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案

时间:2022-10-07 15:28:31 教案 投诉 投稿

清平乐村居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平乐村居教案范文

  清平乐村居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清平乐村居教案2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1、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清平乐村居教案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课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清平乐村居教案4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媒体设计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页。该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走近村居”

  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

  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

  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2、配乐演绎,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动画”,该页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三)“留连村居”

  1、配乐诵读,外化词意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页中“诵读尝试”再现诗境,进行自主配乐诵读。

  2、诗情画意,领会词境

  指导学生借助课件中的“诗情画意”和“旧词新唱”来“说诗意,唱诗词”,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放眼村居”

  1、指导学生进入“宋词简介”中的“辛词全集”、“田园诗句”,及页中的“唐诗宋词”、“全宋词”等站搜索查找辛弃疾的背景资料和田园诗词,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

  (五)综合实践。

  课后开展“辛弃疾宋词朗诵会”

  六、整合点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整合点一: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欣赏古典诗词,贵在欣赏诗词意境,体会诗中之意,感悟弦外之音。《清平乐村居》向我们展示的是乡村恬静的生活。而古代与现代,距离遥远。再加上我们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喧嚣的城市,对这种安宁、平静的生活没有体验,小学生的感受难免会浮于表象。而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清新的村居图为学生创设恬静的田园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文本开了好头。

  整合点二:互动探究,体会词义

  《清平乐村居》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感悟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如果按照常规教学由教师对每一个词语作出确切的解释,就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此外文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当讲“可爱”,而非今之“奸刁、撒泼”;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好”当讲“相互逗趣、取乐”;这些仅靠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页资源,学生自由组合,借助页中的“词义点拨”、“课文动画”,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读懂课文,有效地突出、突破了重点。

  整合点三:美文美读,感受情境。

  《清平乐村居》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借助页中的“美文诵读”,让学生和着古典乐曲,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伴着“诵读尝试”中的古乐,学生有韵味的自主配乐朗读,感受词的音韵美;借助“诗情画意”的“茅檐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及“小儿剥莲图”,学生赏图、品读,诗意地描述心中意象;和着优美的旋律,学生“旧词新唱”,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而“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教学难点就在乐声的徜徉中,情感的交融中轻松突破了。

  整合点四:借助媒体,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在教学时,我把词人生平、时代背景、诗体介绍、相关站等相关资料制成页,上课时学生只要打开“宋词简介”和“田园诗句”,利用多媒体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清平乐村居教案】相关文章:

清平乐村居的教案08-26

《清平乐村居》教案09-04

清平乐·村居10-18

《清平乐村居》教案15篇03-11

清平乐村居作文03-05

清平乐·村居作文03-12

改写《清平乐.村居》10-10

《清平乐·村居》改写10-10

清平乐·村居改写10-13

清平乐•村居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