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时间:2024-04-21 06:59:22 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一部新上映的动画大片《长安三万里》。虽然我已经背了不少唐朝诗人写的诗,也通过课外书了解了一些唐朝的历史,但观看以唐朝和唐朝诗人为背景的动画电影,还是头一回。于是,带着好奇之心和激动之情,我跟着妈妈走进了电影院。

  这部电影讲述了安史之乱后,吐蕃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奋起迎战,战况一度告急,长安城岌岌可危。电影一开始,吐蕃军队就气势汹汹地冲进云山城。不一会儿,攻城的梯子架起来了,大火熊熊烧起来了,大唐首领高适拼死抵抗,可还是阻挡不了敌军。被逼无奈的高适只能撤退到泸水关。就在这时,监军太监来到高适的军营帐内,要他交代他和李白的事情。于是,白发银须的高适开始回忆起了自己与李白的往事。

  故事里的李白,才华横溢,出口成章,诗剑双绝。可是,他壮志满怀,却总是报国无门。他是商人的后代,既不能参加考试入仕途,也得不到“行卷”的机会,也就是“找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举荐他入仕途”。不过,好在李白天生乐观,他不会轻易放弃或郁郁寡欢。他总是在喝酒、吟诗,或舞剑,或跟身边人说着一些豪情万丈的话。从电影起初时的潇洒不羁、挥金如土的公子哥,到因为饮酒而变得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最终沦落为满头白发的阶下囚,李白一生的遭遇让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不过,即便遭遇不断变化,李白的内心仍然没有变过。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高适。故事里的高适,虽是名门之后,但生性耿直踏实,低调谦卑。高适自小耍得一手好枪,可是读书作诗就不那么擅长了,甚至在读诗时都需要学童领着他读。长大后的高适,想去长安闯一番天地,建一番事业。在半路,他遇到了李白,两人不打不相识,于是结伴一起前往长安。到了长安后,两人发现,要建功立业根本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即使在曲江宴上卖力地为玉真公主表演他的高家枪法,高适仍然没有得到被举荐的机会。在看了裴将军的剑法只能沦为吴道子作画时的陪衬时,他更加难过了。于是,在比武败给裴十二后,高适毅然决定回老家“梁园”勤练内功。这样的回家修炼在电影里出现了三次,可见高适是多么踏实上进的人呀。

  从两人认识起到之后的几十年里,高适与李白不断“别过”和“重逢”。每次重逢,他们都会一起探讨人生和事业。两个人即使有着不同的境遇,可是两人的报国之志一直都没有变。有一次夜里,李白又匆匆找到了高适,告诉他吐蕃军队要入侵了。听到这个消息,迎战的种子在高适心里生根发芽。年纪虽大,也阻挡不了他坚定的保家卫国之心。

  故事的最后,年迈的高适挺起腰板,威风凌凌,双目炯炯有神,带着士兵们走了一条小道,打得当时撤空的吐蕃军队的大本营一个措手不及,而进攻的吐蕃军队却被困在了泸水关,被高适提早搬来的救兵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样一来,吐蕃就被击退了,长安城也安全了。更难能可贵的是,高适还把功劳留给了别人。不得不说,高适真的是一位有勇有谋、能担大任的将领,连本被派来盘问他的监军太监最后都向他下跪以示尊敬。同时,随着阅历和智慧的.积累,高适也创作出了许多后人称道的名句。所以说,高适的确是唐朝政治成就最高的诗人。

  这部电影中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出现多位著名诗人和四十多首经典的唐诗,为这部电影增加了更多的文化魅力和历史色彩。每当我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个熟悉的诗人名字,或听到有人在吟诵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时,我都特别激动。原来,当唐诗放进历史中,是那么地有意思和真实。

  这部电影虽然有168分钟,可是我在电影院不觉得时间漫长,也许是因为故事很吸引我吧。以高适和李白为代表的唐朝诗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的诗篇,更用他们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书写了他们的人生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2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近日,我观看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它犹如一本小说,一部传记,将中国人心中的李白,刻画得淋漓尽致。

