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理教案

时间:2024-01-06 13:36:06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印度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印度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印度地理教案

印度地理教案1

  1、了解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主要城市,知道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分布特点;知道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矿产和农产品。

  2、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地理环境整体观,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读图问题: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纬度带四周?

  2、印度尼西亚领土的组成特点?

  3、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重要性?

  通过读图,强调位置、组成的重要性,为学生对下面有关印尼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物产和经济状况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概述了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这种比喻与它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紧密相关。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热带海洋中,由13000多个大小岛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这些岛屿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为热带雨林景观。印尼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但爪哇岛有由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人口众多分布不均”部分介绍了印尼的人口状况,这是印尼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印尼人口在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居第四位。人口分布很不均匀,约有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爪哇岛,1/5在苏门答腊,其他岛屿丛林密布,人口稀少。全国有100多个民族,几百种语言。居民大多数信仰伊斯兰。华人和华侨多分布在沿海各城市。

  “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介绍了印尼丰富的物产,这对于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一、首先围绕着印度尼西亚图回答问题: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纬度带四周?

  2、印度尼西亚领土的组成特点?

  3、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重要性?

  从而,概括印度尼西亚像散布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串翡翠项链,明确印尼的自然特征。然后,提问印度尼西亚的另一重要自然特征,多火山、地震及原因。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组织学生阅读“人口众多、分布不均”这段课文,了解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分布状况。

  三、通过读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布图,请学生说出印尼的主要矿产资源,并在图上指出分布。通过前面对印尼自然环境的分析,让学生自己说出印尼应出产哪些农产品,老师补充。

  总结印尼的经济状况:印尼属于发展中国家,过去主要以出口农林、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近年来石油加工业和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四、最后让学生在印尼简图上,找出雅加达和万隆,明确这两个城市准确位置。并介绍这两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本节内容的思路是: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人口分布→物产→经济状况→主要城市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领土的构成

  人口众多,分布不均

  主要的矿产和农产品。

  教学难点成为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的原因

  教学工具“印度尼西亚简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及印度尼西亚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知道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它源源不断地向身体提供氧气,假如它丧失了作用,人马上就会死亡。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被誉为是世界、非凡是南太平洋的一叶“肺”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板书)第四节印度尼西亚

  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

  (读印尼简图)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个纬度带?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本区的气候以哪一种为主?植被以什么为主(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属于热带。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热带雨林)

  2、印度尼西亚的领土组成有什么特点?在图上找出主要的岛屿?并用红线描出(13000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为“千岛之国”。主要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岛

  3、说出印度尼西亚的相对位置?说说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非凡性,所以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东亚和西欧、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板书)1、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2、位于东亚和西欧以及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风光图片)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风光图

  (讲述)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及其两侧,气候特点是高温多于雨。各岛树木葱绿,花开四季,各岛相连,使印度尼西亚像散布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串翡翠项链。印度尼西亚迷人的风光,吸引着很多人前往旅游。

  (板书)2多火山、地震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提问)印度尼西亚位于哪三大板块之间?(太平洋、印度洋和欧亚大陆)

  (讲解)由于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全境有400多座火山,其中有活火山77座。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阅读)组织学生阅读“人类口众多、分布不均”这段课文,回答

  (1)印度尼西亚有人口_______

  (2)居世界第_______位

  (3)印度尼西亚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居民多信仰伊斯兰

  (板书)二、人口众多、分布不均

  (读图)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布图,请学生说出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并在图上指出分布在什么地方?

  (总结)印尼的石

  油、天然气、锡、铝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油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东南亚首位。

  (板书)三、矿产和植被

  (提问)受气候影响,印尼的农作物应以什么为主(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

  (总结)印度尼西亚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那它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印度尼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过去主要以出口农林、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近年来石油加工业和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印尼有那几个主要城市?

