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7 09:50:06 教案 投诉 投稿

科学教案必备[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必备[6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多肉植物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小朋友也对这种新奇的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新奇的植物有着独特的繁殖方式,我们可以用“砍头”(扦插)的方法帮助多肉植物繁殖,这种简单新奇的方式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乐趣,感受到在生活中运用“科学”成功的喜悦。活动目标1、知道扦插是植物繁殖方式的一种,并尝试进行扦插实验。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肉肉这一形态的多肉植物。

  重点难点

  理解扦插的繁殖方式

  活动准备

  1、展示用实验器材:肉肉一盆(一盆即可),用于向小朋友展示肉肉的基本形态所用。

  2、节选动画《西游记》小视频。

  3、动手实验器材:2.1斗南花卉市场购买最便宜的肉肉若干(类似平时见到的厚脸皮植物),若是能购买幼苗更好,肉肉数量原则上小朋友能分到1-2瓣,用于扦插种植;2.1简单园艺种植土,数量根据小朋友的数量来控制1Kg左右即可,每人100g左右。

  4、种植工具:一次性塑料纸杯(底部用牙签钻孔)、一次性手套,人手一双,以每组5-6人为标准准备小剪子一把,以备用着。

  5、大塑料袋,数量以每组配一个为准,用于盛放园艺土,到时以供小朋友自行抓土填放于纸杯中。

  6、园方提供水,种植完后教师引导浇灌。

  活动过程

  一、观看节选动画小视频,激发幼儿兴趣,引出活动主题。

  1、观看视频后讨论孙悟空的.分身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引出活动主题:在植物界也有这样的分身术——肉肉植物的分身术。教师:孙悟空可以分身对付妖怪,我们身边也有一种植物具有这种分身的本领——多肉植物。

  二、展示相关肉肉及扦插的视频及图片,帮助幼儿了解扦插是植物繁殖方式的一种,知道扦插的科学性。教师:多肉植物是怎么“分身”的呢?我们来看一段科学小视频。

  三、实验动手环节:扦插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左右摇动小心摘下叶片,叶片不能插进土里,而是要放在培育土的表面,也不能浇水.

  2、幼儿在多盆多肉植物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肉肉摘取叶片进行扦插实验。

  3、将实验移到植物角继续观察实验进展,并用简单绘画的方式进行实验记录。

  四、教师与幼儿把扦插实验一起布置在植物角,一起观察讨论植物角中多肉植物的形态和颜色等,活动结束。活动延伸:

  1、 家长带幼儿到花卉市场或多肉植物研究基地参观,了解各式各样的多肉植物,并帮助幼儿完成观察记录。

  2、 家长与幼儿一起进行多肉扦插实验,并一起完成实验记录。知识链接:1,生物无性繁殖的方式:A,分裂生殖由一个生物体直接分裂成两个新个体,这两个新个体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例如:变形虫、草履虫、细菌等。出芽生殖在母体的某些部位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以后会从母体脱落,成为与母体一样的新个体。如:酵母菌、水螅等。孢子生殖真菌和一些植物,能够产生无性生殖的细胞——孢子。孢子在适宜的环境田间下,能够萌发并长出新个体。如:青霉、曲霉、衣藻、苔藓。营养生殖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从母体脱落后,能够发育成为一个新的个体。如:马铃薯的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等。(某些动物也是通过无性繁殖来传播后代的。)断裂生殖无性生殖方式之一。生物体在一定或不定的部位断裂成两段或几段,然后每小段发育成一新个体。如颤藻、涡虫等。

  3、植物为什么要进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确实会带来一些优势,如迅速的繁殖及其带来的种群数量迅速上升。但是直接的DNA复制导致的多样性不足和进化乏力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弱点。因为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后代适应不断变换中新环境的能力会被削弱,这将影响它们种族的延续。因此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植物往往选择无性繁殖,例如多肉植物。

  4、植物组织培养

  组培: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狭义是指组培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活动反思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以科学的精神向孩子说明肉肉的形态特点,并鼓励其进行创新性提问。

  2、在进行扦插时,重点引导孩子完成扦插步骤,并说明扦插的科学性体现在什么地方。3、教师要学习了解链接知识,在活动后为幼儿拓展相关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科学教案 篇2

  1、用怎样的方式储存啤酒才能保持新鲜呢?

