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6 12:16:21 教案 投诉 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一学段已经教学了万以内的数,本单元继续教学更大的整数。全单元的内容随认数范围逐步扩大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读、写;第二部分是整亿的数以及把整亿、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第三部分是几个亿和几个万组成的数,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认、读、写数着重教学与十进制计数法有关的基础知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学习突出实际应用的需要。

  十进制计数法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无论是认识较大的数还是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都离不开十进制计数原理。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是在认数与数的改写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逐渐实现的,他们在学习万以内数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在本单元的认数中会有更清楚的理解。

  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材注意了以下三点: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鲜有接触大数的机会,因此,缺乏对大数的感性认识是他们学习大数往往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弥补这点不足,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学习较大的数。

  首先是在现实情境中引出较大的数,引发学习这些数的内在动机。第86页例题以我国20xx年茶叶、甘蔗、甜菜三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引出亿以内的数;第91页例题以我国20xx年水泥、原煤、布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引出整亿的数;第94页例题又以我国20xx年粮食和钢材的总产量引出几亿几千万的数。例题引出新的数以后,教材都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数有多大?怎么写呢?正是这些疑问,引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其次是在现实的情境中一边进行读、写数的.练习,一边体会大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里的一些读数和写数练习,都结合现实背景进行,如联系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读整万数;联系南京长江二桥和上海轻轨线的长度读非整万数;联系地球的年龄读整亿数。又如结合恐龙灭绝时间和昆虫的种数写整万数;结合江苏省20xx年大、中、小学学生人数写非整万的数;结合人的脑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度写整亿数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读、写数的练习,既增加了数学学科外的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较大的数在描述、表达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随着数概念的形成和实际应用数的经验的积累,数感逐渐得到发展。

  (2)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是整数的计数方法,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整数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材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已经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本单元教材第86页例题继续让学生照这样去数,一边数一边接受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91页例题仍然让学生一千万一千万、一亿一亿、十亿十亿地数,教学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第二,及时整理数位顺序表。在教学万以内数的时候,初步出现了数位顺序表。本单元分两次扩展数位顺序表。第86页例题先把十万、百万、千万这三个计数单位引上计数器,了解个、十、百千万在计数时的排列顺序。然后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里填写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通过填写知道从个位到千万位的数位顺序,初步把这些数位分成个级和万级。第91页例题再次扩展数位顺序表,表里的内容也丰富了,有数级、数位、计数单位。教材把亿级及相关的数位、计数单位都留给学生填写,让他们知道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联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后,教材还通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概括地讲述了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让学生体会计数法的位值原则。第95页想想做做第4题里有四个多位数,每个数里都有一个9,通过用线连一连,使学生感受9在不同数位上有不同的含义。同样,第90页第5题中千万位、万位和千位上的2,意义是不同的。

  体会位值原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

  (3)把读数与写数的教学同理解数的意义紧密结合起来。

  读数与写数不是单纯的方法与技能的教学,而是继续理解数的意义的教学。读、写多位数历来是教学难点,特别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更为突出,本单元教材改变了多位数读法与写法的教学。

  首先是作了合理的安排,先读、写整万的数,再教学若干个万与若干个一组成的数;先读、写整亿的数,再教学几个亿与几个万合成的数。先教学的内容是后续教学的基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既利于教,也便于学。

  其次是突出分级读写,逐级读写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些比一比、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各个数级上的数的读写方法。如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六组数,通过同组的两个数的读法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它们的读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而在能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读整万数。又如第92页第2题,分别写出五十、五十万和五十亿,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数的单位不同,50在数里的位置就不同,从而在会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写整万、整亿的数。读、写较复杂的多位数的教学,选用了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第88页例题中要读三个多位数,其中第一个数在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珠写出52395239后,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数是5239个万和5239个一合起来的数,并示范了读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感受多位数的读法。例题里的另两个多位数都留给学生自己读,教材只在数的组成上给予一些点拨。由于突出了先分级再从高往低逐级读的方法,数中间0的难点也被化解了。第89页想想做做第2题把写多位数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为他们提供一张简易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先分级、后写数,从高往低逐级写。

  教材没有用文字形式总结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并不是不重视读数与写数的基本方法,而是为教学留出空间,由教师组织学生体验方法、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的方法是自己真实的体会和经验,是主动获得知识的表现。

  2、教学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便于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在认、读、写多位数之后,教材中还有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这两个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更方便地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1)在数的改写活动中体会简便写法。

  第92页例题要求学生写出九百六十万和十三亿这两个数,前一个是整万数,后一个是整亿数。有些学生会分别写出9600000和1300000000,也有些学生会写作960万和13亿。教材里出现的两个等式都含有三层意思,一是9600000和960万都是九百六十万,1300000000和13亿都是十三亿,是同一个数的两种写法。二是比较各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写成960万和13亿明显简便得多。三是示范了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理解新学的知识。

  (2)结合实际应用体会近似数。

  第96页例题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教材分三步安排。第一步是在比较中体会近似数,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和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这两个数的体会,弄清楚前一个数准确地讲了公共图书馆的个数,后一个数是图书馆藏书的大约数。又通过自然保护区1999个和面积14398万公顷这两个数,继续体会什么是精确数,什么不是精确数。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第二步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从484204比较接近48万和486685比较接近49万引导学生思考,还示范了求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设计的这种教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避免了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材还突出这两个数的千位上分别是4和6,隐含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在第96页底注中讲述了四舍五入法,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第三步是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想想做做里设计了相应的练习。第2题省略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设计这道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知道较小的数也有近似数,也可以求近似数。二是认识尾数以及按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为接着练习第3、4题打好基础。第5题是开放性的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中还有两道推算题。第90页第6题从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推算一百万张纸大约厚多少米。第93页第5题从100万枚1元硬币大约重6吨推算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多少吨。这两题运用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以及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乘10这两个知识,让学生从较小的数量推算较大的数量,既发展推理能力,又发展数感。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用计算器计算、学习除数是一位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法的道理,会计算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

