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4-22 11:39:48 教案 投诉 投稿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十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古代的四大发明,并了解现代科技的一些成就。

  2.感知人民的勤劳、聪明,为自己是人感到骄傲。

  活动准备:

  1.关于四大发明的视频、图片、资料。

  2.磁铁和针做实验

  3.现代化科技成就等的图片。

  4.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介绍的'四大发明。

  1.幼儿谈话,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我们是什么国家的人呀?你觉得人聪明吗?我们人很聪明,真了不起。你知道吗?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人就发明了很多东西。

  二、幼儿探索了解的四大发明

  1.幼儿操作,寻找四大发明的图片

  师:你能讲出古代的人发明的一样东西吗?(幼儿讲述)

  后面的桌子上有很多人发明的东西的资料,我们去了解一下,看看有那些是你知道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展示各种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种类很多。

  2、在观察操作尝试中感知工具的作用很大,发展综合能力。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收集各种工具。老师和幼儿到室外寻找特殊的工具。

  2、卷笔刀、削苹果机,刨子,开瓶器。以及相对应的辅助用品。

  活动过程: 一、尝试操作使用工具

  1、师:“前几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今天让我们就来试试这些工具,看看它们有什么用。”(幼儿分别操作工具,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二、交流工具使用方法

  1、师:“刚刚小朋友都使用这些工具,请你来说说你使用了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2、幼儿讲述使用过程和方法。

  3、教师小结:这些工具有的是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是在学习中用到的。

  4、师:“桌子上还有一些工具请你看一看,玩一玩,它有什么用?”

  5、分类并认识字卡。

  师:“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帮它们分分类。”(幼儿操作)

  师:“你为什么把这些工具都放一起?”(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出示字卡: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4、再次分类及巩固。

  教师出示有字卡的篓子,请幼儿再次分类。

  师:“桌上还有一些工具我请几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并将它们分分类。(个别幼儿讲述、操作)

  5、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工具

  师:“老师这还有两样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农作工具并认识字卡。

  6、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很多的工具它们有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农作工具。还知道了他们各自的用途。

  三、总结认知激发探索。

  出示锯子,提问幼儿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

  教育幼儿要爱观察,爱探索,长大发明各种有用的工具。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目标:

  1.在装满水的杯子中逐枚放人回形针,观察水面逐渐隆起的现象,初步感受水的表面张力。

  2.尝试对照步骤图明确操作步骤。

  准备:

  1.纸杯,回形针,装有水的大容器,抹布。

  2.图文并茂的.操作步骤图。

  玩法说明:

  幼儿把纸杯装满水,把回形针逐枚放入水中,放到水即将溢出杯口的状态为止,观察水面的变化。

  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观察步骤图,了解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2.观察幼儿是否明确纸杯中一开始就要放满水、回形针要轻轻放入等操作要求,如不明确,提醒幼儿将纸杯中的水加满,引导幼儿观察同伴是怎样放入回形针的。

  3.引导幼儿在放入回形针的过程中关注杯口水面的变化,用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回形针放进水里,水面会隆起?”幼儿的回答可能缺乏科学依据,但应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

  4.鼓励幼儿数一数在水溢出杯口前自己放入了多少枚回形针,也可以和同伴比一比谁放得多。

  5.提示幼儿操作完后将纸杯中的水倒回大容器中,用抹布将回形针擦干并收拾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目标:

  1、观察邵伯老菱,了解其基本特征,感受邵伯老菱的美味。

  2、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准备:

  1、大班幼儿模特表演、音乐录音。

  2、邵伯老菱若干(鲜、熟各四大盘)。

  过程:

  一、观察大班幼儿模特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今天大班的哥哥姐姐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模特表演,大家一起来看吧。

  2、大班幼儿随着音乐表演:邵伯老菱。

  3、提问:刚才大班哥哥姐姐们表演的服装是用什么做成的,样子像什么?(邵伯老菱。)

  二、观察邵伯老菱,了解基本特征。

  1、教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过邵伯老菱?邵伯老菱是什么样子?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邵伯老菱。(出示鲜的老菱)请小朋友们和你的朋友一起来看看邵伯老菱的样子,摸摸邵伯老菱有什么感觉,闻闻邵伯老菱的味道。

  2、幼儿结伴自由观察邵伯老菱,教师巡视倾听。

  3、请个别幼儿讲述邵伯老菱的特点。

  总结:中秋节快到了,邵伯老菱长出来了。邵伯老菱又名“羊角青”,看上去像个元宝,有四个尖角,还会散发出阵阵清香。

  三、品尝邵伯老菱,感受其美味。

  1、教师(出示熟菱):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这个菱和刚才的菱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幼儿回答。

  3、教师总结:这是煮熟的菱,熟菱的颜色和鲜菱不一样,熟菱是黄色的。

  4、教师:熟菱好香啊,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呢?(想)那请小朋友们一起尝尝邵伯老菱吧,并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吃到菱肉的,菱肉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5、幼儿自由品尝邵伯老菱。

