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

时间:2020-12-05 19:46:02 教案 投诉 投稿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一):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思考,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来源,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用心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资料扫清障碍。

  2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资料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十分懂得。(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述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述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构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但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资料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资料。(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资料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透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资料。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资料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状况的描述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状况的描述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状况的描述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资料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资料。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述藤野先生?这些描述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资料,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透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资料。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齐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资料。

  学生阅读32—3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述“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期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述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资料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资料。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思考这部分写了些什么资料,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资料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资料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资料?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样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十分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能够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那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证明并未真地出现,但是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资料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好处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资料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资料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案(二):

  第1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期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个性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标致不逊(xùn)匿(nì)名

  诘(jié)责托辞喝(hè)采适值抑扬顿挫深恶(wù)痛绝

  物以希为贵

  3、请你找出文中叙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资料,列出结构简表。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36-38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资料。

  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

  1、外貌描述(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

  比较、体会: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能够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学者藤野先生。

  2、透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B、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透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述?

  (2)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二、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此刻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潜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忙,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述“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证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构成鲜明比较。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构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课外查找鲁迅“弃医从文”的有关资料。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有关章节。

  2、谈谈你对当今日本人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

  资料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资料二: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地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资料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例句体会。

  “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从鲁迅的人生选取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明白。”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齐,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齐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夜深人静之时,应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必须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B、学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取上,我们就应怎样做?

  五、布置作业

  1、以“研讨与练习”一为凭借,综合所有的理解感悟。

  2、完成《语文同步训练》

  3、阅读参考资料:

  藤野先生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述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述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好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这天,我们就一齐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之后放下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齐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资料,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之后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资料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述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述,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此刻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就应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忙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忙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资料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

  藏讲义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国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状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能够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述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群众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能够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潜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潜力所能到达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此刻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期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齐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好处。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简单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好处。学生用心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领会感情

  六、自我问答

  藤野先生教案(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必须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资料。这也是贴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们这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前就应有很大的不同。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比较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及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及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透过学习本文就应引起学生对当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4.本课的广度体此刻对课文资料的超多补充及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上;深度体此刻对“爱国青年”的“爱国”性的分析上及对“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上。

  5.我认为尊师不是本文主题的第一义项。故在本课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务必完成的,难点是务必要突破的,透过研讨学习必须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潜力上有提高。

  第一课时

  主要资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

  3.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明白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芋梗汤诘责寒颤颤畸形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下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先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之后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那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透过那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搞笑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就应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透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此刻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潜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那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那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之后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齐来解开这个疑问。

  第二课时

  主要资料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之后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能够叫它什么事件?(能够叫“匿名信事件”,也能够叫它“漏题事件”)……“最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能够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那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在那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向是甘当小学生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之后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之后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能够叫它什么事件?(电影事件)在那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样回事?…………(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个性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此时教师可问: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那里只用做什么?(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此刻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此刻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到达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比如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残酷迫害犹太人。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此刻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题词)。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就应看重中国人的情绪,这在周君就以为是个性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明白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那里要个性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这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明白。”(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就应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必须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事实上事关对资料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能够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就应怎样做?

  附:第二课时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藤野先生教案(五):

  教学目的: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这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于1926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1904年)。出示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所说,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质疑。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来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来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以时间为顺序,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放在20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跟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地交织在一齐,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

  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

  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状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状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象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

  “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期望,离开自己的国土,但东京所见与国内一样,他感到失望、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反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

  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状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4至35自然段)。

  1.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但是又未立刻下笔,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状况,这是为什么

  (1)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

  (2)“水户”的牢记证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靠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

  (3)从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与下文“爱国青年”对照。)

  (4)与主题不游离。由食宿下劣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场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经过铺垫最后出此刻读者眼前。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阅读第6节至第23节。

  (2)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3)外形,用白描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现特征。

  (4)事:回忆的几件事。

  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裹脚事。

  (5)思想,性格,作风。

  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诲,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状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6)重点朗读15自然段,“添改”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平凡中见深情,不是字面,句子,不是一般的知识。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慨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受刺激(包围)。

  (1)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不是低能儿,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不愤慨怎样承受得了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者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

  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讲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

  “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2)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的呢着重写脸色,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帮忙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

  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38自然段)。

  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为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很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好处。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情、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胶漆一般地有机地组合在一齐,是由于思想资料的内在联系。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在书上依次划出表现作者爱国感情的句子与段落,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的。

  板书设计:

  教后:

  这次教《藤野先生》,好几个同学问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既然是写藤野先生,为什么好多笔墨不是写他前几节文字好像与藤野先生联系不起来,似乎不搭界,是不是废笔文章到底是写鲁迅自己还是写藤野先生,简直弄不清楚。学生质疑突破词句的局限,进入选材、谋篇的探索,思考问题潜力加强。

