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3-02-19 19:21:30 教案 投诉 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15篇)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课时安排:本节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六个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

  (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誓死保卫常见大堤的感人事迹。

  (4)常见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9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

  (2)观察课本第60页“侵入我国的汉朝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思考从那里来的是冷干的?

  (3)从图中观察,汉朝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了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造成范围广大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重点】

  土地资源的分类,利用保护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分布挂图

  投影片:

  (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

  (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图片(复合片);

  (3)需要回答的问题;

  (4)土地资源破坏1———一组数字及文字资料;

  (5)土地资源破坏2————漫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讲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今天我们研究一种可再生资源。人们都说,万物土中生,所以我们就先学习土地资源。土地有什么用?(学生回答)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承转)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呢?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学生分组活动)

  (板书)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学生作品展示 投影片1)显示学生设计的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学生讲解。

  (教师讲解,投影片2)根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公交占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资源吗?(是土地资源,虽然目前难以使用,但随着人类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将来可以利用)那么世界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书)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分布大势

  (投影片3)读挂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教材P56"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Article/Index。html>总结)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过渡)通过刚才学习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人类利用,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应用,造成许多问题。

  (板书)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思考)读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资源的破坏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万~7万km2成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水蚀,每年流水冲走肥沃的土壤250亿吨,沙漠吞没的土地约600万公顷;

  中国耕地退化7。7万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1%,其中水土流失占34。26%,盐碱化占8%,沙化耕地占1。93%,耕地退化导致低产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条件,甚至成为"生态难民"。

  (投影片5,土地资源的破坏2)读漫画"新增人口住房要占一部分耕地"、"大难临头",漫画说明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结合前面的文字资料,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请你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以提醒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现状有足够的重视或给人们发出警告,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设计思想】

  对于本章第一节来说,土地资源部分教学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录像、VCD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组进行活动,自己设计某一块土地的利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作品的展示,给与学生成就感。教师总结时将各组提到的利用类型归纳后用投影打出来,同时辅以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对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对于土地资源分布大势,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教师有意识的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的含义中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师的归纳,使同学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总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建立师生互动体系,教师引导思维方向,归纳整理思维的线索和知识的结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发现展示,提高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思维品质。

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

  2、过渡: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感受祖国河川的壮美吧!

  二、讲授新课

  板书:地形和地势

  (一)地形类型特点

  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共有多少种?

  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2、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活动: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3、明确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区别。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练习巩固:连线题

  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序号,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

  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

  A平原、D高原、E盆地,它们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

  4、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对应的地形区,每种至少两个。

  由此可见,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多个相应的地形区。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认识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

  (1)既然我国的地形类型复杂多样,那我们就分类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看五种地形类型图,感受:从哪种地形开始呢?

  引导:再类比一下,决定我们人类形态、能直立行走的关键是什么?(骨架)。那么构成地形的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察23页图2、2来感受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

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一)在图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有3个小标题:“美国的领土”、“高度发达的经济”、“人口与城市”。分别介绍美国领上的组成情况及地理位置,美国工业、农业及经济情况和美国人口概况与城市分布。“美国的领土”以图3-31介绍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边所临海洋和邻国、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美国的基本概况。其内容是学习美国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的基础。

  “高度发达的经济”主要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介绍美国的经济,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工农业情况和生态、环保问题与对策,并引以为戒。

  “人口与城市”介绍美国人口与分布、种族问题和各主要工业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职能无疑是本小节的重点。

  上述三个标题内容由总论到具体方面,形成直线串珠式的逻辑关系,再辅以补充资料,使学生对美国既有整体上的认识,也有具体问题上的了解,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连同补充材料,本节教材提供了3幅地图、7幅景观图。“美国地形”图为我们提供了美国所临大洋和邻国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了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的水平;“美国政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表述了美国的50个州和城市与人口的分布情况。3幅地图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同时,又综合说明美“国经济发达方面的原因。景观图则分别介绍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题、。

  3篇阅读材料分别表述:用“国旗”反映美国领土的扩张、用“工业分布”资料体现该国的工业发展趋势。通过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旅游胜地的情况介绍,反映美国的环境保护与优美风景。

  本节教材的活动题设计得较为完美,既有读图思考,也有建议、讨论,如美国NBA篮球球队的地域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提纲(板书)

  一、美国的领土

  1.本土48州、哥伦比亚特区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对外贸易: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2.农业大国

  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3.工业大国

  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

  4.环境保护问题

  黑色风暴

  三、人口与城市

  1.人口概况与种族问题

  2.主要城市

  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出示图1—31“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方案②:本世纪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是发生在哪个国家的事件?

