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4 09:15:16 教案 投诉 投稿

科学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精华【10篇】

科学教案 篇1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2、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 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噪音”。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一、教学引入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学生交流:声音能使人心情舒畅,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等。

  噪音

  学生交流找到的减少噪声的资料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声音与生活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养活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四、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5、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

  五、总结全课

  知道一些常识

  学生交流

  小组商量设计“无噪声书房”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原理是什么?

  采纳同学们提出的好建议,改进自己的设计。

  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排序是苏教版教材的新内容,属于过程技能显性化单元。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排序,生活中的排序远没有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其作用也不一样,本课是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对排序作更深入的探讨,以让学生重视数据收集过后的整理步骤。

  《排序》这课,主要解决五个问题,

  1、怎样排序――排序要按照事物某特征的序列进行,根据不同的特征可对事物进行不同的排序;

  2、学生用排序的方法整理数据,得出规律;

  3、知道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整理数据的环节;

  4、知道排序除了按照单一特征,还可以按照两个甚至多个特征来进行;

  5、通过对三种塑料纸的排序,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对事物进行排序的高级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排序的含义,弄清为什么要排序。

  难点是通过自己或合作小组设计的各种排序活动,了解对物体排序所依据的单一特征或多种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铅笔、排序欣赏图片。

  学生准备:

  文具若干,活动记录卡。

  食品塑料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层次一:知道排序的含义。

  层次二:了解排序的作用。

  层次三: 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

  过程与方法:

  层次一: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一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二:通过自己设计的排序活动,能对数据进行排序。(数学能力)

  层次三:能发现排序后的数据、资料的优点。(分析、概括、迁移)

  层次四:在小组活动中,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两个或多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五:能比较三种塑料某些性质收集数据资料,并整理这些数据资料,按照顺序排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排序的重要性,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谈话建构排序的概念)

  1、 大家看一段视频,看视频时,回想这几方面的问题。

  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是29届奥运会的入场式,在运动会的入场式时,经常用到,你注意他们入场人数这么多,显得乱吗,为什么?

  生:按国家排列顺序入场的。

  2、体会排序的广泛应用与作用。

  师:同学们上课间操时,是怎么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按照其它特征来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排序这种活动。

  二、民主导学

  (一)独立尝试简单的排序

  1、谈话:排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常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尝试独立排序。

  出示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记录表(附件)

  学生独立排序,交流排序结果。

  师:从排序后的数据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吗?

  3、找出铅笔排序的特征。

  4、根据树干的年轮推测树木的年龄。

  小结: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需求排序可能不同,下面请一组同学上来做一个排序活动。

  (二)讨论拓宽排序的.特征

  1、小组同学按照身高特征排序。

  2、问:你们能不能按照其他特征进行排序呢?

  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小组讨论,看那组的方法新、科学、快

  可能性预设:身高、体重、胖瘦、头发长短等等

  3、得出: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排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看问题也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三)分组探究排序的多样性

  塑料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应用不同的塑料,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了三种常见塑料,请同学们研究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1、分发材料。

  2、分组讨论、探究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对探究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记录。。

  3、各组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其他同学做出及时评价。

  三、检测导结

  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 )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 )。

  2、在科学研究中,排序是一种常用的( )方法。

  自评: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2、学生谈感受、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比较下列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给它们排序。(提示:较低温度时,手摸感觉越凉的导热性能越好)

  木板、棉质毛巾、金属把手、瓷砖、玻璃瓶。

  2、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作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在萨顿身后,科学史已经成为一个得到公认的学科。萨顿则被公认为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也经常被称为“科学史之父”。国际科学史界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说明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也可分出“三段论”来。本论第4段,直截了当:态度粗暴、“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观点鲜明。接着5、6、7段反复论述“必须谦虚”“不应傲慢”,第8、9段小结:要“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科学工作)”。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骇人听闻”,除了二战时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外,还能指什么呢?这不正是“科学方法”“被错误地应用”吗?第7段的比喻其实也是暗指这一点。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5、试举事实例子说明“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①西方的科技至上,生物克隆陷入伦理悖论;②经济高速发展,大量消费有限的能源,时时爆发能源危机;③经济上每隔一定时间就爆发危机,陷入瘫痪。

