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16 19:23:29 教案 投诉 投稿

初中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初中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xx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xx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

  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问:大家刚才都已经自己列出了方程,那个同学能够说一下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列方程应该分为那几步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分组布置

  数学教案-你今年几岁了搜集整理

初中数学教案2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 中, 于 , ,则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 (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图4 图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 小试牛刀: 登高望远

初中数学教案3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初中数学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初中数学教案5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初中数学教案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画两个角的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

  2.掌握用量角器画两个角的和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画法.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的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画角的和、差、倍、分,三角板和量角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利用三角板画特殊角的方法,说明几何知识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几何学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到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多样性,领会几何图形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以学生操作为主.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动手参与,认真思考领会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及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二)难点

  准确使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的几分之一.

  (三)疑点

  量角器的正确使用.

  (四)解决办法

  通过正确指导,规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画法要领,并以练习加以巩固,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教师设,学生动手及思考创设出情境,引出课题.

  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教师把握几何语言美的方法,放手由学生自己解决有关角的画法.

  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角及角的和、差、倍、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对画图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掌握.

  图1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

  师:现有工具量角器和三角板,谁到黑板上画一个角等于呢?请同学们观察他的操作,老师要找同学说明他的画法.

  【教法说明】有上节课的基础,学生会先用量角器测量的度数,再画一个度数等于这个度数的角,学生也会叙述其画法.

  提出问题:若老师想画的余角、补角呢?

  学生会想到画、减去的度数后的角,即为的余角、补角.

  师: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这时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立刻回答还有困难.教师抓住时机点明课题: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就研究角的画法,学习用三角板、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以及一些特殊角.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会解决的.另外,角的画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板书课题……)

  [板书]1.7角的画法

  探究新知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找学生再次叙述方法:用量角器量出已知角的度数,再画一个等于这个度数的角.

  操作:略.

  注意:量角器使用三要素:对中、重合、读数.

  2.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练习本和一副三角板,再找同学说出一副三角板中各角度数.

  学生活动: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直角、角、角、角.

  提出问题:你能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的角吗?

  学生活动:讨论画、的角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同桌可相互交换检查,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教法说明】有前一节角的和、差的理解和、 、角的画法,学生对画、的角不会有困难.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对于画法学生不会叙述得太严密,教师要把关,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严密性.

  教师根据前面学生所画图形,引导学生写出画法.(以角的画法为例,与例题相符.)

  图1

  画法如图l,①利用三角板,画

  ②在的外部,再画就是要画的的角.

  反馈练习:用三角板画、的角.

  【教法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以上三个角的画图.教师不给任何提示,只要求写出画角的方法,注意观察画法,是否写出了“在角的内部画的角”.区别例题中两角和的画法.

  提出问题:由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多少度的角?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画出的角.

  这些角都是的倍数,用三角板也只限画这样的角.由此得出:由量角器画任意角的和、差、倍、分角.

  3.画任意两个角的和差及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

  问题:如图1,已知、(),如何画出与的和?与的'差?

  图1

  学生活动:讨论画,的方法,并在练习本上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图.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老师归纳以下方法:

  (1)用量角器量出、的度数,计算出它们度数的和、差,再用量角器画出等于它们度数和、差的角.

  (2)用量角器把移到上,如果本方法.

  图1

  教师示范,写出两种画法:

  画法一:(1)用量角器量得,.

  (2)画,就是要画的角如图1.

  图2

  画法二:(1)用量角器画.

  (2)以点为顶点,射为一边,在的外部画.

  就是要画的角如图2.

  学生活动:叙述用两种方法画的画法.出示例1由学生完成,要求用两种方法,找同学板演.

  例1?已知,画出它们的余角.

  画法一:(1)量得.

  图1图2

  (2)画,就是所要画的角,见图1.

  画法二:利用三角板,以的顶点为顶点,一边为边,画直角,使的另一边在直角的内部,如图2,就是所要画的角.

  【教法说明】第二种画法学生可能叙述或书写不太完整,教师要注意其严密性.

  反馈练习

  1.已知,画出它的补角.

  2.已知,画它们的角平分线.

  3.画的角,并把它分成三等份.

  【教法说明】本练习只要求图形正确即可,不要求写出画法.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脉络: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46页习题1.5A组第2、3题.

