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时间:2023-03-07 13:24:46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㈠教材地位及课程标准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第三课,是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本课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㈢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学法和教法设计

  教法构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正确、灵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依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后两个子目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教学中合并为一个部分。采用以史实为基础,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课前导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延伸范围,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学法分析: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也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指导学生会学,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搜集所需的历史资料,而且对新鲜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收集资料作业跃跃跃欲试。这届学生还有个现象,学生分化较大,学困生占相当大比重,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到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特点,本节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组织预习和指导,采取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等方法,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并分组收集、整理有关两宋经济繁荣发展的资料,能力强的.可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导入,问学生:读完这首诗,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宋代在我们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情绪,希望引导学生明白尽管两宋时期军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强大,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见的经济高度繁荣和文化昌盛发达的时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学生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迫切的愿望,本环节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学习任务。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表现:

  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问:课本65页的思考题——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并在归纳学生的回答中强调为躲避北方战乱,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点的衔接,丰富了课本内容,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实现了对难点的突破。

  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问:南方经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经济重心如何逐步南移?

  课件展示两则材料(《宋书》中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冶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宋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索,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经历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㈢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问:从哪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和展示图片,宋人“农耕图”、南宋“耕织图”、“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醒学生观察比较南北方经济区数量分布情况。总结归纳: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二、经济发展的表现:

  问:刚才我们了解了宋代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那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课前布置预习收集相关资料,现在请各组将整理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同学。

  学生讨论,分四组派代表介绍两宋经济发展中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具体表现,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结合各组的介绍,找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地区及特点。注意补充学生未收集到的资料,用图片、音像资料展现,适当进行知识拓展。如宋朝占城稻与现代杂交水稻,介绍袁隆平;商业的繁荣播放《清明上河图》的视频,海外贸易展示“南海一号”的打捞出土文物等。此环节有可能出现各组介绍各自为阵,整体性印象不够深刻,教师要用图表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去体验历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识、思想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课堂练习】

  精选几道选择题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达到巩固新知,完成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

  【板书设计】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与表现:

  1、原因:最重要是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2、过程:最终完成于南宋

  3、表现: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

  二、宋朝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

  1、农业:人口超过1亿水稻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煤的开采、金属冶炼、景德镇

  3、商业繁荣:城镇、交子、汴京

  4、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三大港、贸易范围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便于学生复习巩固。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可取之处:

  1、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重新整合处理教材,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古今联系。

  2、精心构思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涵盖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3、课件制作精心,史实材料丰富,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服务。

  4、重视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在介绍手工业时,能力好的学生制作出课件,展现了宋代瓷器的繁荣,五大名窑各自的特点,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本节课暴露出一些问题:

  1、教学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与困惑,如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学生层次差异大,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注重对中下学生的知识巩固,课堂上循规导矩,创新不足。

  2、对学情没有充分认识,导课用《题临安邸》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一定难度,加之公开课,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出现片刻冷场。有提议改为以上册的江南发展人口南迁导入可能更适合学情,可我认为两宋时期军事政治“弱”与经济“强”之间的反差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探究价值,故本课在教材编排上放在政权分立之后,有它的含义,这个现象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到,关键还在问题如何设计,能够更好引导学生。

  3、时间掌控有点难度,在学生发言和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时,要把握好时间。本节公开课在复习旧课和导入新课时浪费了一些时间,未能进行抢答练习,略显余味不足。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4

  课程标准要求

  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是内地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四是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今天我国省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一是国家有组织的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边疆地区的建设。而是东部农村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省区间迁移的主流是自发移动。古今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今天的民工潮?学习“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中国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特点。

  ●认识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影响,并作简要评价。

  ●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的过程,及对江南的开发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概括归纳人口外迁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从多角度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南迁的思考,明确人口分布及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通过经济重心的南移,思考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主学习精要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全国的经济区域的特点:从战国到两汉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2、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区:

  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原因: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

  3、开发起步相对晚的地区——江南地区

  特点:与山东、山西相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4、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地理概念: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

  特点:这一地区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思维激活

  说一说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划分了哪些经济区域?各经济区域有何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

  做一做素有“天府”之誉的巴蜀是传统的农业区,它属于

  A.山东经济区B.江南经济区

  C.山西经济区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答案:C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南迁的中原人口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魏晋至两宋时期中原人口的三次大规模南迁的高潮: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大量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使得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在加上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这样的大城市。

  2、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在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的同时,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两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朝都城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中心。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思维激活

  说一说《辛丑条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签订的?影响如何?义和团运动有何意义?

