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案

时间:2023-03-05 10:09:17 教案 投诉 投稿

《黔之驴》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黔之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教案1

  教学目的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骇遁噬狎不胜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以为”:①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

《黔之驴》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讲述文中的故事。

  2.能结合文中语句,从不同角度说出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3.能辨证地分析“黔驴技穷”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小试身手:

  1、课堂检测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一)词语解释

  1.船载以入(用船)

  2.稍出近之(靠近,接近)

  3.蹄之(用蹄子踢)

  4.尽其肉(吃尽)

  (二)一词多义

  1蹄之(代词,代老虎)

  2.计之(代词,这件事情)

  3.然往来视之(然而,可是)

  4.庞然大物(……的样子)

  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6.以为神(把……当作)

  二、故事时间:

  导入: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成语“黔驴技穷”往往用来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驴家族里的一只小驴听说后非常生气。今天,它来到这儿想听一听它祖先的故事。

  请同学从下面三个不同的身份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讲故事。

  A、我就是文中的那头驴子

  B、我就是文中的那头老虎

  C、我就是文中的那个好事者

  “最佳故事奖”评选标准:

  (1)能根据所选择的身份准确地讲述故事。

  (2)故事中体现了一定的想像力。

  (3)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有感染力。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三、寓意探索:

  1、教师要求:作为人类的一员,你能向这只小驴解释这则寓言的寓意吗?请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进行讲解。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黔驴: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从驴的角度分析:

  不能做只有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要学会变通,主动适应环境

  从老虎的角度分析: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要耐心、仔细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

  做事情前要调查研究,不能盲目,以免造成悲剧。

  四、冤案 ? !

  1、教师导入:背上“黔驴技穷”的骂名到底公平不公平?如果公平,请同学们说出公平的原因。如果是冤案,请同学们找出根据为这个冤案平反。

  2、、学生思考后,发言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评:

  导致“黔驴技穷”的主要原因:

  (1)是驴子自身的实力相对弱小,不能与虎抗衡;

  (2)是好事者工作盲目,不负责任,使驴子“至则无可用”,且又放之山下,将驴命视同儿戏;

  (3)是放置驴子的环境不行,这是造成驴入虎口的最主要原因。

  四、课后学习:寓言新编:——《新编黔之驴》

  听了同学们的争论,小驴非常高兴,它了解了自己的家族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想请我们为驴家族重新创作一个寓言故事《新编黔之驴》表现 “黔驴技高”、“黔驴技强”或“黔驴技多”, 或者来一个奇思妙想,让这头黔之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从而使“黔驴技穷”成为过去,逐渐被人们淡忘。

《黔之驴》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位精彩词句,感受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2理解故事寓意并得到启示。

  3积累文言词语并进行适当归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位精彩词句,感受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是对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的讽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的记忆里,一定珍藏着许多成语。今天,请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发言)今天我们会学习一个成语:黔驴技穷,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文章,正音正字。

  1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以及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慭(yìn)骇(hài)遁(dùn)狎(xía)(hǎn)

  2听录音,再现故事情景。

  (1)听录音,注意停顿和注音。

  (2)散读。探究

  3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再读文章,复述内容。

  1结合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并尝试复述课文,小声读并翻译。

  落实好重点字词: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遁:逃走。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蹄:踢。去:离开。

  2交流。(哪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四深入文本,品读字词。

  1驴是“庞然大物”,但“止技此耳”,它有哪些“技”?“止”表明什么?

  “鸣”和“蹄”是驴的技能,“止”是只不过的意思,表现出驴看起来很强大,其实没什么本领的实质。

  2“虎”是怎样逐渐认识、对待驴的?圈划描写虎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关键词句,抓住字词,品读批注。

  “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又害怕的心情。

  “骇”“遁 ”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写出了虎的果断、干脆利落,志满得意的情态。

  五质疑研读,把握寓意。

  1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知有没有发现本文题目是《黔之驴》,可是文中写驴的却只有寥寥几笔,写虎的却笔墨很多,那题目为什么不是《黔之虎》呢?