初中数学教案7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为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相关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四边形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其中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2对、

  (2)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线所截、也就是说,在辨别这些角之前,要弄清哪一条直线是截线,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

  (3)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旁找内错角、要结合图形,熟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特点,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4)在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应当沿着角的边将图形补全,或者把多余的线暂时略去,找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进而确定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建议

  1、上节课讨论了两条直线相交以后所形成的四个角,这一节课是进一步讨论三条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八个角,所以在教课过程,要运用基本图形结构将所学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向学生展示、

  2、在讲三线八角概念时,一定要细致地分析、顾名思义,把握住两个关键的环节,“三条线与一条线”,尽量给出变式的图形,让学生分辨清楚、

  3、这节课虽然不涉及两条直线平行后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问题,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平行线的图形让学生见到,对下一步的学习很有好处,例如,平行四形中的.内错角,学生开始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这一课时中,出现这个基本图形,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讨论评价、变式练习、回授、

  2、学生学法:主动思考,相互研讨,自我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生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二)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疑点

  正确理解新概念、

  (四)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一组练习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新课、

  2、通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设问引导,练习巩固讲授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线八角”,并能在图形中进行辨识、

  (二)整体感知

  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指导阅读、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与∠3,∠2与∠4是什么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如图,∠1与∠2,∠l与∠4是什么角?它们有什么关系?

  3、如图,三条直线 AB 、CD 、EF 交于一点 O ,则图中有几对对顶角,有几对邻补角?

  4、如图,三条直线 AB 、CD 、EF 两两相交,则图中有几对对项角,有几对邻补角?

  5、三条直线相交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其他相交的情形吗?

  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复合投影片1,在(1、2题的)图上添加一条直线 CD ,使 CD 与EF相交于某一点(如图),直线 AB 、CD 都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 AB 、CD 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这样图中就构成八个角,在这八个角中,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前面已经学过,今天,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板书】 2.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法说明】通过复合投影片演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产生过程,并从演示过程中看到,这些角也是与相交线有关系的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相交线的又一种情况、认识事物间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

  尝试指导,学习新知

  1、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7页例题前的内容、

  2、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1)同位角:∠4和∠8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

  (2)内错角:∠3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内错角吗?

  (3)同旁内角:∠4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分内角吗?

  (4)同位角和同分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这三类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对上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学生间互相评议、

  4、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所发表的意见进行评判,归纳总结、

  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因此在“三线八角”的图形中的主线是截线,抓住了截线,再利用图形结构特征( F 、Z 、U )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增加讨论的深度,教师最后评价可以统一学生的观点,学生在议议评评的过程中明理、增智,培养了能力、

  投影显示(投影片2)

  例题?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l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2)如果∠1=∠4,那么∠1和∠2相等吗?∠1和∠3互补吗?为什么?

  [教法说明]例题较简单,让学生口答,回答“为什么”只要求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把主要根据说出来,讲明道理即可,不必太规范,等学习证明时再严格训练、

  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题是对简单变式图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题指明第三条直线是 c ,即 a b c 所截,如 c a 被占所截,则结果截然不同,因此遇到题目先分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栽,这是解题的关键和前提、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本组练习是由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找出构成它们的“三线”,或是由“三线八角”图形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者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边;三看角的方位、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让学生知道:无论图形的位置怎样变动,图形多么复杂,都要以截线为主线(不变),去解决万变的图形,另外遇到较复杂的图形,也可以从分解图形入手,把复杂图形化为若干个基本图形、如第2题由已知条件结合所求部分,对各个小题分别分解图形如下: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学生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对找这一类的同位角,找这一类的内错角,找这一类的同旁内角有一定困难,为此安排本组选择题,有利于突破难点,第2题中学生对 C 、D 两个图形易混淆,要加强对比以便解决教学疑点。第3题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的3对同旁内角。另外本组练习也为后面的练习打基础。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本组题目是上组题的延伸,再次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解决此类题常常因考虑不全面而丢解,要使学生养成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第2题以裁线为标准分类求解,分别把 AB 、BD 、EF 看成是截线找三类角,这样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四)总结、扩展

  1、本节研究了一条直线分别和两条直线相交,所得八个角的位置关系,掌握辨别这些角位置关系的关键是分清哪条线是截线,哪些线是被截直线,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只要抓住三线中的主线——截线,就能正确识别这三类角、

  2、相交直线

  3、教师指着图中的一条被截直线,问:“这条直线绕着与截线着与截线的交点旋转,当同位角相等时,两条被截直线是什么关系?”

