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教案

时间:2023-03-14 12:07:20 教案 投诉 投稿

五年级上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教案

五年级上教案1

  教学目标

  1.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赞美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糟糕透了”,面对父母不同的评价,我们的小巴迪由开始的高兴到了后来的伤心,那到底,小巴迪是怎么样面对这两种评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二、新授

  1.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小巴迪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那首诗的确相当的糟糕,从这个“承认”你读出了什么?

  (已经认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再加上有母亲的一如既往鼓励,所以“我”还一直在写并把自己新的文章给父亲看。)

  2.这个时候父亲的态度又是什么?

  (还是带着批评,却没有全盘否定,在批评中带着鼓励)。从哪可以看出来(但还不是毫无希望)这在无形中给了作者勇气。让他有再写下去的动力。

  3.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

  (1)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的幸运!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会觉得当初是多么的.幸运?他幸运的是什么?幸运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还有父亲那保持平衡的警告的爱。就是父母各自不同的爱,让巴迪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2)母亲赞美的爱给了他前进的力量,而父亲批评的爱给了他思考和反省的空间。让巴迪在面对赞美和批评的时候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也使他成功了。

  (3)正是这些赞美和批评使作者谨慎的把握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同时他也体会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4)同学们从作者的体会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谨慎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用各自不同的爱在鼓舞着我们。母亲赞美的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爱则是鞭策着我们做得更好,不要骄傲。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

  4.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小巴迪一样的事情。

  (在面对赞扬和批评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不能因为受到了赞扬而骄傲,毛爷爷曾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不能因为赞美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批评而失去信心,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要我们在失败面前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心,这样才能成功,不能因为批评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像巴迪一样,谨慎的对待我们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在这种力量中前进。)

  三、练习

  读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2)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3)“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课后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五年级上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欣赏适合纹样,感受适合纹样的艺术特色,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及构成特点

  2、学习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

  3、通过学习、了解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构成特点及设计简单的适合纹样

  2、难点: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的`合理搭配,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适合纹样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绘画用具、各种纸张等

  (教师)课件或视频、范作、图片和实物等

  五、教学设计:

  1、欣赏导入,引出课题

  (1)欣赏生活中的适合纹样。说一说:你还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适合纹样呢?

  (2)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观察分析,研学新知

  (1)欣赏适合纹样作品,说一说:什么是适合纹样?

  (2)欣赏适合纹样作品,小组讨论:适合纹样的构成形式有哪些? 对称式:纹样上下或左右相同,同形同色,整齐稳重

  均衡式:不对称,纹样不同形、不同色、自由活泼

  向心式:纹样由外往中心排列

  离心式:纹样由中心往外排列

  旋转式:纹样由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扭曲

  (3)欣赏同龄人作品,学习作品优秀之处。提问以下适合纹样运用了哪种构成形式?

  (4)提问:你知道如何创作适合纹样吗?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选择一个形状和纹样素材,设计适合纹样

  (2)也可以为一件生活用品设计适合纹样

  (3)提示

  ①适合纹样与里面的纹样要适合外形,即使去掉外形,仍能显示出原来的形状特点

  ②纹样绘制时要注意色彩的关系,如对比与和谐

  4、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 举办“适合纹样欣赏会”,请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适合纹样作品贴在黑板上

  进行自评,互评。

  (2) 教师以恰当的语言对适合纹样和学生作品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加强在生活

  中观察与运用适合纹样,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五年级上教案3

  教学目标:

  1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2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准备:

  1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一些写梅花的诗词

  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谈话

  (播放音频文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学们,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让我想起外祖父。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触摸一位老人的“梅花魂”。板书课题: 6 梅花魂

  释题(板画 梅花),说说你印象中的梅花,教师相机小结:

  (播放多媒体课件)梅花很美,老师吟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梅花高洁,老师吟诵:我家许愿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高洁淡雅,一直是我们中国人赞颂的花。

  “魂”原指灵魂,这里指梅花的什么?梅花有怎样的精神?外祖父和我与梅花有过哪些故事?让我们来品读课文。

  二 初读探究

  1(播放幻灯片)布置自学要求:小声快速诵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它们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交流梳理:课文讲了几件事?能用小标题概括下吗?

  老师示范: 读诗落泪

  学生反馈: 爱墨梅图

  不能归国

  赠墨梅图

  赠血梅帕

  3读文过程中,你感受到老人一颗怎样的心?

  三 品读感悟

  (一)老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可以从“读诗落泪”这件事上体会到。

  1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思考:“我”的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什么叫“颇负盛名”?