  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非常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绕着对驴的观察和反应作出的。课文的主题是驴而非虎,课文的写法是以虎衬驴,本文写了虎的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愚蠢。因而题目应该用“黔之驴”,而不能用“黔之虎”。

  2寓言,或讽刺或有明显的教训意义,用借此喻彼、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大的道理隐藏在小的故事之中,让读者去领悟。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比喻什么情况?齐读p133比喻说理的知识卡片。

  3小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黔之驴是个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六布置作业:

  1积累实词:“船”、“蔽”、“窥”、“遁”、“噬”、“狎”、“计”等词的含义,并进行归纳。(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2作者借驴讽刺了生活中怎样的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3从虎的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1必做,2、3二选一)

  七板书:

  黔之驴

  柳宗元

  虎 驴

  惧 庞然大物

  识

  吃 技止此耳

  黔驴技穷:讽刺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精明愚蠢

《黔之驴》教案4

  一、考纲要求:

  考查要点可细化为5个考点: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

  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

  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4)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

  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5 )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点击中考

  1、20xx湖北省随州市。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一)8.(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2)去,离开。 1分。 9. C,2 分。 10.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2分。1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评分标准: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0xx年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11.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12.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一)9.(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4)打开10.(1)有人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却到黔这个地方。(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11.(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2)心理 动作

  12.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黔之驴》教案5

  学习目标:

  1、理解语言的深广含义

  2、通过标注对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对驴的形象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的寓意。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黔之驴进行了翻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入驴和虎,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形象。

  二、复习检测

  1、你还记得吗?(解释字词)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则:却。 以为神:把它当作神,把…当作

  稍出近之:渐渐出来接近它?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碰撞它,靠近它,冲击它,冒犯它。

  (3)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4)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

  三、研读课文

  1、 讲故事:

  师:你能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把它当做故事讲出来么?

  2、 形象分析:

  (1)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驴的句子。

  庞然大物(外形)、驴一鸣(叫声)、蹄之(动作)

  师:那么,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生:断其喉,尽其肉

  师: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外表如此强大的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下场?

  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没有老虎的本领大;无异能

  师:这篇寓言中的驴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徒有外表实则虚弱无能,外强中干

  师:从驴的'角度来看,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寓意?

  生: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2) 我们再来找一找文中描写虎的动作、心理的句子,画出来。

  动作: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断其喉,尽其肉

  心理:慭慭然,莫相知;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虎因喜

  师:那么虎对驴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惧驴——识驴——吃驴

  师:老虎为什么可以把驴吃掉?

  生:认识了驴不过是外表强悍,实则内里虚弱。

  师:这里虎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本身本领强大;善于观察;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师:我们从老虎取得胜利中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启示?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老虎的行为:刚开始“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非常小心谨慎,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终于了解了驴子,最后吃了驴子。

  从害怕驴,到一步步认识驴,最后把驴吃掉,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生1:不要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到,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生2:想要取得胜利还必须善于观察,充分了解敌人。

  生3:要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四、作业

  五、小结

  师:通过《黔之驴》的故事,我们明白了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须有勇有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这节就课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六、教学反思

  1、“讲故事”这一环节设置,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只从表面讲故事,而不能挖掘寓言的内涵。

《黔之驴》教案6

  [课标要求]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寓意。

  2、了解寓言中驴、虎的形象对于表现寓意的作用。

  3、理解成语“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的含义。

  [学法点悟]

  本文故事生动,文字浅显,可由学生自读。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到本文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从驴被虎吃的角度看)。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讽刺了那些本无才却身居要位、仗势欺人的达官贵人。全文虽简短,但寓意深刻,技法高超。学习了黔之驴之后,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

  [疑难解析]

  质疑: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解惑:非常害怕,认为驴是一个庞大的家伙,是一个神物,只敢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它。

  质疑: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解惑:老虎经过大胆、谨慎地试探,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发现驴的本领不过“一鸣”“蹄之”,知道驴的伎俩不过如此,不是自己的对手,自然非常高兴,敢接近驴。

  质疑:驴的结局如何?

