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07 09:58:19 教案 投诉 投稿

七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1.准备猫的瞳孔变化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倍数不同的两个放大镜、画册。

  3.音叉、耳的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官根据问题讨论,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的情况。精心编排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叙述出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器官。

  眼球的结构观察瞳孔在光亮和黑暗环境中的变化,对比曲度不同的放大镜聚光情况的区别,探究凸透镜成清晰图像的条件,对比总结眼球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介绍眼球的各个结构,帮助学生对比总结。

  第二课时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更换不同曲度的凸透镜,探究成像位置的改变,对比总结近视的成因。尝试寻找矫正的办法。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用眼卫生调查学校里的近视情况,讨论什么是卫生的用眼习惯

  第三课时耳的结构和功能和听觉的形成感受振动产生声音,鼓膜的振动,观察听小骨的模型,描述声音在耳中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总结。

  用耳卫生讨论引起耳聋的原因,以及保护听觉的措施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

  学生:晶状体

  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我们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但是,在我们的眼球中,在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前,不仅经过了晶状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89页的图,寻找出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经过的结构,再想一想,其他结构有形成视觉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

  学生: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

  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第二课时: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

  学生:晶状体。

  教师:我们都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和放大镜是一样的,现在有两个放大镜,同学们检查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一个厚,一个薄

  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

  学生:(实验)厚的折光能力强。

  教师:让我们再实验一下,用厚放大镜汇聚什么距离的光线成像最清晰,是远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

  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教师:现在换成薄的放大镜实验一下

  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学生:近视眼。

  教师:这种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演示:将屏幕向后移动)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仔细观察课本上“近视眼的补救措施示意图”解释凹透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近视眼?

  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教师:近视眼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帮助放松晶状体。你会做眼保健操吗?让我们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角度,再来学习一遍眼保健操吧。

  学生:尝试寻找正确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教师:刚才同学们诉说了近视眼为他们带来的不便,可是如果我们彻底丧失了视觉,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展示一本精美的画册)现在我要请一位志愿者蒙上眼睛。然后我将把这本精美的画册放在我们班里一个同学的桌子上。大家只能用语言引导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时间才能拿到这本画册?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请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感受,请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师:如果一个人双目失明,他不仅不能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困难。你在生活里遇见过盲人吗?讨论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小组绘制一份宣传《角膜捐献》的宣传海报作为爱心作业。

  第三课时:

  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听见声音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打开录音机,要求一位同学将手放在音箱表面)

  学生: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声音越大,振动越厉害。

  教师:我们再来振动一下音叉。

  学生: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消失。

  教师: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学生:将手放在口腔前,发出声音,感受空气的振动。

  教师:展示耳的模型,请同学们观察,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

  学生:鼓膜

  教师: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

  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教师:我们的鼓膜比纸张薄得多,也紧得多。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

  学生:有听小骨。

  教师:观察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教师: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想一想,耳的那些结构受到损伤可能引发耳聋?又有哪些行为会导致这些损伤?我们如何避免这些损伤呢?请按小组轮流回答,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全面。

七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三、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四、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 )的( )。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

  ……

  五、探究主题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交流句式:我发现( )是( )句。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及原文_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七)名句积累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五、译文

  第一段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第六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七年级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七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义。

  教学重点

  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八十卷,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二、人物介绍。

  董宣是东汉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三、教师范读、正音。

  晔( ) 圉( ) 匿( ) 骖乘( )

  叩( ) 叱( ) 箠( ) 楹( )

  敕( ) 桴( ) 臧( )

  四、课文解析。

  1. 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又是怎样记叙故事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 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3.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 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5. 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写法(侧面烘托)的篇章?请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董宣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清廉的优秀品质,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语言精练、详略有致。作者在记叙故事过程中客观地交代故事,不加以议论。

  六、课堂练习。

  1. 准确理解下列重点句子。

  (1)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明确: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府吏不能够捕获(他)。

  (2)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明确:等到公主出门,(他)凭家奴(的身份)陪乘。

  (3)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明确:董宣在夏门外的亭子等他(看到车马),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比画着,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叱(那)家奴下车,就打死了他。

  (4)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明确:陛下圣明德政复兴,但是纵容家奴杀害(无辜)百姓,将凭什么治理天下呢?