  【教法说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强了知识问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最后用是合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预习,寻找答案。系统性,最后用悬念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书预习,寻找答案。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72页B组第4题、

  【教法说明】课本练习穿插在课堂练习中完成,故只留一道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探究,提高学生思维广度

  作业答案

  4、答:(1)设 E BC 延长线上的一点,∠ A 与∠ ACD 、∠ ACE 是内错角,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AC 截成的和直线 AB 、BE 被直线 AC 截成的。

  (2)∠ B 与∠ DCE 、∠ ACE 是同位有,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BE 截成的和直线 AB 、AC 被直线 BE 截成的。

初中数学教案8

  学情分析:

  高三(7)是我校理科重点班,该班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处于复习阶段的他们目标更明确,学习热情高,课堂投入,思考积极。就本节开课的内容而言,学生已掌握了“对称问题”本质属性,能够从图象和表达式上准确地理解对称问题。但也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抽象、归纳概括,引申拓展还缺乏一定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周期概念,学生没有什么的问题。

  教材分析:

  1.对称问题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一般由于问题的抽象性,同时由于这中间存在关于点对称和关于直线对称这两类问题,而它们的数学表达式又是那么相似,学生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很难分清谁是谁非。而且在高考的问题中经常会碰到,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和深化理解。

  2.对称问题和周期问题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本节可以通过足够的条件阐明这一联系的实质。

  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函数存在两次对称(可能关于两个点对称或两条直线对称或一个点加上一个对直线)时,如何判断函数具有周期性。

  重点和难点

  具有两次对称问题的抽象函数具有周期性,而且要求求出周期。

  教学方法:

  从简单到复杂,以启发思想为指导,精讲重思,暴露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思考之中。

  教学程序:

  一、引入

  师:当一个人站在一面镜子前,面对镜子一定的距离,那么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征?

  生:(物理常识)人和像关于镜子对称。

  师:现在在此人的身后再放一面镜子,镜面对着人的背面,此时在此人面前的镜子中的像又是什么?

  生:如果镜子够大的话,里面将是无数个排列的人。

  师:道理何在?

  生:首先是人在前面镜中的像连同人一起要在后面镜中成像,这一像反过来连同人又在前面镜中成像,这样反反复复,就得到了无数个人像,而且具有周期性(即图象重复出现)。

  师:如果将人看成一段函数,将镜子看成一条对称轴,那么整个函数的图象应该是怎样的(图象具有什么特征)。

  引入课题:对称+对称=?

  二、探究

  回顾:关于图象的对称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点对称,另一类是关于直线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一般的函数对称问题,我们从函数表达式来研究,对于直线对称:若f(x)关于x=a对称,则有f(x)=f(2a-x)或f(a+x)=f(a-x);对于点对称:f(x)关于(a,0)对称,则有f(x)=-(2a-x)或f(a+x)=-f(a-x)。

  对于奇函数[f(x)=-f(-x)]和偶函数[f(x)=f(-x)],则是这两类对称中的特例。

  延伸:若是f(a+x)=f(b+x),则函数关于什么对称(关于直线x=(a+b)/2对称)

  提问:请同学们找几个关于直线x=a对称的函数的表达式?

  生:f(4a-x)=f(6a+x)

  下面研究当函数具有两次对称时,结果有什么特征?