  解惑: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质疑: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解惑: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语言揣摩]

  1、蔽林间窥之。

  这句话用词形象、生动,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如“窥”字指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这种看是偷偷地看,是观察;文中自然是指从树林的.缝隙中偷偷观察。这个“窥”字用得极形象,极准确,把老虎那种敬畏、小心谨慎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又表现出老虎十分想探出对方底细的急切心情。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这句话中,“骇”用得好,“远遁”用得更妙,正是因为老虎非常小心谨慎又急于摸底,所以驴的叫声才显得那么可怕,以致于远远地逃走了。老虎“甚恐”的样子也写得栩栩如生。

  3、“放之山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个省略句。“放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它放在山下。

  4、“莫相知”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莫”可译为否定词“不”,“相”这里指代驴,不是互相的意思,意思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在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研究课题]

  1、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古文部分大致可以分为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五类。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组成《三戒》。

  2、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

  3、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本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学习时应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把握寓意。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黔之驴》选自,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除他之外,唐宋八大家中还有也是唐朝人。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黔()窥()懀()遁()

  噬()狎()倚()踉()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黔()庞()骇()

  默()宠()该()

  黠()拢()赅()

  3.解释加点的词。

  (1)船载以入()(2)虎大骇()

  (3)驴不胜怒,蹄之()(4)益习其声()

  (5)尽其肉,乃去()(6)因跳踉大阚()

  三、语言积累

  1.翻译下列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

  (2)技止此耳。

  (3)觉无异能者。

  (4)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蔽林间窥之。

  2.《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的成语有、 、 。

  3.课下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十个。

  四、朗读背诵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明老虎心理变化的词语,熟读成诵。

  五、问题探究

  分析下列词语中所体现出来的虎的心态。

  蔽、窥、稍、远遁、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答:

  六、欣赏评价

  本文的寓意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理解,请从下列角度说说本文的寓意。

  从虎的角度

  从驴的角度

  七、拓展阅读

  蜘蛛与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庸庵笔记》)

  注:

  ①飘:暴风。这里指迅速。

  ②盬(gǔ:)吸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齐师败绩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登轼而望之战于长勺

  (A)而势稍不及(B)苛政猛于虎也

  蜘蛛乃盬其脑以首俯地

  (C)今乃掉尾而斗(D)以尾击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②将鼓之

  ③欲穷其林

  ④殚其地之出

  ⑤我将东徙

  ⑥温故而知新

  (A)①④(B)①②(C)②⑤(D)③⑥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夫战,勇气也”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6、①《曹刿论战》中鲁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在之时;本文中的蜘蛛是在蛇之时,乘其不备,致蛇于死地。(请以文章原话回答)(2分)

  ②《曹刿论战》与本文揭示的一个共同道理是(1分)

《黔之驴》教案7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人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鸣”“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黔驴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i”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尸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 熹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

《黔之驴》教案8

  创意说明:

  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资料整合平台】

  大鼠

  [清]蒲松龄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①。

  适②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③,阖其扉,潜窥④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⑤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⑥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⑦百次。众咸⑧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⑨。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⑩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⑾顶毛,口纥⑿首领⒀,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辄被啖食:就被(大鼠)吃掉。辄,就;啖,咬。②适:恰好。③鼠屋:大鼠经常出没为害的房间。④潜窥:偷看。⑤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⑥几:桌几。⑦啻:仅,只。⑧咸:皆,都。⑨无能为者:无所作为的,没有能力的。⑩硕腹:鼓起肚子。硕,大。⑾掬:抓住。⑿纥:咬。⒀首领:头,颈。

