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9 11:05:10 教案 投诉 投稿

[优选]实用的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选]实用的科学教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紫色、橙色、红色三种物体的颜色,能按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

  2、愿意参加操作活动,初步学会按颜色归类,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紫色、橙色、红色的小兔各一只,裙子、花若干,黑板、ppt课件。

  活动过程

  导入:请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让全班说说她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然后出示三只小兔子,请小朋友们说说小兔子们今天穿的裙子是什么颜色的?

  1、介绍紫色、橙色、红色,延伸生活中常见的紫色、橙色、红色的物体,加深对三种颜色的认识。

  2、开始讲述故事。

  提示语:小兔们被雨水淋湿了,需要赶紧换衣服,不然会感冒的。

  3、教师示范操作颜色归类游戏,并讲述要领。全体幼儿进行游戏。

  (1)请女孩子给三只小兔送衣服。

  (2)请男孩子给三只小兔送花。

  (3)教师:喜欢紫色的小兔给它换上紫色的新裙子,送紫色的花;橙色、红色亦然。

  4、遇见天边五颜六色的彩虹,它身上有几种颜色是三只兔子喜欢的?这三种颜色是什么?(三种,紫色、橙色、红色)。

  5、给彩虹姐姐盖房子。兔子们要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砖头来盖房子,请小朋友们给三只兔子送砖头,放在它们的背篓里。

  教师引导幼儿:小小兔喜欢什么颜色,它盖房子用的砖头是什么颜色,她盖的第一层楼是什么颜色的?(红色)。橙色、紫色亦然。

  彩虹姐姐的三层小楼盖好了,连天上的白云都想住这么漂亮的房子,三只兔子和彩虹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6、延伸活动: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用今天学的三种颜色给彩虹姐姐画栋房子。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此次活动由科学、体育活动组成,在整个半日活动中,我们提倡幼儿自主创造、同伴经验共享、教师支持引导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自我、同伴、教师三位一体的互动中获得经验、提高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经验获取过程!

  随着我对纲要的深入学习理解,科学活动的价值趋向定位于:幼儿乐学、会学、会用,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原理、并学习将科学原理运用、解释于实际生活。根据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将科学活动的目标定位在: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船开的`快和远。

  2、感知纸船开的快慢与风力的集中程度、大小等因素有关。

  重点: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船开的快和远。

  难点:感知纸船开的快慢与风力的集中程度、大小等因素有关。

  形成原因:

  大班幼儿已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他们能用较简单的比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而在这个科学活动中,可以让船开动的方法有很多,产生风力后它的集中程度、大小影响着幼儿对船开得快慢,这样的现象对幼儿的判断推理产生了困惑,所以我把这个作为我的教学难点。

  解决策略:

  1、 实验探索法

  2、 归纳演绎法

  3、 原理运用法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

  让幼儿不用工具让纸船动起来,初步感知风能使船动起来。但是船动得很慢,怎样让它开得快呢?这样就激发了幼儿下一步的继续探索的愿望。

  二、第二次探索:

  通过不同工具让船动起来,感知风力大小与船开得快慢的关系,但是风力的集中程度又制约船开得快慢,这就为下一步的探索提供了可能。

  三、第三次探索:解决了风力集中程度影响船开的快慢问题。

  四、运用已学的经验解释了生活中的现象。这也就是我们科学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外形的特征

  2.萌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蜗牛》视频

  2.蜗牛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有谁知道是什么动物?

  --是蜗牛。你们见过蜗牛吗?在哪里见过?

  2.认识蜗牛--你们都说见过蜗牛,谁来说说看蜗牛长的什么样?

  触角、壳、足、嘴巴--你们觉得蜗牛有眼睛吗?

  触角:蜗牛的眼睛长在长的那对触角上。蜗牛的触角是用来感觉外界环境的器官,如果用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

  --那你们知道蜗牛的鼻子在哪里吗?