  问题设计:

  ①函数f(x)

  (1)是偶函数

  (2)关于x=a对称

  分析:由条件(2),可得f(a+x)=f(a-x),又由条件(1),所以f(x+a)=f(x-a)。

  (以x+a代替上式中的x),所以f(x)=f(2a+x),由周期定义f(x)=f(T+x),所以f(x)是以|2a|为周期的'函数

  ②函数f(x)

  (1)是奇函数

  (2)关于x=a对称

  分析:由条件(2),可得f(x)=f(2a-x)又由条件(1)f(x)=-f(-x),所以-f(-x)=f(2a-x),即-f(x)=f(2a+x),所以f(4a+x)=-f(2a+x)=f(x),可得函数f(x)是以|4a|为周期的函数,

  以此类推,

  ③函数f(x)满足

  (1)是偶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④函数f(x)满足

  (1)是奇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⑤函数f(x)满足

  (1)关于x=b对称

  (2)关于x=a对称

  ⑥函数f(x)满足

  (1)关于(a,0)对称

  (2)关于(b,0)对称

  ⑦函数f(x)满足

  (1)关于x=a对称

  (2)关于(b,0)对称

  (师生共同完成)

  学生练习:见复习参考书

  评教:

  教材处理恰当

  1.前面的课堂教学中已经讲了关于图象平移,伸缩的问题,对于对称问题在前面也分析了关于含绝对值的函数图象问题(y=|f(x)|,y=f(|x|))。

  2.今天这堂课分析非绝对值的对称问题,主要是关于点对称和直线对称的问题。

  3.下一节殷老师构思,将一个函数的对称变成两个函数的对称问题,即如:函数f(x)和函数f(-x)的关系;函数f(x)和函数f(2a-x)的关系;函数-f(x)和函数f(2a+x)的关系,即对照这堂课的内容,将一个函数变成两个函数,再寻找二者关系,以便通过其中一个函数来解决另一个函数问题。如:已知函数-f(x)的图象,画出函数f(2a+x)的图象及分析其性质。

  (点评:对于教学任务的分析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的一个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各不相同,当然所得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我们评一节课好坏,同时也要关注这堂课的前述及后续,只有知道前后的内容,才能把握上课之人想法,教学思路,处理教材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比较有逻辑性,能够帮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比较清晰,符合建构主义观点。这对高考复习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帮助学生的理解,体现上课老师对教材具有较高的处理水平。)

  引入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没用的,枯燥乏味的,原因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很少能够和数学联系起来,而通常这样的联系确定很难寻找,现在的新教材就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联系,这堂课殷老师就以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一事引入,这里我觉点有两个地方比较不错:

  (1)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说联系还是有的,主要我们没有仔细体会,没有这种思维习惯,这样有联系的问题学生就感兴趣,自然投入更多了;

  (2)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引入不但引出了主题,还成功地解决了难点(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是直接给出问题,学生可能不会想到结论是什么,但是由镜子引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函数具有周期性,为接下来从函数表达式上来分析埋下了垫脚石。对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恰当与否,决定了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可改进之处:对于照镜子问题,在实际生活同时用两面镜子,可能不多,因此学生要推断也只凭想象再结合物理知识,可能有学生想出来,那么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就凭老师的讲解,还是存有疑惑,如果能现实操作,理解会更深,当然不可能真的取来两面大镜子,我们可借助于“几何画板”数学教学软件,它对于对称问题,操作简单,下面是本人做的图片:

  (三)问题设计巧妙

  函数f(x)满足

  (1)是偶函数

  (2)关于x=a对称

  ②函数f(x)满足

  (1)是奇函数

  (2)关于x=a对称

  ③函数f(x)满足

  (1)是偶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④函数f(x)满足

  (1)是奇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⑤函数f(x)满足

  (1)关于x=b对称

  (2)关于x=a对称

  ⑥函数f(x)满足

  (1)关于(a,0)对称

  (2)关于(b,0)对称

  ⑦函数f(x)满足

  (1)关于x=a对称

  (2)关于(b,0)对称

  题组、变式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常用方法

  (1)学生能通过辨析达到对问题真正理解,对于突破难点起关键作用。

  (2)通过一连串的结论,使学生在以后拿到类似的问题,会引起重视,究竟是其中哪一种。

  同时这里的问题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和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相符合。

  可改进之处:对于这类问题,当然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对于一连串问题的理解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分析是可以理解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有待于提高的,到最后可能在头脑里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了,谁是谁非。⑤⑥⑦三个例子均可让学生自己来演练,以便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真正检测学生对刚才问题的理解程度。

  (四)善于捕捉归纳

  在教学中处处留心,总能发现点什么,对于平时的练习也是一样,通过平时作问题,从问题中发现规律,进行提练、归纳。这节课的问题设计来自殷老师平时的留心观察,这一点确实提醒我们这些年青教师,要善于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五)分析透彻易懂