  本文描写了一场复杂的猫鼠搏斗。作者先写鼠之凶悍,猫之似怯而实智;再掉转笔锋,写鼠之气竭,猫之劲疾。阅读此文时,一方面要弄懂其寓意,另一方面,可与课文相比较,体会文中塑造的不同形象的特点,及其一波三折的情节。

《黔之驴》教案9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精心挑选出来的。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 质疑----讨论----总结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在赏析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畅谈,从中体会本文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对方。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蔽林间窥之。”“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从驴的角度谈,根据驴“一鸣”“啼之”,最后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从而启发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4、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三)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弱势,学生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完全理想。学生自觉性学习意识淡泊。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将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让学生归纳寓意。从而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会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四)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因此在课文赏析完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让学生纵观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过讨 论,让学生充分把握寓意,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

  1、 导言:一头貌似强大的驴为什么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寓言《黔之驴》,共同体会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

  (二)正课

  1、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生:( 举手)

  师:(叫一名女生朗读)

  师:读的很好,很流利。

  师:哪位男同学再读一读。

  生:(有许多男生举手)

  师:(点名)你来读。

  师:(生读完,师纠正字音)“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师:下面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要听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教师放录音)

  生:(静静地听)

  师:下面给大家时间,出声自由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生:(自己出声自由朗读)

  2、译

  师:读完课文后,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在试译的`基础上,还译不准的句子,小组内可以互相合作互译。

  生:(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词语手册》自己翻译课文)

  师:(巡视)。

  生:(开始小组内互译课文。)

  师:好了,现在谁能翻译课文

  生:(纷纷举手)

  师:你来翻译第一段。

  生:译(略)

  师:翻译很准,谁来翻译第二段。

  生:译第二段(略)

  师:(纠正)“技止此耳”译成“技能或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质疑、讨论

  师: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只动态的老虎),讨论以下问题: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生:(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师: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生:“蔽林间窥之”

  师: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阚”

  师: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生:叫声。

  师: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驴一鸣”。

  师: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好,你来说。

  生: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好,看大屏幕。(出示课件)(flash,驴的后腿踢虎)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

  生:(在思考)

  师:(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体形。

  师:体形?应该说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好,我们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出示课件)(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

  师: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这时候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生::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师:嗯。有两种可能。好,请你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

  师:第一个角度,是从驴的角度谈的,第二个角度,则是从老虎的角度谈的,很好。谁还能说说。

  生: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

  生: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生:那不能这么说,动物不就是被人运来运去吗,那也不能动物给人运走吧。

  师: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出示课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

  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讨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 。

  师:嗯,应谨慎。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师:嗯,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生: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笑),虎不达目的不罢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师: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设计的。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 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一道这样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了很多的原因。这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过驴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更能启发和教育我们要有真才实学。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讨论本文寓意时,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给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朗读的时间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

  四、教研评析

  本节课能按《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符合课改基本要求。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能注重基础,加强了对文言词汇的学习与对文言文内容和寓意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辨正地去认识问题,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发散开来,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许多不同想法,最后归纳出不同的启示,达到了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辨正思维的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另外,前半部分学生活动比较被动,后半部分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学生活动较好。教师语言略显刻板还应加强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

《黔之驴》教案10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板书:

  黔之驴

《黔之驴》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 介绍作家作品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点名学生试读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3、全班齐读

  四、 疏通字词

  1、置疑

  2、字词训练

  五、 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 课文分析

  1、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2、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3、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4、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黔之驴》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认识事物本质,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

  2.启发学生认识努力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3.了解寓言特点,学习赏析寓言的方法。

  4.巩固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文词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5.与相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寓言中的形象,准确把握寓意。

  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领悟。

  教学设想:

  用“读——议——读”的方法掌握课文。

  用“启发——合作——讨论——启发”的方法深入分析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黔之驴》这个故事导入新课

  同学们,《黔之驴》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下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故事(师生一起听录音)。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了解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挂上小黑板明确答案: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有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唐宋八大家了,你们能不能说出他们的姓名呢?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挂上小黑板,亮出唐宋八大家的姓名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这一课。