  (板书)主要城市

  请大家在印尼简图上,找出雅加达和万隆两个城市,明确这两个城市准确位置。并介绍这两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雅加达:首都、重要港口、东南亚最大的城市。万隆:疗养和旅游胜地。1955年,亚非会议在此召开。)

  (总结)由于印尼的地理位置和组成的特点,使印尼就像热带海洋上的一串翡翠项链,这条“项链”不仅风景迷人,而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正是因为印尼有广阔的热带森林,所以它被称为世界非凡是太平洋的一叶“肺”。但不幸的是印尼的森林正在以天天4000—9000公顷的速度消失。这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板书设计

  印度尼西亚

  1、热带上海洋上的翡翠

  2、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3、地理位置重要

  人口众多、分布不均

  矿产和植被资源分布

  主要城市

  雅加达:首都、东南亚最大城市

  万隆:疗养和旅游胜地

印度地理教案2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印度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承转)印度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印度农业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板书)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引入)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加之它的矿产资源丰富,印度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力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资源被大量掠夺,经济落后。只有在印度独立后,不仅农业得到了发展,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板书)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提问)一个国家的'工业建设对哪种自然条件要求较高?(矿产资源)

  (展示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

  (提问)印度有哪些矿产?

  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印度都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总结:英国殖民者统治期间,印度经济发展畸形,只有采矿业、纺织业比较发达。独立后,印度重视培养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民族工业。其中电力、钢铁、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核能、电子、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印度正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

  (提问)印度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展示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图)

  (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棉纺织工业和麻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归纳(农矿产品与工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用表格表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引入)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另外三个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也可提问学生)。这四大古国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明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提问)印度从位置看,位于南亚次大陆上,与我们相邻,那么大家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国家了解多少呢?

  (学生联系实际回答)

  (教师总结)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但是在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遭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宣布独立,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国。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它的饮食和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展示)世界文明古国

  (承转)在印度有一种动物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大家知道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牛—印度教)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唐玄奘到西天取经,目的地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今天在印度第一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

  (简要介绍印度是一个宗教复杂、民族众多的国家)

  (展示)印度地形图、印度气候类型图

  (承转)一个国家要想社会安定及不断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农业生产作为保障,而农业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从地形及气候两方面看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

  (展示)(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位于热带,光热充足)

  (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

  (展示印度农业分布图及降水量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承转)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

  (展示)印度粮食人口对比表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教师总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印度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探究活动

  利用课下时间收集资料,在课上任选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收集印度有关的资料,介绍印度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内容,办一个知识竞赛或表演。

  2、讨论:人口对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是什么?

  3、上网收集印度与巴基斯坦有关克什米尔地区的争议的原因,关注二者之间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和中国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印度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印度地图上的位置和特点。

  2. 了解印度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特点,理解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和图表等资料分析和归纳印度人口增长情况,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 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与资源和环境协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的地形特点。

  2. 教学难点:

  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 学生准备:

  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印度人口和地形特点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2. 互动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多媒体法: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展示地图、数据、图片和视频等资料来加强学生的视觉化感受和学习效果。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促进他们对印度人口和地形特点的深入理解。

  5. 思维导图法: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

  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个方面。在教学印度时,我们主要采用了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印度主要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并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我们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建立了对知识的初步认识,通过自我展示,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通过自我总结和评价,更好地凸显了个性发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增强了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提高了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增强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角色体验,促进了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引领作用,采用正确的评价手段调控课堂氛围,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为了组织课堂教学,我们采用了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们之前学习了亚洲分区,那么你们认为亚洲有几个分区呢?学生回答。接下来,请看一张图片,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人口密集。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探究这个神秘国家,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教学标准意在激发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认识到印度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让学生拥有全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接下来,我们从印度的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了解这个南亚大国。

  任务1

  学习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数量,了解印度的重要性。

  (1)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习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和人口数量,认识印度的重要性。

  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谈谈印度的纬度位置的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谈谈印度的海陆位置的特点。找出印度所在的邻国,谈谈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的特点。

  阅读教材中有关“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谈谈印度的面积的特点。

  根据“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计算,回答20xx年印度的总人口数量是多少亿,每隔10年,印度的净增人口数有什么变化趋势,印度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思考一下,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上排第几,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人口政策来控制人口数量,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