  2外祖父抱着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哪儿,他就黯然泪下了?你能揣摩老人当时的心情去读一读这几句诗吗?这些诗句表达的都是怎样的感情?你还能背诵几句表达乡愁的`诗句吗?

  乡愁的确让人难以释怀!

  3外祖父为什么满怀乡愁?因为他思乡情怯,所以——(学生接读)读诗落泪了。

  4看到外祖父哭了,我有什么表现?我为什么不解乡愁?因为我不解乡愁,所以——(学生接读)拍手欢笑。

  (二)因为我的“不懂”,有一天竟惹恼了外祖父。

  1外祖父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2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哪些语句最能说明外祖父对墨梅图格外珍爱?

  师生朗读交流,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不甚在意”“唯独”“拉下脸来”“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3在老人心里,这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了,老人把对祖国对故乡的情怀,都寄托在梅花身上了。梅花代表的是谁?

  四 结束语

  因为时间有限,今天的课先上到这里。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年级上教案4

  教材解读: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方格纸上比较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及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知识的后续内容,和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转化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内容。教材呈现地毯的一部分,通过观察探索出图形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面积计算的策略。重点引导学生对化整为零,和大面积减小面积两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上。

  学生分析:

  学生会在方格纸上比较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及学过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知识,已初步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整理,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算式,画图或表格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纸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将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教学难点:

  如何将整体图形转化为部分的图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不规则图形通过割补,平移可以转化为规则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出示练习,提出问题: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得知的? 对于图1 2 3学生的方法会有很多,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学生在解决面积是多少的过程中打开了思路,如图1既可以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先算出左边图形的面积,再乘以2得到整个图形的面积。也可以根据组合图形是平移得到特点,先算出上面一个大三角形的面积再乘2求出整个图形的面积。还可以沿对称轴将图形分割为四个三角形,再旋转平移转化为长方形算出面积,即化不规则为规则图形来计算。孩子们灵活多样的解决问题方法是为后面地毯上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新授

  (一)对图形特征的观察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块漂亮的地毯,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说说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生1:这块地毯是轴对称图形,是由许多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问:对称轴在哪里?有几条?

  (学生到黑板前演示给全班学生看,目的是提醒孩子可以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或四份,为化整体到部分,知部分求整体的解题思想做准备。)

  生2:这块地毯是蓝色和白色两种颜色。

  师问:能找到这两种颜色的格子与总格子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能说到蓝色格子数加上白色格子数等于总格子数,或者是另外两种变式的数量关系也可以。为用大正方形面积减去空白面积等于蓝色部分的面积这一解决问题策略做准备)

  生3:学生会说到在蓝色格子部分有的是拼成较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问:能到前面来指给大家看吗?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这正体现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更加激起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在指的时候会随着观察的深入发现那些长方形也是轴对称的。当学生把蓝色的格子部分看作是一个个正方形时却发现这些正方形又不是独立的,要想按正方形面积来算就要解决两个正方形之间的重叠部分。学生对以上这些内容的发现与关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也为学生解决问题更加多样化及方法的简洁性埋下了伏笔。)

  (二)提出问题

  1.独立探究

  同学们对地毯图案有了充分的认识,老师想知道蓝色部分的面积,你认为该怎么算?

  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和大屏幕上完全一样的图,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写在作业纸上。

  (教师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并留意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情况)

  2.合作交流

  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和小组内成员进行交流,比一比谁发现的方法最多?

  (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谁愿意代表小组与大家分享?

  3.展示提高

  生1:数方格的方法,一个一个的数,一共有108个小格,所以蓝色部分面积是108平方米。

  生2:我先数出一行有几个蓝色格子,分别是6,6,10,6,10,8,8,8,8,10,6,10,6,6.再把每行的数相加,也是108平方米。

  生3:数的方法太麻烦了,这是个轴对称图形,我数出左边一半6+6+10+6+10+8+8是54,再乘2就是全部面积。

  生4:我找到这个图案的横竖两条对称轴,这样就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我数出它的左上角蓝色格子数是3+3+5+3+5+3+3+2=27个,27乘4也是108平方米。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你所说的左上角

  (学生上台活动)

  师:大家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怎样,谁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整体为部分,知道部分求整体。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5:蓝色部分可以看作4个长6宽2的长方形,面积是48平方米;还有4个3乘3的正方形,面积是36平方米;4个4乘1的长方形,面积是16平方米;中间蓝色面积是2×4=8平方米;总面积是48+36+16+8=108平方米。