  二、学生齐声朗读,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三、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另一些学生上去注音后,教师订正、补充。应掌握的生字:

  黔(qián)窥(kuī)慭(yìn)骇(hài)狎(xiá)

  踉(liáng)阚(hǎn)遁(dùn)

  四、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五、小组竞赛翻译课文,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起来补充可以加分,学生一边翻译,教师一边订正、补充。

  1、应该注意并掌握的字的意思

  以为神:把……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断其喉:指驴,代词

  乃去:才

  虎因喜:因此

  因跳踉大阚:于是

  憖憖然:……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然而

  2、译文如下: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黔。运到后没什么用处,便把驴放到了山脚下。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躲藏在树林中间偷偷地观察它。老虎渐渐走出树林,靠近驴,小心谨慎的,不了解驴是什么东西。

  其后的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来来往往地观察驴,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与它搏斗。渐渐老虎靠近它,态度更加随便,摇晃、依偎、冲击、顶撞(驴),驴忍不住怒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而大喜,考虑这件事,心想:“驴的本事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吼,咬断驴的喉咙,吃光驴的肉,才离开。

  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具体描写驴和老虎的句子。

  描写驴的句子:“庞然大物”、“驴一鸣”“驴不胜怒,蹄之。”

  描写虎的句子:“蔽林间窥之,慭慭然,莫相知。”“大骇,远遁……甚恐。”“往来视之。”“又进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进益狎,荡倚冲冒。”“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七、学生根据相对应的句子,分组讨论驴和老虎的形象,讨论后,每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

  1、虎的形象:对它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盲目出击,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几经探索,逐渐摸清了对方底细,识破了驴的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的本质,并最终战胜了对方。

  2、驴的形象:无能无用,盲目自大,得意忘形,最终没有逃脱灭亡的下场。

  八、学生分组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师引导:虎和驴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典型形象,从它们的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讨论后,每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归纳。

  老师点拨:理解寓意可从多角度来分析。如从虎的角度来理解,可以认为寓意为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而对生活中的挫折、困苦,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战胜这些挫折、困苦的方法和谋略。要熟悉对手,吃透对手,并最终战胜对手。如从驴的角度来理解,可以认为寓意为讽刺了生活中那些无才无德,盲目自大,仗“势”欺人,外强中干的无耻之徒,只要言之有理,有读后一得,就都应该得到肯定和赞扬。

  九、学生说出与课文有关的三个成语并解释,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

  2、黔驴之技: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

  3、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

  十、与话题相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如:做任何事都要小心谨慎;要勇于战胜困难;真才干的重要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正确估计对手。

  十一、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二、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寓言的寓意。

  2、《每课一练》第21课。

  3、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教案8》全文共1923字

《黔之驴》教案13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 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当素未谋过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老虎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2、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柳宗元?(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mí]》《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

  师: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 分析新课

  1、导入: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要多读才能领会其内容,尤其是文言文。好,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散读课文,读出感情注意节奏,还要注意手中的笔,也应该动起来。圈画出文中生字读音。)

  师:好下面再来听课文录音一遍。注意自己刚才练读与录音比较。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哪位同学来读?请举手!(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请坐。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读的有不足的地方?

  (纠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师:注意“载”,读四声。

  生:表示年的时候才读三声,表示运输时读四声。

  生:“踉”,左形右声,跳跃的意思。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仔细,那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字、词容易读错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读错破句的?来提醒一下大家,你认为字、词、句在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懀字形很难。我们可以这样来记:狗来了心里很害怕,所以是小心谨慎的样子?nbsp;

  生:黔,要注意右边没有点,这点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贵州。

  师:好,我们已经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词熟悉了一下,那现在应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这篇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一遍。

