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细胞的增殖

时间:2023-12-21 10:47:14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教案:细胞的增殖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物教案:细胞的增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教案:细胞的增殖

初中生物教案:细胞的增殖1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有哪三种分裂方式。

  2.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

  3.深刻理解并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各个时期变化特征。

  【教学重点】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个时期的变化特征。

  【教学难点】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的一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指导阅读]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们把它称为细胞周期。那么,什么是细胞周期?请阅读课本34页第一段。

  投影展示阅读提纲:

  1.什么是细胞周期?

  2.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提问,找1—2名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脱离课本回答)

  细胞周期: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指导观察] 请同学观察课本34页图11。

  教师提问:通过看图你可以发现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是间期所占的时间长还是分裂期时间长?

  学生:带着问题看图。

  学生回答: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比分裂期长。

  教师:下面以植物细胞为例来讲述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

  (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间期细胞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间期: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NA复制的结果是一个变成两个。

  详细讲述染色体的复制(边绘图边讲解):

  强调:染色体复制的结果并不是染色体数目的`增加,而是DNA加倍,而且在间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长的细丝,呈染色质状态。

  教师:间期准备工作结束之后,细胞分裂便进入分裂期。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地把它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2.前期:

  首先介绍动画上各部位的名称,然后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胞内所发生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前期细胞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大家阅读课本35页最后一段,并简单概括为几点

  学生:仔细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总结概括。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前期特征:

  (1)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散乱分布。

  (2)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

  (3)出现了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教师:在前期结束之后,细胞分裂便马上进入中期。

  3.中期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前期散乱分布的染色体到中期染色体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语气强调“位置”二字)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染色体的着丝点移向细胞中央。

  教师引导:如果把细胞当做一个地球,这个位置(指动画上细胞中央)相当于什么?

  学生回答:赤道。

  教师介绍赤道板的概念

  教师再问:染色体的着丝点怎样到的赤道板?

  学生回答:纺锤丝的牵引。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中期特征:

  纺锤丝牵引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教师讲述:在中期由于纺锤体清晰可见,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因此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好在中期。

  4.后期

  教师讲述:在后期,每个着丝点都分裂成两个,原来共用着一个着丝点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随着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成为两条独立的染色体。

  教师提问:到了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怎样变化?

  学生回答:染色体的数目增加一倍。

  教师讲述: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以后,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离开的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样一来,细胞的两极就各有一套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教师: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之后,细胞分裂便进入最后一个时期——末期。

  5.末期

  教师:在末期细胞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家阅读课本38页第二段,简单概括为几点,并与前期做比较。

  学生:仔细观察,带着问题阅读并概括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染色体恢复到染色质状态。

  (2)纺锤体逐渐消失。

  (3)出现了新的核膜、核仁,形成了新的细胞核。

  (4)出现了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教师提问:有哪些结构在前期出现而到末期消失,又有哪些结构在前期消失而到末期又重新出现?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在前期出现的染色体、纺锤体到末期消失了,在前期消失的核膜、核仁到末期又出现了。

  教师:等到新的细胞壁形成之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这一细胞周期结束,新产生的子细胞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体现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周期性。

  [小结]

  动画展示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师生一起回顾在一个细胞周期内发生的连续的变化及特征。

  课后思考

  根据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画出二者的变化图像。

初中生物教案:细胞的增殖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讲述细胞增殖是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微观生物学知识。在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平台,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的四项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②面向全体学生;③倡导探究性学习;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主要原因;

  (2)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

  2.能力目标:(1)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探究细胞生长极限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推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目标:(1)让学生体验模型实验法对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两个活动来研究“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

  难点: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中学生提出预测、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实物的支持,且以往学习中较少涉及到细胞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而且七年级学生对“细胞大小与外界物质扩散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设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实验材料:酚酞琼脂块、氢氧化钠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师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用实验材料按活动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效果预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由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二)教法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做中求学,引导探究型学习)

  (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反馈法等)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两项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所获得数据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处理,共同得出结论。

  ④课堂习题检测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进行教学反馈。

  (三)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等)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以“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②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

  ③指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从而得出结论。

  (四)重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的落实方案: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引出问题“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较小的细胞与其物质代谢的关系。

  难点突破策略:教师逐步质疑和引导,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教案:细胞的增殖】相关文章:

细胞增殖的教案09-04

《伟人细胞》教案03-29

细胞的生命历程教案07-08

《单细胞生物》教案01-17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02-21

ATP的来源细胞呼吸教案03-10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案07-09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反思10-19

细胞的生命历程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