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时间:2023-05-06 17:07:19 教案 投诉 投稿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集合八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2.并从中获得启示,3.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4.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法。6.会认3个生字,7.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8.斧头,9.手锯,10.玩意,11.免得,12.抢走,13.难过,14.算术,15.当初,16.随便,17.仍然,18.敌人,19.台阶,20.所以,21.懂得”等词语。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生字,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2.《科利亚的木匣》,3.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2.名3.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4.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5.指6.名7.读生字词。

  8.正音

  9.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4):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的样子,照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的木科利亚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揭题。

  二、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3. 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 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三、 了解“埋木匣”的过程。

  1. 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 概括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五、 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 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 了解“挖木匣”的过程。

  1. 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 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 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 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再读评议。

  5. 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三、 理解科利亚受到的启发。

  1. 读科利亚最后说的话。

  2. 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四、 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1. 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口述、评议。

  五、 课堂练习。

  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4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教学目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构想

  通过自学挖木匣部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突出科利亚挖木匣的思维过程,同时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突出人物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体会科利亚话中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4、指导分段: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后,思考: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点拨: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学生读1~2自然段后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3、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思考: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谁先挖到的?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2、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投影出示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4、“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投影出示)科利亚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5.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6.投影出示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通过预习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

  ②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认读字词。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⑤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书写

  1、生说说书写需要注意的`生字。

  2、师范写,生书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②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二、学习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

  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6

  柯里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一切在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电脑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①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②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板书设计】

  埋木匣 时间变化

  27、 科利亚的木匣 ↓ 得启示

  挖木匣 周围一切也在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7

  教学课题:

  《科利亚的木匣》 (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按照新课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赏识理念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科利亚怎样把木匣挖出来的过程,明白他能够挖出的原因,学习其爱动脑筋的精神。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知道“仍然”、“果然”的词义,会区分并能应用。

  4 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谈点认识。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科利亚开始没有挖出木匣后来又挖到的'原因,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 区分“仍然”和“果然”的词义,并能口头造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科利亚的木匣》。(齐读课题两遍)

  孩子们,前面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科利亚,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装进了一个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 他为什么要埋呢?(模仿妈妈)复习学过的句子,后来他们的木匣怎样了呢?今天就来了解吧。

  二 学习新课,读中感悟。

  1学习4、5自然段

  (自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们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学会数到100多了;法西斯抢走了东西,房子还在。(齐读)

  2 学习6——12自然段

  (1) 妈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读6、7段)

  妈妈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这说明什么?书上的句子回答(算术真有用)

  因为她没有随便埋,所以还能找到。齐读7自然段,读出什么语气?(高兴)

  (2) 科利亚当初模仿妈妈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读8自然段)

  他挖到了吗?(没有)齐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着急)读完了,你觉得哪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着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况保持不变)说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齐读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头造句。同桌互说。

  (3) 小伙伴见了是怎么说的?(男生读)妈妈说算术真有用,可科利亚却没挖大家笑他,他放弃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指名读10自然段。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怎样(分析问题,动脑筋)分角色读9、10段,体会不同的态度。

  (4) 师范读11自然段。

  用笔勾出表现他动脑筋的词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专注的思考问题。

  他为什么会“突然笑起来”?(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齐读他说的话,看看有没有道理?

  指名复述,请学生表演(证实个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这段说明科利亚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感情齐读。

  (5)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吗?

  用书上的话回答(12自然段)

  哪个词告诉我们科利亚说的没错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实如预料的一样)谁能用这个词口头说话?指名说(同桌互说)要和前面的“仍然”区别(指名说词义)

  齐读12段,科利亚真聪明呀!

  (6) 学习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2分钟)

  汇报:

  A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B 周围一切在发生变化。

  C 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们,我们原来学过一个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要随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还记得吗?(《刻舟求剑》)

  对。我们的科利亚不但挖出了木匣还得到了启示,我想你们也很棒,现在我们来采访一下,谁也像他一样从生活的事情中得到过“情况变化,方法要变”启示呢?

  (同桌交流)(指名说)

  小结:生活就像一本大书,时时给我们以启迪,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感悟!

  齐读13自然段。会背的起立背。

  三 巩固全文

  1 有感情齐读全文。

  指名复述主要内容

  2 .总结:孩子们,科利亚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样,让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⑴ 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⑵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⑴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⑵ 指名读生字词。

  ⑶ 正音。

  ⑷ 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⑸ 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4、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 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 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 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 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⑶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

  ⑴ 抄写生字、新词。

  ⑵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⑴ 出示思考题:

  ①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⑵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⑶ 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⑷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⑴ 出示思考题:

  ① 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 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 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⑵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⑶ 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⑷ 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⑸ 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 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 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 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⑴ 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 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 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②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 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相关文章: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0-20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02-22

《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03-09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5篇01-20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5篇)04-02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03-08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04-27

【热门】科利亚的木匣教案四篇10-16

【精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四篇10-29

有关科利亚的木匣教案4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