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9 08:00:59 教案 投诉 投稿

语文教案8篇(优选)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8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启发谈话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做过的好事说给大家听听,做了好事你的心情怎样?在遥远的德国,有姐弟俩也做了一件好事情(板书:一件好事)。想不想知道这是一件怎样的好事?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

  2.小组学习“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以读为本,精读细品

  l.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2.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

  3.谁能把同学了解的内容联系起来说说这是件怎样的好事。

  4.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一边默读一边把问题在书上画下来。

  (1)可能会问:

  ①为什么这是一件好事?

  ②爸爸为什么摇头?为什么又笑了?

  (2)小组讨论交流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巡视参与讨论,指导讨论。

  例:解决问题:为什么这是一件好事?

  ①教师点拨:你从哪些话中可以看出帮助人是件好事?

  课件出示:

  然后我们想,得到我们衣服的孩子一定很快乐,可是他们还有贫穷的父母呢。

  师:我们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得到救助的是一些怎样的孩子?得到衣服后,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

  ②课件2:

  “当然,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别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克拉拉说。

  师:克拉拉说这些话时心情怎样?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些话。

  解决问题:爸爸为什么摇头?为什么又笑了?

  学生讨论后指1-2名学生回答爸爸先摇头后笑的.原因。

  [问题是思维火花的闪现,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才能自觉自主地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激活思维,感悟文章内容,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游戏巩固识字

  1.“跑火车”活动来认读田字格中生字并进行组词。

  2.“提个醒”生字书写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比较“姐”与“组”,扩展带“父”的字,如:爸、爷、斧。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学完本课,我们该向克拉拉姐弟俩学习什么呢?你打算今后怎样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引导学生和爸爸妈妈进行温情沟通,一起回忆童年的故事。

  技能: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真情,体会细节的描写。

  能力:引导学生领会题眼,把故事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情意:激发学生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对父母的感恩。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真情,体会细节的描写,并领会题眼,把故事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对策:和爸爸妈妈进行温情沟通,一起回忆童年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再次明确习作的要求:

  选择一件自己深刻的事例,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二、错别字(投影出示这些词语)

  眼睛(眼镜) 以经(已经)

  倒影(倒映) 风乱来(风刮来)

  浸温(浸湿)胡涂(糊涂)

  流尚(流淌)玩要(玩耍)

  1、学生读一读,辨别这些同音字。

  2、交流,分别给它们组词。

  三、文章中的句子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

  1、而童年的记忆,却犹如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一不小心从我的心窝子里漏出来。

  2、“一不小心”一词用得很不恰当。如果改成“悄悄地”可能更加恰当,语句更加通顺。“漏”字也用得不当,如改成“滚”字更妙。

  3、说干就干,我在爷爷的脑后画了两只脚,再在爷爷的眼睛上画了两个大圆圈,哈哈,太有趣了!脑海中——钓鱼玩。

  3、眼镜的脚长在哪里?小作者画得有点离谱,应在耳朵上吧

  4、画好了,爷爷笑了,我笑了,爷爷看到我笑了,也跟着笑了,我们对着大家笑,大家也笑,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都莫名其妙地笑了。

  交流说说这些句子存在的问题:

  1、爷爷在没人笑的时候为什么笑?搞不懂。

  2、大家的笑都因爷爷的摸样可笑而笑,“莫名其妙”一词用得不当。

  3、“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词感情上有点不妥。

  前后的语句不连贯,看不懂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

  四、

  从小作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是丰富多彩的,但有许多同学的文章语句不够通顺,前后也不能很自然的连接,个别同学的错别字较多。希望他们今后学会自主修改,真正能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好习惯。

  五、集体修改。

  1、投影出示(顾雪峰)较差学生的习作。

  学生读这习作,说说存在的毛病(内容空洞,错别字、病句较多,结构安排较零乱)

  2、分小组讨论并修改这习作。

  3、交流修改意见。

  4、指名读修改后的这习作。

  5、学生自由读自己的习作并加以修改。

  六、板书设计:

  内容真实

  板书:有趣的往事突出趣字

  真情实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诵读三篇描写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预习要求:

  朗读课文,搜集一些描写科学家故事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的一生,生命最为宝贵。然而在追求科学的征程中,有人竟不顾自己的性命从事科学研究。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为科学而献身》。

  二、指导学习《为科学而献身》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可敬的卡尔施密特博士去世了,但他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作为却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3你想对卡尔施密特说些什么?