  师:没有错误,很好,很流畅。

  2、 师:现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遍,讲给同桌听,一会儿请同学讲给大家听。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注释或工具书对文章进行翻译,注意一些重点词。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教师板书重点词:

  船--用船(名当状语) 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 噬--咬 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 狎--亲近而不庄重 计--盘算

  跳踉--跳跃 蹄--踢(名作动) 近--靠近

  止--通“只”、不过意思 技--技艺、本领

  胜:禁不住(不胜:不能承受) 尽: 吃光 (用做动词)

  师:我叫两位同学上来把黑板中重点词的意思写出来。

  师: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师:好,下面我们派两名代表上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生译)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师:很好,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字数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动的,应该说不愧是大文学柳宗元写的。

  3、 再读

  师:我们刚才读的很正确,但现在我们再读,但跟刚才不一样,这次能否通过读把驴的性格特点,老虎的性格特点读出来,至于怎么读,就看你们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会我们同样请一名代表来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听得同学,觉得他读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说你觉得他读的还有什么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强的地方?

  生:我觉得要读出老虎的狠,特别在读吃驴的时候

  师:那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

  师:好,读得更有力了。你觉得哪两个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点。

  生:断、尽

  师:对。这两个动词最能体现。(板书)

  师:刚才讲到老虎害怕驴,那还有没有哪里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憫远遁,往来视之,终不敢搏

  师:这里有个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窥 (板书)

  师:把窥换成看、观察行吗?为什么? (生答)

  生:这里面有2个过程,往来视之,又近其身。

  师:他考虑的很周到。刚才在读“技止此耳”时,大家读的狠好,我们来稍微揣测一下,当时老虎心理师怎样的?

  生:高兴、得意、窃喜……

  师:原来害怕,现在知道他没有什么技能,就“恍然大悟”。原来以为是庞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鸣、一蹄,用完就没有技能了。这就是所谓的黔驴之技,所以现在我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仅有一点点本事,如果一点本事都没有了就是黔驴技穷。(板书成语)

  师:综合板书来看,驴落虎口,凶狠聪明的老虎、外强中干的驴,我们结合注意点,把特点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课文)

  师:你觉得驴能避免悲惨的`结局吗?

  生:不能,他没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聪明,知道试探驴。

  生:知己知彼。

  师:很好,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故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评讽刺一些行为。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自主发言)

  师: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么办?

  生:再学点本领

  生:逃跑

  师:小结。主要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社会,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话。

  三、 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之后,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咱们来为驴翻案。让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老虎。题目可以使《黔驴新编》《川之驴》

  四、 作业

  1、 收集跟动物有关的成语或寓言,为单元活动做准备。

  2、 做文言重要字词的积累,不懂得地方标出,下节课一起来释疑。

  板书:

  恐 窥 骇 --庞然大物

  鸣、蹄 ︱ --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

  喜 断 尽

  教学反思:

  通过引、读、演、思、品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1、 引 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旧知识。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介绍

  2、读 自读、点读、评论、修正

  多种方式的读,同桌翻译 ,同学纠正

  3、演 根据文意现场表演

  师生共同概括老虎驴的特点

  4、思 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心理变化

  启示

  5、品 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动作

  小结:以作者为线索,连接课堂内外新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小组讨论弄懂意思。再由老师点评强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题意识,让学生既在合作中学习了,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演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文意,也快乐得学习了。拓展延伸里让同学们自己编故事发挥创造力。总之,尽量做到让古文不古,让课堂快乐。

《黔之驴》教案1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宗元的《黔之驴》,我将按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

  1、本课的位置

  《黔之驴》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是一则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柳宗元《三戒》之一。文章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警示人们不要被藐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2、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显的文言文,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目标:

  ①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②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①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①从“驴”的角度理解寓意:使学生们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②从“老虎”的角度理解寓意: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努力增长才干。

  (四)重难点:

