持。

  其实没有想到过这部电影竟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也是震惊,没有想到真的'有人可以如此这般。

  多斯的爸爸说:我坚信国家的宪法,也正是因为坚信,才让我为之战斗;多斯亦是,坚持自己不拿枪的信仰。他们说,如果人在世上没有信仰的的东西,那么自己将不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现在很多人很多事,正是因为没有信仰吧,因为没有信仰,所以无所顾忌;因为没有信仰,所以没有坚守,这个应该是我们时代所缺失的一些东西吧。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4

  得知此影片是很偶然间看了预告片,短短的几分钟,瞬间热血沸腾,尤其是在安德鲁·加菲尔德脚踢雷的那一格画面。虽然这部影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内心深处对男主人公的传奇经历,还是有那么一丝的质疑。在加上梅尔吉普森,这位我曾经非常喜欢的演员,接下来就要去影院一探究竟。

  在故事的开始,平铺直叙。道斯成长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还有一个哥哥。

  从家庭开始,父亲的第一印象,就是酗酒,打自己的妻子,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只是皮带而已。父亲的镜头最多的是墓地那俩段。第一次是自己在墓地缅怀自己死去的兄弟,第二次是向自己的儿子诉说战争的无情。墓地里埋葬的是与父亲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参军然后失去了生命。父亲在得知大儿子要去参军的时候,向他诉说起了其中的一位朋友。眼中流落的是对朋友的缅怀,表情也是非常痛苦。整体对大儿子说的一席话,我认为想表达的只是,军装穿在身上固然很帅,但是战争是无比残酷的,不想儿子将来像死去的朋友那样悲惨收场。而这时是我开始同情这位父亲,雨果·维文把父亲的那种颓废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得知道斯也要参军,与儿子在墓地有一番交谈,也算是父亲初次向儿子袒露心声,在那一幕我觉得这位父亲是那么的无助,同时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消除了芥蒂。而在得知儿子要上军事法庭,面对秘书显得局促不安,在被拒绝一次之后,加上要救儿子的迫切心情,能感受到拿出了一位老兵的尊严。而在法庭上,这位老兵带着昔日的荣誉有点类似恳求的话语,道出了自己为何而战,也赢的了军事法官的尊重。通过整理衣角的这些细节,还有说话的语气。我觉得雨果·维文把这位老兵同时是一位父亲给演活了。

  而对于母亲的印象,最多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包容,对于丈夫的理解,对于整个家庭的支撑。面对道斯用砖把哥哥的头打伤,她拦住了要揍道斯的丈夫。得知道斯有喜欢的女生,母亲也全力支持。虽然丈夫会对她用暴力,而对道斯也只是说,你不知道你父亲以前又多温柔,是战争改变了他。这位女人用爱去包容她有战后创伤的丈夫。

  对于道斯的兄弟,没有太多的镜头,有的也只是小时候他哥哥对父亲流露出的恨意,还有就是在得知大儿子要参军,对大儿子的不舍。

  关于道斯的爱情,对于战争主旋律而已应该算是辅线,也有可能是导演不擅长。除了女主角真的很漂亮之外呢,其它没有太多的镜头描写。除了一幕,就是女友去监狱看道斯,不小心说出了一句做做样子,拿下枪。说完瞬间就有非常懊恼的表情,能看得出虽然女友很爱道斯,但是某种程度上对于道斯的信仰坚持还是一定的担忧。

  关于兵营,这段描写对于道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兵营是道斯对于内心的一段历练和对自己信仰坚持的重新认定。从刚开始与战友非常和谐,在到与史密提的训练竞争,直到拒绝拿枪开始,一切都变了。史密提出言侮辱,战友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围殴道斯,在到中士各种刁难,在到队长直至连长对其打压。只想让道斯放弃,退出。其实,理由很简单无论如何战友的后背不可能交给一个不拿枪的家伙来守护。而道斯的心态就从抗争到愤怒在到平静的坚持。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作为一名医护兵上了战场。

  整部电影,时间最长的就是战场的镜头。冲绳岛战役作为二战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在日美共死伤数十万士兵的情况下,才得以结束。而电影把其中血腥和战争场面拍得很不错,简单粗暴直接。迎合大众,满足了观众对于战争画面的想象,让观众觉得战争的场面应该是这个样子。