  长安,唐朝国都,名扬天下,它夺目的光芒,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以高适的回忆,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似卷轴般铺展开来。

  先知人,后论世。我相信,苍白的历史能流传千古,正是有人的存在才增添了色彩。整部电影,展现了两种人,高适与李白。在大唐盛世之景下,二人截然不同的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与不公正。

  高适,原来也只是一个说话口吃的笨小孩,只因习得高家枪,并在李白的感染下一同来到了长安城,可没想到奢华长安的'背后尽是虚伪,上阵杀敌的高家枪,却被迫成为了达官贵人们眼下表演之物。就连年幼的小杜甫也是一针见血,看清了这悲惨的现实。心灰意冷的高适看着好友李白大名鼎鼎,仗剑走天涯,他也没有向权贵低头,可是一盆冷水浇醒了他,长安城里武艺高强者数不胜数,就连李白身边一好友,也一语道破天机,他们没得选!高适的心中不解又愤怒,他与李白争论起来,不愿相信这现实的残酷,一夜之间,高适再也不结巴了。

  一次次的离别重逢,高适脚踏实地,勤学苦练,文武双全,最终当上了三镇节度使,老年得志,他终于如愿,功成名就,但国破家亡,身边朋友也寥寥无几。

  高适一生贫穷,却沉稳踏实,他的人生便浸润在严肃与脚踏实地之中,这是多少老实人的缩影,又是多少寒子弟的辛酸。显然,公平正义抛弃了他们。

  李白一生却几番起落,但无疑是凄苦的。

  年少时,李白穿金戴银,一身行头奢华富贵,但他视金钱如粪土,把酒当歌,人生几何!整个电影院时常回荡着他那豪放的笑声,如痴如醉。他乃商人之子,剑指长安,却被人厌恶,空有一身才华却连张口的机会也没有,但李白不愧为谪仙人,吃了闭门羹的他,笑声却更加放纵,手舞足蹈,将怒气与不屑一笑而过,笑他人有眼无珠,笑自己志向凡俗。因而来到黄鹤楼,少年李白诗性大发,在见到崔颢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后,依旧放声大笑,笑自己才学浅薄,但他却从未心灰意冷。多年以后,当他同样在黄鹤楼上吟诵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时,此时的李白终于崭露头角。高适再回长安,此刻的李白已名声大振,花天酒地,以诗会友,身边朋友绝无等闲之辈,“谪仙人”的名号也人尽皆知。到了中年,却命运弄人,一夜之间,李白从“谪仙人”变得穷困潦倒,再次见到高适之时,竟是被人当成小偷捉拿质问,此时的他已无半点“谪仙人”的潇洒模样,但心中的豪情却丝毫未减。心灰意冷之际,他走上了问道的路,那首惊天动地的《将进酒》脱口而出时,正是他人生的最贫苦之时,却也是他人生中最浪漫的时刻,抛开了一切,真正地成为了“仙人”!

  后来的李白,锒铛入狱,他放荡的一生,终是被战争与现实囚禁,在大唐,那豪放的笑就失此消失……

  人人说李白一生自由自在,放荡不羁。但这花天酒地的背后,又有多少辛酸,他借酒消愁,以诗为伴,这便是他在这不公平的世界里唯一的慰藉,他那无尽的笑声背后,又有多少无奈忧愁?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纵观李白与高适的一生,李白心中的大鹏自由自在,即便伤痕累累,却依旧朝着朝阳进发,直达心底的银河,因为他坚信无论飞向何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而高适呢?他心里的那只大鹏,跌跌撞撞,飞向远方,垂垂暮老之时,安心归巢。

  两只大鹏,各自飞翔,李白心中的大鹏日照金光,随风飞翔,成了人们心中无尽的浪漫之光;高适心中的大鹏虽然散尽了光芒,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念想。

  李白与高适,无疑是人们一生的正反面,理想与现实,在现实之中,可能理想不堪一击,但那又如何?总要相信自己,相信“轻舟已过万重山”!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永远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相关文章: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09-17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1-22

(优)《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2-07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最新01-02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10-22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11-22

电影长安三万里的观后感01-23

观看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11-22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热门]01-15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合集)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