  三、学习《“笨头笨脑”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

  1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 的笨学生,为什么会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这说明了什么?

  2当后来有人问起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3出示“愿望只是美丽的彩虹,行动才是浇灌果实的雨水”。齐读。

  四、学习《女宇航员的故事》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位女宇航员?用自己的话说说她们的故事。

  2出示“巾帼不让须眉”。齐读。

  五、交流各自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故事。

  《亲近母语》第十四单元雷雨

  日积月累7

  教学目标:诵读描写雷雨的一组课文,感受雷雨时的情景,体会作者的奇特想象。学习《日积月累7》,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

  预习要求: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组词语: 雷声大作 电闪雷鸣 倾盆大雨

  大雨如注 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

  2这组词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过度:雷电、暴风雨是大自然的杰作,不少作家都曾把目光投向它。

  二、学习选文

  1指名朗读这三篇课文,正音。

  2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使我们感受到了雷雨的魅力。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描写?画出来 ,好好读一读与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3你注意过雷雨吗?现在正是梅雨季节,你是怎样感受到雷雨的存在的?你能像作者那样写一写雷雨吗?

  三、学习《日积月累7》

  1汉字解说

  (1) 认读“比、丽”的古文字

  (2) 根据古文字形解说“比、丽”的意思

  2词语

  (1) 记一记这些成语。

  (2) 你能再说几个含有动物的成语吗?

  3名言

  (1) 指名读,正音。

  (2)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 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来吗?

  (4) 背诵。

  4古诗

  (1) 指名朗读,正音。

  (2) 根据注释,试着理解诗意。

  (3) 背诵。

  (4)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请背一背。

语文教案 篇4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

  1、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认字17个。

  3、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孙、私”。

  4、 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认字17个。

  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写字“孙、私”。

  三、 教学准备:

  孙中山的资料、生字卡片、挂图。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课文的题目是:“不懂就问”。

  指名读课题(2人)。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谁预习这篇课文了?你是怎么预习的?(3人说)

  2、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3、 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板书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孙中山是个名人吗?

  (3)“先生”是谁?

  (4)“戒尺”是什么?

  (5)什么是“私塾”?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7)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4、 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7个自然段)

  5、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事,谁在课前查找资料了,能给大家讲一讲孙中山。

  (学生自由介绍资料,以小组形式介绍、自己向全班介绍。)

  老师补充介绍资料。

  附:资料

  孙中山生平简介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94年创立兴中会。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图片

  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6、了解了这些事情,同学们小组合作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是不是能读懂一些了。

  小组合作读课文。

  7、同学们课前提的问题小组一起讨论一下,争取在小组里解决。

  各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8、请同学们拿好书,认真读一遍课文。

  (三)学生字。

  1、 大家课文学的'真好,老师奖励同学们玩个小游戏:生字对对碰。要想做好这个游戏我们先来认认生字,这些生字,如果你认识就大声读出来。

  2、 请你一边摆生字卡片一边读。

  3、 下面我们开始做游戏吧!老师说字,学生找,老师说:“对对碰”,学生同桌对卡片。“诵”“思”(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糊涂”“吓”(组词)“鸦雀无声”“拿”(说记字方法)

  4、 一边读一边收生字卡片。

  5、 有几个字娃娃特别淘气,刚才跑出去玩,现在又回来了,谁愿意当小老师教一教大家。(“私、段、晃、既、养”)

  小组内商量怎样记字。全班交流。

  (四)写字。

  1、课文中有一些字是要求同学们会写的。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孙、私”这两个字。

