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2 19:23:29 教案 投诉 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统计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重点难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课堂作业】

  教材第96页例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统计与概率(1)

  (1)统计表

  (2)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稍带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笔画“一”。

  难点:分辨“入”和“八”。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歌谣,初步感受课文的景色美。

  2、认识笔画“一”和田字格,会写“一”。

  【课时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写生字“一”,写好笔画“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音节tínɡèryāntái liùjiājiǔhuāshízu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经过开学到现在一个多月的学习,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掌握一把通往知识宝殿的金钥匙,那就是汉语拼音,有了这些拼音朋友的带领,我们将很快地进入识字王国,在那儿我们会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你们高兴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借助拼音,初读感知。

  1、咦?这是什么地方?不急,你将会从这首古诗中找到答案。知道什么是古诗吗?想读吗?

  2、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自己借助拼音读读这首诗,不会读的音节可以画一画。(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或者和同桌一起读两遍。

  4、指名读:请会读一句的小朋友读一读,请会读两句的小朋友读一读,请全都会读的小朋友读一读。

  5、用铅笔圈出这首诗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记一记。

  6、出示生字卡片齐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7、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诗中再读一读,齐读诗歌。

  8、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自由说)

  三、借助画面,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听师范读。刚才脑海里出现这幅画的小朋友请起立,掌声表扬自己。你们不仅会读课文,而且读懂了课文,多能干呀!

  2、看图。师:中国有句话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们能读着诗看到画,能不能看着画读出诗呢?

  老师指着行走的孩子,学生读“一去二三里”

  老师指着炊烟袅袅的房屋,学生读“烟村四五家”

  老师指着亭子,学生读“亭台六七座”

  老师指着路边的花,学生读“八九十枝花”

  老师指着整幅画学生读整首诗。要求读流利、读正确。

  3、情趣练读,读出节奏感。

  老师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前一句,学生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后一句。

  一学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前一句,另一学生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后一句。

  4、当小诗人,有感情的读一读。试背。

  四、巩固生字。

  1、全班交流: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表扬自主识字的学生)

  2、打乱顺序开火车巩固生字。

  3、给生字排排队。(一至十是数字,去和里不是)

  五、认识田字格,学习田字格歌

  1、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拼音的家在四线格,那汉字的家在哪儿呢?这就是生字的家(出示田字格),就是这样四方方的,中间有横中线和竖中线分割成四个一样大小的小格。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

  2、了解作用:有了它们就知道笔画的位置了,可以帮助小朋友把字写工整、写匀称,

  3、读儿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六、指导书写“一”:先师范写,生描红

  1、写字姿势歌。

  写字时要注意,头摆正,肩放平,腰挺直,脚踏实。还要做到三个一……

  2、指导写字。

  介绍笔画名称:“一”由一笔组成,这个笔画叫横,生书空。

  书写要领:师范写,边写边讲述,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有一点向上斜,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

  字的位置:“一”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生字,背诵歌谣。

  2、会写生字“二、三”。

  【课时重难点】

  背诵歌谣,会写生字“二、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唱对数歌。师: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

  生:你说一,我对一,小猫最爱把脸洗。

  师: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

  生:你说二,我对二,孔雀开屏像把扇。

  师: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

  生:你说三,我对三,骆驼驮着两座山。

  师: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

  生:你说四,我对四,刺猬满身都是刺。

  师: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

  生:你说五,我对五,小鹿头上长小树。

  师: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

  生:你说六,我对六,鸭子爱在水里游。

  师: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

  生:你说七,我对七,公鸡叫人早早起。

  师: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

  生:你说八,我对八,青蛙唱歌呱呱呱。

  师:我说九,谁对九,哪个会用头顶球?