  师:你能把找到的长方形上来指给大家看吗?最好再写出每一步的算式。

  (学生按要求重新说一遍)

  生6:上下左右有4个6乘3的长方形,面积是72平方米;每个角还有7格,再乘4是28平方米;加上中间8个,蓝色部分面积也是108平方米。

  生7:我是把整个图案均分成四份,每一份是边长为7的正方形,面积是7×7=49平方米,空白部分可以看作5个边长是2的正方形,面积是2×2×5等于20平方米。一份面积是用49-20-2=27平方米,再乘4得到蓝色部分面积是108平方米。

  生8:如果把最中间的2个向上平移,空白部分就是2个4乘2的长方形,外加6个白色格子,用每一分面积27乘4得到蓝色面积是108平方米。

  生9: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得出蓝色部分的面积,空白部分面积是每个角是12个格子,4个角面积是48平方米,中间部分是5个2乘4的长方形,面积是40平方米。用总面积14×14-12×4-5×2×4,剩下面积是108平方米。

  师:谁听明白了,能结合图再具体说一说这种方法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重新叙述一遍

  师:这种方法和前面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10:用的是地毯总面积减去白色部分面积得到蓝色 部分面积。

  生11:每个角有2乘2的正方形各3个,中间部分的空白可以看作5个4乘2的长方形,用14×14-2×2×3×4-4×2×5,求得蓝色部分面积是108平方米。

  生12:把空白部分从上往下看,再把中间的平移,从左往右依次得到11个4乘2的长方形,用14×14-4×2×11

  生13:我和前面同学不一样的是把空白部分看作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共有22个正方形。算式是14×14-2×2×22。

  生14:14×14-4×3×4-4×10,用总面积减四个角空白部分面积,再减中间空白部分面积。

  生15:我没用总面积减空白面积,当我画出图形的两条对称轴时,我发现蓝色部分都可以看作是正方形。

  师用手势示意学生利用大屏幕讲解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

  生16:可这些正方形像拉环一样套在一起

  (细心的学生发现每个正方形都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有重叠部分。)

  师:套在一起,也就是两个正方形之间有一格重叠,图中共有几处重叠?如何解决重叠部分的问题?

  生17:先不管重叠部分,共有12个正方形,减去重叠的8格,加上中间8格,算式是3×3×12-8+8.

  生18:先按每个正方形是3乘3是9,一共有(3×4)个正方形,用9乘12是108,9个正方形有8处重叠,而中间的8个小正方形正好和重叠的抵消,最后结果仍是108平方米。算式是3×3×(3×4)-8+8

  生19:如果平均分成四份来看的话,每一份是3×3×3=27个蓝色面积是27×4=108

  生20:我在计算过程中这几种方法都用到了,先把整体分做四个小部分,数出一部分蓝色面积是多少,再算出整体蓝色部分的面积。

  (考虑到不同方法思维难度的大小与计算时间的长短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选择)

  (设计意图: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书写可能用到的时间较长,因此教师在巡视的同时要关注需要帮助的孩子,同时要留意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随时板书在黑板上,在学生讲述自己的方法与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寻找简便的方法。学生在这么一场对话之后会从中受益很多,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优势)

  三、小结

  师:是啊,同学们自己发现找到答案有很多种方法,对于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四、综合运用

  课本第一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运用的方法,谁的方法更简便?)

  第二题:先独立解决,再小组内交流解决方案,并作简单记录,比一比哪组方法多。

  (选择自认为最简便的方法汇报)

  第三题 独立解决,并对比两组题,把你的发现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五年级上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可能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如果要开始一场足球赛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课件)

  2.揭题:硬币抛出后可能是那些面?(正反面),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测:

  (1)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五年级上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探讨,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商的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逛超市。花10元钱买了3斤苹果。谁能告诉老师苹果的.单价是多少呢?

  板书:学生的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得近似值。

  设计意图:除了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体验学习探索成功给学生带来的愉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①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预设:生1:2.5÷0.4=6.25(个)

  生2:2.5÷0.4=6.25(个)≈6(个)

  生3:2.5÷0.4=6.25(个)≈7(个)

  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小组汇报)

  预设:

  生1:瓶子需要整个数,不能用小数表示。把6.25个用“四舍五入法”约等于6个。

  生2:6个只能装0.4×6=2.4(千克),不够装应需要7个。

  ③教师概括。

  师:两种答案哪一个更符合生活实际?(第二种)

  师:像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出示例12(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①先独立思考。

  预设:生1:25÷1.5=16.666……(个)

  生2:25÷1.5=16.666……(个)≈17(个)

  生3:25÷1.5=16.666……(个)≈16(个)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

  预设:生1:盒数应取整数,把16.666……(个)用“四舍五入”法应进1,约等于17个。

  生2:但实际包装时,17个礼盒要用1.5×17=25.5(米)的红丝带,丝带不够包装,应是16个。

  生3:16个礼盒用了1.5×16=24(米)红丝带,剩下1米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只能16个。

  ③教师概括。

  师:我们应取哪种呢?