  对于刚踏上战场的道斯和他的战友来说,第一次冲击就是从前线下来的一车又一车的尸体,还有整车带着毫无生气表情而言的伤兵。当他们即将爬上钢锯岭之前,海军炮轰了一遍,史密提面漏忐忑的说了一句,没人能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中活下来。而第二次冲击恰恰是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下,日军还能在阵地中进行强烈的抵抗。而在战场上史密提与道斯也打开了心结,可能面对枪林弹雨能一起面对的也只有身边的战友。然而,在匆匆占领阵地的第二天清晨,就遭到了日军的强烈反扑。道斯,开始在战场上拯救战友。当战友都从钢锯岭撤下,面对史密提的尸体时,道斯迷失了。从电影中不难看出,战争的残酷,能摧毁任何事物,强壮如同“好莱坞”一身完美肌肉线条,到了战场也变成了胆小鬼。没有任何的鄙视,因为任何人都会害怕。胆小鬼的`话“好莱坞”最后也不能反过头来去救中士,史密提死在道斯怀里的时候也还说着自己害怕,然而史密提作战是那么的勇猛。

  当道斯听到远处传来的一声“medical“,顿时感受到了信念的指引,开启了开挂的传奇经历。一步一步的迈向满是硝烟的战场,一个又一个的拯救着自己的战友,从容冷静的躲开侦查的日军士兵,口中不断的念叨在救一个。是信念支撑他完成之一切。当他救了中士的时候,中士都没想到是救他的是道斯。(当中士对着要过来救自己的好莱坞喊道,别过来孩子,对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多恨意了)在把所以的队友救下来的时候,道斯是那么的疲惫。当战友用手拍到道斯的肩膀,观众也不难看出道斯的脆弱。道斯喊了一句别碰我,因为他还不知道他已经脱离危险。而这一幕,与在兵营道斯被围殴的时候何其的相似。无论他完成多么伟大的壮举,同时他也是脆弱的。而此时面对道斯的一张张战友的面孔上只有对道斯的敬重。

  第二次冲上钢锯岭,是在整个先头部队对道斯充满信念的情况下进行的,直到最后一次拯救战友用手和脚打飞雷而受伤。道斯被抬下战场,而被抬下钢锯岭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他脸上的安详。

  观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内心的那一丝质疑已经消失殆尽,不会去质疑道斯所做的一切,因为他有足够多的信仰去帮助他完成这件壮举。

  其实也不需要对比,一部电影能让观众觉得好看觉得感动,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好的。在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影片,在兄弟连电视剧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看到一部好看的战争电影,无疑血战钢锯岭是一个好的开始。

  另外,我觉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真的很认真的在揣摩这个角色,在片尾有采访故事原型的那段,安德鲁·加菲尔德连主人公的嘴角都模仿的很到位,尤其在笑的时候,有种乡村的感觉。

  最后,希望梅尔吉普森能拍出更多好看的电影。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5

  昨天,我在家看了一部电影《血战钢锯岭》,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影片是根据二战时一件真实的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戴斯蒙德﹒多斯小时候在打闹中误将他弟弟打伤,以至昏迷,母亲对他的理解与善意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懊悔不已,从那以后,他决定不再打人和伤人。长大后,多斯参了军,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拒绝拿枪,立志做一名医疗兵,只救助生命,不夺取生命。经过重重考验后,他终于成了一名医疗兵。

  1945年,美军攻打冲绳岛,多斯和他的战友们要夺取日军防守固若金汤的`钢锯岭……在血腥、危险的战场上,多斯坚守信仰,不带任何武器进入了战场。战场上,他不顾危险,冒着枪林弹雨空手夺回了一条条生命,当敌方反扑美军部队撤离钢锯岭之后,多斯依然不愿离去,坚持穿梭在危险的战场中,尽己所能救助受伤战友,一共救下了75人,终于,美军占领了钢锯岭……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了: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仰,行善事,做好人,才能获得成功。“精神是世界上最好的武器”!战争是残酷的,我们一定要努力维护和平,让世界变得更得更加美好!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6