  生:你说九,我对九,海狮会用头顶球。

  师: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

  生:你说十,我对十,鹦鹉学话有本事。

  2、你能把他们与数学数字一一对起来吗?师出示卡片,再板书1-10,让学生连线。

  12345678910

  四五一三二七九六八十

  3、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汉字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辨析字形:九—几,去—云,八—入

  4、读一读《咏雪诗》;与书里的诗有哪些地方相似。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二、朗读课文,试背。

  1、小朋友们生字学的真好,那课文更要读得既有感情又有韵律。

  2、自由读、同桌读

  3、指名读、全班读。

  三、书写指导

  1、“二”:观察字形,发现什么?横的长短,田字格的位置。

  两横上短下长,先写上横后写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

  师范写,生描红

  2、“三”;第三横长,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稍短

  ,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

  3、师范写,学生描红,再在田字格上练写。

  4、把优秀作业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看,并加星。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在掌握了除法和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以后教学比例打好基础。下表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

  比的意义、表示方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例1、例2)

  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例3、例4) 练习十三

  按比例分配问题(例5) 练习十四

  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达到这个要求需要以比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本单元教材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编排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编排四道例题教学比的基础知识。前两道例题循序渐进地教学比的意义,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后两道例题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有了这些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解决不同情境里的、不同方式呈现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第二,联系生活和已有经验,建构比的知识。教学比的意义和性质,有大量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几种物体的份额关系、常见数量关系等。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利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总价除以数量求单价,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联系分数基本性质得出比的性质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识。

  第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要把已知的各部分的比看成各部分的份数,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测量大树、旗杆、楼房的高,要发现并理解同一时间、相近地点,杆长与影长的比是一定的。可见,比的概念是解决实际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教材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具体应用比的知识,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 写比感悟意义。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猴子卡通从相差关系思考,小鸟卡通从倍数关系思考。教材接着小鸟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试一试的每个图,都把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有这样的8份、4份、3份和1份,这是对四个比的意义的具体解释。说出每种溶液里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几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几分之几,能使学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用比表示,促进对比的理解。其中洗洁液与水的比是1∶1,表示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丰富了对比的认识。试一试的设计特点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大象卡通的提问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一方面引导学生反思两道例题里的比,体会它们都表示两个数相除,从而概括出比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路程除以时间的商是速度,引出比值的概念。说出例1、例2中各个比的比值,能进一步领会比的意义,巩固对比值的认识。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把3∶5写成3/5,教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这里的3/5如果看作3∶5的比值,它是一个数;如果看成3∶5的另一种表示,它仍然是比。教材特别强调,如果把2∶3写成2/3,应该读作2比3。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二、 求比值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例3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用表格呈现了4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教学活动从写出各瓶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求出比值开始。先把比值相等的3个比写成等式,再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规律的经验,尤其是提示了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学生理解比的性质应该是顺利的。教材编写放得很开,正是出于上面的考虑。

  比较4∶5、16∶20和40∶50,看出4∶5比另两个比简单,体会它的前项与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只有公约数1,不能再化简了。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的含义,能自然地过渡到化简比的教学中去。

  例4教学化简比,三小题分别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在虚线框里表达了化简的关键步骤,并提出为什么除以(或乘)这个数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化简比的思路和要领。化简整数比,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如12∶18=(126)∶(186)中的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当然,在化简12∶18时,前项和后项先同时除以2,再同时除以3,也是可以的。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5/6∶3/4=5/612∶3/412,这里的12是5/6和3/4的公分母,比的前项与后项都乘它们的公分母,是为了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再如1.8∶0.09=(1.8100)∶(0.09100),前项、后项都乘100,是为了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是着眼于0.09考虑的。教材写出了12∶18化简的结果是2∶3,突出必须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把5/6∶3/4的结果让学生写,体验只有同时乘公分母才能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让学生接着完成1.8∶0.09的化简,从中理解化成的整数比180∶9不是最简整数比,还要继续化简。

  三、 转化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策略。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解决一些常见的、较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能在实际应用中加强比的概念。

  按比例分配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例5的编排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适宜用比的知识解答。兔子卡通把比看作份数,小鸟卡通把比看作分数,都是从3∶2的具体含义出发,经过推理形成解题思路的。也可以先在教材的方格图上,通过涂色得到启发。如果每次涂5个方格,其中3个红色方格、2个黄色方格,那么要6次(305=6)刚好涂完。所以红色方格一共有3053=18(格),黄色方格一共有3052=12(格)。如果把方格图里的3行(列)涂红色、2行(列)涂黄色,那么就能直观看到红色方格是30格的3/5,黄色方格是30格的2/5,所以两种颜色的格数分别用303/5和302/5计算。

  兔子卡通和小鸟卡通的解法似乎不同,其实是相通的。首先是思路相通,都按下图的线索思考。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2份,30个方格是5份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