  课堂45分钟的效率如何是学生学好每一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分析有没有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率,讲得多并不是好事,讲少了怕学生听不懂,这是很多新教师关心的问题,老教师上课时知道讲到哪就够了,知道学生在哪儿可能有疑惑,就重点讲解,有些地方一带而过,这节课很多地方分析的非常清楚,比如在讲解,关于直线对称和点对称时

  求表达式,他这样讲解f(x)关于x=a对称,为什么会f(x)=f(2a-x)

  (1)两点关于x轴对称,纵坐标(函数值y)没变,所以f()=f()(f()表示函数值)

  (2)横坐标原来为x,对称后变了,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1=2a-x,所以f(x)=f(2a-x),讲解关于点(a,0)对称时求表达式,由于纵坐标变为原来相反数,所以f()=一f(),同样横坐标也可以由中点公式得2a-x,所以f(x)=一f(2a-x),分析得很清楚。

  (六)暴露学生思维

  本节课应该说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表现比较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方案,对于问题的解答反映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学生可能由于问题的抽象性,对于问题的本质缺乏充分的认识及自身理解水平的问题,对于问题的下一步是什么,如何思考没有想法。

  可改进建议: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教师可能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对于后几个问题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些思维慢,或理解不够的学生可能跟不上,在下面没有反应,建议教师事先出张学案,将要研究的问题罗列出一张提纲,让学生在课前去思考,这样上课的听课效率可能会更好。

初中数学教案9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初中数学教案10

  图样,图样,还是图样。到处都是图样,有的用尖细的木片潦草地写在满是灰尘的大理石桌上,有的用一块木炭涂在墙上,有的用粉笔画在地上。阿基米德穿着一件白色的旧长袍,坐在桌子上思索起来。手指象发烧似的微微颤抖。豆大的汗珠裹着灰尘,从他极度疲倦的脸上落在手上,落到衣服上,落到随手扔在桌子上的一卷草片纸上。

  他没有跑,没有象一个无耻的胆小鬼那样从战场上逃跑。他竭尽全力,把全部的智慧和热情都献给了这座城市。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酷热难耐的白天,他就是整个叙拉古防御阵地的大脑和心脏。一提到他的名字,罗马人就惊恐地逃离城墙,他们唯恐躲避不及致命的投石炮,以及纷纷落下的炽热的涂满油脂的麻屑,标枪与长矛的骤雨。不就是他,不动咫尺就把接近城市海防工事的罗马舰队都烧毁了吗?不就是他,一个人用他发明的一组复杂的滑车把罗马的兵船吊在半空,再从高处把船抛向深海里去了吗?但这对于一个人的独创才能和精力来说,已经是极限了,他已经是一个衰弱的老人,他的手握不住战剑。他坚持留在阵地上,直至敌人出现在城墙外边。而这时戴着盔形帽的罗马人已经开始在被岁月磨出来的马路的石块上晃动。希腊人竭尽最后的力量进行抵抗,肉搏战当然没有阿基米德参加的份。。。。。。

  在中午被烈日晒的发烫的物体,现在让令人惬意的凉爽的空气温柔地笼罩着。战斗的喊声透过厚实的门帘隐隐约约地传进屋里。挂在两个窗户上的草帘子使得屋里稍微有点昏暗,但一点也不妨碍看清楚眼睛看惯的东西。 生命就要完结,这一生是漫长而又艰难的。在命运给予他的七十五年里,在不停的探索中,在持续的紧张中,在旅行中,在工作室,造船厂和采石场的不断的争论中,他从未能回顾过自己的人生,没有考虑一下是否活得合理。伊壁鸠鲁(前341—前270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伦理观上,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避免苦痛,使心身安宁,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幸福)这位激进的老人如此忘情地说过的那种快乐,哪怕是一部分,阿基米德也没有从生活中得到过。在他还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人时,曾经站在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坟墓上,思索着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他富有人生乐趣的哲学。他实现了吗?

