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16 14:35:45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究并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平时你是怎样上学的?

  你知道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奥运会在青岛举办期间,每天到栈桥游玩的人很多,这一天小萍和小明也去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吧。(出示课本46页第三个红点信息图)

  师:仔细阅读信息图中的信息,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他俩经过6分钟在栈桥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读题,问: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

  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复习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今天例题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时:同一时间、一齐开始。

  相遇:在栈桥相遇上或碰面。

  相距:小萍家和小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上台表演,师问:小萍,你走了几分钟?小明,你走了几分钟?你们同时走了几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几分钟?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四人小组交流想法,要求:

  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汇报:注意让学生说清楚①你是怎样列式的,②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学生出示,自己讲解,师板书。)

  第一种方法:小萍6分钟走的路程+小明6分钟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

  65×6+75×6

  =390+450

  =840(米)

  小结: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两家相距的路程,其实包括哪两部分?

  第二种方法: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走的时间=两家相距的路程

  (65+75)×6

  =140×6

  =840(米)

  多媒体演示,介绍:1分钟,她们一共走了1个(65+75)米;2分钟,一共走了2个(65+75)米;6分钟,一共走了几个(65+75)米?走完6个(65+75)米她们就相遇了。

  小结:第二种方法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再求出两人6分钟所走的路程和。

  提醒:做解决问题最后别忘了作答。

  2、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师:类似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46,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65+75)×6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我们要注意每一道题都有它不同的解决方法,不要因为一时想不到而气馁,我们应该要认真去读懂题,分析清楚,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题目就会迎韧而解。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练一练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题目)

  (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如下图所示)

  (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指两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端正!(教师台下巡视有无典型错误)

  2、议一议

  (1)更正

  ①观察。师: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

  ②纠错。师:和黑板上同学不一样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下面的同学如果你发现自己错了,在下边要及时改正过来。

  (2)讨论

  师: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咱们来评议一下。

  ①先评议第一题。师:第一题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对?错在哪里?重点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算法。

  追问:每一步求的什么?如:70+60求的是什么?乘6表示什么意思?

  ②评议第二题。师:第二题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对?错在哪里?重点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算法。

  追问:每一步求的什么?如:110+100求的是什么?乘5表示什么意思?

  ③评价黑板上的板演。师:谁做对了而且写也字得漂亮?(可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

  ④同位互改,调查统计。师:下面的同学同位之间互相批改一下。做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说一说你怎么错的?(指名说一说)请做错的同学抓紧时间订正一下。

  3、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了相遇问题,谁能总结一下相遇问题方法?(个别学生说)

  4、作业

  师:下面咱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整洁!

  作业: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练习:课本第47—48页“自主练习”第3题、第6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解法1:65×6+75×6解法2:(65+75)×6=390+45=140×6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其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及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1.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2.每个学生两个剪贴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张华从家向学校走去,每分60米,3分走多少米?

  学生列式解答。说出数量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

  多媒体演示三种运动方向,学生依次答问。

  说明:面对面的走就是相向而行,或者称相对而行;背对背的走就是背向;一起向同一个方向走就是同向。(屏幕显示"相向""背向""同向")

  (2)通过电脑演示探究两个物体在相向运动中出发的地点、时间和运动结果。

  出发的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或不同时

  运动结果:相遇、相距或相遇后相距

  (3)揭示课题:两个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情况,其中也包括相遇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2.学习准备题。

  (1)出示准备题。

  (2)学生填表,全班检查。

  (3)全班讨论:

  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

  ③1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130米是怎样来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出2分两人所走路的和260米呢?390米呢?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求出260米和390米,还知道了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等于两地之间的距离。

  3.教学例5。

  (1)出示例5: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如下图)。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提问: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这道应用题讲了两个物体的运动,当两个物体运动时,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2)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答例5。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65×4+70×4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4)分析解题思路。

  ①通过线段图来分析"解法一"的解题思路。

  提问:65×4表示什么?70×4呢?把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又是什么?

  谁能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②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解法二"的解题思路。

  提问:65+70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讲想法,教师以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然后提出:4个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电脑演示)

  (5)检验作答。

  (6)比较两种解法。

  (7)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相遇问题)在解答这种应用题时,首先,我们耍弄清两个物体运动的哪些问题(方向、地点、时间、结果),再灵活运用我们刚才学的这两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①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到"迎澳门回?quot;展览馆去参观,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两人在展览馆相遇,他们两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用第二种解法只列式,不计算。

  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综合练习。(抢答)

  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求两人每小时行的路程和?

  ②根据算式补充条件。

  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___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8+52)×3

  ③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甲乙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走来,甲每分走45米,乙每分走54米,经6分后两人相遇,?

  (45+54)×6

  ④只列式不计算。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思考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行50米,乙每分行40米,行了5分两地相距多少米?

  下面哪个答案正确?