  做一做南宋时,苏、湖、常、秀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B.南方稻米产量大幅提高

  C.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D.水稻已普遍得到种植

  答案:C

  核心问题突破

  1、考点一: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

  学法指要: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原因应从政治中心、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归纳理解。

  思维开放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二是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三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案例拓展园:、两汉时江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①地势复杂②气候过于炎热潮湿③人口稠密④生产技术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西汉时的山东包括现今的诸多省份和地区,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地。

  2、考点二:江南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学法指要: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晚,长期落后于黄河流域。后来随着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移,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思维开放线(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来,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的史实,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

  案例拓展园:“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答案:C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解析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以更准确的把握材料解析.唐以前人口的迁移多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战乱,而语言等民族融合的现象是人口迁移作用的表现.。

  3、考点三:认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明显的特征

  学法指要:理解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从过程上总结其显著特征。从而得出历史启示。

  思维开放线原因:南方自然条件好;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显著特征:

  (1)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历史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2)充分合理的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案例拓展园: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最主要的影响是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南方人口增加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流;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下的产物。

  高考经典感悟

  例1:(20xx年,北京)促成南朝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条件是:

  A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答案:A

  解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B、D两项的表述是在A项这个前提条件下,更能充分实现的,故选A。

  例2:(20xx年,全国)从各主要时期江南得到发展的条件看,最有利的条件是

  A科技发展B政策调整C民族融合D阶级斗争

  答案:C

  解析南朝时期、唐末和两宋是江南得到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综观几个时期,民族融合是其共同的条件,因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化的进程,故又是最有利的条件。

  同步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据《史记》记载,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请回答1~3题。

  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①山东地区②山西地区③江南地区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原因包括( )

  ①自然条件②人口密度③开发早晚④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请回答4~5题。

  4.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

  5.唐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 )

  ①阶级矛盾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③民族矛盾④人地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中原人口的迁移导致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请回答6~8题。

  6.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稳定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D.生产力大为改观

  7.中唐以后,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反映的主要问题:

  A.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

  B.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C.江南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8.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岭南地区经济地位位居全国首位

  B.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

  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衡州邵州泉州汉州

  开元户数68 09319 19055 40414 06234 38113 51312 33030 754477

  元和户数i00 80838 6189l 12946 1164l 02518 04718 00035 571889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

  请回答:

  (1)从汉代以前到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哪几次重要的人口南迁的移民潮?

  阅读思考视窗

  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人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请思考:南方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在汉代,山东地区和山西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B唐宋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3.D自然条件、开发早晚、人口密度、生产技术水平都是我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C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

  5.B安史之乱和金军南下是造成这次人口南迁的重要原因。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6.D生产力的发展,即南方地区劳动力的补充以及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引进,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B中唐以后,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8.c南宋初年的人口迁移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完成。

  9.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为逃避战乱,北方居民纷纷迁往南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反映的足:与北方的情况相反,南方人口数量剧增。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

  (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促进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析:该组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较多,北方人大量南迁,江南人口大量增加,由此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0.答案:(1)汉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2)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环境稳定,政治重心南移,自然条件较好等。

  (3)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人口南迁的移民潮: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的背景,即注意《史记》《宋书》所反映的时代。

  阅读思考视窗答案: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同时改变着南方的风俗习惯。解析: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生活习俗同时也会发生变化和融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5

  一、教材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全册第10课),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课程标准》对此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理念:

  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力,尤其是经济知识对他们而言,显得枯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经济知识直观化,将教材知识点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即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虚拟人物“田嫂”一家的南迁生涯为线索,让学生在人物命运的关注中,获得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体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问,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主要运用阅读课本、展开想象、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在故事中穿插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南方商业的繁荣。通过引导学生描绘临安街市、海上见闻,分析纸币、科举制的变化等感受商业繁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突破方法:引导回忆前面所学“江南经济开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