  蜗牛的触角中,短的那一对相当于它的鼻子,在短的触角下面还有一张小小的嘴巴--哪里是蜗牛的`脚呢?蜗牛是怎么爬的?我请一个小朋友来爬爬看。

  蜗牛肚子下面扁扁的足就像是水波纹一样的横纹,蜗牛就靠着横纹的波动,慢慢爬行。

  --你们有没有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它是什么?

  会留下闪亮亮的线。

  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出一种叫做"足腺"的分泌物,就像小朋友运动以后流汗一样,蜗牛也会流汗,但是它流的是叫"足腺"的分泌物爬行时候,这种分泌物不断的流出来,是为了减少摩擦,有利于蜗牛爬行,边爬边粘在了爬过的地方,等它干了,就变成了一条闪闪发光的线。

  --那老师再来考考你们你们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吗?(青菜、树叶、小草。)--蜗牛喜欢吃蔬菜、小草、树叶等等。咦,你们觉得蜗牛的嘴巴长的大吗?蜗牛的嘴巴长的小小的,只有针尖这么大,但是你们猜猜看它有多少颗牙齿?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有26000颗牙齿左右。蜗牛可真厉害!

  3.观看《蜗牛》短片--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有关于蜗牛的小短片。(播放视频)--看完了小短片,我们都认识小蜗牛了,有谁来说说看你知道了那些有关于蜗牛的知识,看看谁是小蜗牛的好朋友。

  4.听歌曲《快乐的小蜗牛》学蜗牛爬,碰见障碍要改变方向爬。

  --现在让我们变成小蜗牛带着房子去旅游吧!先长出两只小细脚,再背上我们的房子,小蜗牛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播放伴奏)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今天的这个绘画技法还是比较熟悉。在讲解示范环节我将重点放在了怎么样将螺旋线在小蜗牛的背上完美的布局,引导孩子们要画的饱满,并尽可能的使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均等一些。从孩子们的操作上看,还是把握的不错的,基本上小蜗牛的壳都能撑得满满的。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⒈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⒉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PPT;录音;小记录表6张;小昆虫4只为一组共6组;保护色前期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你们玩过捉迷藏吗?捉迷藏怎么玩?(一个人抓,其余人躲)

  2. 有一些昆虫想和你们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认识他们吗?

  3. 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认识昆虫。(蝴蝶、瓢虫、蚱蜢、知了、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节)

  二、基础部分

  (一)昆虫捉迷藏

  ⒈你们现在都认识了这些昆虫,那让我们来找一找吧!

  ⒉找昆虫

  ⑴(出示图二)谁躲在了这里?花螳螂为什么躲在这里?(看看它的颜色,花的颜色:花螳螂的颜色和花的颜色一样,这样子不容易被发现)哦!花螳螂是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什么事保护色呢?(这种躲在与自己颜色相近的地方自我保护的方法就叫做保护色)

  ⑵还有许多昆虫也藏了起来,你看看这幅图上藏了哪一只昆虫?(出示木枝节)

  木枝节为什么要躲在树枝上呢?(看看它的颜色、形状,所以藏在树枝里不容易被人发现)

  :原来木枝节也跟花螳螂一样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⑶你们的眼睛可真厉害,那还有一只昆虫也藏了起来,你们找到它了吗?(出示枯叶蝶)

  枯叶蝶为什么要躲在树上呢?(看看它的颜色、形状:像枯叶,躲在树上就不容易发现)

  :原来,枯叶蝶也藏在了与自己颜色、形状相近的地方,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⒊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个新的本领,叫做“保护色”。谁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做保护色?(利用与自己颜色、形状先近的地方躲避敌人叫做保护色)

  ⒋其实,会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昆虫可不仅仅只有花螳螂、枯叶蝶和木枝节,还有一些昆虫也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呢!你看!它是谁呀?(纺织娘、尺蠖)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躲在与自己颜色相近的地方)

  (二)帮助昆虫藏一藏

  ⒈还有一些昆虫不知道自己该藏在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帮它们藏一藏好吗?