  思考一下,在教材第32页的`活动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印度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本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发展。地理位置是研究区域地理的关键,也是影响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这个教学任务以地理位置为突破口,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印度,有助于他们形成空间位置概念。通过进行定位、阅读、计算、分析等活动,学生将掌握印度是南亚大国这一基本信息。

  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学生的群体优势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提高他们对于合作的认识和态度。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行适时的补充、点拨和解答。

  具体教学活动包括:

  1、通过展示地形图,重点介绍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空间概念,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查找印度的邻国,在阅读图表和数据的基础上强调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通过分析图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人口数、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数量采取的人口政策和成效。让学生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南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4、通过图片和其他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所制定的人口政策。

  (5)解析疑惑:印度庞大的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在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视角看待问题:印度人口众多不仅具有有利影响,而且也存在不利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内容之前,也帮助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6)概观总结:印度是南亚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约占了南亚总面积和总人口的19/25,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领先南亚。然而,过量的人口增长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

  承接转化:作为世界文明的古国,印度在大自然的赠与下拥有独特自然环境条件,使得印度人民早在古代就在此繁荣生息。

  任务2

  从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来认识印度的自然环境特色。

  (1)寻找要素:

  ①寻找地形: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并简单说明印度地形布局的特点。

  ②寻找河流:在“南亚地形图”上寻找印度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河流?

  学生活动:学生们首先自主学习与学习相关活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与形成共识,小组代表将他们的交流结果展示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则对这些内容进行完善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并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信息,并适当地进行强调、解决疑虑、总结与指导。

  (2)使用“印度地形图”进行强调三个主要地形区域的分布

  (3)使用“印度地形图”强调恒河的相关知识,提供一些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恒河和它对印度的影响。

  (4)反思与总结,建立框架

  1.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评估收益与成本,并试着建立知识框架结构,然后教师指派1-2名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总结与汇报成果。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对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反思与总结,以不同的方式展示,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概括表达能力,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特点。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归纳成果进行点评和整合,并建立知识框架。查看地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海域:A.印度洋, B. 阿拉伯海;国家:②巴基斯坦,⑤斯里兰卡。城市方面,⑥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

  课后小结:

  本节课讲授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人口三个问题。人口问题与我国相似,便于学生理解。本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思想,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且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我深刻认识到,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有趣味性尤为重要,同时也需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乐学、易学。

  在课堂活动的设计方面,要注重实际情况,紧凑有序,利于调控。不应该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而应该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手段,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不同的活动中。

  此外,对于理解第二人口大国的海陆位置和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例如,在海陆位置方面,可以看出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在人口数量方面,针对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重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印度地理教案4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印度景观图片;印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印度景观图片(也可为相应的投影片),这是哪个国家的?

  (板书)第二节印度

  (提问)谈谈你对印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印度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承转)印度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印度农业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板书)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农作物

  分布

  与地形、气候关系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水稻需水较多,平原降水充足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小麦棉抗旱能力强,棉花后期生长需更多光照,这些地区光照足,降水较少,地势和缓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

  东北部

  雨水充足,有排水较好的低山

  黄麻

  恒河三角洲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提问)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请分析原因?

  (出示印度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开放性问题)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修水库等等

  (板书)

  3、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归纳板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印度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印度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3.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5.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6.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8.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9.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10.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11.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2.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印度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国、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及世界农业大国,人口、民族、种族复杂;

  2、根据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印度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5、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建议

  关于“印度”的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的印度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印度”的教法建议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印度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印度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分析印度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2、读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归纳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业生产压力大

  对于工业生产与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谈话讨论法,重点培养观察、分析“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的能力:

  1、印度有哪些工业部门?

  2、印度工业区主要分布何处?为什么?

