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10 11:19:10 教案 投诉 投稿

初三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重点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3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的学案,了解预习情况。

  二、解惑释疑(新授)

  (一)、导入:《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它。

  (二)、朗读课文,熟知文意

  (三)、析读课文,探究问题

  1、交流课前预习答案: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分析愚公移山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不利条件:山高路远、人老势薄,工具简陋,遭人讥讽)

  3)、在“移山”事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给他们分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家人、遗男、其妻、神仙支持愚公移山,智叟反对移山)

  4)、“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有何深意?

  (四)研读课文,解惑答疑:

  1、人们怎样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

  其妻: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

  家邻:赞同移山,齐心协力

  智叟:反对移山,讥笑嘲讽

  神仙:感动诚心,援助移山

  我们:?

  2、我们到底能不能让愚公搬家?

  1)、神仙移山为何不帮愚公搬家?

  2)、作者为何不写愚公搬家?

  3)、我们可以告诉愚公搬家吗?我们从愚公的形象中读出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续写:两座大山搬走以后的故事(300字)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四部分:测案

  思考问题:

  1、愚公的形象:

  智叟的形象:

  2、本文在塑造愚公的型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3、本文是一篇寓言,它的寓意何在?

  初三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鉴赏语言,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文中生机盎然的天伦之乐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教学重点:

  1.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力求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3.体会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

  提示: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类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导学生自己细心体会。)

  三、布置作业:

  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初三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初三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情感与价值目标: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自读,并用一课时检查自读情况,解答疑难,讲评练习。

  (二)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

  (1)卿卿

  (2)竟书

  (3)掩映

  (4)率性

  (5)模拟

  (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三)学生讨论,教师解答疑难。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讨论此题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与妻书》练习题

  第一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意映卿卿如晤(  )窗外疏梅筛月影(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的的非吾所忍(  )

  2、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⑴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

  ⑵谓吾忍舍汝而死忍:

  ⑶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忘情:

  ⑷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

  ⑸吾家后日当甚贫当:

  ⑹的的非吾所忍的的:

  3、用现你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⑵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⑶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⑷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4、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⑴初婚三四个月,适冬夏之望前后,窗外疏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念思之,空余泪痕。

  ⑵前雨具科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初三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1、城市发展图片;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20xx-2013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在这次市级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做了一节九年级散文《那树》的研究课。走下讲台,回顾这一节课,有些感想,期望与同行共同分享。这节课是起始课,内容是散文的欣赏与写法探究。在授课之前,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文章中的可挖点还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内强化教学效果,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散文阅读最重要的莫过于赏析美感和探究写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从这两方面展开。把作者简介、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这类问题放在预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这篇文章的处于九年级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初三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金钱—拜金主义思潮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 (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 (从文中找出词语)

  5、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8、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

  于勒 贫穷 富裕 贫穷

  菲利普夫妇 厌恶诅咒 热切盼望 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 全家唯一的希望 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 置一所别墅 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 好心的于勒 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 多么的惊喜啊 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 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 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 全家旅游 发现于勒 证实于勒 躲开于勒

  小引 背景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题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初三语文教案 篇7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尼克松与周恩来的精彩对话,让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就对如何得体、巧妙的说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当学生为周恩来机智的回答叫绝时,我顺势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连带着介绍了课文背得。打铁要趁热,我这开头一个高潮,让学生觉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么讨厌,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无味的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先让学生认真听老师范读,给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后考考大家的记忆能力,再让学生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有了这个激励,学生在听课文录音时就格外认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认真,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另外,《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字面障碍较大,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堂课里掌握重点字词句,这是一个需要教师仔细斟酌的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时就采用洋思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先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接下来一人一句进行翻译,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再发言,最后教师评讲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板书在黑板上。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是好胜的,哪怕是成绩很困难的学生,他也期盼能在课堂上答对一个问题,得到老师的微笑。从教学结果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因此,当我课文学习结束时,学生也能流利地翻译课文了,甚至还包括那些学困生。

  关于文章分析我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让学生先按导学稿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构建了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框架。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在课外活动时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了学习。当然也有遗憾之处:1、学生的层次不同,讨论时层次低的学生因有老师听课而不好意思举手发言部分丧失了话语权,学得相对被动。2、分角色朗读不够充分,学生未能读出秦王的语言特点。3、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朗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时间分配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总之,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道理,同时,也为我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的奥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示例。

  初三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作文选材范围,做到材料心中装。

  2.在明确选材内容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3.使学生意识到选材可以角度出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带动学生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材料导入

  课间展示阅读材料投影,学生自读(名字为《让孩子多睡会儿》)上课自然导入

  二、落实重点,明确选材真实可信的范围

  1.老师引导学生一起逐步填齐24小时时间“表”:

  重点内容:以“我”为中心;

  标出相应时间所在的地点;

  标出相应时间接触的人;

  标出相应时间的常规活动;

  补充假日部分,小表作为补充。

  2.分析图表,小结选材范围以及可以生发的主题:

  地点:学校、 家中、 路上

  时间:11小时---12小时—1小时

  主题:友情、 师生情---亲情---关爱,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练

  学生尝试回忆自己写过的作文题目所选的题材,提出并自己把材料放进表内相应内容

  学生可以把三个地点发生的事情任意变化时间,社会生活接触时间少,多数属于所见所闻,感触不多,不作为重点选材范围,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大社会背景,而天天奋战的课堂、天天滋养我们的家庭是生活的二十四分之二十三,随手可以提取题材,生发积极向上的主题。

  三、 进攻难点,力求选材找到合理新角度

  在“我”熟悉的领域选材,表达相应的主题,歌颂真善美,就拿到了基本分,情节语言生动一些,属于中等偏上的作文,如果再想拿高分,就要出新。

  看图表,我们可以创新的题材已经不多,既让人相信又是别人没有写过的题材很少了,可以继续尝试,继续观察,我们可以努力尝试在同样的主题下同样的题材下尝试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哪怕就是一点点,也可以让阅卷老师发现一点亮点,无形中分数就从中等又上移了一步,成为比较优秀的作文。

  1老师引领全体同学归纳所写过的作文的选材新内容、新角度

  家庭:母爱—曹倩雯作文写妈妈悄悄看化学书(新题材)

  欧阳北平写妈妈自己下班也被雨淋了但是到家了还是给孩子送伞,结果回家后细心的孩子发现妈妈发烧了,然后大量的心理描写,接续前文大量的铺垫。(新角度)

  个人成长----宓源 写作业坚持与否,个人意志品质磨练

  学校类:

  师爱:辅导——?需要新角度

  学生生病,老师背着送医院,题材不新,还可以不可以变换角度(个人认为不宜大力提倡)

  友情:同学矛盾---?

  “我”的成绩单下来了,一个同学给自己开心,自己还误会,然后听说这个同学也考得不好,自己通过一系列矛盾的解除刻画人物(新角度)

  社会类

  关爱:张秉义---买篮球杂志时候和遇到乞丐时的选择,(新的角度)

  张思泽--是否搭陌生人车子,被搭和要搭车两个角度

  2老师让学生自己就同样师爱、母爱两个主题找新的角度

  3交流、归纳

  四、小结

  初三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二、能力训练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达的深刻主题。

  2.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心就象是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的心之天平上,一端放上亲情,一端放上金钱,会向哪一边倾斜呢?

  (二) 点名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

  1介绍作者:莫泊桑(1850--- 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 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其他 同学补充。

  2.补充: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特别善于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 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小说的主要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结合以菲利 普为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 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小子、

  家伙、贼、流氓。

  1. 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 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à盼

  望、赞扬à又骂又躲。

  2. 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步深 入理解课文。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情感变化的线索是:恐怖à希望à恐怖、仇恨。

  (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分析: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交待,而是隐含在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态度、情感等等变化中,以及辅以老船长的叙述交待的。

  1. 通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把握于勒的命运变化:在家行为不正一出外发财一最后穷困潦倒。

  2. 提问:小说描写这种种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2、于勒命运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夫妇的种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即便是亲情也不再能维系什么,更显人情的悲凉。

  3. 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3、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4. 引用马克思“金钱关系说”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冰炭难容的人互相亲密起来,使逝同水火的人互相亲吻起来。” 4、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用事例来证明。

  5. 归纳本文的主题:小说意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5、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6.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意在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你是否同意,说说理由。 6、学生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家境的拮据。生活的窘迫。

  (五)、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1、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2、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2、共同点:

  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3、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在共同点之外又有所不同。分角色朗读。(34—38)小节。 3、不同点:

  丈夫(胆小、懦弱、毫无主见)

  妻子(精明、泼辣、沉着、镇定)

  (六)拓展训练及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参看课文46小节,“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设想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父亲的口吻表述出来。 1、学生自由写作,互相交流。

  2、提问:设想如果父母遇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父母亲会有怎样的表现。试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2、学生自由写作,集中交流。

  3、设问:契柯夫笔下的变色龙也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改变,莫泊桑

  笔下的菲利普夫妇也随着于勒身份的不同而改变,是否相同。 3、学生比较:契柯夫表现沙皇制度下,人不如狗的现实,而本文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关系。人物性格不同,契柯夫表现见风使舵、奴颜婢膝、不知羞耻的走狗,本文表现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4、小说的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因素,试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4、去时景物描写衬托欢快、喜悦的心情。回来时景物描写衬托失望、沮丧的心情。