  其次是算法相通,3053可以看成求30的3/5是多少,3052就是求30的2/5是多少。沟通两种解法的联系,要提倡小鸟卡通的方法,突出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试一试里出现了1∶2∶3,对连比的概念不需要作过多解释。学生会从两个数的比来体会这个连比的含义,只要能够说出红色方格占1份、黄色方格占2份、绿色方格占3份,就能应用解答例5的经验完成这道题。卡通的问题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引导学生用分数乘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2题给出了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有的人数,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配。这道题变式呈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班级人数比,要求学生根据人数先想出比,然后按比例分配。这道题还是解答练习十四第2、8题的平台。

  练习十四第6题根据一个已知的比,联想出一些有关的比或分数,一方面是锻炼发散思维,培养转化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比的概念,为解答第7、8题作思路铺垫。如第7题,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40,由此可知药粉质量是水的1/40,水的质量是药粉的40倍。联想的这些数量关系,可以用于解答这道题。

  四、 发现、应用规律实践活动的重心。

  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为此,教材把活动设计成两部分。

  在量量比比这部分逐步发现规律。首先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设计这一活动有三个目的:一是懂得什么叫影长;二是学会测量影长;三是体会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教材利用图画示范了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还通过卡通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影长,有所发现。然后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就是第78页下面的结论。

  在议议做做这部分应用规律。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方法。第一步推想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是多样的,可以估计,也可以计算。如3米长度大约是前面某根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那根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如根据3米∶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让学生推算,是体会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可以用来计算同一时间、相近地点其他竹竿的竿长或影长。即前面发现的规律可用于测量物体的高度。第二步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要通过交流,整理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第三步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为了便于操作和计算,教材设计了一张表格,把测量得到的竹竿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通过填表整理数据,想到算法。第四步是延伸。用同样的方法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怎样比较正确地测量楼房的影长,需要教师给予指点。第五步是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不会得到准确结果。突出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7~51页(例1、例2和练习八)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5页(例3、例4和练习九)

  整理和复习与探索实践:教材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课时安排:7课时

  (1)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p.47、48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钢笔8元

  笔记本3元4角

  讲义夹4元7角5分

  水笔2元6角5分

  问:我们平时说价钱习惯说成几元几角几分。现在请你把它们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名说一说:8.00元,3.40元,4.75元,2.65元

  这些小数哪些能化简?把它化简成最简小数。(8元,3.4元)

  2、看黑板上的四样商品的价钱,请你选择两件商品并算出总价。

  交流:(可能有的几种情况)

  (1)钢笔和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口答算式和结果,板书:8+3.4=11.4(元)

  问:这个“11”哪里来?为什么8加的是3而不是4?

  补充竖式说算理(略)强调:8是整数,3是整数部分的,要和它对齐。

  补充一个整数加法的竖式,说说整数加法在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特点:右边对齐。

  仔细观察小数加法:右边不对齐。

  追问:那该对齐什么?(小数点)

  补充:把8改写成8.0,体会小数点对齐。

  那你做这样的题时,会不会把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的0补出来?

  指出:没必要补,但要注意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

  继续算一算:钢笔和讲义夹的总价,钢笔和水笔的总价。

  (2)讲义夹和水笔的总价: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观察竖式,体会“小数点对齐,就等于相同数位对齐”。

  算出结果:7.40

  指出:竖式上算出的结果是两位小数,写在横式上的时候要化简成7.4

  (3)笔记本和讲义夹的总价:

  列竖式计算,再次体会小数点对齐。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小数加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

  (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10进1。)

  要注意那些地方?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竖式上正常计算,横式上要化简。)

  3、看黑板上的信息,问:笔记本比讲义夹便宜多少钱?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略)

  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完成后交流得数。

  注意最后题,竖式上的计算结果是3.00,如果有横式,只要写成3

  2、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再订正。

  第1题,小数点没对齐。第2题,得数的小数点没点上。第3题,只写了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写0。

  3、口算第50页的第1题。

  指名读得数,注意能化简的要化简。

  4、完成第50页的第3题。

  看线段图,说说图意。看线段图分别提出加法、减法算的问题。再算一算。

  三、检查预习作业。

  四、学生作业:第2题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p.48、49的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减法。