  3、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

  4、归纳表格

印度地理教案7

  ○知识点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学生阅读课本P40页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

  ○本节小结:

  本节知识要点:

  (一)世界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1.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部门:采矿、纺织、电力、钢铁、机械

  3.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四)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孟买——一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本节学法指导:

印度地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

  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活动二:完成导学案的第一个活动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期间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过程当中适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要获得需要的信息,就要从教材中的文字或是图片中查找。在各小组完成导学案后,让小组代表和同学们分享他们小组的成果,教师给予肯定。我们知道任何知识听一遍是不可能有很深刻的印象的,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活动一涉及到的知识点再捋一遍。

  活动三:完成导学案的第二个活动题——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各小组完成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分享成果,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仍然要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知识点加深印象,尤其是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教师在此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时候,一次叫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合作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得到的结果会更准确。印度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好难点,充分利用教材P35的活动题,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三)课堂反馈、巩固提高

  活动四:让学生重新看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检测自己完成了几个,这样做不仅整节课首尾呼应,非常完整。而且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锻炼学生对重点、非重点的处理能力,学生自主整理课堂知识,效果更好。

  活动五:课堂练习反馈,导学案上设计了A级、B级、C级、D级四级难度的题,课堂中完成A级难度的题目,这些题目的设计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完成,难度较小,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四)自我挑战、拓展延伸

  导学案上B级、C级、D级,留作课下作业,让学生逐级挑战,既激发他们的挑战欲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提高。

印度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过程

  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读图7。34“印度地形”,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2、读图7。35“印度人口增长”,计算:从1951年到2000年,印度每隔10年,人口增长了多少?50年间人口增长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

  1、读资料“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小组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压力大,会给我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当如何解决?

  2、看图片印度的洪灾与旱灾,分组讨论: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何治理?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抗灾减灾?

  展开讨论,明确: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查找印度主要气候类型,结合气温和降水图,讨论其气候特征。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

  (1)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2)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地保护自己?

  课后小结

  1、教师画一幅印度空白轮廓图。

  2、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板书,形成重点鲜明的提纲。

  课后习题

  1、对印度的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是()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印度每年分为旱季和雨季,1—6月为旱季,7—12月为雨季

  B、印度西北部是全国降水最多的地区

  C、目前印度已出口一些粮食

  D、目前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已大大减缓

  3、关于印度正确的是()

  A、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棉花、茶叶

  B、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C、西部沿海城市孟买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D、首都新德里是全国最大的“硅谷”

  4、印度的农产品产量很大,但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

  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量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

  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

  5、印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A、森林草原广阔

  B、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煤铁资源丰富

  D、甜菜、棉花、黄麻原料丰富

  6、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A、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30°之间,多属于热带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年降水量变化大

  D、人口众多

  《印度》反思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成功之处,课间利用风光片和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异域风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选取日本地震海啸自然灾害照片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灾害无情人有情,自然产生预测灾害,战胜灾害的决心和迫切学习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度———印度的热情;

  活动一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印度相关信息主动到台前展示完成对印度的初步了解;

  活动二自主学习:找一找“印度位置、范围及地形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及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指令读图查找、描图和填图,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辅助由学生上台指图、填图等验收自学成果的形式完成,任务型教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活动三合作探究与思考: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填表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活动四:算一算的预测题和图片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认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本节课是在我对新课程改革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确立了以“学案导学”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前置自主预习阶段和课堂合作探究阶段,通过“学案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读图用图能力,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世界,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特别是合作探究训练的主要学习效果在于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使学生精于语言表达,善于倾听并接纳别人的意见。

  课后发现,本节课实施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设计较多,学生思考与练习时间显得有些紧张,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另外,我对新的多媒体设备功能了解不全面,使用不熟练也耽误了部分时间,在这两方面应不断完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尽早创建出丰润地理高效课堂模式。

印度地理教案10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

  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

  是。该国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

  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

  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

  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

  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

  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

  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

  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

  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

  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

  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印度地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利用地图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通过分析地图描述印度的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以及人口增长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以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以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学难点在于教学过程中对农业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行深入讲解。

  三、学情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如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来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通过设计导学案和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开场导入