  天人合一 齐生死、等万物

  6、指出下列各句的论证方法。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

  ②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 )

  ③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 ( )

  ④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 )

  ①对比论证;②比喻(不是拟人。所谓“拟人”,必须写出人的特性)论证;③演绎论证;④比喻论证。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尝试用小容器浇水,激发宝宝对小花小草的关爱,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若干只大桶,各色小桶若干只。数学“3”卡片。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浇水尝试——结束部分。

  一、 激发兴趣

  老师念儿歌,引起宝宝的兴趣;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乎乎,我们宝宝做好操,喝口开水解解渴。

  1、 师:天气热了,除了我们还有谁会口渴啊?

  幼:小狗、小猫、小兔、老师...

  师:我们宝宝真聪明,知道小狗小猫小兔会口渴。还想到了老师也会口渴的。真是有爱心的好宝宝。

  2、 师:我们幼儿园的小草呀,漂亮的小花呀,也晒得干干的,渴了,小草小花对朱老师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小花小草要喝水,哪个宝宝会帮忙?”今天我们欢欢班的宝宝和朱老师一起去给小草小花喝水了。

  二、 浇水尝试

  1、 讨论:我们要去给小草小花浇水,要有什么东西呀?

  幼:水、水桶。

  师:现在朱老师来变变变、变出了什么呀?(水桶)这水桶是什么颜色的`呀?(幼:红色的)。

  师:什么形状的呀?(圆圆的)师: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蓝色的师:朱老师再来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黄色的师: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水桶?

  幼:1、2、3,3只水桶师:对了,是3只水桶(出示数字3)这是3、3、3师:哎呀,这3只水桶还不够呢,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变出了许多的水桶了。宝宝,我们每人拿一只水桶吧。

  2、 师:宝宝,我们看看这只大桶里有什么呀?(幼:水)对了,朱老师先到大桶里舀水了,然后拿去给小花小草喝水了“小花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要呛的。”“小草你也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也要呛的。”

  3、 师:宝宝也要给小花小草喝水了。(鼓励每位宝宝参与活动)三、 结束1、 宝宝我们休息一会儿,看呀,小花小草在笑了,在谢谢我们宝宝了。我们怎么说(幼“不用谢”)我们宝宝给小花小草喝水出了许多汗,看看额头上是汗,小脸上淌着汗,是不是感到口渴了。幼:口渴了。

  2、 用儿歌引导宝宝喝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我们宝宝浇好花,喝口开水解解渴。

科学教案 篇6

  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6.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生:想!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课程环节埋下伏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

  (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课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

  生:酸酸的、甜甜的、还很脆,我想是苹果吧!

  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

  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么。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熟的毛芋。)

  生:软软的、有点甜,是毛芋吧

  (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

  生:脆脆的、有点麻,是不是……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

  生:好像平时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请学生来说说看)好,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熟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

  生:“看”、“摸”、“捏”、“切”、“闻”、“尝”、“剥”……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

  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看 颜色

  摸、捏 软硬

  闻 气味

  尝 味道

  切 水分

  剥 表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

  生:变化!

  (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实验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玉米粒来观察。(出示玉米粒,师:啊!糟糕,我怎么把生的玉米粒和熟的玉米粒混一起了),大家能帮我把它们先区分开来吗?。(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玉米粒的信封)

  生:能!(学生区分生熟玉米粒。)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区分生熟玉米粒的?”

  生:“熟的软,生的硬;熟的大,生的小;熟的好吃,生的不好吃;熟的香,生的不香……”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先前区分马铃薯的方法区分生玉米粒和煮熟的玉米粒,借以巩固先前知识技能。)

  师:“看来玉米粒由生变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次老师提供的玉米粒是煮熟的,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玉米粒变熟?”