  1.啤酒和威士忌一样,在避光的环境中窖藏一年以上会变得更美味。

  2.低温避光的环境下保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啤酒的味道会变差。

  3.啤酒和生物有相同的喜好,在通风、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才能使其味道不变,并保存一年以上。

  A

  夏天,啤酒既爽口又好喝,由于生产商亦或是制造工艺的不同,啤酒的味道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鲜啤酒属于发泡型酒,与威士忌之类的蒸馏酒不同,刚制成灌入易拉罐时口感最好。之后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保存,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啤酒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变差。所以,尽早地把它喝掉,才是保证啤酒味道鲜美的秘诀。

  购买啤酒后,如果不能马上喝完,应置于低温避光的环境中保存,比如冰箱里。如果将啤酒长期放置于高温环境中,啤酒中残留的氧气会使啤酒花中的苦的物质和单宁酸发生氧化,使啤酒变得更苦。并且啤酒在光照下会分解,散发出类似动物身上的臭味——阳光臭。啤酒瓶多为深色,就是为了避免光线的照射。购买啤酒后就不要想着如何保存了,尽快喝掉才是上上之策。

  啤酒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1.湿润的麦子会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芽成麦芽,然后将麦芽干燥,除根,并进行粉碎。

  2.粉碎后的麦芽与煮米水混合,煮米水中的蛋白质与麦芽中的酵素发生反应,糖分转化为麦汁。

  3.将麦汁过滤后加入啤酒花并加热。

  4.用蒸汽加热,淀粉在加热过程中转化成糖分。

  5.在冷却后的麦汁里加入酵母。

  6.酵母使麦汁中的糖分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大约一周的时间)低温储藏,过滤后啤酒就制成了。在大约零摄氏度以下储藏(大约两个月)。这期间,二氧化碳气体充分融入,美味的啤酒就做好了。

  (正确答案是2)

  2、为什么罐头里的食物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呢?

  1.罐中的空气被抽出,然后进行了高温杀菌。

  2.罐中的空气被抽出,并注入了氮气,然后进行了高温杀菌。

  3.罐中的食物无法与外界空气接触,且里面添加了防腐剂。

  A

  食物变质是因为食物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制造出酵素。酵素会伴随有害物质的产生,释放出难闻的气味。这种微生物不耐高温,可以被高温消灭,同时,酵素也会在高温下分解,食物会保持原有的味道。罐头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原理来长期保存食物的。首先,将食物放入罐中,抽走罐中的空气并密封罐口,然后将罐头高温灭菌。如果不抽走空气,罐头里就会出现细菌。除了像罐头那样密封加热保存外,将食物冷冻也能防止其变质。冷冻环境下食物可以被长久地保存,但其中的微生物并没有死亡,只是失去了活动能力而已。食物被放回温暖的环境后,不久微生物就会开始繁殖,并引发食物变质。总之,将食物解冻后应该尽快烹调并食用。

  (正确答案是1)

  3、怎样长期保存草莓、梨子之类的水果呢?

  1.用接近冰点的温度保存。

  2.用冰点以下的温度保存。

  3.用1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保存。

  A

  如果像保存鱼那样,将草莓、梨子等水果冷冻在冰箱里,解冻后的水果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水果适宜在冰温环境下保存,冰温是指从零摄氏度至食物开始冻结前的温度范围。顺便说一下,即使将草莓放入冰箱中保存,最多也只能保鲜一周,但是在冰温环境中存放的话,保鲜一个多月也不成问题。那么,为什么冰温环境中保存效果好呢?冰温环境下,食物的细胞开始冻结,处于濒死状态,其细胞为了使自身免于冻死,会在体内制造出防冻液,以使自身温度上升。防冻液中含有糖分、氨基酸等物质,它们可以提升水果的口感。而且,在冰温环境下,有害微生物、病原体细菌的活性会下降,与之相反,酵素、乳酸菌之类的有益菌的活性却会提升,让水果更美味。

  4、将食物装在乙烯树脂或聚乙烯制成的袋子里之后再存入冰箱保存,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呢?