  1.50+40×5 2.(50+40)×5 3.无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P15例10、练一练P16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95+85)3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953+853

  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P14例10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2)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1)列方程

  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953+3x=540 (95+x)3=540

  285+3x=1463 95+x=5403

  3x=540-285 95+x=180

  3x= 255 x=180-95

  x=2553 x=8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为85千米/时。

  (4)检验

  三、拓展应用

  1.P15练一练

  (1)先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2)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并解方程

  2.P16第4题

  1.5x-x=1

  4x-85=20

  0.22+0.4x=5

  3.看图列式

  (1)求路程

  (2)求相遇时间

  (3) 求乙汽车速度

  4.P16练习三第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P16练习三第5、6题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自主解决相遇问题和一般三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能力目标: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会进行小数一般三步混合运算。

  3.情感目标: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会进行小数一般三步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会进行小数一般三步混合运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两名学生到前面表演,先表演同时向前走,再表演相对而行,请其他同学评价,特别关注对“同时”、“相对”等词语的理解。

  2.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并板书:相遇问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PPT,客车和货车的图片,并表示出行驶的方向和相关信息,提出问题:“经过4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

  2.讨论:经过4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相遇的含义,

  然后出示线段图和表示相遇的动画解释此问题. 最后总结:两车之间的距离为0千米就是相遇了。

  3.提出“北京和郑州相距多少千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

  4.教师介绍“速度和”,“相遇时间”等词,鼓励学生总结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归纳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比较两综合算式,说一说哪个算式比较简单。

  在解决问题、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并理解数量关系。

  方法一:

  甲行的路程=甲的速度×时间

  乙行的路程=乙的速度×时间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方法二:

  甲和乙的速度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方法一:

  92×4=368(千米)

  80×4=320 (千米)

  368+320=688(千米)

  方法二:

  (92+80) ×4

  =172×4

  =688(千米)

  方法三

  92×4+80×4

  =368+320

  =688(千米)

  1.出示PPT,让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2.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列表法,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介绍。

  3.归纳求相遇时间的数量关系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再鼓励学生总结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之和

  315÷(42+63)

  =315÷105

  =3 (小时)

  用列表法为学生演示。

  (三)重难点精讲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北京和郑州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

  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距多少千米?

  解:

  例

  自主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停车场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49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52千米,4.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四)归纳小结

  甲行的路程=甲的速度×时间

  乙行的路程=乙的速度×时间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甲和乙的速度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五)随堂检测

  两个工程队合挖一条690米的水渠,同时各从一端开工,第一队每天挖14.8米,第二队每天挖15.2米,这条水渠要用多少天才能挖通?

  六、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方法一:

  甲行的路程=甲的速度×时间

  乙行的路程=乙的速度×时间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方法二:

  甲和乙的速度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七、作业布置

  小强和小青家相距520米,他们同时从家中出发,几分钟能相遇?相遇时离谁家近一些?

  八、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第1——5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同时相对(背)相遇

  速度时间路程

  (和)(相同)(和)

  ⑴70×=280(米)⑶70+60=130(米)

  60×4=240(米)130×4=520(米)

  280+240=520(米)

  ⑵70×4+60×4⑷(70+60)×4

  =280+240=130×4

  =520(米)=520(米)

  答:两家相距520米。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篇8

  1、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相遇问题》

  2、教材分析及学生特点: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设计思想及理念

  设计思想:

  (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

  (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理念:

  (1)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B: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6、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联想

  画面演示,画外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谈谈对这两道题的想法。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刚才,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要在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师板书课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四个词,请同学们理解一下。可以一人单独思考,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1)请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注意:相遇与相距的区分。

  (2)老师叙述,学生表演。

  两个小朋友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了。

  提问:问这两位同学,每人走几分钟,再问大家,他们同时走了几分钟。

  (二)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提出问题

  看到例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师生对问题进行筛选,重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他们两1分钟走了多少路?2分钟呢?3分钟呢?

  (2)4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关系?(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思考)

  3、列式讨论

  (1)请同学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要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主要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65×4+70×4

  第二种:(65+70)×4

  4、认识速度和

  题目中的65米、70米叫做什么?现在把65米和70米合在一起,谁能给这个和,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5、质疑

  “对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问题吗”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1)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2)五(1)班举行一个“艺术节”,分配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平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平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平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2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2、看图说题,列出综合算式。小组讨论,一人说题,其他人列式。

  3、游戏

  再请两位同学表演,并提问两人相对而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1)两人相遇;

  (2)行走一段未相遇;

  (3)相遇后继续行走。

  给两位同学带上不同的头饰。头饰上标有65米、70米字样,分别表示速度。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出示5分钟时间的牌子。

  (1)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2)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时还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3)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见面后两人擦肩而过,5分钟时又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

  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创设情境

  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

  2.小组集体讨论

  (1)张华送到李诚家;

  (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

  3.认识相遇问题

  (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

  (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三)出示准备题:

  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70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

  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

  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

  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

  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5.比较

  (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

  (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出发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

  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

  运动结果:相遇

  (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

  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

  2.由学生独立解答

  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

  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

  五、课后作业

  (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05-28

“相遇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04-08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3篇06-17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3篇)06-17

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1篇)05-16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04-06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17

数学《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03-2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