  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玉米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设。)

  师:“好,一会儿我们就来烤玉米,看看我们在烤的过程中玉米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材料员将熟玉米粒收入信封放进抽屉)来,我们看看这次实验的器材,谁能说说你觉得这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

  生:“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火应该从下往上”,“灭火应该从侧面盖灯帽,熄灭后将灯帽向上提一提”,“用外焰加热。”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先前学习的酒精灯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

  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

  2、搅拌玉米均匀受热。

  3、不触碰发烫的铁碗。

  4、仔细观察并记录玉米发生的变化。

  5、分工合作整理材料。

  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并及时掌握学生实验信息。)

  (课件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

  师:“在玉米粒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发现。(教师一旁辅以板书)

  煮 蒸 烤 炸 炒

  生玉米粒 ——————————————————→ 熟玉米粒

  硬 慢 裂 裂开口子

  小 膨胀,变大 比较大

  淡黄色 变深,出现小黑点 深黄,黑

  没气味 越来越香,出现焦味 香,有点焦味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玉米粒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礼物——爆米花。)

  师:在分礼物前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师:你们看,这小小的玉米粒和这爆米花除了颜色,气味,味道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思考“样子或形态”不同。

  (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

  师:那你们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是怎么样变成一朵可爱的玉米花吗?这就留待课后大家思考吧。

  (课堂结尾留设疑问:大家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怎么会变成一朵玉米花吗?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的空间。)

  师:请大家选出自己组里这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上来领取你们的礼物。附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1)

  观察方法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观察角度

  实验记录表(2)

  生玉米粒 烤的过程中 烤熟的玉米粒

  玉米粒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

  (书本数) 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的长度 竖直提起 60厘米、 90厘米 、120厘米 所需的拉力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科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节课内容属于营养卫生知识体系;在教材中的应该归属于生理健康的范畴,内容相对孤立,在本单元中,是基础性内容,只有掌握了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为后面怎样搭配食物和食物的消化、食物的安全做好铺垫。

  2.本节核心内容是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和来源的,学习的好,能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学情分析

  1.在学习之前,学生对于营养方面的知识,多少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过一些,但都是零散的、模糊的.。通过考试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各种营养在身体中的作用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2.本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告诉学生鉴定营养成分的科学方法,学生把带来的食物一一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记录,做完实验后在一起交流总结,形成各种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基本认识。

  3.教学中学生知识方面没有大的障碍,但在实验中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食物依次进行有效地鉴定,并同时记录需要有效地组织和科学的指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各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难点: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科学教案 篇10

  一、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二、教学要求: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3、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三、教学重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课前准备:

  1、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

  2、观看《鲁滨孙漂流记》电影

  3、学习《生存手册》(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1、导入:a)当突发事件把你抛入险恶的环境,你能否战胜困难,生存下去?

  b)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在严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

  (出示灯片1)

  突发事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随时都有可能给你带来致命的威胁,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2、师:这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的前言。

  (出示灯片2)今天我们学习的《鲁滨孙漂流记》讲的就是鲁滨孙在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的途中,因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

  师:这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的前言。今天我们学习的21课《鲁滨孙漂流记》写的就是鲁滨孙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以后所发生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出示灯片三)

  简介鲁滨孙遇险上岛

  建房

  安居

  养牧

  种植

  救

  星期五

  回到英国

  师:这篇课文为长篇小说的缩写。所谓缩写,即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

  三、观看影片,讨论问题(出示灯片四)

  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日子越过越舒服,一住就是二十七年两个月零十九天。为什么他能有这样超强的生存能力?他具有哪些非同寻常的素质?

