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案

时间:2023-04-04 10:05:32 教案 投诉 投稿

《黄河颂》教案模板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颂》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河颂》教案模板集合5篇

《黄河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理解、识记、运用本课词语。

  3、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状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在朗诵中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朗诵打好基础。

  2、采取听、读、诵、背等灵活多样的朗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3、在讨论交流,品味质疑探究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并献身于祖国。

  2、树立对母亲河的忧患意识,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

  ◆教学步骤:

  一、引入,激发: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

  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图》:

  让学生找出黄河的地理位置,并说说你对母亲河——黄河知多少?

  (提示:可从河长、流经省份、流域面积及人口、历史文化等方面回答)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并让学生齐读: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观看屏幕显示图片,了解黄河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蓝田人头像;仰韶文化中的器皿;殷墟发掘的甲骨文;秦始皇兵马俑:《清明上河图》等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教师顺势导入课题:

  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

  二、板书课题《黄河颂》,并对作者、作品、创作背景作简介:

  1、词作者——光未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广泛传唱。1939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在延安首次上演。这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2、作品简介:《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在抗战初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黄河险峡急流,目睹黄河的恢宏气势后创作的。

  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诗人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顽强不屈。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雄姿,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3、曲作者——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三、学习课文:

  (一)、听——整体感知:

  1、听课文《黄河颂》。

  2、听歌曲《黄河颂》。

  3、请问:听配图朗读和歌曲后,你有何感受?

  4、词语认读、理解、识记学习:

  巅(diān)狂澜(lán)哺育(bǔ)澎湃(p?ng)(pài)滋长(zī)

  浊流(zhuó)一泻万丈(xia)体魄(pò)屏障(píng)(zhàng)

  5、讨论交流,感知内容:这首歌词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什么?

  (分为三个部分:朗诵词为序曲,展现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部分分为望黄河;颂黄河。末尾激励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二)、读——欣赏体会: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提问: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体会思想感情:

  (1)、哪一个字统领了望黄河部分?

  (“望”字统领)

  (2)、作者望到黄河什么景象?这些景象分别从哪些角度去观察、描写的?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岸。分别从近镜头、俯瞰全景,纵向,横向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

  (3)、作者通过这些景象描写,展现了黄河怎样的气势?

  (波澜壮阔)

  (4)、作者从哪些方面去颂黄河的?突出黄河对中华民族有哪些贡献?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历史贡献;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优势;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精神价值)

  (5)、歌词中三个“啊”字对“颂”黄河起什么作用?

  (是感情高亢昂扬的标志,又是歌颂意思的转换和划分。由实到虚,层层推进,文气跌宕起伏。)

  (6)、从黄河的身上,我们学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伟大而坚强)

  (三)、诵——品味探究:

  方法步骤:学生自己大声朗诵——朗读比赛——集体朗读。

  1、品味语言:指出你最喜欢的或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2、质疑探究:

  (1)根据你的体验,说说你对黄河是“摇篮”,是“屏障”的理解?

  (黄河是华夏文化分发源地,黄河养育了华夏儿女;黄河地理优越,靠着它,中华儿女曾抵御了许多外族的入侵。)

  (2)“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其中的“千万条铁

  的臂膀”是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指黄河支流。这句话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

  (四)、背——体验反思:

  1、你觉得我们该如何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品质?

  2、如果你站在黄河边,望着气势磅礴的黄河,你最想说些什么?

  (五)、延伸拓展:

  1、你知道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有哪些?请说给大家共赏。

  2、欣赏歌曲,谈感受:

  《黄水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3、观看录像:《黄河是如何变“坏”的.rm?》,自由发言谈感想。

  四、布置作业:

  在班上举办一次《黄河颂》歌唱比赛或《黄河颂》朗诵比赛。

《黄河颂》教案 篇2

  课型:导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读、悟、赏

  教学媒体:录音机;电视机;VCD;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1. 以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配以朗颂词引入;

  2. 整体感知

  (1) 录音范读,学生体验作品语感和感情;

  (2)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把握好诗歌基调--热情、悲壮、豪迈)

  (3)(配乐)齐读

  (4) 找出你喜欢的诗句,并朗读;

  3. 质疑

  4. 深入探究(用投影片展示问题)

  (1) 第一节歌颂了黄河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 第二节"颂前"哪个系统领诗句?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此诗文坛人仅仅是歌颂黄河吗?