  1.冰箱中的空气会对流,塑料袋可以避免冷空气直接接触食物表面使水蒸气凝固。

  2.防止食物中的水分被周围的空气吸走。

  3.防止不同食物之间发生串味。

  A

  空气中含有水分,水分的含量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气温降低而减少。所以,当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水分会液化变为水滴或霜。由于冰箱内部温度不均,空气会发生对流,温度较高的空气上升,温度较低的空气下沉。所以空气在对流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带走食物中的水分,温度下降时,空气的储水能力下降,一部分水分变成水滴或霜。因此,在对流空气中,食物中的水分容易被吸收,食物的品质自然也就下降了。同时,不同的食物放在一起还容易串味。注意将食物装在塑料袋或者有盖子的容器中避免与冰箱中的对流空气直接接触。

  (正确答案是2)

  5、为什么在石头上烤出的红薯比较好吃呢?

  1.石头的热容量大,能持久保温,所以能充分释放出红薯的甜味。

  2.用石头烤红薯的过程中,石头中的化学物质使红薯更甜。

  3.用石头烤红薯的过程中,石头不会吸收红薯的水分。

  A

  住宅区里常常会出现叫卖烤红薯的小贩,小贩们从滚动的石质烤炉中取出红薯递给你,说:“给,5元钱。”

  接过他手中热气腾腾的红薯就迫不及待地咬一大口。贪吃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质烤炉烤红薯呢?

  不像一般家庭通常都是把红薯蒸着吃,而是在预先加热的石制烤炉中用石头中保存的热量间接地烤熟红薯。

  石头的热容量大,在加热的过程中,它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如果要想把石质烤炉和金属锅加热到同一个温度,加热石质烤炉的时间要比加热金属锅的时间久得多。由于石头良好的保温性,一旦被加热,温度就会存留很久不易冷却。因而石头有着“加热难,散热也难”的特性。

  为什么用石质烤炉烤出来的红薯会那么香甜呢?

  红薯之所以会在加热过程中变甜,是因为红薯中的一部分淀粉在加热过程中转化成了糖(麦芽糖等)。使淀粉变成糖的酵素在50摄氏度左右最为活跃,高于这个温度的话,酵素就会被破坏。石质烤炉可以持久地使红薯保持在酵素最为活跃的温度范围内,这就是烤红薯香甜美味的原因。

  (正确答案是1)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活动:认识白豆、眉豆

  时间:30min

  一、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认识白豆和眉豆的特征。

  2.知道白豆和眉豆都是种子,体验自己种豆豆的乐趣,引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

  二、活动准备:

  1.白豆、眉豆各四十颗。

  2.两袋泥土,塑料小铲子四个。

  3.塑料型的牛奶瓶四十个。

  三、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法

  师:(手上拿着一只只剩四分之一的洗手液问小朋友),小朋友,请看一看我手上的洗手液。

  幼:用了很多了(只剩一些)。

  师:洗手液之前是满满的,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剩一点点了,请小朋友告诉我,你们洗手时,用多少洗手液的?

  幼1:我剂一点点。

  幼2:我一按就按到底的。

  幼3:我用一小块。

  师:现在老师告诉小朋友,吸收也不要用太多,太多了反而洗不干净,小朋友剂洗手液时,只要剂一颗白豆大小就行了。

  幼:白豆是什么?(白豆有多大啊?)

  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认识一下白豆,看一看白都有多大,他长得怎样的。

  基本部分:(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发一个用纸折成的小兜,把一颗白豆和一颗眉豆,放进小兜里,教育幼儿双手放好,不能拿小豆豆)

  师:小朋友,你们要照顾好这两颗豆豆,不要把他们弄不见了,等一下会有更好玩的。

  师:现在老师发给小朋友两颗豆豆,请问哪位小朋友知道哪一颗是白豆。(白豆放左边,眉豆放右边)

  幼1:(用手拿着一颗豆)这一颗。

  幼2:是这一颗。

  师:请小朋友用手拿起你左边的那颗豆豆放在左手的手心里,它就是白豆了。你们能说一说他的样子吗?

  幼:圆圆的,白白的,小小的。

  师:很好,白豆是圆圆的,他好像一滴水珠一样大小。小朋友们知道白都可以做什么?

  幼:煲汤、煲粥、煮菜。

  师:小朋友很聪明,其实我们喝的豆浆就是从白豆里榨出来的。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白豆,知道他长得胖胖的,白白的,可以榨豆浆。你们想想再认识另一颗小豆豆啊?