  师: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的尾数去掉,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三)教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即“进一法”;有时要少一点。即“去尾法”。这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商的近似值实际应用。(板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一关:试一试

  第二关:比一比

  第三关:选一选

  第四关:说一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商的近似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六、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

  10÷3= 3.333···(元)≈3.33(元)四舍五入法

  2.5÷0.4 = 6.25(个)≈7(个)进一法

  25÷1.5=16.66……(个)≈16(个)去尾法

五年级上教案7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学 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

  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 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 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

  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图;

  (5)送梅花巾;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 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 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年级上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设置图文动画效果。

  2、掌握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的方法。

  重点难点:目标1、2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为幻灯片设置动画效果、文字展开方式、切换效果、放映时间等放映效果,会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一、设置图文的动画效果。

  1、在幻灯片中动态地呈现文本、图形、图片、表格等对象,能突出演示重点,使放映效果更有趣。

  2、[动手做]:设置“空投”标题与文字的“打字机”效果。

  方法:幻灯片放映——预设动画——空投、打字机(向右擦去、溶解、照相机……)

  3、[练一练]:在文稿“骆驼和羊的故事”中设置动画效果。

  二、设置动画顺序。

  1、[动手做]:设置幻灯片中对象的动画顺序。

  方法: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时间和顺序——动画顺序、启动动画。

  2、[练一练]:在文稿“骆驼和羊的故事”中设置对象的动画顺序。

  三、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1、切换效果:是幻灯片进入屏幕的`方式。有水平百踢叶窗、溶解、盒状展开等多种效果。

  2、[动手做]:设置演示文稿“骆驼和羊的故事”中幻灯版的切换效果。

  方法: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效果

  3、[试一试]:在演示文稿“自我介绍”中设置切换效果。

  四、隐藏幻灯片。

  1、作用:利用隐藏幻灯片的操作,可在放映时跳过演示文稿里的部分幻灯片。

  2、[动手做]:打开演示文稿“骆驼和羊的故事”进行隐藏操作。

  五、小结。

  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学习设置图文动画效果、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的方法,要在实践中加强练习。

  学生小结:[我的收获]

  六、课后练习P58

五年级上教案9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例,掌握基本算法。理解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

  2.提高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运算及推理能力

  3.感受小数乘整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小数计算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一、复习导入,新知铺垫

  1.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整数的计算方法,老师这里有一道题,“4.6×8”你们能算出来吗?快拿起课堂练习本算一算。

  2.师: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把4.6扩大10倍得46,积也就扩大了10倍。46×8=368,积368缩小10倍变回原来的积368÷10=36.8。

  3.师:我们通过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成功解决了小数×整数的问题。那小数×小数呢?你们会计算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小数×小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深入新知

  1.师:接下来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三道算式,等会我们挑选一组同学的算式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在列算式时要注意小数不宜过长,不然不方便计算。

  预设:2.4×0.8(一位×一位)、1.92×0.9(两位×一位)、0.45×0.6(两个小数都不大于1)

  2.师:这三道题你们会计算吗?拿起练习本,尝试独立计算。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

  3.学生独立活动,指名扮演

  3.师:这三个不同的算式都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先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因数扩大,积也就扩大了相应倍数。要求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出来的积缩小相应倍数。

  4.师:那看来小数×小数的计算难不倒同学们。先按照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将得到的积缩小相应倍数得到原来的积。

  5.师: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再与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小数×小数;不同点在于第一道算式是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第二道算式和第三道算式是两位小数×一位小数。

  6.师:仔细观察因数和积的小数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第一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是2位小数;后面2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都有3位小数,而它们的积都是3位小数。我发现在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总和。

  10.师: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将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三、聚焦问题,突破难点

  1.探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点小数点。

  (1)出示例4:0.56×0.04

  师:这道题你能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师: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预设:0.56是两位小数,0.04也是两位小数,那积应该是四位小数,可是现在乘得的积224是一个三位数,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点小数点。

  (4)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可以借助之前学过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利用之前学过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用0来补足小数位数,再点上小数点。

  2.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出示:“做一做”第2题完成版本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都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将每组题的计算结果和第一个因数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总结规律

  预设:通过观察,第一组乘法算式中,第一个因数2.4不变,第二个因数都>1,乘得的积都>2.4;第二组乘法算式中,第一个因数1.2不变,第二个因数都<1,乘得的积都<1.2。我发现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这个数不能是0。

  四、梳理反思,内化提升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怎么样的收获?