  这是一场关于冲绳岛战役的片段,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真的可以说他是一位神一样的人物了,在战场上,他不杀人,不拿枪,只是救人,而最终获得了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主人公因为信仰抵制拿枪,但是我是真的不明白主人公是不是真的理解战争的.恐怖,我不质疑他的胆量,因为一个人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敢于坚持自己的信仰,即使面对法庭的责难也坚持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般人的勇气,因为从众是作为一个人必然有的心理特征,能够拒绝这份诱惑便是一个人足够强大的表征。但是我真的是不明白面对战场这样的“地狱”,如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简直就是把自己放到敌人面前任意宰割,如果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他又凭借什么去救人呢,不过徒然送上自己的性命。虽然他自己很幸运,不但没有牺牲,而且就下了75个同胞的性命,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幸运,是不是每一个有信仰的人这样做都是对的呢?如果是,那么战争可能从来就不会爆发了。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不知道电影是不是用来宣传信仰的作用,在我看来就是这样。我从不否认信仰对于一个人,甚至于一个民族的影响,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但是仅靠信仰是无法完成一场战争的胜利,我从觉得他的这种对信仰的坚持在这种场合下,显得那么的幼稚。如果他只是作为后方的医疗兵我觉得没有问题,不用直面敌人,不用考虑你死我亡,只是单纯的救人,尽可能的救人,这个位置才是符合他的信仰的地方。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7

  电影故事讲的是男主角戴斯蒙德参军并参加战役的过程。电影之所以有灵魂是因为电影有一条暗线:男主角的心路历程。他不杀人的信仰从养成,到被误解,再到被尊敬的过程。我虽然看梅尔吉普森导过的电影很少,但是很喜欢《勇敢的心》。感觉他很擅长塑造特别轴的人,那种无论外界如何阻挠都坚持自己的角色,这是他的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是个恐怖片,我觉得不夸张,电影中的恐怖氛围做的不亚于温子仁的那种恐怖片。首先钢锯岭的描绘就很吓人,在士兵们上去之前电影给了一些特写:在钢锯岭被打败的士兵们的尸体被卡车一大批一大批的拉下来,还有上一波人对日本兵的表述。前面做足了伏笔,这场恶战来的还是猝不及防,我们脑子里可能想象了一千种战争的场面,但都没有眼前的'震撼,血腥倒是其次,“真实”是我更想用的词。

  这部电影的真实归功于梅尔吉布森和制片人们,他们选择了质感更优的2D。如果电影是3D的话,电影就趋向于华丽了,但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适合真实感而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虽说电影充满了爆炸,但和迈克尔贝的爆炸不一样,前者是倾向于为电影里的剧情和细节服务的,而后者是倾向于给人欣赏的。像《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电影相对更深入人心。打个通俗的比方:看迈克尔贝的电影就像看德国队和阿根廷队踢球,而看梅尔吉普森的电影就像看中国队和韩国队的。

  如果这部电影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那就浅了,相反,这是一部反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首先,电影虽然男主角是军医,但是电影讲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整个战争所有人一起分担恐惧和伤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而且电影是以一个“辅助”为主角,而不是拿枪的人们。

  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我和小伙伴们都边哭边看完的。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8

  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战争历史片《血战钢锯岭》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有无法割舍的亲情、浪漫忠贞的爱情和坚忍笃定的信念。

  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了在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饰)不愿意携带武器上战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其他战士们的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仰及原则,孤身上阵,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日军,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战友。数以百计的同胞在敌人的土地上伤亡惨重,当幸存战友们都撤退的时候,他一人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乞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再救一人,最终,他以赤手空拳之力,拯救了75名战友的生命。

  童年时期的戴斯蒙德·道斯,一次兄弟的打闹,险些杀害了自己的哥哥,所以他对上帝十诫中不可杀人一诫印象深刻,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他对杀戮有着本能的抗拒,“不杀”是他的信仰。影片中戴斯蒙德曾说过,自己拒绝持枪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他的父亲;父亲对他的打骂他都可以忍受,但他不能忍受的是父亲对母亲的暴力。

  戴斯蒙德的父亲,一名退伍老兵,一个“伤痕累累”的人。战争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和悲伤,酗酒、暴力、邋遢是他的代名词,导致自己的儿子,一个顽固的'——将他在心中“杀死”。但是他对家人的爱却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他是一位父亲,一位爱孩子的父亲。

  戴斯蒙德与多萝西

  与多萝西的相爱是影片中最温情的一段,呆呆的一见钟情、刻骨铭心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战场的每一份思念,最后的白头偕老,爱情之下更多的是信任。

  战场的惨烈,鲜血淋漓,看着一名名战友在自己面前倒下,对于心灵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那种恐惧,那种无助之感深深的传达到了荧幕之外,令观者感同身受。

  炮火之下,生命的灯一盏一盏被熄灭,抚摸着手中的圣经,看着自己心爱之人的模样,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上战场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救人;再多的误解都改变不了他的信仰,伤亡惨重之时,他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单枪匹马返回了战场,只是为了拯救生命;他不停的祈祷,不知疲惫的奔跑,不断地躲避敌人的扫荡,多次的命悬一线,可是他没有放弃,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一次次的向上帝祈求让自己再多救一个......