  幼:想。(是不是旁边的'那一颗啊?)

  师:请小朋友把白豆放进小兜里。

  师:小朋友,你们有看到一颗皮肤也是白白的,还有一条弯弯的眉毛的豆豆吗?

  幼:看到了。

  师:那是白豆的好朋友,他的名字叫眉豆,眉毛的眉。小朋友看一看,白豆和眉豆有什么不同?

  幼1:眉豆有一条眉毛。

  幼2:眉豆比白豆白。

  幼3:眉豆比较长。

  师:小朋友很聪明,眉豆和白豆是不同的,眉豆有一条弯弯的眉毛,他的皮肤是牛奶的颜色,身体比较长。

  师:小朋友还记得白都可以干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那么,你们只都没都可以做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小朋友要注意了,眉豆可以用来煮八宝粥,但不可以榨豆浆,他榨豆浆就不好喝了。

  幼:我喝八宝粥的时候就见到眉豆了。

  四、结束部分:

  (牛奶瓶上写着幼儿的学号,老师引导幼儿把白豆和眉豆种在自己的牛奶瓶里)

  师:小朋友,白豆和眉豆都能吃,因为她们是种子,如果我们把她们中在泥土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啊?

  幼:会发芽。

  师:对了,现在是春天,把豆豆种在泥土会发芽,接着会长高,最后就会长出很多很多的豆豆,我们一起把它种在牛奶瓶里好吗?

  幼:好。

  师:小朋友,你们可以把你喜欢的豆豆种在泥土里,也可以两颗豆豆都种在牛奶瓶里,但要注意,你要把白豆、眉豆的标签插上去。

  五、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每一天观察一次,并画出豆豆一个星期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捕捉昆虫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二、昆虫运动会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1、将会跳的`虫子放在大纸盒子内,比一比谁跳得高。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昆虫的前腿与后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昆虫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将会爬的虫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谁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车,套在昆虫的身上,比比谁拉得动,谁的力气大。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身体和腿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会跳?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三、饲养昆虫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教学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上可以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

  2、帮助幼儿了解根有储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礼品盒(装有树根)、各种植物的根若干、图片若干、各类根雕的艺术品,切好的`萝卜片、山芋片等。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主题。

  1、小朋友,你们觉得植物的身上,哪部分最重要呢?(幼儿生生讨论得出答案:根最重要)

  2、那你们见过的根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有谁愿意来画一画?

  二、实物展示,认识不同的根

  1、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植物,请你们找一找它们的根在哪里。找到以后想一想: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2、请你告诉小朋友,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们根是什么样的?

  3、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真的很像老爷爷的帮须,谁能用两个字说出,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我们就把这种根叫须根。还原哪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须根?

  4、那是不是每一种植物的根都是须根呢?

  5、你们可真聪明,这种一块一块的根啊,我们就叫它块根。

  三、了解根的功能用途。

  1、你们觉得根有啥用处吗?根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教师小结:根可是好东西,它可以吃,可以做中药,可以制作根制工艺品。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看看家里什么东西是用根来制作的。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在制作、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动准备:纸蝴蝶、橡皮泥等

  活动重点:初步感受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在多次的尝试、调整后,能初步积累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蝴蝶",引起幼儿的兴趣。

  1、关键问题:你能想办法让"纸蝴蝶"停在我们的`指尖上吗?

  2、教师演示,让"纸蝴蝶"站立在指尖上。

  3、小结:只要在"纸蝴蝶"的翅膀上加两块橡皮泥,就能让"纸蝴蝶"站立在指尖上。

  二、幼儿尝试制作

  1、关键提问:这两块橡皮泥应该怎样摆放呢?

  2、鼓励幼儿反复尝试、调整橡皮泥摆放的位置。

  三、交流讨论

  1、关键问题:你是怎样摆放橡皮泥,让"纸蝴蝶"平稳地站立在指尖上的?

  2、鼓励幼儿大胆表述,交流尝试操作的过程。

  3、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解释实验现象。(平衡木、跷跷板等)

  4、小结:保持平衡,"纸蝴蝶"就能平稳地站立在手指上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9-02

(经典)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精选)08-14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精选)10-29

科学教案【经典】10-19

科学教案(经典)09-26

【经典】科学教案08-31

(精选)科学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