  2.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并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将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还知道了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我们通过自主探索,将小数×小数转化为整数×整数进行思考。再一次成功借助旧知识帮忙解决了新问题。

五年级上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读写 1 个生字(洛);能正确读“意万重”的“重”字; 能正确理解并记住“见秋风”、“意万重”、“复恐”、“行人”、 “开封”的意思。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记住“洛阳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

  3.能背诵《秋思》,并默写出来。 4.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 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理解每句诗,有感情地朗诵《秋思》,通过背诵、默 写积累诗词语言。

  教学难点:

  能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

  课前预习:

  自由读一遍《秋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这一节课呢,我 们接着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一起朗读 1 遍《秋思》。(若发现学生有哪个字读不 准,要及时纠正。提示多音字“重”)

  2.解题。 师:同学们,“秋思”的“思”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对,“思”是“思念”的意思,那“秋思”就是——秋天的 思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思念什么?(板书“思:思念”,要求学生记 下来。)你们认识作者张籍吗?(PPT 展示,读一遍) 好,那么,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 一起来到洛阳城。好,大家一起读《秋思》。

  3.自学古诗,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PPT 展示

  自学要求

  1.读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吗?

  师:嗯,这位同学理解得很正确。(PPT 展示这两句诗的意思, 并要求学生读 1 遍诗的意思,并抄在课本上。) 那“见秋风”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知道吗?

  师:“见秋风”不是看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但秋风是可以 感觉到的。所以, “见秋风”是“秋风初起”的意思。 (PPT 展示“见 秋风”的'意思并要求学生记下来。)

  师:那“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生: 师:对,“意万重”的意思注释里面有。同学们,咱再一起读 1 遍第一、二句诗和它的意思。

  师:接下来,同学们一起读一下第三、四句诗,好吗?

  师:同学们知道“复恐”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复恐:又害 怕。”)

  师: 同学们理解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四人小组交流合作解决 诗句意思。

  生: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理解?(等学生说完,再 PPT 展示 后两句诗意,让学生齐读一遍诗意。) 师:嗯,对。就是这个意思。

  4.同学们真棒,都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到底他们“说不尽” 的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一下诗人与行人之间会说什么呢, 四人小组进 行角色扮演。前后桌交流之后,我们请其中一、两组同学作为代表扮 演给我们看。

  5.诗句的意思我们已经懂了, 那么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 (PPT 展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首先,整首诗读 1 遍。

  2.再试着两句两句地背诵,然后是整首背诵。(先要求同学互 相背诵,再让全班一起背诵。)

  四、布置作业

  抄写2遍《秋思》,熟背并要求第二天默写《秋思》。

  板书设计: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五年级上教案11

  教学要求

  1、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

  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无论从荷花种植、还是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 夏天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早点好),“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板书设计:

  莲 叶 青 青

  (幻画荷叶)

  (祖母) 爱莲 剪叶

  关爱他人

五年级上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花边图案的基本知识和剪花边的方法。

  2.追求花边图案的组合变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美的能力,养成刻苦、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3.用剪好的花边纹样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花边又称带状纹样或二方连续纹样,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它的特点是纹样的连续性。它的组织方法是以一个单元纹样反复排列连续而成的。上下方向连续的称为竖式,左右方向连续的称为横式。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花边图案的绘制技能,能独立描绘出较美观、大方的花边纹样,从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难点:解决花边的连接问题及图式变化问题。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和剪刀、收集的花边图样

  (教师)多种花边图案纹样和单独纹样、课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欣赏激趣。

  (1)检查课前准备,稳定学生情绪。

  (2)欣赏漂亮的纸蝴蝶,展示以蝴蝶为单独纹样组成的二方连续纹样,感受形式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画花边的兴趣。

  2.联系生活,感知文化。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花边图案?装饰在哪些地方?

  (2)在学生回答和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花边图案的基础上,播放课件,展示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花边,使学生充分感知花边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花边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寻找规律,引导探索。

  (1)提问:欣赏了这么多的花边图案,你能说说花边的排列组合有什么规律吗?