  课间多媒体播放带有印度特色的歌曲和舞蹈视频,引出印度这一话题,提高学生兴趣。

  (二)小组探究

  教师通过地图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借助印度气候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到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上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分组导学案:探索学生自主学习之路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亚洲、日本、东南亚以及印度,我们采用了分组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哪些方面入手学习一个区域,然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增加他们动笔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填空和注明重点,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思考,真正将知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思维障碍,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活动一是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我们在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是否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二是完成导学案的第一个活动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适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要获得信息,就要从教材中的文字或图片中查找。在各小组完成导学案后,让小组代表和同学们分享他们小组的成果,教师给予肯定。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多次学习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所以在活动一结束后,教师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活动一涉及到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

  活动三是完成导学案的第二个活动题——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同样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讨论并完成这部分内容。在各小组完成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分享成果,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仍然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知识点加深印象,尤其是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在此,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时候,一次叫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合作完成,这样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印度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题,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课堂反馈、巩固提高是我们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反馈教学的效果,并在之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同时我们会进行课堂巩固和提高,让学生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通过分组导学案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自主,更积极地探索学习之路。

  活动四:让学生重新查看学习目标并检测自己的完成情况。这个活动不仅可以让整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呼应,而且可以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学生可以锻炼处理重点和非重点知识的能力,并自主整理课堂知识,这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活动五:进行课堂练习反馈。导学案上含有四个难度级别的题目(A、B、C、D),课堂练习时学生可以解答A级难度的题目。这些题目涵盖了最基本的知识点,难度较低,让学生迅速解答,产生成就感。

印度地理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的地形特点

  2.教学难点

  人口过快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

  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中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突出启发、引领作用,适时运用评价手段调控课堂,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采用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前面我们学习亚洲分区,学生考虑亚洲分几个区?学生答。接着请同学看图片,发现什么问题呢?学生答:人多。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国家,寻找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可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印度不仅是文明古国,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对印度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承转过渡:印度是南亚大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我们首先从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来了解。

  任务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特点,知道印度是南亚大国。

  (1)找一找,读一读:

  ①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说印度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印度所邻的国家,说说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特点。

  ②读一读教材上“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说说印度的面积有什么特点?

  (2)算一算:阅读“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计算说出:20xx年印度人口已达到多少亿?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几位?为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人口政策?效果如何?

  (4)议一议:根据教材32页活动材料,思考分析:印度众多的人口给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关键,是影响区域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以地理位置为突破口,去认识、了解印度,便于学生形成空间位置概念。通过找位置、读一读、计算人口增长等活动,让学生得出印度是南亚大国的结论。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群体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点拨。

  (1)展示课件,强调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为后面的自然环境、粮食作物分布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找出印度的邻国,通过读图观察和出示数据强调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特点,以及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及成效。让学生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南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4)图片释疑,了解印度人口压力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的人口政策。

  (5)释疑解惑:印度众多的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印度人口众多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内容的前提下,教师点拨释疑。(6)总结归纳:印度是南亚大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约占南亚总面积、总人口的19/25,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居南亚首位,但过度增长的人口压力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承转过渡: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大自然馈赠给了印度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印度人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任务2

  从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认识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

  (1)找一找:

  ①找地形: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②找河流:在“南亚地形图”上找一找印度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河?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完善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总结和点拨。

  (2)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三大地形区的分布。

  (3)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恒河的相关知识,出示小资料让学生了解恒河及其对印度的影响。

  (4)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1.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得失,尝试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选派1至2名学生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展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2.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归纳成果,并加以整合,出示知识结构。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域:A.印度洋,B.阿拉伯海;国家:②巴基斯坦,⑤斯里兰卡。城市:⑥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课后小结

  本节课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人口大国三个问题。人口问题和我国相似,易于理解。本节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关键是树立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想。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合作,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我也深深体会到,初中地理教学应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积极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乐学、易学。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要紧凑有序,利于调控,不要为了活动而搞活动,应该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手段,把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之中。

  理一理第二人口大国海陆位置位置纬度位置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形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第二人口大国人口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印度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优美的印度歌舞》教案设计08-26

印度合伙人影评11-07

西印度群岛位于10-06

关于地理的教案02-10

中考地理教案02-28

初中地理教案03-15

印度文员个人述职报告范文09-17

西印度群岛位于哪里10-06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02-09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