  还在青年时代,他就踏上了这条荆棘丛生的,曲折的,布满无数坎坷的学者道路。学者的生活。。。。。。当生活道路开始的时候,他曾经把生活想象的很不实际。他用充满甜蜜的幸福,普遍的崇敬和持久不变的,任凭什么也不能蒙蔽的荣誉来描绘自己青年时代雄心勃勃的梦想。但生活并非如此,他竟然是格外地严酷。他实际体验到,这生活是一天一时也不停地,终身为一个神灵,一个偶像,一个各种思想和愿望的主宰服务。科学就是一个催眠术家,只要一次受到科学真理魔术般的诱惑,立刻就会为了科学而忘掉一切,直至最后进入坟墓。

  荣誉是有的,但是这荣誉足以为不学无术者和嫉妒者们的大声嘲笑所败坏。是有许多狂热的崇拜者,但也有许多恶毒的非难者,他们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通过假借的名义,公开和秘密地对他进行侮辱,诋毁和诽傍,以他为笑柄。。。。。。

  他本人的生活是这样,他父亲的生活也是这样。他父亲叫做菲迪亚斯。供人参阅的备忘录描述了他很早的童年时代的情形,小阿基米德似乎不得不让每一个新认识的人相信,他的父亲只是和奥利匹亚的<<宙斯>>像和雅典的女神像的著名的`建造者,比阿基米德天文学家的父亲早生一百多年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同姓。奇怪的是,菲迪亚斯竟然不是国王亥厄洛的亲戚,相反,完全出乎意料之外,阿基米德却是国王亥厄洛的一个亲戚,就是说,也是国王儿子格隆的一个亲戚。。。。。。

  这里是繁华的亚历山大城。阿基米德花了许多时间沿着城市的石头道散步,登上佛洛斯灯塔,从那里了望拥簇着似乎是从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抵达到这里的希腊,罗马,腓尼基,波斯和其它国家的船只的港湾。但是,比这多得多的时间,他是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里度过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可能都要羡慕这家图书馆所收集的抄本和手稿。在图书馆里,集中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城所有最优秀的青年人。在和那些崇拜本国著名的欧几里德的年轻人的热烈争论中,阿基米德对自己的科学立场的理解逐渐成熟,有些地方与亚历山大人接近,有些地方则与他们截然不同。但是,尽管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他刚一熟悉欧几里德的著作,对已故的伟大学者欧几里德的虔诚的敬意就完全征服了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从此成为他整个漫长一生的必读之书。。。。。。

  战斗的呐喊声越来越大。厚实的窗帘已经挡不住获胜的罗马人狂喜的欢呼声,战剑打击叙拉古最后一批保卫者的盾牌的叮当声,还有那刺向他们被长时间的防御战折磨得精疲力尽的身体的沉闷声。获胜的敌人已经占领了这座苦难的城市,又醉心于卑鄙无耻的,令人痛恶的杀掠,连儿童,妇女和老人也不放过。

  非常奇怪的是,所以这一切————战剑的叮当声,垂死者的呻吟声,罗马人胜利的欢呼声,都是这样地遥远,似乎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发出的。阿基米德突然以一种可怕的清醒回想起自己乘一艘小船从亚历山大到叙拉古所经历的漫长而又十分危险的旅程。在危机四伏的不平静的大海中,绿色的波涛的巅峰翻腾着白色的大理石般的泡沫,不停地撞击着毫无保护的不坚固的小船,船上可怜的人们觉得好像无论是人,还是超人的力量都已经不能把他们从海神的怀抱里解救出来。 而就在这时,舵手使出全身的力气掌稳沉重的船舵,高高地向上搬动舵尾,用力地冲向那轰隆作响的摇荡的浪山。船象一匹戴上嚼子的马,战栗着,一会儿呆立在高高的浪峰上,一会儿又摇晃着跌进随之而来的无底的深渊。。。。。。

  船驶离亚历山大之时,装饰着色彩缤纷的船帆,宛如一位服装时髦的美女,而抵达叙拉古时,却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失去了桅杆和船帆,简直就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了。。。。。。

  一个罗马兵凶恶的面孔突然出现在眼前,在他身后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叙拉古人,正在走去迎接无数条载着有半死不活的航海者的战船。这个外国的不速之客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呢?这个人张牙舞爪,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叫嚷者什么,阿基米德却听不见他的话。往事仍然把阿基米德死死地拖住不放,忘却现实的销魂的魔力还没有退却。。。。。。

