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27 16:04:29 教案 投诉 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例1。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观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奇数和偶数。那么自然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质数与合数”(板书课题)

  2、说出自己的学号、爸爸、妈妈、爷爷或奶奶的年龄,老师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激发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说出1~20各数的因数。(课件出示,开火车的形式)

  2、观察思考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一样多吗?(生:不一样)

  3.师:你能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吗?(学生讨论,分类)

  4、学生报结果(学生完成表格)

  5、观察比较,发现特点,归纳概念。

  (1)师:观察2.,3,5,7,11,13,17,19这几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师:观察4,6,8,9,10,12,14,15,16,18,20这几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最小的质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最小的合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合数?

  7、展示老师和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

  8、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自学例1:

  1、指名汇报预习的结果。

  2、质疑。

  3、找质数的方法是:筛选法。

  4、修改自己圈的质数。

  5、出示质数歌。

  四、智慧大闯关:

  1、判断下面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

  (1)全年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是30天,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

  (2)五(1)班上学期有52人,这学期又转来1名学生,现在共53人。

  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3.猜数。

  4.猜一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1)是奇数,但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比最小的质数大1。

  (3)比最小的合数大2。

  (4)10以内最大的奇数。

  (5)是奇数,但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7)和第6个数相同。

  (8)10以内最大的质数。

  (9)10以内最大的偶数。

  (10)和第一个数相同。

  (11)是最小的偶数。

  5、数学游戏。

  五.数学文化:

  结合数学文化进行思想教育。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机的体积约是120( )。

  (4)一辆冷藏汽车冷冻箱的体积约是9( )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看板书说一下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将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讲解故事的大概意思。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来说明吗?

  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

  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激动地:放大的石子。

  师:为什么要放大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2、讲授新课。

  (1)建立“体积”概念。

  出示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实物演示:火柴盒、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

  师:出示书中插图,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生比较。

  (2)教学“体积单位”。

  1、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能比较出大小吗?(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长方体)

  生:不好比较。

  教师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充分感知,需要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2、解释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并结合周围的物体来感受它们的实际大小,初步建立这三个体积单位的表象。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师:通过自学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太抽象了,怎样记住它的大小呢?

  生:1立方厘米就像1枚股子那么大。

  生:1立方厘米就像刚才做实验的小石子那么大。

  生:1立方厘米就像手指尖那么大。

  师:我的头脑中已经有深刻印象了,谢谢你们。1立方分米有多大呢?

  学生介绍并举例。1立方米有多大?

  师用三根木头米尺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1立方米的体积有多大。并让前两排学生钻进来,正好容纳十四个人,

  接下来,老师可任意指定一些物体,让学生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进一步巩固对体积单位的大小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喜欢的物体体积大约是多少。

  生1:一沓作业本的体积大约是2立方分米。

  生2:我家洗衣机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40页的做一做。

  第一题,帮助学生理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

  第二题,用教具小方块来演示。用同样数目的小方块组成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说出体积是多少。重点指出这些立体图形里面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就是多少。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表面积是6( ),体积是1( )。

  (2)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6( )。

  (3)一台电视机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简单的统计(一)”

  2.“约数和倍数”部分的调整。

  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短除法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短除法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短除法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部分的调整。

  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4.“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的调整。

  (1)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移至上一单元),并对有关例题和练习题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2)删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5.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高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逐步转向培养学生初步的课题研究能力。本册教材中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这个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初步体会到用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例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家长比学生更喜欢新闻节目,等等。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通过调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从统计的结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第三,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数字与编码

  这个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邮政编码的有关信息。其次,共同交流了解到的邮政编码及生活中其他数字编码的知识。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号的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探讨一种全新的编码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简单的课题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

  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可爱,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极少数学生反应较慢,思维迟钝,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个班是从三年级带起的,上学期期末被抽到区里调研,虽然取得全镇第一,但几个后进生还需努力抓一把,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四、全册教学进度及活动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简单的统计(一)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机动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17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2课时

  2.能被2、3、5整除的数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五、减负提质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5、加强对学生能力、良好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7、重视实际测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9、改进练习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

  10、注重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注意提优补差。

  六、教学检测及评价

  每单元检测一次,期中期末各检测一次。

  平时课堂表现,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采用评星办法进行评比。

  七、学生辅导

  一帮一结对子单独辅导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2~1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旧知