  五、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说学法:

  1、注重课前预习。

  2、大胆质疑,训练思维。

  3、团结合作,产生“共生效应”。

  4、善于辩论,探索创新。

  5、拓展知识,构建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创设情境,体验历史——走进历史,合作探究——小节升华,感悟历史。通过引导、体验、探究、感悟、总结达成本科的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大屏幕显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汉时期南方经济相当落后、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一段历史材料,并设置问题:(1)请大家说说看,今天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发生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使学生带着渴求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体验历史

  本课设计中,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用人物故事把相对枯燥的经济知识串联起来。本课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设计中既避免了“人造史料”,又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问题设计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1、南迁生涯(农耕篇)

  为了谋生和抚养孩子,田嫂给地主当了长工。当时地主的田庄中有可能种植哪些作物?指导学生自学课本56页后回答。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景,设身处地的运用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开拓学生思维、激发丰富的想象力、认知社会、溶入社会的目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水稻、棉花、茶叶的图片,使学生明确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教师进一步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屏幕展示《耕获图》,这张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其主要劳动包括什么?看图说话,在回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

  过渡:在地主的田庄中,农民紧张而繁忙的劳动。晚上,田嫂还要纺纱织布。

  2、手工业的兴旺(手工业篇)引导学生回忆前代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出示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将比较抽象的历史史实直观化、形象化,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观点,以达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探究:出示图片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临安(杭州)之行

  十多年后,田嫂的孩子们长大了,两个男孩决定离开田庄,到外面去闯荡。他们顺着运河来到了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他们看到了临安繁华的景象。在临安大街上,他们会有什么见闻?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我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我加以归纳总结。并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强调指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海上见闻:兄弟俩在临安发现有很多赚钱的买卖,但是由于没有资金,便选择了在运河码头干搬运,他们跟着一个外贸商人来到泉州,当上了海员。对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答的回顾,他们会见到怎样的海船?装载一些什么样的货物呢?他们的商船可能会去哪些地方?商船进出泉州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迅速解决。

  拓展探究:想一想,人们在贸易中会使用什么货币?它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5、美满结局:几年后,兄弟俩攒了些钱,到苏州置办了一些田产,接来母亲,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定生活。此后,老大继续从事海上贸易,老二则勤学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对比探究: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合作:请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临安街市见闻,形式不限。(提示:可用语言描述、小品表演、讲故事、绘画等形式,从街道的布局、商铺、人流、交易场景、交易中的商品货币等进行描述。)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

  三、走进历史,合作探究

  出示三段资料,分别是对南方不同发展时期经济发张的不同描述: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大多很贫困

  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忆一忆: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找一找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小组合作交流得分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权的皇帝,你将如何解决广大子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请你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看看谁能做一位优秀的好皇帝。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附)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环境:相对安定

  劳力:大量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

  自然:条件优越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重心转移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课前预习】

  1、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4-65页“经济重心南移”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宋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6-68页“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两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行业类别成就

  农业生产工具

  农业作物

  粮食生产中心

  手工业采煤和冶炼制瓷业

  商业商品经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海外贸易

  【课堂探究】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2、你的疑点、难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7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记住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表现,理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标志性表现的提取、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国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已经完成南移,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的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并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难点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的主题,同时引入在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更快。

  二、讲解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指导读书分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四大表现:农业技术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交流、种植区域扩大和经济作物大量栽培。书42页看看,引导学生讲解。

  (二)、手工业的进步1、棉纺织业。了解初始阶段的棉纺织技术,观看《纺车图》一车、二人、双纱。2、制瓷业。了解景德镇制瓷业的概貌,并看图说说青白瓷的特点。

  (三)、商业的繁荣

  1、北宋时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发行了“会子”,思考: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课外收集不同的纸币或图片。

  2、南宋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引导学生分析临安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四)、经济重心南移教师概述从夏商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到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突出,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东西部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相关文章:

语重心长的话03-22

语重心长造句03-25

语重心长成语接龙05-25

经济学教案03-07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03-07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案08-26

南冬作文05-13

人心齐,泰山移的作文02-24

南墙书屋的美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