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时间:2024-03-03 07:15:58 观后感 投诉 投稿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通用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摔跤吧!爸爸》观后感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通用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通用1

  我对女权所知甚少,当然,在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下,我是坚决拥护男女平等的。但是要让我说男女现在怎么不平等,怎样才能男女平等,我也说不出所以然。更不用说女权"旗手"高深的理论,又或者是利用女性身体来表达对男权社会的鞭笞的行为艺术,等等,更是看到就觉得自己智商不够。但是,行动比语言更加难以改变。在女权主义大盛的今天,我们看到的种种,比如有的人嘴上说着生男生女都一样,但是连着要小孩,只是为了生一个儿子;有的单位怕背上歧视女性的名声,暗地里在女性就业方面设置诸多障碍;不禁让人反思,女性地位到底提高了没有?为什么没有?怎样才能提高?

  这个问题很简单,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说到底,提高女性地位,不是靠女权主义者说着高深的理论,为女性画一个不切实际的梦;靠的是钱,是提供公平的就业,提高女性的收入和经济地位。否则,娜拉出走之后,"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这两年回家后,听到的一个论调是,原来的"恶婆婆"少了很多,娶进来媳妇之后,婆婆得把儿媳妇像公主一样供着。为什么?因为受农村之前"重男轻女"以及年轻女性进城打工的影响,农村的适龄女青年越来越少,婆家的聘礼越来越高,娶进来的媳妇还稍不如意就闹离婚,导致婆家人财两空。并且现在服务业发达了,媳妇在家挣得也不比丈夫少,腰包硬了之后,地位自然也就高了。农村没有听过女权主义,但是形势比人强,现实逼迫得男权主义者不得不低头。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活一世,没有人能够摆脱其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也正因为凭借着其他人的帮助,自己才能走向成功。女性也不例外。

  回到电影。看完之后大略翻了翻影评,最为女权主义者诟病的是,这部电影处处打着女权主义的幌子,但是教导女性也服从以父亲为代表的父权、男权,替他们实现未能实现的梦想,完全忽略了女性自身的.觉醒。真的是这样吗?

  影片中是女主人公继承了自己的父亲的理想不假,但是也交代了,这是女主人公不愿意像其他印度女性一样,十四五岁就家人,在做家务中度过一生。所以她在拒绝父亲强加给自己的梦想之后,又重新自主做出了选择。而且,现实中"子承父业"这种现象还少吗?又有多少管过儿子同不同意?凭什么"子承父业"被视而不见,甚至被说成是孝顺,"女承父业"就被戴上父权、男权的帽子?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哪个时刻会"觉醒",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在别人的帮助、指点下,才能避开被重重迷雾遮掩的弯路,最终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也是如此,在父亲的帮助下成长,在最关键的时刻,凭借自己的力量赢得了比赛,摆脱了千千万万印度女性固有的命运。因为这时候的她已经足够强大,可以无惧一切,而这正是父亲为她铺就、自己奋斗出来的路。如果一个人,无视别人的意见,让干什么偏不干什么,这不叫独立,这叫偏执和叛逆。独立虽然不是盲从,也不是盲目的否定,而应该是不被现实所迷惑,不被他人所误导,不被情绪所控制,正确地做出选择。

  也有人会说,父亲其实还是自私的,因为他只提供了摔跤手这一种选择,没有提供其他的选择。对,他没有提供让女儿当总统、企业家、科学家、医生等多种选择,这是受他自身条件限制的,他没有这个条件,所以他选择了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条道路。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自身情况来看待。否则,不管描绘的情况多美好,都是空中楼阁,只会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有的人,张口主义闭口主义,尽管画了好大一张饼,但毕竟把选择权交了出去,吃不吃全听君选择;但有的人,不仅画饼,还煽动,自己躲在幕后,看其他人撞得头破血流,这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通用2

  对于这部电影基本都是哭着看完的。有无数个让我感动的瞬间,看完一遍再来回想,这些瞬间都是属于那种对爱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深深地打动了观影人的心,赢得了我们无数的眼泪。