  6、请个别幼儿讲述吃菱的方法及菱米的味道。

  四、延伸活动。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邵伯老菱,品尝了邵伯老菱,你觉得邵伯老菱好吃吗?请小朋友回家把邵伯老菱的样子画出来,并告诉爸爸妈妈菱吃到嘴里的感觉,请他们记录下来,你们能行吗?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种子排列的结果。

  2、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红豆各十颗)。

  2、排列卡两张

  活动过程:

  一、种子分类。

  1、“看看桌子上有什么?”(蚕豆、黄豆、赤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

  2、请幼儿将蚕豆、黄豆、红豆分类,感知并交流每种种子的数量。

  3、讨论:在一张纸上要同时记录三种种子的数量,怎样记才清楚?

  4、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交流。

  二、种子排队。

  1、请幼儿将三种不同的种子在排列卡上排排队,要求一个挨一个排列整齐。

  2、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3、讨论:为什么蚕豆排的最长,红豆最短呢?

  4、记录排列的结果。

  三、猜测并实践。

  1、幼儿人手一张纸,纸上画有间隔数厘米的.三条平行线,三条线的起点和终点一直。请幼儿猜测:把三种种子分别放在线上一个挨一个地排队(都从起点开始排),哪一种种子的队伍最长?哪一种种子的队伍最短?为什么?

  2、幼儿自己尝试。

  3、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说出原因,感受物体的大小与“队伍”长短的关系。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游戏、感知水的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区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观察水的特点。

  2、游戏材料准备:容器、盐、糖、水车若干、酒精灯。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形式猜水

  2、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水?(启发幼儿描述自己见到水的情形。)

  3、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水和玩具,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发生的变化,不浪费水。

  4、分5个小组游戏,幼儿自选一组参加。

  1)水的三态组:你们把冰加热后发现什么了?

  2)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3)沉浮组:把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不同现象?

  4)流动组:为什么小篮子装不住水?

  5)冲力组:为什么把水浇在水车上,它就会转?

  5、

  1)唉,小朋友,到这组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发现了什么?请全班小朋友一起观察冰溶化的现象,并请一个小朋友讲述他们的发现: 加热 加热

  冰------水------水蒸汽

  提问:a、把水蒸汽变成冰应该怎么办?

  b、夏天时,下了一场大雨,地上都湿了,为什么太阳出来,地上的水就干了?(启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并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溶解组小朋友讲解:把盐、糖、沙子放在水里,搅拌后,盐和糖溶解在水里了,沙子没有溶解,说明水能溶解某些东西,有的东西不能溶解。

  3)沉浮组小朋友讲解:各种东西放在水里后,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说明水有浮力。

  4)流动组的小朋友讲解:用小篮子舀不起水,说明水是流动的。

  5)水的冲力组:水倒在水车上,水车转了,说明水有冲力,有力量。

  通过以上幼儿亲手实验、观察、讲述培养了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及分析,讲述能力等。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的形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究创新的过程和快乐,活动中利用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多媒体引导、发散思维创新想象,操作实验、创新实验交流、记录总结等活动,引导幼儿创新动脑思维,教师适当的提供了探索材料,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尝试着探索创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创新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方法,培养幼儿试验操作及观察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及分工合作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认识小苏打,知道其名称及作用。

  2、材料准备:①一次性透明胶杯和小汤匙、吸管、有饮料名称的包装标贴。②小苏打、柠檬酸。③糖、各种颜色和味道不同的果汁粉、凉开水、碳酸饮料两瓶。

  3、环境准备:把活动室创设成一个分为“展销厅”、“培训室”和“生产车间”的“米奇饮料厂”。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米奇饮料厂的指导员”的角色,邀请幼儿参观该厂的展销厅。

  (1)这是我厂的饮料产品,用了特别的配料配制而成,色、香、味俱全。

  请幼儿品尝一下我们的饮料新产品吧。

  (2)味道怎么样?好不好喝?你们知不知道这饮料是怎样配制的?

  (3)这是饮料工程师在车间分工合作配制而成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饮料工程师呀?

  (4)那么,就请小朋友先到培训室集体培训,表现好的幼儿就可以到“生产车间”当饮料工程师。

  2、幼儿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小苏打和柠檬酸混合在水中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现象。

  (1)出示小苏打,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及作用。

  (2)出示柠檬酸,幼儿通过看、摸、尝,认识柠檬酸。

  (3)幼儿操作实验:小苏打、柠檬酸各舀一汤匙放在茶杯里,加凉开水,观察水中发生什么现象。

  (4)组织幼儿讨论:当小苏打、柠檬酸混合在一起时,水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呢?待幼儿充分讨论后,教师可告诉幼儿:水中冒出的一串串气泡叫二氧化碳气体。

  3、认识碳酸饮料。

  (1)出示各种碳酸饮料,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味道,并摇动饮料瓶,观察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还喝过什么味道的碳酸饮料?喝后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幼儿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作用。

  4、尝试自己配制饮料。

  (1)自由讨论:配制碳酸饮料需要哪些材料呢?