  幻影没有消失。在它还没有最后填满整个房间,把整个古老的叙拉古阳光充足的港湾里毫无剩余地从房间里排挤出去之前,它在数学家视线模糊的眼睛里仍然在扩大,扩大。啊,原来这里还有个人。这时,一个强盗,杀人凶手找到了数学家阿基米德的住宅。这个残忍的罗马士兵————数学家以前几乎没有想过的死亡就这样悄悄地向她逼近了。

  "别动我的图案!"老人声音低微,但语气却强硬地命令道。这就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一把宽大的双刃剑用力地砍在这位伟大的世界公民头发斑白,疲惫不堪的,但却威严自豪,充满灵感的头颅上。。。。。。

  据说,阿基米德就这样在位于被罗马人攻取并抢劫的叙拉古的一条街道上的房间里被杀害了。甚至罗马主将马尔采勒,这个长期徒劳地企图占领这座城市的不共戴天的,阴险的敌人,在得知这位最伟大的学者和最热情和无畏的爱国主义者的死讯之后,也感到极度的悲伤。

初中数学教案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德育渗透点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单项式和多项式在前二章,特别是第一章已有新接触,本节课来研究多项式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体现了数学的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以训练为主,注重尝试指导.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多项式有关概念→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3.疑点: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多项式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出示投影1)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板书]3.1整式(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板书]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出示投影2)

  练习:下裂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板书]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中,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填空:

  2.填空:

  (1)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式》一节中“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板书]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了述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1.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2. 是_______次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3. 是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

  4.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5不是多项式( )

  (2) 是二次二项式( )

  (3) 是二次三项式( )

  (4) 是一次三项式( )

  (5) 的最高次项系数是3( )

  2.填空题

  (1)把上列代数式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 , ,0, , ,

  ; ;

  ; ;

  .

  (2)如果代数式 是关于 的三次二项式则 , .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149页习题3.1A组12.

  (二)选做题:课本第150页习题3.1B组3.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 × √ ×

  2.(1)单项式 ,多项式 ;

  整式 ;

  二项式 ;

  三次三项式 ;

  (2) , .

  作业答案

  教材P.149中A组12题:(1)三次二项式 (2)二次三项式

  (3)一次二项式 (4)四次三项式

初中数学教案12

  一、检查反馈

  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教案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绝大多数教案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例如:刘兴华、孙菊、江文李雅芳等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案能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足:

  1、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不够认真、不够详细,没能对本堂课的得与失作出记录与小结,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对课后反思还不够重视。

  2、个别教师教案过于简单。

  作业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能按进度布置作业,作业设置量度适中,难易适中,上交率较高,且都能做到全批全改。

  2、作业批改公平、公正,有一定的等级评定。教师批改要求严格、细致,能够反映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法及纠正措施。

  3、学生在书写方面有很大进步。从检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有明确的要求。

  不足:

  1、对于学生书写的工整性,还需加强教育。

  2、教师在批阅作业时,要稍细心些,发现问题就让学生当时改正,学生也就会逐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初中数学教案13

从不同方向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2.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

  3.初步了解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作图过程中由一般到特殊方法的转变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作图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美;

  2.经历作图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基础上,从图象这个角度对一次函数进行近一步的研究。教材先介绍了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列表、描点、连线法,再进一步总结出作一次函数图象的特殊方法??两点连线法。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教材以议一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函数解析式与图象二者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图象及性质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会熟练作出一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及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学情分析

  函数的图象的概念及作法对学生而言都是较为陌生的。教材从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开始介绍,得出一次函数图象是条直线。在此基础上介绍用两点连线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在函数解析式与图象二者之间的探讨这部分内容上,不要作更高要求,学生能回答书中的问题就可以了。教学中尽可能的多作几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条直线。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下图是小红某天内体温变化情况的曲线图。你知道这幅图是怎样作出来的吗?把每个时间与其对应的体温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些点,这样就可以作出这个图象。

  二、新课讲解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和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下面我们来作一次函数y = x+1的图象

  分析:根据定义,需要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许多点,因此我们应先计算这些点的横、纵坐标,即x与对应的y的值。我们可借助一个表格来列出每一对x,y的.值。因为一次函数的自变量X可以取一切实数,所以X一般在0附近取值。

  解:列表:

  描点: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

  连线: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y = x+1图象(如图)它是一条直线。

  三、做一做

  (1)仿照上例,作出一次函数y= ?2x+5的图象。

  师:回顾刚才的作图过程,经历了几个步骤?

