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 教案

时间:2022-10-07 13:50:11 教案 投诉 投稿

柳永《雨霖铃》 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 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永《雨霖铃》 教案

  柳永《雨霖铃》 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掌握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赏析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这一首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虚写)今宵杨柳岸

  经年未卜

  四、合作探究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五、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柳永《雨霖铃》 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柳永《雨霖铃》 教案】相关文章: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02-06

《雨霖铃》教案01-23

《雨霖铃》 教案04-01

雨霖铃的教案02-07

《雨霖铃》教案模板08-25

《雨霖铃》教案(集合)11-16

雨霖铃柳永教学设计一等奖12-26

雨霖铃作文01-03

雨霖铃翻译10-07

雨霖铃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