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案

时间:2023-02-08 14:55:31 教案 投诉 投稿

八年级地理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问题】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总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问题】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总结】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问题】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问题】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总结】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问题】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总结】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问题】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总结】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总结】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总结】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问题】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总结】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总结】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八年级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的分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 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8 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来分组讨论工业与农业、国防、科学研究、生活的关系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图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相关课文分析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5)引导学生阅读107页活动提供的材料,开阔视野,也可让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习:连线

  沪宁杭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二、工业空间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

  2、我国主要工业中心

  3、四大沿海工业基地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反馈练习

  1、读上图,回答问题。

  (1)A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以(重或轻)工业为主。

  (2)B工业基地所跨的省级行政单位有、、。

  (3)C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有、、等。

  (4)D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中的经济特区是、。

  (5)A、B、C、D四大工业基地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填空)

  ① 都是重工业基地 ② 都是轻工业基地

  ③ 都是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 都是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6)A、C工业基地都有钢铁工业,试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不同:

八年级地理教案3

  第五节 寒潮 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八年级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地理差异。

  3、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分析,学习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难点: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时】

  2。

  【导学过程】

  【情境引入】

  由《沁园春·雪》引入北方地区的学习。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范围;地形;气候。

  【自主学习】

  黑土地黄土地

  分别请学生发言指图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1、范围重点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位置: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主要省区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等。

  2、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

  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地形。主要从地图上明确一下地形

  ——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

  ——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

  ——平原: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脉以东。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解决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差异。小组合作完成后,请学生指图讲解。

  读下图(课本P10图6、5),探究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1)根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三地的气候类型是:xx,气候特征:xx。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最热

  (4)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冬季,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 C以下,夏季,月平均气温在20 ° C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属于。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集中于季。

  【合作探究】

  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课堂小结】

  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和冬春季节多沙尘暴。由于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北方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板书)

  4、土壤:“黑土地”和“黄土地”承转:由于北方地区的这种自然特征深刻的影响了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北方地区的农业就形成了明显得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特点。

  【练习设计】

  1、北方地区东临()

  A:渤海和黄海B:东海和南海C:黄海和东海D:渤海和东海

  2、下列属于北方地区地形区的是()

  A:内蒙古高原B: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下列不属于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有利因素的是()

八年级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 .通过运用地图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围,并会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 .学会利用资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

  3 .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教学重难点

  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北京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是祖国的心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首都北京,去感受她无穷的魅力。

  学生观看图片,说出感受

  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导入新课

  板书: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一)政治文化中心

  1、自学“政治文化中心”部分。让学生区分回答哪些是彰显政治功能的地方,哪些是彰显文化功能的地方。继续展示天安门、国家图书馆、奥运村、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大剧院、新华门、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图片。

  并举例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学生积极踊跃回答或抢答。展示图片、激发兴趣、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选择的答案进行评价。

  板书:

  1、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

  2、文化中心:科研机构、高等院所、文化体育场所

  过渡: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北京既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是我们国家的心脏。北京不仅今天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多个朝代的都城,特别是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北京真正是座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

  1.背景最早的城墙叫什么?先后有哪些王朝在北京建都?

  2.作为古都背景有哪些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

  3.根据你对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什么时间去北京旅游最好?

  播放MTV《北京欢迎你》活动:观看MTV,让学生写出从《北京欢迎你》的画面中观察到的能印证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将《北京欢迎你》分成四段播放,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让他们边唱边观察MTV的画面,从中发现相关的文化景观。对各组观察的正确率,教师点评、总结,结合MTV里出现的京剧艺术,可以鼓励学生唱几句。

  通过图片认识北京的历史文化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

  活动:

  近年来,参观背景故宫的游客数量剧增,给故宫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对于这一现状,说说你的看法。

  甲:提高门票价格

  乙:限制每天的门票数量

  丙:提倡文明、环保的游览行为

  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

  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她作为是历史文化名城正以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我们从MTV《北京欢迎你》中也看到了她现代的一面,下节课就让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现代的北京。

  (三)现代化的大都市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9课文及图6.48,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