  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

  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3、 练习写字。

  4、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5、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作业 :1、朗读课文3遍,思考: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做?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 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巩固识字17个。积累词语。

  3、 指导学生书写“诵、思”等7个生字。

  4、 继续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写字7个。

  难点:1、书写习惯的培养。

  2、积累词语。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书、本、词典。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 谁愿意读这篇课文?(请7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的怎么样?一会儿来评一评。

  2、读完之后评议。

  先说一说谁读的好,什么地方读的好?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3、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谁来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孙中山养成了什么好习惯?你在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样做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4、你对这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比较喜欢或者有感想就读这几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课文。

  5、课文中有一个词“一字不错”照这个样子也写几个“一( )不( )”的词。

  允许学生查词典。

  (三)巩固生字、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字组词。

  2、这节课要求同学们会写的生字有……,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3、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

  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4、 练习写字。

  5、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6、小结。

  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联系生活谈体会,感悟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温故入新 导入新课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小说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孔乙已的自命清高、迂腐不勘折射出了封建文化教育对人性的扭曲;胡屠户的前倨后恭、骄横奉承折射出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奥楚蔑洛夫的欺上瞒下、趋炎附势折射出了沙俄社会的黑暗。小说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透过人物形象来感悟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

  二、导学引领 感知文本

  导学提纲:

  1、请你参照下面情节示意图,简述故事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举例说明本文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描写方法。

  4、指出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三、汇报展示 互动释疑

  内容提炼:

  1、文章里是怎么描述窗外美景的?

  备注:

  u 清澈的湖水

  u 漫游的鸭鹅

  u 玩耍的孩子

  u 散步的情侣

  u 盛开的鲜花

  u 整齐的商店

  u 隐约的市区

  u 精彩的球赛

  u 美丽的姑娘

  2、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这番景象吗?

  备注: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等等。

  3、远窗者听了近窗者娓娓动听的叙述是怎样一种感受?

  备注:“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4、为什么那一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啊?

  备注:生命是宝贵的,又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世界多留下美好的记忆。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任何人都强烈渴望自己的生命能长久、平安。窗边的病人所描述的景色是那么的有生命力、有生气,对于一个渴望生命、渴望活着的人而言,简直是太诱人了。

  5、诱人的景象,赋予他动人的渴望;动人的渴望,又令他萌生了可怕的想法。什么想法?

  备注:“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6、一开始,他还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也竭力不再这么想。但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就反而越强烈,“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备注:由对事发展到对人。 对窗边病人的妒忌,引发了他内心的私欲或自私心理。

  7、他的这种私欲影响到他什么样的行为呢?

  备注:他见死不救---- 一天晚上,他的同伴突然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8、你怎么知道他是见死不救,文章里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这点的句子或词语?

  备注:同伴半夜醒来,呼吸急促,两手摸索着救命时用的电铃按钮。“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9、身边的生命消逝了,不靠窗的病人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当他如愿以偿地靠在窗边时,小说的结局竟是如此地出人意料。

  备注:“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结尾

  形象透视:

  靠窗的病人: 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热爱生命、乐观向上

  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强、见死不救, 冷酷无情、卑劣可耻

  描写方法:

  作者通过心理、动作的描写,将两位病人作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读者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心灵一美一丑,一善一恶,在对比中“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表现更为突出

  揭示主题:

  1、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为什么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备注: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是不会有春天的,也看不到春天。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关闭着的,就象堵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2、为什么死去的'病友要编出如此谎言呢?借此,我们来评价一下这两位病人吧!

  备注:第一个病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情,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的心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第二位病人也热爱生命,他也有善良的本性,但是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嫉妒的阴影蒙蔽了他善良的人性本色,自私扭曲了他对生命的诠释。在同伴面前,他显得是多么渺小不堪。

  四、拓展延伸 情感渗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拥有了什么收获?

