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4 12:24:18 教案 投诉 投稿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集合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验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1、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2、师出示问题:“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3、列出算式:576÷6

  4、探讨估算方法

  (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

  (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

  5、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列出竖式。

  (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二、学习验算方法。

  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

  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5、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多少本?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独立计算后集体讨论计算方法。

  问题(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解决问题。

  6、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科书P62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比较分析法做。

  (3)集体订正。

  2、摘苹果游戏

  (1)出示试题,贴上苹果。

  846÷6156÷4364÷7432÷6389÷9872÷4

  (2)摘下商是两位数的算式上的苹果

  (3)算一算,集体练习,指名部分学生板演。

  四、应用

  1、出示教科书P62第4题,按如下过程进行思考。

  (1)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

  (2)找出题中的数学问题。

  (3)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4)独立完成

  2、出示教科书P62页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为三段教学:第一段教学1—4的乘法口诀,第二段教学5的乘法口诀,第三段教学6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编口诀的方法。教材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向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2和3的乘法口诀是教材编给学生看,4和5的乘法口诀有少数留给学生模仿着编,6的乘法口诀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编出。这样编排,一是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意义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二是让学生能感受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利用乘加、乘减记忆乘法口诀:三是学生能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教材在编出乘法口诀后,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熟记这些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1—6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编写口诀的全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挂图。

  课时安排:

  1.2、3、4的乘法口诀2课时

  2.乘加、乘减1课时

  3.5的乘法口诀3课时

  4.6的乘法口诀3课时

  5.复习2课时

  6.快乐的队日活动1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诸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星期日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她带4组小朋友(每组4人),问小朋友一共去了多少人?交流:4+4=88+4=1212+4=16

  4+4+4+4=16

  揭示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引导讨论,一个跷板共坐了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

  还可以怎样列?那么两个跷跷板呢?2个2是几,怎样列乘法算式?

  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写出1×2=2编口诀:一二得二

  引导学生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呢?交流得出二二得四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2×1=用什么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投影出示小朋友荡秋千的场景。

  分小组讨论交流图画的意义,并说出怎样列出算式?

  1×3=32×3=63×3=9启发小朋友说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3×1=3×2=3×3=用什么口诀。

  3、学习4的乘法口诀。

  出示表格:

  车厢的'个数:1234

  人数481216

  小组交流探索乘法算式及口诀。

  4、独立自主学习1×1=并编口诀

  三、深化探究。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题意,先摆出小棒,再写出算式后填口诀。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后连线,互相检查。

  四、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一)

  一二得二;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二四得八

  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二三得六;四四十六

  三三得九

  作业设计:

  1、4×12×23×24×2

  2、一二得二二三得六

  ()×()()×()

  ()×()()×()

  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

  ()×()()×()

  1~4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2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今天我们就要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去解决一些问题,看谁表现得最出色,好吗?

  二、复习巩固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1~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三、拓展深化

  1、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3×□=□□×4=□□×□=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四、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四课时 小小养殖场

  第五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能正确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理解五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数、读数、比较

  教学过程:

  一、指导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二、指导第2题

  1、看图说说谁最多谁最少?

  2、用“( )比( )多得多,( )比( )多一些”等的`句式说一说。

  三、指导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四、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五、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

  先师生间进行再学生间进行。

  六、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七、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分析: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活动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概念

  (1)钟表的指针在不停的转动,从3时到5时指针转动了多少度?请画图表示

  (2)像这样,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 旋转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称为旋转中心; 称为旋转角

  (3)如何找到旋转角?

  2、性质

  你能根据图形总结出旋转的性质吗?

  3、画图研究

  将三角形ABC完成以下旋转画图

  1、以B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60°

  2、以AC中点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旋转18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课内练习

  四、课后作业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2)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

  教学目标:

  1、熟记1-4的乘法口诀。

  2、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做乘法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诵1-4的乘法口诀。

  2、做第6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重点练习

  1、做第7题

  学生做完认真比较加法和乘法的不同点,错误的'说出原因。

  2、做第8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出符号,教师讲解。

  3、做第9题

  学生自己填写,并说出乘法口诀。

  4、做第10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用乘法算式做。

  2×3=6(人)

  3×3=9(人)

  4×2=8(人)

  教师强调如何列乘法算式。

  三、

  请学生再次背诵乘法口诀。

  四、作业

  第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三案设计:

  学案

  一、自学质疑

  [探究任务一] 比例的意义

  1、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

  一、回顾旧知、孕伏新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

  2、 师板书题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

  二、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三组比值相等,一组不等)

  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0:25

  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三组式子比值相等,一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

  3、同学们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黑板上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板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议一议,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5、质疑:有三个比,他们的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吗?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议一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像一个数学家一样真正经历知识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无时无刻不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

  1、投影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1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一学生对于“为什么”设计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教师也不失时机予以评价,不但使该生兴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学生投来艳羡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板书出示: 4 : 5

  前项 后项

  (2)板书出示:4 : 5 = 20 : 25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4/5=20/25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大家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

  你能运用3、5、10、6这四个数,组成几个等式吗?(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猜想:

  师: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还必须验证。

  (1)请看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是不是相等?(学生进行验证,纷纷表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2)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师巡视指导。

  师:有一位同学也写了一个比例,他认为这个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书:1/2 ∶1/8 = 2∶ 8

  众生沉思片刻,纷纷发现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看来刚才发现的规律前要加一个条件——在比例里(板书),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及时总结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创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科学家也是这样研究问题的!更给了学生无上的荣耀!]

  四、反馈提升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让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途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1.5:3=( ):4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第4题中第②题属于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课后留白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高1.5米,影长2米;树高3米,影长4米。

  (1)人高和影长的比是( )

  树高和影长的比是( )

  (2)人高和树高的比是( )

  人影长和树影长的比是( )

  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不同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请大家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检验数学学习的成色!“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是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完美的课堂,缺憾不失为一种美!]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的机会仍然给学生,学生通过清晰的板书总结的很到位)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02

【荐】小学数学教案01-0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5

小学圆的数学教案04-23

【热】小学数学教案01-23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3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