  2、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8+1.4,读,说说正确的计算方法。补充竖式,指出:小数点对齐后相加。

  二、学习新知:

  1、提前板书书上的4件商品的单价。

  问:昨天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学会了小数的加法和简单的小数减法。

  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化简)

  举例较简单的减法:(1)4.75-2.65;(2)4.75-3.4

  分别用竖式算出上面的减法,并比较不同:第2小题小数部分缺一个数位,可以补0,算5-0=5,也可以想5不用减,直接移下来。

  2、继续看4件商品的单价,提出较难计算的小数减法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式并板书:8-4.75

  竖式(略)。指竖式问:这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引导:被减数小数部分没有,要补0,变成8.00后算。8.00-4.75时,可以先不考虑小数点,当成是整数减法来算……)

  3、验算:这题比较难,我们还可以用小数加法来验算。

  补充加法验算的竖式。规范其书写格式。

  4、与“4.75-3.4”的竖式比较:为什么两题都出现了小数部分有缺位情况,一题可以直接算,另一题却要补0后再算?

  (指出:被减数有空位要补0,减数有空位可以不补0。)

  5、学生练习另几题较难的减法计算(做在书上)指名板书。讲评。

  3.4-2.65 8-2.6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第3题,读出上的新,并依次回答两个问题。

  交流解法。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吗?

  2、完成练习八的部分题目:

  (1)第4题,强调做这类题的要求:对的要打“√”,不能空着;错的打“×”,然后在旁边空的地方订正。

  再分别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2)第6题。读题后,学生把算式写在书上,再交流。

  四、检查预习作业。

  五、布置作业:

  p.49第2题,p.50第5题

  (3)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p.51练习八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2.6+8= 0.86-0.4=

  指名说说口算方法。提醒:竖式时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口算时更侧重整数部分和整数相加,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加。要看清楚数位。

  2、笔算:3.6-1.28= 7.18-3.6=

  学生列竖式计算,比较两个计算。发现前面一题要补0后再减,后面一题可不用补0。

  3、小马虎在计算3.56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3。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教会学生用还原思想解决这类问题:4.23-3.56=0.67,3.56+6.7=10.26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0.83-0.5= 9.2-6= 2+2.8=

  3.4-3.1= 0.73-0.23= 3.6+2.4=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2、第9题。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这是位体温偏高的病人。……)

  分别计算:这一天,病人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从中午12时到下午4时,病人的体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

  这一天开始时与结束时,病人的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引导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折线越陡说明变化越快;折线平说明变化慢。

  可按段数相差的格数,找到变化情况。

  相差不多的再通过算的方法来进一步确认。

  3、第10题。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再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提问的范围:提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不要问如“哪个最贵?”之类的问题。

  4、思考题:小力用竖式计算5.1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要求学生用刚才教的还原方法来解答。交流讲评。

  三、检查预习作业:

  对比练习:

  0.17+0.06= 0.79-0.04= 1.3+0.03=

  0.17+0.6= 0.79-0.4= 0.56+0.4=

  要求学生看清楚位数再加减。

  四、布置作业:(略)

  (4)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52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例题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题组练习:4.3+7 4.3+0.7 4.3+0.07

  观察后说说:(1)这组题有什么联系?(2)通过这组题,你觉得做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知:

  1、课前板书:水彩笔8.9元,笔记本3.6元,钢笔6.4元,三角尺1.1元

  问:现在我要每件商品买一份,需要准备多少钱?

  指名列式:8.9+3.6+6.4+1.1

  (可能会有学生列式的时候就考虑了简便的问题,指出:列式的时候,我们一般要按照题中的顺序,这样可以不遗漏不重复。)

  观察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算?

  (由于有预习,所以不少学生都会考虑简便的问题。)

  板书简便的过程:=(8.9+1.1)+(3.6+6.4)

  =10+10

  =20(元)

  问:为什么这里要用“( )”?

  说说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复习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

  找找例题中哪里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那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指出:运用加法运算律,也可以使我们的小数加法变得更简便。

  整数简便计算一般是要把加数凑成整百整千数,而小数加法一般只要凑成整数就可以了。

  2、凑整练习:

  板书3.3,问:你能说一个小数和它凑成整数吗?

