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04 11:19:04 教案 投诉 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集锦九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自己动手画一棵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一株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树林里游玩。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书:植物)同学们,我们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认识吗?

  2、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认识,他可真着急呀!你们能帮帮他吗?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观察一株植物

  1、选定一株绿萝,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情况。了解这株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的更仔细,喜羊羊决定走近这株植物,仔细看看它的茎和叶。走近了植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触摸)

  (2)请大家仔细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株植物

  喜羊羊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株植物画下来,再去问村长,村长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小赖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大家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知道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株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边观察边画,按茎————叶————-根的'顺序。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评一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画的。并请被选中的同学谈谈画时的体会。

  四、小结

  村长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你们画的画,认出了这株植物。原来它是绿萝(PPT出示)

  村长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副被弄乱的画,需要你们的帮忙才能复原,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幻灯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取观察呢?(幻灯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树的恶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水景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文字和图画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用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4、知道动物的多样性和动物的有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喜欢小动物,与小动物有亲近感。

  [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图片、狗、兔等动物的挂图或活动录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我带来了录像,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一会儿看一看,你都认识它们吗?

  2、放录像,学生随着画面说出各种动物的名称。 请学生说出除了录像中出现的动物,还知道那些动物。

  3、做“猜一猜”的游戏。

  (1)做一个有关小动物的游戏,请你们来猜一猜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动物,不能乱猜,你们可以问问我有关这种动物的特征,而我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根据你的问题和我的回答来猜我想的是哪种动物。

  (2)教师通过这个游戏,自然地把“小狗”、“小兔”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引到课堂来。学生通过这个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游戏,初步感知和描述动物的特征,从不知不觉中分析,体会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4、比较并记录狗与兔的不同与相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人,共同讨论,比较狗与兔的不同与相同。

  活动:

  (1)观看有关小狗和小兔活动与生活场景的录像片段。

  (2)以小组为单位,比较分析小狗和小兔的不同与相同。

  (3)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同学之间的讨论。

  (4)汇报分析比较的结果,教师通过电脑,将讨论的结果汇总在大屏幕上。

  5、利用卡片对多种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多种动物的卡片,由学生为这些卡片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1)请学生说一说,想按什么样的标准去进行分类。

  (2)教师鼓励学生可以用创新的方法来给动物分类,同时提示学生每次分类,只能有一个分类标准,也就是分类的标准要统一。

  (3)以小组为单位对动物卡片进行分类,将卡片贴在大纸上,并且用彩笔标清分类的标准。

  (4)将分类后的卡片贴在黑板上,进行汇报、展示。

  (5)全班同学走下座位,参观其他组同学分类的结果 。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小动物的教育。

科学教案 篇2

  重点

  月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难点

  月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灯泡、小球、大球、月食成因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有可能出现日食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研究月食。

  (讲解)月相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出现一半亮、一半暗,由于地球上的观察者不同,因此月亮明亮部分的形状也不同。月食是另一种情况,明明应该是满月的时候,却突然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变暗,过了一会后,才又逐渐明亮起来,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日、月、地三天体的位置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做教材月食成因的实验,从灯的方向观察,画出小球被阴影遮掩的部分并与“月全食过程示意图”对照。

  (教师提问)灯泡、小球和大球,在月食中分别代表了什么星体?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月食发生时,月亮转到了地球的阴影中,三星体的位置关系是日——地——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教材的`“月食形成示意图”,教师讲述月食的类型有月偏食和月全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地球阴影的形状(圆锥体形)。当月亮通过圆锥阴影的位置不同时,就会出现偏食和全食的现象。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讲解,同学们对教材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讨论1、2、3进行思考,并说己的想法。教师讲述月食发生时,可以观察的地区比日食要大;只有在农历的满月时期,才能发生月食。

  (学生活动)当堂做教材的练习第4、5题。

  列表比较日食和月食。

  发生时间

  类型

  日月地位置

  可观察范围

  日食

  月食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3、学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了”。

  4、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石头一粒。

  2、玩水前将幼儿的长袖外套脱掉或卷起衣袖。

  活动过程:

  1、师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2、观看沉浮。

  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3、敢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配班老师发出小猫的声音)哇,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幼儿自由发言)(2)师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师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 “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传热比赛》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7课。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这课与后面的《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特点及热传递的特征和实际应用。通过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都是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的。因此,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爱提问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展开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2、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 观察汇报

  1、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

  3、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四)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1、分析:火柴为什么从一端依次掉下?

  2、讨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3、总结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课件:热传递。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出不同的洗涤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3、感受参加吹泡泡活动的快乐,体验成功的愉快。

  活动准备:

  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等常见洗涤用品(一组一种);人手一杯清水;吹泡泡的工具;搅拌棒;座位安排(前面放一排操作台)实物图标记。

  活动过程:

  1.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有没有吹过泡泡?

  (2)引导幼儿讨论:在清水中加些什么可以吹出泡泡?

  (3)幼儿认识洗涤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出不同的洗涤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一)第一次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1)请幼儿把自己要的洗涤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搅拌,引导孩子观察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师:小朋友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洗涤用品,把它放到水里,搅拌一下,仔细观察洗涤用品发生了什么变化,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幼儿交流操作过程

  (3)教师示范,解释溶解现象

  小结:洗涤用品加入水搅拌后就在水里溶化了,我们把这种有趣的现象叫做溶解

  (2) 吹泡泡玩一玩(你们做的泡泡水吹出泡泡吗?)

  小结:洗洁精更容易处出泡泡,泡泡水浓就容易吹出泡泡,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二)第二次操作(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出不同的洗涤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1)把刚才小朋友介绍的方法用一用。

  (2)也可以加入两种或者更多种的洗涤用品混合后再吹泡泡,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3)幼儿交流经验

  总结:不同的洗涤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多更大的泡泡。

  3.结束部分

  播放音乐,幼儿随教师出活动室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科学教案 篇8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科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给学生。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在学生探究时,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分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 、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五、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活动一:认识杠杆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数。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突破难点的时候,通过“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的方法,使学生突然就明白了,这种“一点击破”的感觉很开心。

  不足:学生做实验不能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分析与归纳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确的表达。

  改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安排好,把时间留给学生,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范文04-06

必备科学教案07-26

关于科学教案07-26

有关科学教案02-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模板03-27

小班科学教案:糖消失了 _小班科学教案07-13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学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