  (2)出示糖、各种颜色和味道不同的果汁粉,激发幼儿制作的欲望。

  (3)幼儿自己尝试制作可口的饮料,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谈谈自己配制的`是什么味道的饮料,怎样配制?

  5、幼儿分工合作配制饮料。

  (1)工厂车间共有三条生产线:桃子饮料生产线、苹果饮料生产线、芒果饮料生产线。

  (2)五个小朋友一条生产线,以流水线生产:凉开水(1人)→小苏打、柠檬酸(1人)→糖、果汁粉(1人)→包装(2人)

  (3)请小朋友把自制的饮料有的送给客人老师喝,有的放到展销厅展销,体会成功的快乐。

  6、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长指导下,尝试用可可粉、水果汁、蔬菜汁等配料制作不同口味的饮料。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与结果"等。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提高幼儿自主探究及观察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

  大班上期的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及其变化非常敏感,好奇心强,更喜欢动手去摆弄材料,探究兴趣与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幼儿喜欢玩电动玩具,喜欢摆弄电池,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灯泡、电池、电线为主要材料,设计了本次活动《灯泡亮了》,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活动难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与结果"。以"帮小兔装电灯"为主线贯穿始末,试图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让幼儿在宽松的探究情境中运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等多种方法,探索让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同时通过猜测、验证、记录等形式,让幼儿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使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及合作探索的快乐,提高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同时,也从中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目标

  1. 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 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 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2. 物质准备:

  (1)学具: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小兔房子情景图、老鼠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 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小兔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A)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B)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C)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 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A)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B)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C)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小兔家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 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小兔家刚安好的电线被老鼠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 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 两两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 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 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 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一、活动题目

  彩虹的形成

  二、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使幼儿了解彩虹是由哪七种颜色组成的以及如何形成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彩虹图片、塑胶盆、小镜子、方形鱼缸、纸等。

  五、活动过程

  引入:小朋友,夏天雷雨过后,有时天空中会出现一座七彩桥,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彩虹)

  看一看,彩虹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的.?

  (1)彩虹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2)彩虹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探究的问题:怎样做出彩虹?

  幼儿讨论。

  (1)用喷壶喷水,就像下雨的样子。

  (2)把水放在阳光下用镜子照一照。

  (3)用盛满水的玻璃杯试一试。

  试一试。

  (1)将塑胶盆装满水,放在阳光下。将镜子放在水中,对着太阳光,慢慢调整角度,直到墙壁或天花板上映出彩虹。

  (2)将装满水的鱼缸放在纸上,放在从窗口照进来的太阳光中。把鱼缸抬起,慢慢地调整角度,直到纸上出现彩虹。

  (3)背对着阳光,用喷壶将水喷洒出去。

  涂一涂。幼儿用油画棒涂画出美丽的彩虹。

  六、注意事项

  1.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实验环节都要提前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2.镜子的角度不易调整好,老师可帮助幼儿,以保证实验的效果。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 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

  2、 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

  3、 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初步探究科学的兴趣。

  4、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木耳、银耳、茶叶、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发的食品;温水、透明杯子、盘子。

  2、 轻音乐

  活动过程

  1、 出示木耳,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木耳)每个小朋友一块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小结: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问起来还有股香味呢。

  (2)请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盘子里,接下了我们要用木耳变一个魔术。教师将两块木耳分别放进两个透明的杯子中,往一个杯子里倒入温水,木耳渐渐变大。师:木耳变成什么样了?(变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么变化呢?请幼儿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儿说出感受(变软了)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幼儿动手尝试玩泡发木耳的实验。

  师:下面呢,就请小朋友亲自动手来泡发木耳,观察一下木耳的变化。由于水温有点热,出于小朋友的安全考虑,老师来帮助小朋友往杯子里倒水。幼儿人手一个透明杯子,一块木耳,将木耳放入杯子中,观察木耳的变化,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让幼儿摸一摸泡发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发后会变软。

  3、游戏“变变变”,幼儿用肢体动作变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小木耳们快来老师的身边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干木耳学的最像,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真像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变大了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啊,我们也来把手脚伸开变得大大的吧。这样泡的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别好吃!

  4、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师:除了木耳,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大的?幼儿想象

  (茶叶、银耳、胖大海、紫菜、海参、粉丝、方便面等等)

  5、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食物,咱们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儿观看食物,并操作将茶叶放到水里,观看茶叶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品尝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叶。再依次将紫菜、胖大海等泡发食物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

  小结:茶叶、银耳、紫菜、木耳等泡发食物在水中浸泡后会由小变大,变软、变湿。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活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个现象来重点让孩子观察、探讨其变化的环节,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并会让延伸活动更加丰富。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02-16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5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07-11

托班科学活动教案01-10

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1-0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九篇01-09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12-0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5-23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五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