  引导学生找出每条花边的单独纹样,课件演示上下(纵向)、左右(横向)的基本排列组合方式。

  (2)提问:谁能变动一下连续排列的规律,又变出一条美观的花边?

  引导学生把横向的花边变成纵向的花边,纵向的则变成横向的。

  (3)提问:这些花边的排列组合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动脑筋、想办法,再组成漂亮的花边? 课件展示排列组合有错误的花边,让学生辨析。引导学生掌握花边图案的构成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排列组合中,教师及时作归纳,引出花边构成的基本规律。师生共同配合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容易理解和接受。

  4.尝试实践,锻炼技能。

  (1)提问:经过讨论,我们懂得了花边的排列组合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剪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边了。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剪一条花边我们要分几步才能完成?

  (2)引导学生尝试,从尝试中归纳出:折、画(单独纹样)、剪等基本步骤。从连接失败的作品中找出失败的原因:要注意花边左右或上下的连接点不能剪断。

  5.作业辅导,完善实践。

  (1)作业要求:用彩纸剪漂亮的花边;分小组完成用花边对一个组员的装饰打扮。

  (2)辅导要点:折得是否平整,单独纹样的设计是否饱满、有无创新,连接点是否会剪断。

  6.展示评优,课后延伸。

  (1)每组被装扮好的学生上台展示,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获得优胜。

  (2)小结:我们可以用花边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3)延伸:除了用剪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绘制花边?

  (提示:可以手绘,还可用印模印,用复写纸画??)

五年级上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读文识字。(出示课件3)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出示课件4)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出示课件5)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6)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 汇报(出示课件7)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出示课件8)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1)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出示课件12)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3)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出示课件14)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5)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出示课件16)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出示课件17)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出示课件18)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出示课件19)

  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出示课件20)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21)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从显眼的词句中深入:在研读时对字、词、句、段上是必须要下功夫细细体会的,不能轻易放过。《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中,把握重点词句,同时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细读,从句子中落实到重点字上,都是值得推敲和品味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解读。

  2.从熟知的知识点深入:在初读,研读后,从学生能够熟知的知识点切入课堂教学,那一定能给学生自信心,培养好整堂课的气氛。在这篇文章的处理中,“父爱”这个主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点,以此作为解剖处,让学生自我概括文章,并围绕“父爱”的事件进行梳理就简单得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及时,导致一些学生的兴致有点低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五年级上教案14

  单元备课方案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小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构建完善的运算体系。小数除法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四则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现实中需要运用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十分丰富。

  第三,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提高计算能力,形成灵活选用合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备课内容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一个数除以小数(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商的近似数(1课时)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解决问题(1课时)用“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循环小数(1课时)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备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3.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6.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7.经历探究循环小数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8.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9.在将除数转化为整数的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

  10.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11.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12.体会计算器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备课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便计算。

  2.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能运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1.在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五年级上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并受到启示;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学习用比喻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漫谈引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假期就要到了,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们似乎很难作出选择到底带什么东西好。可有这样一个人,她说: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味儿?相机理解“毫不犹豫”的意思,朗读体会。 (“毫不犹豫”的意思是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朗读体会“我”对书的痴爱。) 3、这个“我”是谁?(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o艾肯。)这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这话,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份感人至深的献辞吧!出示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 《走遍天下书为侣》

  二、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指生认读,小组读。

  2、熟读词语,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指生解释词语。

  三、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2.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3. 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你的体会。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读文交流,体会情感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一是?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

  1、听听作者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自由读第五段。

  2、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二是?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⑴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你是怎么知道的:前面讲读书总能发现新东西,后面接着就告诉我们从书中发现新东西的方法。(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与一遍又一遍地读相对应)

  ⑵ “一遍又一遍”地怎么读?

  ⑶ 揣摩段尾的“,,,,”说说自己的读书经验。

  3、齐读: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三是?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⑴ 谈谈自己对后半句话的理解。

  ⑵ 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四、回归整体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仔细品位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呢?和大家谈一谈。

  总结学习收获

  1、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读书名言:

  “书是营养面包”;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书,有时是一次秘密的旅行;读书,就是自由的梦;读书,是精神上的补钙。

【五年级上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02-21

在草原上教案01-26

浙教版五年级上《葛洲坝工地夜景》教案01-03

《草原上》优秀教案09-11

《上和下》教案09-08

《垫子上的游戏》教案06-15

《草原上》优秀教案01-22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08-26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