  ①理解黔驴技穷,然大物等成语的含义。②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确立依据:本课对老虎的动作、心理、神态描写非常细腻,值得称道,同时这也是学生写作时刻画人物常用的方法。此外本课出现了一些成语,这往往是考试的要点,因此我将上述两点作为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看动画,听朗诵——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准读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齐读、散读、自由读、个别读等多方种式生的朗读,引导学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以达到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后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从而将文章的重难点问题解决。

  3、读写结合法:本课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大胆想像,为驴翻身”,在理解全文后,同学们已敬佩于老虎的精明,痛恨于驴的愚蠢,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为驴雪耻。这样的设计将阅读与写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三、说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节课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语言凝练之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法。

  钱志亮教授说,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大量的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预期将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共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步、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本课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走进课堂。“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常遇到很多成语,有不少的成语出自于我国古代的寓言,你能举个例子吗?(亡羊补牢、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黔驴技穷”,它就出自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黔之驴》。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吧。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作品并解题。

  首先介绍作家作品,使同学们对作者柳宗元的生平有所了解,并了解文章体裁——寓言,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三戒”之一,引以为戒之意。

  2、初读课文

  在初读的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读书的方法指导,如:自然段序号的标注、生字词的圈点、课下拼音要在正文中书写等等,读完之后设计了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可帮助同学们扫除汉字障碍。

  3、看动画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个与课文相配套的小动画,其中还插入了课文的范读,以达到了正音的目的。形象的动画,生动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大致了解。为下一步的“再读课文,再现故事情节”做了准备。

  第三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可出示幻灯片提出要求:①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②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③向全班同学求助,解决小组未解决的问题。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才华展示,友情提醒。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有三:一检查学生关键字词掌握情况,二给同学们搭建一个才华展示的平台,三教给同学们一个积累文言词语重要方法——分类整理法。

  3、复述课文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步、研读课文

  通过课文的研读力求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通过揣摩老虎和驴的心理、观察二者的动作,认识老虎和驴的特点,以理解文章的寓意。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实现目标。

  1、老虎对驴的态度有何变化?

  2、你能找出描写老虎心理和动作的词语或句子吗?

  3、课文中描写驴的本领的句子有哪些?

  4、通过课文的阅读,你得什么启示?

  从而总结出老虎的特点:这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在反复观察,反复试探后,摸清底细了驴的底细,从而大胆果断的进攻,致敌于死命。而驴仅会“一鸣,一蹄”,两相对比,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5、读出启示:

  通常人们总是从老虎的角度总结道理,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从驴和老虎两个方面来总结,以告诉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

  6、读出寓意:

  这则寓言是柳宗元的“三戒”之一,当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又是什么呢?为此安排了走近作者一环节。时代背景的介绍会帮助同学们理解本文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对于他们无须害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五步,大胆想像,为驴翻身

  学生在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已敬佩于老虎的精明,痛恨于驴的愚蠢,老师适时引入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力求做到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七年级学生思维正活跃,对于此类想像文章很感兴趣,只要老师引导的好,学生会妙笔生花,绽放许多奇思妙想。

  第六步,结束语

  授课内容结束了,但同学们来讲,如何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起到引导作用,期于此目的,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段话,今天我也把这段句作为我说课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当今的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如果我们没有真才实学,仅凭金玉其表,那么将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学好本领,那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最后祝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一路走好!

  第七步:板书:

  惧驴——识驴——吃驴

  附:

  作业:将《黔驴新编》整理之后写在日记本上。

《黔之驴》教案15

  创意说明: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神()以君之力()

  以为且噬己也()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然往来视之()船载以入()稍出近之()

  驴不胜怒,蹄之()技止此耳()尽其肉,乃去()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黔之驴》教案】相关文章:

黔之驴教案01-21

黔之驴教案02-07

黔之驴教案八篇12-23

黔之驴教案15篇08-28

黔之驴教案(精选20篇)04-16

黔之驴教案合集10篇01-25

黔之驴教案汇编八篇01-18

有关黔之驴教案四篇01-19

黔之驴教案汇编9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