  介绍操作方法:我在后面桌子上分别放了一张记录表和一些小昆虫,待会每张桌子坐四个小朋友,然后这四个小朋友根据“保护色”的方法一起合作帮这些小昆虫找一找最合适它们的隐藏地方。操作前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这一栏表示什么?(隐藏的地方)那么另外一栏就请你贴上隐藏在这的昆虫。昆虫后面我贴了双面胶,待会把双面胶拨下来后请你放在盒子里就行了。行动!

  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⒊:谁来介绍一下?这是谁?为什么躲在这里?能不能躲在其他地方?为什么?(颜色相近的地方都可以用来躲藏)

  :原来,你们都是利用保护色的方法帮小昆虫们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的。

  三、本领迁移

  ⒈(过度)其实,除了一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之外,还有一些动物也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呢!我们一一看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好吗?

  ⒉(播放动物图片)

  ⑴狮子:这是谁,它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⑵猫头鹰:你看谁藏在这里了?它又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

  ⑶雷鸟:这又是谁?它为什么要躲在雪地里?(雪地的颜色和自己的颜色相近)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哦!我们的雷鸟可厉害了,它还能根据季节的变化改变自己身上的颜色呢!冬天的时候它的羽毛是白色的,可是到了夏天它的羽毛又变成了与周围颜色一样的颜色呢!

  ⒊那我们人又是怎样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呢?(出示图片)(看看衣服、脸上的颜色和周围的颜色怎么样?)哦!他们为什么要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四、活动延伸

  ⒈其实,我们玩捉迷藏的时候也可以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谁愿意说说你想躲在哪里,为什么?

  ⒉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空的时候就来用保护色的方法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吗?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赏、讨论,能对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蜡染感兴趣。

  2、尝试利用蜡笔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感受并探索蜡染工艺的制作过程。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颜料、毛笔、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看七宝老街的蜡染花布(视频),感受蜡染工艺品的独特美。

  师:老师去了哪里呀?看到些什么呢?做了什么?

  :对呀,我就是去了七宝老街的手工艺坊,我还买了一块花布呢,你们知道这种花布叫什么名字吗?

  二、了解蜡染花布的制作工艺

  1、幼儿自由说说蜡染花布的制作方法。

  师:这么漂亮的蜡染花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幼儿讨论)

  :有的说……有的说……我们一一看手工坊的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制作的.,使用了哪些工具,和你们说的是不是一样的?

  2、观看蜡染的制作。

  师:你们看到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工艺制作的?用了哪些工具?

  :原来一块蜡染花布需要经过画蜡、染色、晾干这些步骤才能完成,真是不容易啊!

  三、幼儿操作

  1、用语言激发幼儿尝试蜡染工艺的兴趣。

  师:我们的蜡染工艺真是神奇,周老师也尝试了一下,我们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播放ppt老师制作的图片)

  2、分组操作,指导。

  3、分享作品。(幼儿完成后让其挂到绳子上,再坐到前面一起欣赏。)

  四、欣赏影片“蜡染画”,激发幼儿对蜡染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的蜡染作品都完成了,用这样神奇的蜡染工艺制作出来的花布漂亮吗?蜡染工艺是我们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只有我们才有哦!而且我们人很聪明,不仅会做蓝白相间的蜡染花布,还会做彩色的蜡染花布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以及培养其探索的兴趣,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

  活动目标:

  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

  活动重、难点:

  蜗牛的知道5种蜗牛的名字

  活动准备:

  蜗牛生活环境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发兴趣

  1、教师猜谜语:没有脚,没有头,背起房子到处走,谁把他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幼儿举手回答(蜗牛)

  二、认识蜗牛

  1、教师提出问题:蜗牛长什么样子?(观看视频)

  2、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蜗牛有身体、壳、触角

  3、教师提出问题:蜗牛有眼睛吗?眼睛在哪里?