  生: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这三个步骤。

  师:回答得很好。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今后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去作出更多函数的图象。

  师:从刚才同学们作出的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纵坐标,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y= ?2x+5

  四、议一议

  (1)满足关系式y= ?2x+5的x 、 y所对应的点(x,y)都在一次函数y= ?2x+5的图象上吗?

  (2)一次函数y= ?2x+5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 ?2x+5吗?

  (3)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个点作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也称为直线y=kx+b

  例1做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教师点评:作一次函数图象时,通常选取的两点比较特殊,即为一次函数和X轴、 y轴的交点,在列表计算时,分别令X=0,y=0就可计算出这两点的坐标。正比例函数当X=0时,y=0,即与x 、 y铀的交点重合于原点。因此做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只需再任取一点,过它与坐标原点作一条直线即可得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从而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练一练: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 ?5x+2,???? (2)y= ?x

  (3)y=2x?1,(4)y=5x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在作图时,只需确定直线上两点的位置,就可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般地,作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

  六、课后练习

  随堂练习习题6.3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认识,得到作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殊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让学生能够迅速找到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数形结合,找准这两个特殊点坐标的特点(x=0或y=0),让学生理解的记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3、通过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过程体验,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

  3、关键:。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

  【教具准备】

  三角板、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问题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中,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五边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个学生马上能回答,你们能吗?

  2、教具演示:将一个五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你能说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点题)意图:利用抢答问题和教具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学会新知

  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思考,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叙述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第一二组通过测量相加,第三四组通过画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探索多边形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用"分割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2个三角形:

  180°+180°=360°

  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分割"问题,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方法二: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与顶点连接组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提出阶梯式的问题: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一二组)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三,四组)那么n边形呢?完成后填表:

  n边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个数1234.。.n—2内角和。.。.

  4、及时运用,掌握新知:

  (1)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

  (3)一个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_________

  通过学生动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归纳出n边形的内角和。

  三、点例透析

  运用新知例题: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呢?

  四、应用训练强化理解

  4、第83页练习1和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五、知识回放

  课堂小结提问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

  六、作业练习

  1、书面作业:

  2、课外练习:

初中数学教案15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天山六中裴焕民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从而达到不同类别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所谓分层教学(同班、同年级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内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分层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各得进步。

  二、分层教学必要性分析

  1、教学现状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习,这样,在同一班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了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减轻部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实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的有用之人。

  2、新课程改革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

  “引”;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大优生的学习面。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采用针对性的矫正和帮助,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及时反馈,从中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3、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十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

  4、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数学教学采用的是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教参,在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产全“顾中间、丢两头”。如不因材施教,就使部分学生就成了陪读、陪考。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可能变成了后进生。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

  家庭、社会、学生、学校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是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其中有50%的原因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我们的基础教育既要注意确保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进行分层教育确有必要。

  5、分层次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按照教育家达尼洛夫关于教学过程的动力理论之说,认为只有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才可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从而加快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两者的统一关系若被破坏,就会造成学业的不良后果。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由他们生理和心理的一般发展水平与对某项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构成因素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又有易变的因素。相对稳定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的范围,决定了学业不良学生要取得学业进步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易变的因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从而促进或阻碍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加快学习成绩提高或降低的速度。由此可见,分层次教学是着眼于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的一种极好的手段,使它们之间能相适应,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三、分层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十七世纪提出来的班级授课制以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实际社会效益风行了三百多年后,其固有的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因材施教等种种弊端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后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

  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分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

  3、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数学的需求,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

  五、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

  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④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⑤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⑥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一)分层建组

  把学生分层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基础。学生的分类应遵循“多维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的智能,技能、心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

【初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11-26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12-30

初中数学教案范文08-24

初中数学教案(15篇)12-30

初中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27

初中数学教案15篇12-29

初中数学教案14篇03-26

初中数学教案(精选20篇)03-29

初中数学教案(通用15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