  1.情境引入。

  请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李叔叔求职记”。

  2.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算一算,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3.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数来反映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提问: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2.揭示:这里的“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并请学生猜猜是哪个“zhong”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3.小练习:找出下面两组数据的众数。

  4.请学生试着说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板书。

  三、解决问题

  (一)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6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4.小结: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充分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二)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1.根据提供的工资表,帮助李叔叔做决策。

  2.根据射击队员的成绩,帮助射击队选择合适的参赛队员。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3.生活中的数学。

  四、全课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

  1、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因数和倍数关系?我们能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注意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小学资源网投稿电话:0

  QQ:-----

  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5.让学生结合18、36、30的因数个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

  1、乘

  2、乘

  3、乘

  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让学生明确3和5的倍数有无限个,所以我们用“......”来表示。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同学们考虑,5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没有最大倍数?3呢?2呢?(总结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小学资源网投稿电话:0

  QQ:-----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资源网投稿电话:0 QQ:-----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旧迎新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谁来说一说你心中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是不是任意的6个长方形就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的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它。(板书课题)齐读一遍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活动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1、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页,观察后找出在主题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楼房的形状是长方体,地砖的形状是长方体,魔方的形状是正方体)在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如:药盒、烟盒、冰箱、微波炉

  2、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面:长方体中每一个长方形叫做长方体的面(分别指出六个面)

  棱: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分别指出12条棱)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分别指出8个顶点)

  长方体是由面、棱、顶点三部分组成的,你能依照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找出正方体的顶点、棱、面吗?

  活动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师: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

  1、学生研究,教师指导研究。完成14页长方体的特点表格中的各项内容。

  2、学生交流展示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

  面: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把药盒的相对面剪下来,重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测量出长和宽然后计算的。)

  棱: 12条 可分为3组 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测量)

  顶点:8个

  3、对比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点,完成14页表格中正方体特点部分。

  活动三: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

  1、师: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的框架,去掉长方体的一条棱,你还能想像出长方体的形状吗?

  预设:

  生:能!

  师:再去一条棱呢?

  生:也能!

  师:如果让你再去掉一些棱,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可以想像出原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生:留下连接在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师追问:为什么?

  生:从一个顶点引出的这三条棱决定着长方体的大小。

  师:那你就给这三条棱起个名字吧!

  生:长、宽、高。

  出示透视图,标明长、宽、高。

  2、揭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正方体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长。

  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如果我们画一个圈,将圈中所有的图形称为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如何表示。

  活动四:自己动手围一个长方体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长方形的纸片,请大家动脑动手找出6个长方形纸片围成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

  三、练习

  不知不觉我们的课上到这就快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们通过练习来检测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1、你能想像出与其相对应的长方体吗?(课件)

  ①长方体后面的面积是( )

  ②长方体( )面的面积分别是24

  ③长方体左右两个侧面的面积之和是( )

  ④长方体棱长之和是( )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研究图形的方法?

  (观察、画图、测量、等多种方式)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的活动较多,这都占去了很多时间,练习就要设计得“精”而“巧”了。我练习只设计了一道,但这一道包涵了这节课全部重点难点,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和交流。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为今后的学习能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五(2)班共计学生57人。大部分学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平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却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

  三、教材内容及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掷一掷,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包含三个例题,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总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

  3、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整数)表示位置。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5、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6、初步体会知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写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1、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总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基本情况分析:

  这个班有41名学生,包括20名男生和21名女生。从平时的学习和最后一期期末考试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掌握的很好,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可以专心听讲,课后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有的同学做作业很粗心,做完作业不喜欢检查,尤其是计算很粗心;当然,也有学生有抄作业的现象;有些学生实践能力差,比如画画。

  二、本卷教材分析:

  西部师范版下期修订的六年级数学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百分比、圆柱与圆锥、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统计、总评。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比,做了如下调整。

  1、将“百分比”移至本书。

  九年义务教育原教材中“百分比”的内容安排在第十一卷。这次修改后,由于内容的调整,课时也相应改变,所以把“百分比”移到第12卷,无论是从课时还是从内容的衔接上,都是非常合适的。

  2、“整理复习”的调整。

  本单元的主要变化是对以前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对相关习题进行相应的修改,如增加“计数与贴现”的相关内容和习题,将相关习题改编成分数加减法、分数与小数混合运算等。

  3、增加“综合应用”。

  (1)有奖购书中的数学问题。

  (2)设计“六一”庆典节目

  三、本教材的教学要求:

  1、让学生理解百分比的含义,熟练计算百分比,解决一些关于百分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比例的含义和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可以用比例的含义来判断两个比例是否成比例,并将比例分组。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理解正、负比例的含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正、负比例。

  3、让学生认识气缸,知道气缸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气缸的特点。了解圆柱体的侧向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正确使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的侧向面积和表面积。使学生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正确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体积。让学生认识圆锥体,掌握其特性,学会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4、让学生理解扇形果汁图的含义和用途,阅读扇形统计图,掌握其特点,学习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5、系统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含义及其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读写数字。能够熟练改写数字。能够熟练比较数字的大小。掌握整除、除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成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四则运算的含义和规律,以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通整数、小数、小数四种运算。

  6、加深对字母表示数字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用字母表示数字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把握比例和比例的含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对,解比。进一步理解正负比例的含义,正确判断正负比例的大小。

  7、通过回顾和整理已经学到的33,354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使用这些数量关系

  8、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推进率规律,提高学生使用这些计量单位的熟练程度。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直线)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它可以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所学三维图形的.名称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四、具体措施:

  1、走进新课程,赢得新课程。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研究,在课堂中求质量。

  2、教与学,多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3、联系家长,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反馈。

  4、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应该因材施教。

  5、采取“一对一”的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互相评价,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6、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注重学习和理解教学。

  7、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8、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11、认真落实作业指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记录。并及时提醒有问题的同学,限期改正,逐步改善。

  12、积极的考试作风,严肃的考试纪律,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树正气,树标兵,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

  五、课表:

  13课时百分比

  圆柱形和圆锥形10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9课时

  统计4课时

  总是复习25个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比较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图片)这些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中建筑物的轮廓)

  师: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状,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的研究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贴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并贴出画有长方体平面图的卡纸)

  (过渡语)师:我知道同学们也带来了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给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摸,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接下来跟着老师来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没错像这样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部分就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师:那除了面,我们还能摸到长方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吗?

  (预设1)生:我还摸到了长方体的棱。

  师:那请问长方体的棱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指出长方体的棱)

  (预设2)生回答不出来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接着让生在自己的长方体物品里找出长方体的棱指出来给同桌看看。

  3、指导学生观察顶点。

  师:同学们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板书: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4、师小结: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巩固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具体位置。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过渡语)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生朗读活动要求。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和面的数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互相平行)及相交的棱、相对(没有公共边的面)及相邻的面(有一条公共边的面)。

  (2)若学生(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出示课件,并让生把长方体的定义齐读一遍)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过渡语)师:为了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大伙动动手来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如果我只给你细木条和橡皮泥,该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

  请个别生读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2-3分钟,请生回答。

  (预设)生:我要用细木条来当长方体的棱,橡皮泥用来黏住细木条,同时橡皮泥充当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师:我也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注意:请每组拿出一本书垫在下面再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

  (2)师:仔细观察长方体框架,你发现长方体用了几根细木条?

  生:12根细木条

  师:这些细木条其实就是长方体的12条棱,如果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生1:分为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预设)生2:我想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一长,一宽,一高。

  2、认识长、宽、高。

  (1)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渡语)师:你们刚才都说到了长、宽、高,请问同学们谁愿意带上你们的作品上台给大家指一指长、宽、高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2)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生:我还知道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练习巩固

  1、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2、想一想,做一做

  书本第21面练习五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长方体。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

  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长方形或正方形

  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

  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

  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相对的4条棱

  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

  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

  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三)、动手操作题

  1、照书上后面附页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

  2、讨论长方体于正方体的联系于区别。

  3、讨论长方体于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做一做

  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1)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宽、高。

  (2)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意义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写有百分数的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交流:你认为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4、百分数的读写。

  22/100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习: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百分数的读写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及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指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策略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方,再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时什么?(旋转)

  请同学们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学生用手势演示)

  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集体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和逆时针旋转90度。

  请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的旋转方向。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咱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

  生:风扇、陀螺、钟表、车轮、风车……

  课件出示几种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种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

  2、学习例3.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出示钟表实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师怎样旋转的。(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师演示指针由“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师演示指针由“3”到“6”。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2)明确旋转要素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

  板书:点方向度数

  师:要想清楚说明旋转现象,明确以上几个要素最为重要。

  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是由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2、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3、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四、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纸。

  (2)请学生看清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2、总结画法。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周围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23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3-0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10-1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