  4、引导幼儿蜗牛有眼睛,在触角上。

  5、那你们知道蜗牛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出示图片)幼儿自由回答(总结: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蜗牛最怕阳光直射)

  三、认识种类不一样的蜗牛

  1、出示蜗牛的图片和幼儿一同来认识不同种类的蜗牛并帮助他们快速记住这5种蜗牛的名字。

  四、巩固复习观看书和幼儿一同复习小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和不同种类的蜗牛小小知识点告诉小朋友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小动物。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大人灌输。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图书馆找书、上网查资料,这样孩子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全面、深刻,学习能力由此增强。无疑,网络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提供知识更为快捷、方便。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还初步了解到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好处,这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颗好奇的心,对什么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乐于发现,乐于探索。一次,在区角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科学区中关于镜子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在摆弄各种镜子,有的孩子在相互照镜子,还有的孩子在观看有关镜子方面的图书……,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探索镜子中的奥秘,我便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到镜子王国去寻找更多有趣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对镜子感兴趣,乐意探索利用两面镜子看清自己后脑勺的方法。

  2.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活动准备:镜子40面、水果贴绒20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今天,我给中一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什么呀?(出示镜子)

  2.照镜子请你照照镜子,你觉得镜子里的你漂亮吗?什么地方最漂亮?

  3.小结刚才我们玩了照镜子的游戏,从镜子里我们看到了自己漂亮的五官,镜子的'本领可真大。

  4.第一次操作

  (1)等一下老师再让你们来玩一次照镜子的游戏,这一次请你从镜子里去看看自己的后脑勺。你们知道后脑勺在哪里吗?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后脑勺。好,现在我们轻轻地拿好镜子玩一玩。(幼儿操作)

  (2)你看到了自己的后脑勺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看到的?(集体交流)

  (3)小结:从这面镜子里是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的。

  5.第二次操作

  (1)呆会儿老师请你们每人找一个好朋友,相互合作,用两面镜子试一试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吗?(幼儿操作)

  (2)谁看到自己的后脑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的?(交流)

  (3)小结:用两面镜子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6.第三次操作(以游戏的形式)

  (1)好,老师手上有许多的水果,等会儿老师再给你们每人一面镜子,请你自己用两面镜子来帮忙,看看自己的后脑勺贴的是什么水果?(幼儿操作)

  (2)你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贴的是什么水果呢?(幼儿回答)

  7.延伸活动今天,我们又发现了镜子的一个秘密,用两面镜子能看清自己的后脑勺。等一下老师把这些镜子放在科学区,请你有空再去玩一玩,你还会发现什么奥秘呢?

  活动反思:

  幼儿玩两面单面镜组装好的镜子,发现两面镜子夹角大小与物体成像数量的多少的有关系。幼儿先自己探索镜子玩的方法,在第一次探索中,有的幼儿发现镜子能照到后面的东西;有的幼儿发现镜子平放照时,脸被分成了两半;有的幼儿发现镜子折起来照时,能看见很多个自己。

  发现镜子中能看到很多个自己的幼儿将这种玩的方法与幼儿们分享。并进行第二次探索,让幼儿们数数镜子中有多少个自己,有的幼儿照到4个自己;有的幼儿照到了6个自己。想一想:为什么镜子里的自己会变呢?让幼儿通过思考想到在照镜子时,手在不停地动,镜子也在不停地动,镜子中间的角也在动,从而使得镜子中的自己会有变化。同时告诉幼儿由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夹角,并让幼儿猜一猜夹角大的看到自己的多,还是夹角小的看到自己的多?