  电影里,爸爸对祖国的爱,想象中印度在摔跤争得冠军后在场地响起国歌的场景,一直让他致力于他所从事的摔跤教练一行,并寄希望于他的儿子能练习摔跤完成他的理想。老天真的就像在开玩笑般地一连赠予他四个女儿。他意志消沉,幻想磨灭,忙于生计,步入中年发福期并最终默默地把曾经摔跤获得的荣誉一一从墙上放进了箱子里。看到这里,不免想到了生活有时候的残忍,它总不会让人轻易地达到自己追寻的理想,有时候甚至就像向在和你作对,挑战你的耐心,磨炼你的意志。可是生活又总会昭示于你希望,在所有的门关闭的时候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这个机会让你在万般折磨之后变得欣喜若狂,感恩戴德般地重新正视你的人生。在男孩子家长找上门来,职责他的两个女儿打架大打出手时,爸爸却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女儿也同样继承到了父亲摔跤技能的遗传,他后悔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女孩子也能摔跤呢。于是,他从那时候起开始规划女儿们的摔跤训练计划。

  有一幕,我记得妈妈在电影里说到,你确定你的梦想就应该由她们来执行吗?她们可是女孩子,村里的人会怎么看?在那么一瞬,我也觉得爸爸的魔鬼训练对于在小村里生活的女孩子过于严苛,甚至在女儿们的哀求下仍旧将她们的长发剪掉。变得与众不同的她们只能弓背低头地从嘲笑的人群中行走。是啊,你确定这也是孩子们的想要的吗?最棒的释怀是爸爸给了这段训练一个期限-一年;而印度的`国情是,村里习俗是女孩子就该做家务,让父母包办婚姻给嫁出去以此来减轻家庭负担。带着父亲的爱,担负着父亲殷切的希望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最终让她们回到了正轨,并且geeta在首次摔跤比赛中对抗男孩子失败后,还主动要求参加下场比赛的时候,我们大家从她的坚韧中看到了,是的,她有这个潜质,这个期限一年肯定会延长。

  后来,是一场分离,爸爸的失落和不舍。女儿的新训练是一场传统和先进的对抗。新的教练、先进的训练设备和训练理念,大城市的种种新奇让女儿开始摒弃自己最初的热情,对于赢、对于为父亲争得荣誉、对于为自己女儿身抗争的那种劲儿都变得不那种重要,她对妹妹说道:你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我只是输了一场比赛。

  只讲究技巧和教练提倡的策略让geeta败得一塌涂地。当她在电话里只说了一个对不起留下一连串的哭声的时候,爸爸在即便再生气geeta否定自己的训练,却都在女儿泪崩的那一刻变得柔和慈详。话不多的他,决定马上前往女儿学校所在地自己租房仍然坚持训练女儿。女儿开始更加信任父亲,在后面的比赛中突出重围获得一次次胜利而最终拿到国际赛印度的首次冠军。

  是的,在体育竞技类比赛当中,技巧和策略虽然重要,可是还有一项不能忽略的是情感因素。是爸爸带来的自信,是爸爸的智慧和经验让女儿迅速成长。人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动物,没有猎豹跑得快,没能像鸟儿一样能飞,但是人会用脑子,所以人才能变得为所有动物的主宰。运动员光有强壮的身躯和熟练的技巧也不够,还要动脑子。而最后geeta在为国争光,为所有印度女孩子而战,为自己父亲的梦想,她变得果敢和坚定。在平时爸爸对她的训练中她渐渐地变得冷静,耐心,让理性战胜了情绪,最终从哪跌倒她从哪怕了起来。这种逆袭无不让人看得大快人心。

  训练不仅是技巧,是爱包围着的经验和智慧的传递。爸爸才是真切地为女儿着想,一帧一秒的分析对手视频;在女儿结束比赛并没有冲到镁光灯下而是继续坐着观察女儿即将面对的对手,这都是真真切切的爱。当爱打着功利心的时候,它才会那么的虚伪。所以,这部电影感动了很多人,因为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需要那么真切地爱,不仅来自父母来自手足也来自爱人来自朋友。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通用3

  周末和老妈一起去看了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的又一力作——《摔跤吧!爸爸》。影片讲述了马哈维亚。辛格(我们就叫他爸爸)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结果却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爸爸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于是和妻子协商给他一年的时间,只需要一年,如果一年后还是不行,爸爸就放弃他的梦想。从此,两个女儿就开始了她们残酷的训练......