  信仰的坚持最终战胜了敌人,也让戴斯蒙德的战友们有了信仰,有了坚持的力量,有了奋勇杀敌的勇敢的心,才有了钢锯岭的最后一次冲击,才拥有了最终的胜利。在安息日上战场,为了救自己的战友而捡起了枪,这对于戴斯蒙德来说也是一种成长,这并不违背他的信仰。

  信仰这个东西,不只只是宗教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精神,信仰所催生出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才让戴斯蒙德在孤身之力的情况下拯救了那么多的生命,“不杀”是他的信仰,多萝西是他的力量!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精神的力量远远比外在的任何力量强大的多!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29

  HacksawRidge根据事件改编,二战军医道斯拒绝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最后在冲绳岛战役一人救出七十五人生命获得最高国会荣誉,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导演老吉通过信仰与它敌面的现实冲突塑造了一非典型英雄。厌倦了伊利亚德荷马史诗中生来伟岸的战士后,战争片将重点逐渐放到刻画小人物甚至看似弱势群体上的史诗般斗争。电影有着久违的工整宏大战场的格局,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还有不令人生厌的美式主旋律。这个不带一发子弹看似天真愚蠢的理想主义者在首战部队撤退后,独自一人在成堆的中寻找幸存的战友,双手被他用来运送受伤战友下悬崖的粗绳磨得鲜血淋漓,指甲里全是污垢,他弯着腰背着卫生包穿梭在冒着硝烟的高低战壕,口中念叨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吧。这时你除了只能蹦出英雄一词后哑口无言。

  有个印象很深的片段,首战第一晚他与战友两人坐在战壕里,战友开了一个罐头问他怎么不吃。满脸黑漆漆战灰的道斯笑着摆了摆手说:我不吃肉。我突然觉得多么可敬的人啊,他的信仰无法改变战争,而战争却拿他看似最普通的信仰也无可奈何。

  想到影评中回忆录受访的日本兵说总看到那个作死的卫生兵在前线救人,想打他时枪弹却总是卡壳。可能当真正信仰者出现时,上帝真的站在他这边。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30

  全片最让我感触深刻的场景就是:

  德斯蒙德所在的部队在前往钢锯岭的路上,一行人载歌载笑,暴露狂“好莱坞”还在和战友插科打诨开玩笑。

  就在这时,迎面驶来一辆坦克开道,紧接着后面跟随几辆卡车,或是载满层层叠叠的死去战士的尸体,或是载着失去胳膊、头上包裹着纱布,军装沾满已经凝固了的鲜血的伤病员。他们的缄默和木讷的神情和作为接替部队的新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斯蒙德的战友们见此情形后,还未从刚刚的喜悦中回过神来的笑容凝固在了脸上。德斯蒙德第一个脱下钢盔向刚从前线上下来的战友致敬,随后其他战士也脱盔敬礼。

  因为他们知道,明天的自己,很可能也会是这副模样——残臂断肢或是马革裹尸。

  不得不说,《血战钢锯岭》具有我看过的最长的对战争场面“毫无保留”的刻画,将一副血淋淋的战争图景清晰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上次让我看得心揪的战争镜头还是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片头士兵在海岸登陆的那个场景。记得有个士兵刚爬上海滩,就被飞过来的弹片直接打断了整个右臂,他下意识的用左手捡起自己的残肢,然后木讷的在原地徘徊了一圈,不知道该继续前进还是往回走。

  然而,这次老梅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长来表现我所能想象到的最真实的战争,真的是太让我触动。

  听过一句话,“那些喜欢战争的,都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

  最后,还是感谢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吧。

  愿世界和平。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07-14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08-17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1-07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27篇)04-13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通用20篇)12-03

电影《熊出没之雪岭熊风》观后感11-02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11-29

《血战湘江》观后感08-31

《喋血战士》观后感07-13

桃花岭作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