  原打算该课文两课时授完,课堂上小周同学提出关于“日暮里”的问题,引起了争论,临时改变计划放手开展讨论,授课延长一课时。小周认为“思考和练习”的第二个题目有欠妥之处。“为什么一向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点”,后者可理解,表露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前者难以解释,拉扯不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有同学认为文中的话不必须每个句子都包含什么意思,法国大作家雨果就曾这样说过;有同学表示异议,认为长篇小说尚可这样说,短篇小说,篇幅短的散文,如是好文章,就不应如此。小章说:鲁迅先生自己说“不知怎地,我到此刻还记得这名目”,没有什么理由,不就应外加。此时,小曾用期盼的眼光看着我,我立刻请他发言。他说:“‘日暮’象征着国家的衰败。鲁迅东渡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但是到了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如此醉生梦死,感到前途茫茫然。旅途中一看到‘日暮里’这个地名,触景生情,故而记得。因此,记得这个地名同样是表露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的感情。”他一口气讲得那么流畅,同学用带着惊异的眼光看着他,我也有些愕然。这个不轻易发言、说话常嗫在喉咙里的同学不是不会发言,不是不会响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真正拨动他的心弦,心中的话儿就会顺畅地流淌。

  我对他的了解深了一层,为他口头表达的进步而高兴。

  抓住了这个有争议的问题,就势对做学问的方法进行了指导。向学生指出:考证事物应注意本证,不能牵强附会。鲁迅先生说“不知怎地”是最可靠的证明。推论要有根据,不能建筑在臆断的基础上。

  过去教《藤野先生》,一开头就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总讲不好,“无非”这个词的意味出不来。这次先引导学生弄清东京“清国留学生”精神空虚、堕落腐败的状况,回过来再教这一句,“无非”就有着落,学生能比较具体地领会其中饱含的厌恶之情。同时,能更为顺妥地过渡到下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由中国到东京,由东京到仙台,贯串了对救国救民真理的寻求,厌倦的情绪与追求的愿望跃然纸上。

  藤野先生教案(六):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资料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此刻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思考,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来源,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资料扫清障碍。

  2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必须要有情感。还能够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根据课文的资料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藤野先生基础字词、段落层次与线索thn21./teach/433.html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述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述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构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但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资料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资料。(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资料?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资料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资料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透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资料。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资料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状况的描述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状况的描述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状况的描述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资料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资料。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述藤野先生?这些描述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资料,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透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资料。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最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齐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资料。

  学生阅读32—3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述“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期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述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资料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资料。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思考这部分写了些什么资料,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资料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资料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资料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资料?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样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十分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能够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那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证明并未真地出现,但是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资料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好处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资料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资料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案(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取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透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

  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

  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述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透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述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能够看出。

  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文章中这样描述“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述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

  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资料,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

  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貌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透过肖像描述,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能够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取了医学这一职业的。

  但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好处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

  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我想此刻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

  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

  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一

  1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超多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

  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能够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教案(八):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检索资料,掌握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潜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目标

  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感受字里行间透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好处。

  教学设计思路

  1.诵读法。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

  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

  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透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这天,我们将一齐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

  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情绪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完美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

  这是一。

  第二,《小引》还说明,原先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贴合散文的资料实际。

  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

  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

  所以鲁迅把这完美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

  能够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2.时代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用心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人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2)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

  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隆案发生后,鲁迅用心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情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

  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证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资料鲜明精练的概括。

  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资料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

  明确: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之后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那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忙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资料。

  2.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取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用心思考,精彩发言。

  教师引导、提示:

  (1)特点鲜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

  生活俭朴

  (3)治学角度

  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

  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3.研讨:

  (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资料简要回答。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文中选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①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先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向继续到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这些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②为“我”改正解剖图。

  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③关心解剖实习。

  从中能够看出,藤野先生一向关心“我”的学习,一向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

  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2)“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此刻: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

  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状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能够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述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

  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

  “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2.学生群众诵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能够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

  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

  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

  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潜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潜力所能到达的。

  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

  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

  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此刻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期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齐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好处。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简单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论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资料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

  教师带给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理由:

  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明白”。

  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

  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能够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

  第三,鲁迅一向怀念藤野先生。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

  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

  但是《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

  ”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

  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好处。

  学生用心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

  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

  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

  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藤野先生教案】相关文章:

藤野先生教案集合六篇05-23

《藤野先生》好词好句摘抄12-21

《藤野先生》精选读书心得02-22

藤野先生读后感(15篇)11-05

藤野先生读后感800字04-23

藤野先生读后感200字03-03

藤野先生读后感(集合15篇)11-10

致藤野先生的一封信(9篇)05-04

致藤野先生的一封信9篇05-04

致藤野先生的一封信集锦9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