  5. 思维拓展:

  (1)第二节中"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知道哪些英雄的故事,(抽生讲)再放英雄故事的画面,让学生猜,画面中的'英雄是谁?最后放《英雄赞歌》来结束对英雄的赞颂?"

  (2)仿写:"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写你熟悉的事物。

  (3)放《黄河颂》的录音,让同学们感受这首诗的悲壮感情。

  (4)齐唱《保卫黄河》并配以黄河的画面。

  6. 小结:

  《黄河颂》这首诗不仅歌颂、赞美了黄河,赞美了黄河,而且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并让我们炎黄子孙学习这种精神。

  7. 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光未然

  序曲(朗诵)--(歌唱)主体---尾声

  伟大坚强 望--颂 学习黄河精神

《黄河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溢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边倾听《捍卫黄河》的歌曲边欣赏有关黄河图片导入课文《黄河颂》。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时代背景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迸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黄河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

  ②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③理解歌词内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感悟歌词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歌词的能力

  课前准备

  歌词是贴近大众的文化样式,形式活泼,琅琅上口,深得学生的喜爱。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歌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兴趣,增加积累。

  教学设计:

  一、 导语。

  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吗?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就是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篇——《黄河颂》

  二、 话说黄河。

  (学生自由畅谈)

  小结: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诗人光未然做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颂歌。

  三、 吟诵黄河。

  1、 师范读。要求:批注重音字,语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来读。

  2、 探讨朗读语速,语气及重音。

  3、 分小组朗读、学生评价。

  4、 师生联读。(配乐)

  四、 探究黄河精神。

  1、 河有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写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3、 你能用一个相似的词来替代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来发出你自己的誓言吗?

  (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 咏唱黄河歌曲。

  六、 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中华儿女,维护的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我们的民族挤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课外延伸。

  ++++++++++++++

《黄河颂》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4.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5.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以行动保护汕头的母亲河——韩江。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

  教学用具: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内)

  一、导入新课并投影学习目标。

  二、音乐欣赏:点击浏览图片并欣赏《黄河颂》。(紧凑点击图片,进入最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

  三、作家作品介绍。

  课堂练习。(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五、独立思考、质疑探究:

  1.解题。本课题目就是《黄河颂》,哪个词就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就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就是主体部分,主要就是“颂黄河”,但并不就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就是哪个字?(即“望”字。)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就是颂黄河,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就是离题吗?

  3.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歌颂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就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六、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小结。

  七、对比阅读,拓展练习。(于天命的散文《黄河颂》)

  八、布置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完成《一课一练》。

  九、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第二课时(课外)

  十、利用综合资源,通过浏览推荐的相关网页,自主深入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十一、教学后记:

  一直担心这种情感丰富的爱国主义诗歌,难上!在图像、音视频等感性材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仅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头”和一个自主学习的课件,学生就是否会觉得过于枯燥无味呢?事实上,这种忧虑就是多余的。

  我借助同学们自己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和本课件,尤其就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意识,再加上播放、欣赏气势雄伟的歌曲《黄河颂》,学习《黄河颂》竟成了一节庄严肃静的爱国教育课。

  没见过黄河,但通过诗歌文字描绘及几张黄河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运用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里互读,然后分批朗读(1~30;31~60),最后推选男女学生代表来朗读,课堂的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朗读时声势就是一浪赛过一浪。

  在朗诵中,我们赞美了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更让我体味到了学生本身就就是一股如黄河般彭湃的雄伟力量!

  课余时间里,学生利用本课件继续自主地深入地拓展学习。

  课件设计以《黄河颂》为主体,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就是一堂学生自主学习课、音乐文学欣赏课、探究课,同时,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源来自主学习了解黄河的文明、文化和“母亲河”的灾难史以及现状,就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探究的好帮手。

【《黄河颂》教案】相关文章:

黄河颂教案09-05

《黄河颂》教案09-04

《黄河颂》的教案09-07

黄河颂教案05-19

【荐】《黄河颂》教案02-08

【精】《黄河颂》教案02-27

黄河颂优秀的教案03-10

关于黄河颂教案08-25

《黄河颂》教学教案01-04

《黄河颂》教案【精】03-09

Copyright©2013-2023duanmeiwen.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