  (七)、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称呼变化:

  ①坏蛋、流氓、无赖②正直、有良心的人③小子、家伙、贼、流氓

  明线 :

  态度变化 :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

  情感变化 :恐怖 希望 恐怖、仇恨

  暗线:

  于勒 在家行为不正——出外发财——最后穷愁潦倒

  主题探讨①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②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

  教学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 篇10

  一、基础积累

  1.给加黑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红装素裹(  )折腰(  )

  略输(  )稍逊(  )成吉思汗(  )今朝(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素裹(  )顿失tāo tāo(    )

  江山多jiāo(  )一代天jiāo(  )

  3.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惟余莽莽(  )

  A.只有我B.只剩C.只有

  (2)惟余莽莽(  )

  A.景色迷茫B.草木茂盛C.无边无际

  (3)顿失滔滔(  )

  A.立刻B.停顿C.安顿

  (4)须晴日(  )

  A.必须B.须要C.等到

  (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A.弯腰B.折服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

  (6)稍逊风骚(  )

  A.文学才华B.妇女举止轻佻C.指“国风”《离骚》

  4.填空: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_。

  (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

  6.《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D.欲/与天公试/比高

  8.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二、课内巩固

  (一)课内阅读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9.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1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12.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qìn mǎnɡ ɡuǒ zhé shū xùn hán zhāo

  2.装滔滔娇骄

  3.(1)B点拨:根据语境,“余”在词中应理解为“剩下,剩余”。

  (2)C (3)A (4)C(5)C (6)A点拨:“风骚”的本义是国风、《离骚》,本文章中特指文学才华。

  4.(1)毛泽东词牌名题目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1)对偶、夸张(2)比喻、拟人

  6.D 7.D 8.C

  二、课内巩固

  9.《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才华

  10.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11.D

  12.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

  简述看法(略)

  初三语文教案 篇11

  【知识目标】

  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

  归纳每一小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标】

  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一句。

  【教学媒体】

  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自古至今,有许多的诗人都要用诗来赞美春雨,你能背诵几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作者,台湾诗人,80年代曾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港、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他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讨论

  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

  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雨轻轻地来了。

  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问题研究

  分小组讨论:

  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

  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教学课后记】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主要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雨说》教学反思

  1、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思维活动。整体把握其实是对诗歌的初步解读,要知道学生认真阅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还应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指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能够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都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应该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诗歌的教学,也是训练朗诵的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是有感情的朗读,品味式的朗读呢。要多读诗,读好诗。在诗歌教学中,优美的背景音乐必不可少,它能引领学生更好的进入诗境。教师应在备课时多费些心思去筛选,我个人认为班德瑞的专辑《春野》中的曲子都比较合适。

  初三语文教案 篇12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直言的大臣是不成的。可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历史上有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却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比干菹醢: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

  屈原投江:屈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

  魏征死谏: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直言进谏的。

  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是既要敢于进谏,

  更要善于进谏,要讲究进谏的策略和技巧。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

  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

  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

  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

  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 )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初三语文教案 篇13

  一、学习目标 :

  1.积累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能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2.会说出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3.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书信。

  二、学习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 :

  会说出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

  三、流程预设:

  自主预习1

  1、 作者介绍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

  傅聪——早于六十年代已被《时代杂志》赞誉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

  2、熟悉课文,给下列字正音:

  庸 碌 谀词 扶掖 枘 凿 相契 廓然无累 灰烬 涕泗横流 羲皇上人

  3、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搀扶;扶助。

  枘凿:比喻不调协,格格不入。

  廓然无累:指心胸开阔,没有牵挂。

  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4、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何作用?

  第一则(1954年10月2日):写于儿子消沉苦闷时,劝尉儿子如何正确地面对感情的创伤,战胜挫折,泰然处之。

  第二则(1955年1月26日):写于儿子在音乐上取得巨大成功之时,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正确对待成功。

  整体感知《傅雷家书两则》

  (1)、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遇到挫折、消沉时要坚强,为什么成功了还要坚强?

  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

  (4)、“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文章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

  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坚强”的最高境界是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合作探究《傅雷家书两则》

  1. 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2. 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3. 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4. 体会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这些想像表现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5. 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首先找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初三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论美》初三语文教案04-28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03-22

初三上册语文《捕蛇者说》教案03-21

初三上册语文《谈读书》教案设计03-25

初三上册语文《心声》教案设计范文03-30

初三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03-22

吃汤圆的初三语文作文07-29

路上的风景初三语文作文07-30

语文《赵州桥》的教案05-25

【精选】初三语文周记3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