  ---在生活中做人不可自私自利,不可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在生活中不应有嫉妒之心和贪婪之 心。

  ---给自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自己,更爱他人

  结束:学生齐读《多一些宽容》的“四互”。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让我们在平坦的学习与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去寻找我们班美丽的风景,那么我相信我们班的师生就会相处的更加和谐!学习的更加愉快!生活更加美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二、简介作家和写作背景:

  1、作家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作演说。他轻松幽默的泛泛而谈被录了音。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上。那位主编是托马斯实习医生时期的年兄契友,他喜欢这篇东西,便命托马斯为他的杂志写一系列短文,让他照此泛泛而谈,条件是题目不限,一文不给,一字不改。托马斯本具文才,可惜大半生献身研究,只好搁起他的锦心绣口去作那些刻板的学术论文。得此机会,他自然乐于应命。一连写了六篇,甫议搁笔,但已经欲罢不能了。热情的读者和批评家们要他把专栏写下去。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连写了四年。这时,出版商已争相出版。条件最优惠,许他不加修补,原样付梓。于是,我们就有幸看到了他的华章力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预习检测

  点拨字词(展示多媒体)。

  2、朗读文章,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1。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严格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议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 ; 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 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 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你能否体会出本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 ; 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 ; 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探究主旨,归结理解:

  1、让学生补充其他群体活动的生物例证

  点拨:大雁、羊群、狒佛等;

  2、综观全文,文章探讨生物的社会性,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点拨:课文焦点在于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某些人(如传统生物学者)盲目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警示人类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危机,强调人类要有反省意识。我们还可以从动物社会行为中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合力发展科学,共创和谐世界。

  3、指导学生自己归纳课文语言特点。

  点拨:多用修辞,风趣幽默。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尊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存危机,遇到人类种种困境,我们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走出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七、布置作业

  1、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改写课文写蚂蚁或蜜蜂社会行为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动物的联合智慧(必做);

  2、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社会性事例(选做)。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看菊花》是一篇赞美秋菊的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况,着重描写了满园菊花五彩纷呈,争奇斗艳的繁盛景象,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贵品质。教学中,重点在于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营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看看五颜六色的菊花,感受菊花的颜色美、气质美。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不久,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真听、认真看、认真写的习惯,如果采用平淡枯燥的教学手段必定使他们感到乏味,学习没有积极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进行思考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从而达到以“趣”促学,唤发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菊花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知道人们喜爱菊花,不仅因为菊花好看,更因为菊花不畏寒冷,体会菊花勇敢、坚强的精神。

  3. 正确拼读本课的8个生字,绿色通道里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词语 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为什么喜爱菊花。

  教学难点:

  1. 理解词语 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2. 感受菊花勇敢、坚强的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1. 师: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瓣儿红,瓣儿黄,斗狂风,战严霜,秋风一起扑鼻香。 (菊花)

  师:小朋友猜猜老师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吗?(菊花) 你见过菊花吗?你见过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的?

  2.有个小女孩上周末刚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观赏了菊花,写下了一篇美丽的文章。今天我们追随着小女孩的脚步,一起去公园看菊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字源识字

  二、检查朗读

  1.师:想要看到更多更美的菊花,必须要赢得门票。老师这里有三种票,一种个人票,一种双人票,一种团体票。

  个别读,开火车读,小老师读,同桌读,全班读

  2.师:小朋友的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请大家一起来当小老师,一起来听小朋友读课文。(指名读课文,请学生来纠正读错的音)评价:声音响亮,不拖不唱,字字准确,感情丰富。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师:小朋友去公园看菊花都什么时候去啊?(生答)

  请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什么时候,谁,去哪里看菊花? (分问题回答,再指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标出关键词: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我,公园 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说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练习:什么时候,谁去哪里干什么?

  2. 师:星期天,如果你的爸爸妈妈带你起看菊花,你是什么心情?现在马上就能看到菊花了,你又是什么心情?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3. 师:让我们一起高兴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也,开,不独体字

  公,点,上下结构,学习四点底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师:来到公园,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菊花?

  (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菊花?