  (2.7,0.7,8.7……)

  问: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得完么?指出:我们只要看小数部分,和0.3凑成整数的是0.7。为了统一,我们就用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来继续凑整。

  7.2,1.76,2.37,3.34,0.237,2.178

  (老师依次板书上面的数,学生依次说出另一个小数,老师继续板书)

  观察完整的板书问:

  要凑整,你发现了什么?

  (看位数,位数一样多的才能凑整;看末尾,末尾加起来是10,如果小数部分有多位的,最后一位加起来是10,前几位加起来是9。……)

  问:1.76和3.34,7.2和2.178能不能凑成整数?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78+0.8+0.2 0.37+1.79+0.63

  指名口答简便过程,并说说要注意的问题。

  2、五年级一班女子4×100米接力赛跑4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你能很快算出她们完成接力赛的总成绩是多少吗?

  问:你知道接力赛的总成绩是怎么算的?

  算一算,交流怎样算更简便?

  (一般学生都会用凑整的方法来计算,但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估算的'角度来观察,发现通过移多补少,每一个成绩都正好可以看成18秒,也就是18×4=72秒)

  3、口算下面各题:(p.54第1题)

  学生完成后,校对得数。

  4、算一算,比一比。(p.54第2题)

  观察题组,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选你认为计算简便的那题算出结果。

  一起按顺序口算出另一题,比较两题结果是否相同,感受“简便”。

  补充板书:a-b-c=?

  (1)=a-(b+c)=a-c-b

  举例说说上面等式之间的联系。记住连减可以改写的形式。

  5、在一次跳远比赛中,小强跳了3.06米,小星比小强少跳0.18米,小宇比小星多跳0.32米。小宇跳了多少米?

  读题后,要求学生列出算式:3.06-0.18+0.32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师板书计算过程:=3.06-(0.18+0.32)=3.06-0.5

  说说这样算行不行?为什么?

  四、检查预习作业:

  4.52-(3.52+0.72) 4.9+0.1-4.9+0.1

  五、布置作业:

  第3题

  (5)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铅笔 1支 0.80

  电池 4节 24.00

  铅笔盒 15.40 15.40

  书包 1个 44.70

  面包 3.00 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6)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内容:p.56、5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

  2、综合运用有关负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的广泛应用价值,拓展知识面,提高正确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2.5+3.2 0.83-0.5 0.25+0.75

  9.8-4.8 1.7+0.4 1-0.6

  1.2-0.8 0.92-0.2 0.52+0.4

  要求学生注意小数部分的不同位数,选择这样的既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第2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在本子上。做完后,可请平时多订正的学生说说得数,有问题的再讲具体的计算过程。

  3、简便计算:

  4.3+0.98+0.7 3.6+1.98+6.02

  7.5+4.9-6.5 5.27-3.9-0.1

  8.44-(5.44+2.8) 1.29+3.7+2.71+6.3

  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后交流:

  (1)只有加法的,改变加数的位置凑整数加比较简便。(如第1、2、6题)

  (2)连减题,可以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后面的数再减前面的数,要根据具体的数来定。说说第4、5题的简便计算方法。

  (3)有加有减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要带符号“搬家”,举例:第3题。

  指出:简便计算的目的是要“简便”,但如果不按规定随意改变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用不简便算一算的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样。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图的意思,明白竹竿分成了几部分,然后再列式解答。

  2、第5题,读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其含义。

  依次回答书上的问题。

  3、第6题,简单介绍“警戒水位”及相关概念。

  说说表格中的各数据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和-如果用在某个数前,表示的是增加或减少的意思。

  如果用在算式里,是表示加或减的意思。

  依次加或减,算出结果,并对照警戒水位,说说哪几天的水位超过了。

  4、思考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1)分段算出每一秒的落地距离,再加起来。

  (2)简单介绍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并用该方法算出和

  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致。

  三、布置作业:(略)

  ⑺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内容:P58 7

  教学目标: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1、 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 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 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 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5、 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P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展示问题:

  ①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顺式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师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提出问题。

  2.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3.出示例题:“体积单位的改写”

  4.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小结。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P51第一题

  2.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2题。

  3.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3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2.布置课外预习: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P1617例6、例7

  要求:

  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10034=4012

  4164=□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17005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02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热】小学数学教案01-23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3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3-3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2-21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小学数学教案【热】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