  父亲做为教练的时候是非常无情的: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训练;让平时穿长袍的小姑娘传上男孩子式的短裤;无视女儿们的苦苦哀求剪去她们的长发。当两个女儿受够了父亲的“残酷”时,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与爸爸做着反抗,偷偷的调试爸爸的闹钟,偷偷的泼洒自来水当作汗水,偷偷的输给自己的表哥。这些爸爸都只装作不知道,直到另一件事情的发生……

  两姐妹为了参加小伙伴的婚礼逃掉了训练,爸爸真的生气了,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对女儿们发火。两姐妹却向几个小姑娘抱怨自己的爸爸是多么残酷,多么严厉,不让自己过轻松的生活,只因为自己逃掉一次训练就大发雷霆,还抱怨说自己根本不想要这样的父亲。而一直面无表情的小小新娘开口了:“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爸爸,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当我一满十四岁就匆匆将我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只为了少养我一段时间,仿佛我从来就没有存在一样……而你们的爸爸顶着无数人嘲笑的声音,在给你们自己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呀”。小小新娘的话令两姐妹顿悟了,从此之后,姐妹俩再也不抱怨训练的辛苦,而是主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拼搏!

  经过爸爸和两姐妹的共同努力,姐姐终于拿到了全国冠军,根据惯例,姐姐去了学校接受新的训练,解除了新世界,于是她觉得爸爸老旧的招式不管用了,回家后和爸爸比试,居然赢了爸爸的时候,意气风发的'走了,妹妹却对她说,“你不是赢了爸爸,而不是爸爸技巧不如你,是因为爸爸他老了……”。姐姐听了无动于衷,当姐姐首战都失败的时候,妹妹对她说,去和爸爸认错吧,爸爸会告诉你该怎样做,顶多被他骂,你忍着就可以了,像过去一样。

  哭泣的姐姐给爸爸打了个电话,没说什么,就是哭,一直哭,痛哭流涕的那种,爸爸立刻收拾行李,告诉妻子“我要去见我的女儿!”。妻子问他,你不会烧饭怎么办,他说我自己会学,一个一辈子没有做过饭的人,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为了支持女儿,生活上的困难有什么好怕的。

  教练为了奖牌,让姐姐改练51公斤的比赛,而姐姐并不想减重,于是爸爸偷偷给姐姐加餐,让她保持体重。当被院方发现之后,要开除姐妹俩时,爸爸哭着求情,给领导看一本记载着姐姐战绩的本子,一个大男人居然为了给女儿们求情,哭了。

  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比赛,上场前教练说:不要输的太难看;爸爸说:你不会输。经过训练后,教练说:至少要拿块奖牌;爸爸说:你注定时冠军。赛场上,教练说:你已经领先了,注意防守;爸爸说:忘掉领先,保持进攻!输了一次比赛,教练说:有些人,注定不是打国际比赛的料;爸爸说:你输掉的,是本该你赢的比赛。决赛前,教练说:现在你至少可以有一块银牌了;爸爸说:赢下金牌,你将成为印度的榜样,永载史册!一个只追求拿到奖牌的教练,追求的是完成任务,享受自己是国家队教练的满足感;一个队女儿抱有最大信心的爸爸,知道她注定是冠军,给予女儿足够的信心。最终,女儿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整个民族,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看完电影我们深思,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的信念,永远都那么足够,永远都像电影中的爸爸一样,帮助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而我们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像影片中的教练一样,混混沌沌地重复着自己的工作,只看到生活的迷惘,工作的无聊,学生调皮捣蛋不服管教时仅仅表现出些许的无奈与无助?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像孩子的爸爸妈妈一样,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要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相信,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通用4

  这两天,大家都在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从我看到的朋友圈和各种群,都是一片好评。

  但其实我的观影感受比较矛盾。这种矛盾来自于,一方面我对影片主流价值观表示认同,另一方面却与影片传递出的高度个人英雄主义有很强的不适感,这两种感觉交替占据我大脑,让我无法对它坦诚纯粹的表扬。