  3、在把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进行小米价钱的谈话,鼓励学生课下调查,并引出本节课的问题。

  (设计意图:关于现实小米价钱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又自然引出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介绍教材上买小米的事情及有关数据信息,并做简单板书。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设计意图:口述问题的出处和由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

  1、师生列出算式,让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特征”引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2、提出用计算器计算的要求,学生算完后,交流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利用计算器计算既能满足学生急于得到答案的愿望,也为计算作铺垫。)

  3、启发学生把21.6和1.8元化成角用竖式计算。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时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出竖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既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更为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作准备。)

  三、竖式计算

  1、教师板书出21.6÷1.8的竖式,提出:怎样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参与讨论,使学生知道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道理,促进知识的迁移。)

  2、提出:“竖式计算怎么办?”师生讨论得出:在竖式直接画去小数点后,按整数除法计算。最后,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讨论形成计算的方法,体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联系。)

  四、尝试运用

  1、提出“按每千克2.5元计算,21.6元能买多少千克小米”的要求。请一名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促进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

  2、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重点关注商8以后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在自主尝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丰富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3、提出“每千克小米2.5元,30元能买多少千克小米”的问题,师生列出算式,先讨论:把2.5扩大10倍后,30怎么办?再鼓励学生自主计算,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除数是一位小数的计算知识。让学生经历计算方式发展的过程。)

  五、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单位:时、分、秒和长度单位千米、毫米的认识和理解,会运用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利用所学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计量单位)想一想,本学期的计量单位包括了哪些内容?(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在这些知识中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二、整理与复习时、分、秒

  (1)出示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能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交流想法,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

  ①时针、分针、秒针的认识;

  ②1时、1分、1秒在钟表上怎样规定的;

  ③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做练习,出示课本132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汇报时,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整理与复习长度单位

  (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并板书: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2)做练习,出示第132页第4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形,说说每个图形各呈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信息,找出合适的长度单位。窗户宽120(),三峡大坝高185(),飞机每分飞行13(),小朋友每时步行3()。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做练习第104页的第13题。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四、解决问题

  我们前面整理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下面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呈现课本第105页第15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思考,梅花鹿、长颈鹿的高各是多少?

  C班内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和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D学生解决第15题的第(2)小题,并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回忆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 习 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科书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爸爸买一双鞋和一个足球要165元钱,爸爸付200元钱,阿姨找给爸爸35元。

  生2:……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减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③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④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7 8 04 6 4

  -2 8 - 5 1 - 2 2 3

  1 2 97 3 924 1

  ●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⑤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说课内容:

  《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20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 直尺 硬币 米尺 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习

  (二)、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3、米和分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习

  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

  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使学生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39页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142页第6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2、完成第142页第8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

  教材第142页第7题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材第139、140页7、8、9、10题,第142、143页9、10、11、12题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1、做教材139页第7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2、做教材139页第8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3、做教材140页第9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4、做教材140页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

  教材第142、143页第9、10、12题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简单的统计

  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40页第11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二、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教材第144页第14题的问题。

  ( 1 )两个分店销售额最高的是( )

  ( 2 )一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 3 )二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式题。

  2、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两步计算的较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两三步式题的正确计算。

  2、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

  2、口算:

  3/533/722/5-1/51/42/3

  1/2333/51/3+1/261/3

  3、标明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202+[50(25+47)][1178-12(84+5)]5

  4、小红用8米长的彩带做一些花,如果每朵花用2/3米彩带,小红能做多少朵花?

  二、引入新课:

  在上面第三个问题的后面增加她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还剩多少朵花?(增加问题后就成为例4)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怎样求还剩多少朵花?

  3、学生列式:

  4、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中有哪几种运算?

  生:除法和减法。

  师: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略。

  师:从以上分析请你推想: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适用于分数吗?

  生:通过分析例4的题意我们可以看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和计算。

  5、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并作订正。

  82/3-4=83/2-4=12-4=8(朵)

  答:小红还剩8朵花。

  6、思考:在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三、

  要求:让学生说一说,上面的题目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然后进行计算。

  本练习的.教学安排:学生先独立计算前两列的四个小题,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对比分步计算的先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再一次性约分这两种不同的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些?

  鼓励学生以后在计算中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再让学生计算第三列的两个小题

  此两小题由学生找出运算顺序之后独立计算,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计算中是如何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的?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1、老爷爷每天跑几圈?

  2、半圈用哪个数来表示?

  3、照这个速度,怎样理解?

  4、要求老爷爷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时间,要先求出什么?

  5、现在你能解答了吗,能解答的自己写出解答过程,不能解答的请教老师。

  6、指名口答解答过程,师生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作业: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读题后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计算这几道题?(多找几个学生来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寻找出最好的解题策略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

  第2题:提问6楼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层楼的高度?

  (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只有5层楼的高度)

  第3、4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教案02-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3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5

【荐】小学数学教案01-06

小学数学教案【热】01-09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09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02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