  一、美国的领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师强调:美国领土有醒目的两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图册上的美国国旗,设问:“谁知道美国国旗图案含意?”

  2.解释美国国旗图案:13道红白相间条纹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个州,蓝色星区的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

  3.阅读图3-36,学生数一数:在这副图上,显示了美国的多少个州,小结说明:除首都华盛顿所在哥伦比亚特区外,只有48个州位于美国本土,还有另外两颗星代表的2个州在哪里呢?

  4、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强调,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国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结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州构成。

  (过渡)了解了美国的领土组成,那么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6、学生讨论完成P84活动2、3题,教师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分析

  7、设问:美国国旗如何从最初的13道条纹变成50颗星星,即如何由13个州扩张成为50个州的'呢?结合地图册有关地图讲解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并小结: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实际上是殖民侵略的过程

  (过渡)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的资本主义强国,其经济发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 经济概况部分

  学生阅读P86-86文字,思考: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贸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进口工业产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费量极大和浪费严重以及工业生产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国工业落后、能源缺乏所导致的。如:美国的燃料动力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都蕴藏丰富,美国国内年产煤8~9亿吨,原油4亿吨,天然气5~6千亿立方米,还生产近3万亿度电力,能源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国家,能源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

  (过渡)了解了美国经济的概况,接下来我们具体的学习美国农业、工业发展的特色。

  2、农业大国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和活动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据此,你能够归纳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吗?

  ( 2)归纳学生观点,指出: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结合教材讲述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的含义)

  (3)引导学生阅读图3-33,熟悉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并设问: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过渡)正是因为美国的这种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师生共同完成活动P861、2、3题

  引导学生评价美国地理位置和地形,重点关注下列地理事项:a.本上在北温带,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带,夏威夷州跨热带;b.多面临海,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C.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大且水热配合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与农业灌溉等。

  (过渡)虽然美国农业发达,但不可避免的,美国农业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7)学生齐读P86第一段文字,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问题

  第 二 课 时

  3、 工业大国

  (1)学生阅读P86文字,思考:美国发达的工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美国发展工业有哪些优势?

  (2)教师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3)结合教材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过渡)美国工业发达,主要的工业区集中在哪里呢?

  (4)学生自行阅读资料“美国的工业分布”,了解美国的工业分布区及各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教师结合挂图讲解并分析各工业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尤其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从发展历史、资源、交通、农业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传统工业的集中分布地,出现了地价昂贵、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美国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优势条件: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少。美国工业逐渐向南部、西部地区迁移;介绍南部、西部地区新兴工业兴起的条件:环境、技术、大学和科研机构等。

  三、 人口与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6图,了解美国居民的组成特点:由不同历史时期迁人的移民及后裔组成,以欧洲白人移民为主,

  2、结合教材讲述美国各色人种在美国的地位,突出美国人种的不平等性

  项目 东北地区 南部地区 西部地区

  面积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3、 展示如下资料,得出结论:美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分析其原因(从地形、经济、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图3-36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学生熟悉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注意其城市特点,而后以导游员的身份上台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

  3.评出最佳导游

  4、完成P88活动题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本节图表指导:

  l.图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国领土的组成;②美国领土濒临的海洋和邻国;③美国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国地形与农业的关系;⑤美国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2.图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②美国农业区的空间分布;③美国农业开发与环境关系。

  3、图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的分布;②美国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国领土扩张过程;④美国工业的迁移。

  4.景观图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练习,对相应的具体问题作直观的阐述。

  课后活动:

  ①结合美国“ 911”恐怖袭击事件,收集资料后讨论:超高层建筑物的利与弊。提示:利——节约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办公,联系方便等等。

  弊——突发事件和灾难时逃生困难,垃圾清运困难,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导困难等等。

  ②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③结合美国“黑风暴”环境问题,收集资料,探讨我国沙尘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写成小论文。

  ④画图比赛。结合历史资料,自行画一张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用图例或颜色区别不同时期的领土扩张情况。展览并评出最优秀地图。

  ⑤课外收集资料,探讨美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长、计算从1960年到1987年人口从30亿增加到50亿,假如锐地不减少,保持15.8×106km2,则人均耕地减少了多少?实际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减少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初中地理教案6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 天圆地方

  2. 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航行

  4. 地球卫星照片

  5. 地球是圆的

  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 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4.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与气候

  2.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在中国的位置”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

  2.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学生读地图册P34—35地形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 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性。

  班级交流展示。

  [CAI]显示: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

  2.地理位置优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地形区并根据课本P88图8.19及图8.20概要描述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地形特点。

  ②说出长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及其对长江水运的影响。

  ③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完成课本P88活动1,2)

  2.显示“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

  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

  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特点。

  3.自然条件

  (1)地形:上游以高原、盆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为主

  (2)河流:河湖众多,发达的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丰富、航运发达,上游水能丰富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CAI]显示“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的分布”图:

  ①长江沿岸有哪些自然资源?

  ②长江上下游地区的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

  [CAI]显示:

  4.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耕地面积广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CAI]显示:

  1.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1)“H”型的经济格局

  [学生活动]读课本P77图8.22“‘H’形的经济格局”:

  ①沿海地带与西北内陆地区的各自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②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试说出沿江地带纽带作用的意义。

  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使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纽带,还具有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CAI]显示:

  2.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及主要工业区”图,并参考课本P78第一段课文:

  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部门是哪一个?

  ②长江沿岸江地带辐射的基础和条件、动力是什么?

  2.显示“长江略图”(学生参看课本P78图8.23),在图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的名称;并用彩色笔描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河流由学生用绘图笔在屏幕上画出)

  3.分析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选择题

  (1)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2)沿江地带四大港口城最西部的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3)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D.武汉

  (4)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

  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

  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沿线大力发展无烟行业————旅游业。

  B.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C.长江沿线都可以发展内河航运业。

  D.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落差大发展水电业。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 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 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 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 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 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

  (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

  (3)日气温曲线图;

  (4)三带气温曲线图;

  (5)等温线的画法;

  (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初中地理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能准确分析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的条件。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读图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初步形成保护聚落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难点】

  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展示:乡村与城市景观。人类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应出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这些景观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聚落的形态》。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聚落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城市与乡村景观图,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问题】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呢?

  【师生归纳】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分为城市与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问题】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分布情况,人口分布情况,生产活动类型)

  (2)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教师归纳】

  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集镇,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高,但是经济实用,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主要从事农业活动。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3.城市聚落存在的问题

  【过渡】生活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存在很多的好处,如娱乐活动丰富、信息流通快、教育条件好,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问题】城市存在哪些问题呢?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生活体会,思考。

  【师生总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犯罪率高等。

  4.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教师活动】PPT展示乡村演变成一般城市示意图

  【问题】简要分析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分析)

  【师生总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逐渐发展成城市。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书本上整理出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查阅资料,搜集南北方聚落的建筑风格差异,并尝试去分析原因?

  四、板书设计

  图书

初中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

  2.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多媒体展示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

  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

  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

  (学生活动)4—6人小组做五种基本地形的模型,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好?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高原,也有平原、盆地,还有广泛的丘陵。通常我们把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称为山区。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讨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山区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67图3.14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地形的类型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地形类型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初中地理教案1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 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 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 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 造船、汽车、机 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 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 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 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 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 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1)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初中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15

  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3-15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02-09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03-15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02-13

初中地理教案15篇03-16

初中地理教案 15篇03-09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15篇)02-28

初中地理教案(15篇)11-07

初中地理教案设计08-25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