  阿米尔.汗是我喜欢的印度演员,无论是三傻还是我的神,他都能亦庄亦谐,能文能武,并且,最重要的是影片极具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摔跤吧,爸爸》,表面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励志片,它强调坚忍不拔,宣扬国家使命感,极具国家荣誉感,令人看了非常振奋,并为之感动骄傲,激昂慷慨。这些是可以被当成观后感说出来的,而且是可以得到所有人共鸣的。当女儿获得成功,与父亲相拥而泣时,所有曾经的怨恨、不理解甚至少年时的那短暂恨意,都温暖的化开,深入柔肠,滋润观众心田,我也被感动到热泪盈眶。

  但,说一说另一部分,并不能公开说出来的感受吧。

  阿米尔.汗,本身扮演了一位自己曾经就是一名摔跤英雄的父亲,他有一个让国家站在世界之巅的梦想,因为他想为国争光。没有错,国家荣誉,特别是竞技场上的荣誉,一定是靠着一群有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人来完成的,没有这些人,国家是不可能让世界看到的,也不可能得到世界的肯定。对于这种人,我很憧憬他们。可仔细一想,这父亲的梦想,其实也是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梦想,他想站在世界领奖台上的梦想,其本质也是想实现个人能力的更高层认可。而由于自己没能实现,就让女儿们去实现,本质上仍然在重复着对自己个人的最终认可。

  当影片展现女儿们一边被动无奈的接受着父亲魔鬼式训练一边用歌声唱着这些愤怒和不解时,我就知道,这影片一定是让我们知道,这些魔鬼训练最后都取得了成功。两个女儿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甚至是无情加变态的教育方式,最后都成功了,她们都站在了世界之巅,让整个世界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群情激扬,喜极而泣。人民为之疯狂,国家为之骄傲,世界也为之欣慰。但发现了吗,这个成功,其本质也是世俗定义上的成功,有没有谁,来关心一下这两个女儿的个人成长?甚至更重要的心灵成长?

  我们生在世上,首先生而为人,有选择权,有自主权,有享用个人角色权,也有放弃权等等。在这样的选择和实践中,我们每个人得到应有的成长,然后才可以在成年后,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再处理好和周围人的问题,最后处理好和这个社会的问题。但影片中,父亲强行剥夺了女儿们作为一个女子的所有权利,成长机会和心灵成熟的机会,所有的行为只有一个指向,就是成为国家的竞技英雄。她们作为一个基本的人,首先该享有的最自然而然的成长机会被拿走了,而最后她们还要承认:拿的好!拿的`对!不拿走我都活错了!对于这点,我非常不适。

  人生路远,他人眼里的成功不是终点,甚至可能只是人生命里的一个里程碑。接下来呢,要怎么过?谁教会了她们?在两个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想:她们从被强迫中学会了恨意,从被说真话反而被惩罚中学会了说谎,从无法反抗中学会了屈从权威,从不停去够那个唯一的人生目标中学会了自鄙,学会了不成功不配拥有幸福。很多人可能会说,印度很穷,至少影片中展示的家庭很穷困,在这种环境中是无法提倡所谓尊重个性、心灵成长的,她们迫切的需要先学会生存,或者先学会走出穷困。是的,一点没错。可我们往往犯的错误也正是如此,我们总是看到当下,看到眼前,太着急要跳脱出去,太急切要改变什么。人生是一辈子,不是短短十年,二十年。我想说的是,在每一个教育的过程中,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我们如果能往后再看看呢?想一想孩子们的30年后呢?那个时候,他们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当他们完成了父母的目标,接下来他们要完成谁的目标?

  这些感想,也许不适宜公开。

  但这是我的真实想法。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相关文章:

摔跤吧爸爸作文02-16

《摔跤吧爸爸》的经典语录10-05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02-17

【精选】摔跤吧爸爸作文四篇05-04

摔跤吧爸爸作文三篇05-27

精选摔跤吧爸爸作文3篇05-29

摔跤吧爸爸作文4篇05-24

摔跤吧爸爸作文四篇05-11

【精选】摔跤吧爸爸作文三篇06-08

精选摔跤吧爸爸作文8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