  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八年级地理教案6

  第五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区域的方式

  2、运用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3、运用地形图和相关数据,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4、运用地形图,归纳亚洲河流的分布特征5、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亚洲气候的特征6、初步综合分析亚洲气候形成的原因7、初步分析其他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的气候特征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亚洲的知识,本节课“引导法”为主,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规律。同时,增加课堂趣味,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兴趣,适当的穿插活动,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图表:世界七大洲面积,七大洲人口,俄罗斯奥依米娅康的气温曲线,印度乞拉朋齐的降水量柱状图。

  提问这些图表和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学生看图回答

  叙述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有世界气温最低的,有世界降水最多,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和高原,世界最低的盆地。提问知道亚洲还有哪些世界第一?学生回答

  叙述洲有很多的世界之最,是一个复杂的大洲。

  [新课教学]

  提问样开始认识一个大洲?

  情景提示如,你第一次要去某个同学家,你要先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小结认识一个大洲,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然后再了解这个地区有“什么”,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再分析“为什么”这个大洲有这些“什么”?

  提问你知道亚洲在哪里吗?请同学们参照教,归纳一下亚洲的地理位置。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小结亚洲位置可以有两种方法确定,第一种是经纬度位置,也称为绝对位置,通过亚洲的跨过的纬度、经度来确定亚洲的位置。第二种是相邻位置,也就是找出亚洲的“左邻右舍”。这两种方法也可用来描述其他的地区!拓展请同学们阅读,请你描述非洲的地理位置。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转承同学们的迁移能力很强!同学们也注意到,大洲的范围很大,又包括很多国家,大洲内的自然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别。人们为了便于研究和认识,通常把大洲分几个较小的区。比如亚洲,通常分为六个区。

  【活动】

  “眼明手快”:读图亚洲地理分区,举手抢答。1、这个国家属于亚洲的哪一个区?2、这个国家与中国接壤吗?

  我们基本上认识了亚洲的位置与范围,就像看到一个人的轮廓,接着,就要走近,看看这个人的相貌,也就是了解亚洲有“什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你能从歌声中了解到亚洲的“什么”?

  活动放音乐《亚洲雄风》学生回答

  讲述歌声中歌颂了亚洲的山峰,亚洲的河流,亚洲的人等等。板书二、地形与河流

  提问能看着《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的山脉和河流吗?

  提问注意观察一下,河流的源头一般在哪里?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往低处流,河流流过的地形都有什么?比如中国的黄河、长江,其他的河流呢?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现在,你来归纳一下,亚洲的地形分布特征是什么?也就是,在亚洲的范围内,哪一部分地势高,哪一部分地势低?河流的分布特征呢?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亚洲中南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是亚洲的“屋脊”,四周是比较低矮的高原和低平的平原,整体上是“中间高,四周低”,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从中部高原山地,流向四周的平原,呈“放射状”。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大。请同学们阅读7页图D六大洲海拔比较。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在亚洲(中国20xx年测量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世界最低的死海也在亚洲。请同学们阅读,看看死海有什么特色!

  亚洲范围广大,南北跨纬度90多度,是七大洲中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东西距离也是七大洲中最长的;地形复杂,有世界最高的山峰,也有世界最低的陆地。那么亚洲的气候呢?生活在亚洲的居民,他们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都一样吗?

  展示图片:炽热的印度,寒冷的北极,青藏高原的藏民,新疆的绿洲

  为什么这三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气候,什么因素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学生讨论回答

  请同学们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图,数一数亚洲的气候类型有几种?对比背投上,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数一数世界的气候类型有几种?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读图回答

  为什么亚洲的气候类型如此复杂多样?学生讨论回答

  亚洲大陆的'东部、东南部、南部,又哪些气候类型?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读图回答

  为什么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季风显著?主要成因是什么?