  而后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证明:夹角小的看到自己的多,夹角大的看到自己的少。

  在第一次探索中,有刚开始有5、6个幼儿发现镜子折起来玩的方法,而后一些幼儿看见好玩后,一些幼儿开始学习他们的玩法。

  在第二次探索后,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发现,镜子合的越拢看到的自己越多。在猜测的环节大部分幼儿猜的是夹角小的看到自己的多。

  在第三次操作实验环节,我教幼儿如何记录时先在橡皮泥上打开,数数镜子中有几个自己;然后再橡皮泥上压一压,压出夹角的印子,最后在橡皮泥的下面写上看到几个自己的数字。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幼儿数了数后,在压得过程中镜子会移动。应该对实验操作的顺序步骤做出调整。先在橡皮泥上打开镜子,将镜子压在橡皮泥上,而后数一数镜子中自己的数量,并记录,最后再拿走镜子。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的完成度很高,也符合幼儿自己操作探索的需要,但是整个活动的重难点都在一个维度,对于大班的幼儿简单了些。可以刚开始增加探索游戏的难度,用两面没有组装好的镜子,让幼儿想一想可以怎么玩。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 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检查

  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题:

  ①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②他为什么有这些“怪”的表现?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第2---5自然段,

  ①读后讨论:衣着不考究,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

  ②理解“考究、特别、珍爱、珍惜”等词语。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理解“一般、过时”等词。

  ③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家当”一词比较句子: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指名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自由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⑤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⑥自由练读第5自然段,说说哪些词句最能突出开文迪许的“怪”。

  ⑶指名读第1、6自然段

  ①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什么?

  ②这两段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2. 细读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

  ⑵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后讨论,可联系上下文举例说明。

  ⑶齐读课文。

  ⑷小结段意三

  三、作业

  1.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珍爱 打扰 慕名来访 遗著迫不得已 诸如此类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科学教案 篇10

  目标:

  1、尝试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在水中制造泡泡。

  2、萌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准备:

  水盆、透明玻璃瓶、吸管(粗细不同)、塑料瓶(与幼儿人数相同)。吹气动物玩具、棉花、纸棒、线、磁铁、大头针。

  将水盆分开摆放,便于幼儿操作。

  过程:

  瓶子冒泡泡。

  ----出示两只看上去一样的塑料瓶,请两位幼儿各自拿一只瓶子,同时放入水盆中,引导幼儿观察。

  ----为什么两只一样的瓶子,一只会冒泡泡,一只不会冒泡泡?

  ----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发现一只有洞,一只没有洞。

  它们也会冒泡泡。

  ----每位幼儿选择一些物品放进水中,看看会不会产生气泡。

  ----引导幼儿探索各种物品在水中的现象。如:线放在水里不会起泡。磁铁放入水中时会有一点点泡泡,开口的玻璃瓶沉进水里会产生一连串的泡泡,摇晃塑料瓶中的水,就会产生泡泡,用吸管能在水中吹出一连串的泡泡。

  我当制泡高手。

  ----请幼儿尝试用同样大小的塑料瓶来制造泡泡。

  ----谁制作的泡泡多,谁就是制泡高手。

  ----教师肯定幼儿的制泡尝试活动,奖励他们每人一只小气球。

  教学反思:

  孩子们并不是只用一种方法让这些东西产生泡泡,有的幼儿利用甩、扔、挤压、吹的办法让毛线、棉花、吸管产生“泡泡”,孩子们把材料放进水里,很快发现线、棉花不会冒泡,但有的孩子把棉花放入水中,轻轻挤压的时候,空气从棉花中被挤压出来,会有气泡产生;有的把棉花从水中捞出来在空中挤压棉花,水滴从棉花中被挤压出来,落到水面会溅起水花产生泡泡;有的用吸管在水中吹也产生一串串的泡泡,有的孩子还发现用手在水中搅动也会产生泡泡。最后让幼儿用差不多大瓶子制泡看谁制的泡泡多,就是制泡高手,实验的结果很明显,瓶口小的制造的泡泡多,孩子们明白瓶口的`大小和产生泡泡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活动中孩子们探索出很多制造泡泡的方法,在制泡的过程中也使孩子们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9-02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经典)12-09

科学教案【精选】12-06

科学教案[精选]12-04

(经典)科学教案12-02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