  除了这些,你还见过哪些颜色的菊花?说明菊花的颜色非常多。(板书:颜色多) 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菊花的颜色多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看到这么多颜色的菊花,你最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

  2. 师:菊花不仅颜色多,数量也多,小朋友来数数菊花吧!

  (课件出示图片)

  我们用一朵一朵来数(师生同数)。啊,那边还有,数不过来了,我们换个词来数吧。(一朵朵)

  我们一丛一丛地数(师生同数)啊,还有那么多啊,一丛一丛也数不过来了,再换一个词。

  我们一片一片地来数,一片,两片,三片?菊花多不多啊?公园简直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了!(板书:数量多)

  让我们从课文中的找一找这三个词再来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一”的读音不一样。“一片片”中的“一”读第二声。

  师小结:菊花开得太多了,一朵又一朵,一丛又一丛,一片又一片。向四处铺开,真是好看极了。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菊花的美吧。(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3. 师:深秋的寒风吹在小朋友脸上,什么感觉?(生答)

  是呀,现在天气冷下来了,我们小朋友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可是菊花却不怕冷,我们来看看这些菊花吧。请大家找一找,第二自然段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菊花不怕冷。(指名读) (课件出示: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请小朋友做一做菊花“迎”着寒风的动作?(生动作:抬头挺胸)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迎着寒风开放的菊花吧!(课件出示各式各样的菊花,欣赏菊花的人群。)

  4. 师: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看迷了,如果现在让你离开,你舍得走吗?(不舍得) 是呀,人们也舍不得走。菊花开得太多了,都看不过来了。

  (课件出示句子: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指名读。

  师指导:要用缓慢的语气读,表现出人们舍不得的心情。师示范读,再指名读。

  5. 师:美丽的菊花,勇敢坚强的菊花,人们看不够啊,开得太多了,人们舍不得走啊。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第三—四自然段

  1. 师:看到这样美,这样勇敢的菊花,爸爸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师:听了爸爸的话,有什么感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师:听了爸爸的话,为什么觉得菊花更好看了呢?(生答)

  师:其它花“谢”了,动画理解“谢”,菊花却“开”,对比。

  师:菊花不仅长得好看,更可贵的是它不怕冷,在其他花儿害怕寒冷都凋谢了的时候,菊花却迎着寒风,昂首怒放,它是多么坚强勇敢呀,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它。

  4.师:看完菊花,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课件出示句子:因为__________,所以我喜欢菊花。

  我喜欢菊花,是因为____________。 二选一)

  5.师:菊花带给了我们美的感受,它的坚强勇敢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再去看一次菊花吧。(生齐读课文)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许,听,放

  师:谁来读一读? “听”的后鼻音一定要读准。谁来说说这三个字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左右结构)

  2. 师:我们先来看“许”,这里面有一个新的笔画:横折提,仔细看怎么写的?谁已经用火眼金睛看出来了?(生用手比画横折提)

  师:小朋友真棒,已经会写了。跟老师一起来写。(师写,生书空)

  师边写边说:向右上横着行笔,再向下直着行笔,再提上去。这个笔画加上一点,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偏旁----言字旁。

  师:写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

  师:现在,伸出小手指和老师写一写“许”字,(师范写,强调:点与横折提要在一条线上,右边顶天立地,右边第二横在横中线上,竖要写直,是悬针竖。)

  师:开始写“许”这个字吧,请注意“三个一”。还记得吗?(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生描红、临写“许”,师巡视指导。

  3.师:还有两个字,“放”,小朋友们要注意什么呢?(左右等宽)

  和老师书空这个字的笔顺。

  师:“听”跟“许”一样,左窄右宽,口字旁,写在横中线上方,右边第一笔是平撇,竖撇写在竖中线上,横比平撇长。和老师书空这个字的笔顺。 师:大家也来写写这两个字吧。

  生描红、临写“放”跟“听”。 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阅读教案03-08

[经典]语文教案01-14

(精选)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9-05

语文教案(经典)10-19

(经典)语文教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