  【展示】亚洲季风风向变化示意图

  小结亚洲东部是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雨;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比较干燥,降水较少。比如,热带季风的印度孟买的降水季节变化。

  印度孟买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

  如果某一年,夏季风很强,带来了大量的降水,那季风气候区会怎样?如果夏季风很弱,带来的降水很少,那又会怎样?学生讨论回答

  季风区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图片。

  亚洲沿海以季风气候为主,那亚洲的内陆呢?学生读图回答

  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分析非洲气候的特点。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一个学生代表一种气候,提问最喜欢哪一种气候?为什么?提示: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读图说出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读图指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名称、位置,知道其中哪些国家属于亚洲。?读图比较各洲人口数大小和人口增长快慢。能力目标

  ?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世界和亚洲的净增人口数。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亚洲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沉重压力,搜集材料,归纳整理,撰写以此为主题的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重点难点

  亚洲人口的数量和增长;亚洲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大洲分布图》让学生比较各大洲的大小,说出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指导学生读图,问: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我们亚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而且也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新课讲授

  指导学生读图,教师提示从三个方面分析:

  ①人口过亿的国家中,按人口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哪些。②各大洲有哪些国家人口超过一亿。

  ③亚洲人口过亿的国家有哪几个,各属于哪一分区。

  学生可能分析不全或不知道各国的大体方位,教师要做出必要的提示。出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八年级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 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播放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录像,导 入新课。播放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 的是哪一 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 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 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 :

  (投影)地图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 。

  展示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现在还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板书:

  三、文明的摇篮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独特的 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称为“黄土风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 国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为学习下一节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地理教案8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中国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中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中国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习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八年级地理教案9

  绿色小区——理想的人居环境

  1.绿色小区的概念

  在人类迈入21世纪门槛的时候,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本世纪的流行主题,与自然和谐共处则成为人们共同的关注和期待。在这样一个呼唤环保的时代里,绿色小区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绿色建材与绿色技术为基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生活小区。绿色,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绿色小区作为一个生态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要素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了节能、节地、节水,资源的再利用等各方面。它的提出表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文化意识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强烈责任意识,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21世纪人类运用科技手段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2.建设绿色小区的原则

  基于绿色小区属于可持续发展小区,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在它的规划和建设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选址的原则

  首先,小区应位于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居住区在选址上要远离产生污水、垃圾、噪声的工业区,尽量少在宜商的大城市中心地带建造住宅,多利用荒地、坡地、丘陵地段建造住宅,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发挥地下空间的作用,适当鼓励高层、中高层建筑。其次,为了确保居住区的清洁,在选择居住地时应查阅有关土地的使用管理档案及了解其地基的地质特点,以核实被选土地有无原污染,是否为放射性元素的高辐射区。例如在我国北方曾有一处居住区便是建在一处受化工厂严重污染的地面上,当化工厂迁出后,地面、地基未经彻底清理就建成住宅,导致了迁入居民的癌症发病率高。最后,小区的选址还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一致,并注意到居住区内外交通的方便程度。

  (2)尊重自然原则

  建设绿色小区的目的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建设小区的过程中,我们应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变动。因此在建设中应熟悉建设场地的植被、树种、水系、山石等,严格保护当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良性生态循环。

  (3)提倡4R原则

  绿色小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节地、节能、节水,因此在小区的建设中要提倡4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Recover)、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就是说在小区建成后要能尽量减少并高效利用如水、煤、电等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要充分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再生性能源以及废弃物转换能源如沼气等的回收利用。

  (4)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原则

  由于绿色小区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和植被,注重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各种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

  (5)减轻住区环境污染的原则

  住宅主体应采用绿色建材,以保证室内环境的清洁、无害。小区内噪声应控制在白天≤45dB,夜间≤40dB。室外噪声应控制在白天≤50dB,夜间≤45dB。小区内应采用环保管材供水,以避免由二次供水系统带来的水污染。

  (6)“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原则

  在绿色小区的建设中应注意对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及再生利用。如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及中水回用系统,雨水经处理达标后可以汇入中水系统使用,中水可以用来浇灌绿地、洗车、冲洗厕所等,从而形成了对水资源的多级使用和循环利用。再如,小区内应建设垃圾的分类收集系统,在小区垃圾的处理上要注意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总之,绿色小区应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优美、方便、怡人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八年级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教学重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用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八年级地理教案11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气候

  作物熟制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地形

  传统民居 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八年级地理教案12

  (板书)一、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板书)二、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八年级地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温总理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温总理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温总理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八年级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

  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

  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平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政府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中国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教学反思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八年级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xx年)。

  板书: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板书:3.北京的河流

  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后,内容的详略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

  板书: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八年级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03-01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03-07

八年级地理祖国的心脏教案08-26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02-07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02

初中地理教案03-15

关于地理的教案02-10

中考地理教案02-28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