  (讨论)(出示灯片五)

  1、这里要让学生明确:(鲁滨孙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接着分点讨论丰富之。

  2、讨论一:哪些事例体现出鲁滨孙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出示灯片六)

  (课文内的):

  (1)面对现实,勇于行动,自己动手创造生存条件;

  (2)*十几粒麦种反复收种,经过四年才吃到自己种的粮食;

  (3)发现野人后,克服恐惧,勇敢地与之周旋并救出星期五。

  这些说明(鲁滨孙)不等不*,自己动手走出困境。

  3、再请同学讲原著中的有关故事:(出示灯片七)

  (1)鲁滨孙造船的故事

  二十二天砍倒大树,十四天砍去枝桠,一个月削出船的外形,三个月将船的内部镂空,然后又为掘出一个向下的斜坡而吃尽苦头,最后发现挖一条运河让船下水工程浩大而不得不放弃。

  (2)鲁滨孙刚到海岛时的沮丧绝望以及他是如何战胜沮丧的故事

  (出示灯片八)要使自己绝处逢生,当然需要个人的知识能力和足智多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渴望生存的意志。男人和女人都曾证明他们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首先是因为他们有活下去的勇气。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4、此为“坚韧不拔的意志乃成功生存的第一要着”之小结。

  (1)一人造船,工程浩大,非意志坚强者不能为。

  (2)第二个小故事说明英雄不是天生的,

  (出示灯片九)讨论二:哪些事例可以看出鲁滨孙有丰富的生存知识和技能?

  (1)赶在大风将大船打得粉碎之前把一切有用的东西抢运上岛。(知道工具的重要性)

  (2)选址建房: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自我保护意识、建筑的知识和能力)

  (出示灯片十)(3)打猎、种养畜牧(狩猎的技能、时令节气的知识、动植物养殖的知识和技能)

  (4)烤面包、烤肉、晒葡萄干(食品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5)造船、制子弹、鞣制皮革、缝衣帽裤袜(造船工程师、兵器专家、皮匠、裁缝)

  (6)打退野人的进攻,平定大船上的叛乱(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一人而兼多任。)

  5、提示:鲁滨孙在岛上如何处理吃、住、穿、医病等难题的

  (出示灯片十一)讨论三:鲁滨孙虽然被抛上荒岛,但不幸中有万幸:他从大船上运下了枪、火药、刀、斧、罗盘(指南针)、帆布、面包、酒等许多有用的东西;而且他所在的岛物产富饶水源充足。假如他没有枪、火药、罗盘,岛上又没有水源,他将碰到哪些困难?你能帮他出主意解决这些困难吗?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聚焦到三个问题:

  如何打猎获取食物?如何辨别方向?如何获得水?

  (1)如何获得水?(出示灯片十二)

  收集雨水融化冰雪

  收集植物茎干中的水用透明塑料袋收集植物蒸发的水

  掘大土坑用塑料薄膜收集土地蒸发的水

  (2)如何打猎获取食物?(出示灯片十三)

  钓鱼采野果爬树掏鸟窝

  挖陷阱逮野生动物海滩上拾贝类、捉螃蟹、海龟

  (3)如何辨别方向?(出示灯片十四)

  儿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请几个学生背其中的诗句)

  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可千万别慌张,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会帮助你辨别方向。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要是碰上阴雨天,它永远高挂在北方。大树也会来帮忙。

  要是你能认出它,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雪特别怕太阳,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可千万别慌张,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的慢,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需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小结)利用北极星、利用太阳和时表、利用地物特征、利用指南针

  (出示灯片十五)突发事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随时都有可能给你带来致命的威胁,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四、深化课文,谈体会:

  1、(出示灯片十六)学习鲁滨孙,我们怎么办?(学习小组讨论)

  2、(出示灯片十七)(请大家大声地读这一段话)

  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我们应该抓紧在校学习的这一段黄金时光,强健我们的身体,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技能,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3、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认真地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我相信今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有办法、有能力解决,因为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9-02

【经典】科学教案08-31

科学教案(精选)08-14

科学教案(经典)09-26

科学教案【经典】10-19

科学教案04-06

有关科学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