  (5)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明确:董宣不顺从,勉强使他跪下,董宣两手撑在地上,始终不愿意低头。

  (6)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明确:公主说:“您是平民百姓时,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

  官吏不敢到门前(来捉拿)。”

  (7)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明确:因此,(他)捕捉打击豪强,(那些人)没有一个不害怕得发抖的。

  2.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他廉洁为官的,并且把句子译成现代文。

  明确:“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这句话表现了董宣的廉洁奉公的美好品德。句子大意是:(使者)只看见布做的被子盖在尸体上。(董宣)的妻子和儿子抱头哭泣。(家中)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

  七、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及配套练习册。

  2. 积累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七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体味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生命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鲁滨孙漂流记》和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在阅读同学们作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很多同学爱做梦。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样的.一个梦。在梦中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独自一人在广漠的沙漠里或是无限的黑暗中或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那时你会怎么办呢?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作者及《鲁滨孙漂流记》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你是鲁滨孙,面对荒岛,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或者你的结果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事实上鲁滨孙活下来了,并且独自一人活了28年。鲁滨孙活下来的理由是什么?(从文中筛选信息)

  3、通过阅读,你发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四、品味探究:

  1、其实,当鲁滨孙一开始面对荒岛时,也曾想过会死,但他活下来了,而且活的很好。这其中鲁滨孙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组长归纳)

  2、读一读: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心理描写,读一读。

  注意:体会主人公的心情

  读出适当的语气语调

  适当的停顿和重音

  先自由读,然后由学生个别朗读,并有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3、在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中,鲁滨孙做了哪些有意义事情?

  4、结合心理变化和事情,运用下面的句式说说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理由是什么。

  请用“鲁滨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理解,从而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A、如何理解他的写日记和阅读《圣经》的行为?

  B、怎样看待他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五、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课外拓展:

  请你以“生命”为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以“借方”和“贷方”的形式,列举他们活下去的理由。

  七、教师小结: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中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正确的面对,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升起心中永不落的太阳。

  八、布置作业:

  由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别较大。当你面对西部无数青少年渴望读书的眼神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请以此为依据,写一段心理路程。

七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揣摩语言的准确和形象。

  3、 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细致的描写。

  教学方法:感悟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演示多媒体。)

  1、让学生说一说他所见到的图像中的金龟子的形象,进而导入新课。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十卷本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本文选自《昆虫世界》。

  二、自主学习

  本文科学地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和繁衍等方面的情况,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了解金龟子的外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与繁衍。

  4.法布尔对金龟子有哪些主要发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你有什么感受5.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介绍动物抓住了特征,说明准确,描写生动形象。请你找出几处你欣赏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触角 上颚 殷勤 炫耀 魅力

  献媚 鞘翅 咫尺 螽斯 无动于衷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法布尔对金龟子有哪些主要发现?(了解金龟子的外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与繁衍。)

  明确:第(l一3)段,外貌特征。

  第4段,介绍金龟子的生活习性。

  第5—7段,介绍金龟子的婚恋生活。

  第8一18段,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唱歌的原因。

  第19、20段,介绍金龟子的死亡与繁衍。)

  要求:熟悉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对你有什么启发明确:他之所以有这些发现,是他走出实验室的结果,是他走进田野,深入昆虫的生活。进行长期仔细地观察、并认真思考的结果。文中“我抓住机会跟踪她们,观察他们”“要想观察清楚他们”等语句,文中还写到“用食指浸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声的方法研究金龟子发音原理”等,这些都是佐证。

  启发:多观察,多思考。

  4.法布尔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被誉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而本文正是选自〈〈昆虫世界〉〉,你能否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①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者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

  ②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外套。

  ③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美人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雄虫和雌虫通常停在低矮的树枝上,成双成对,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事和物视而不见。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介绍动物的特征,说明准确,描写生动形象。

  本文用词的准确与生动与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是分不开的,难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学生交流)

  四、重点研讨课文第8一13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选文第8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猜想?作者对这个猜想没有作出结论,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 ②作者是如何探索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的 ③“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一句中,“有可能”三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作者猜想松树金龟子是有可能夫妻对唱的。没有作出结论是因为“无法作证”,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先找到它的发声部位,然后仔细观察,找不到特殊的发声器官,这样就断定是腹部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摩擦而发声。

  ③不能。“有可能”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而非肯定。)

  五、写作: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或者常见的一种小动物,(也可以是一种植物),用一、二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或动作。(提示:描写动物,除了应该捕捉其形态特征和动作特征之外,还可以描写动物的静态和动态所反映出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动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作品,进行比较,作出点评,并将评价内容及修改意见逐一附在文后。

  六、课外研究假如现在你是技术员,一果园中出现大量金龟子,正严重危害果树,根据你收集的资料,制定防治措施以及实施细节。

七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学习本诗特点:拟人修辞,朴实易懂、凝练的语言,象征手法。

  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法,重点分析法,借助形象联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不仅需要“红花”,更需要像“根”那样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学习象征手法,体会诗语言的朴实、凝练特点,体会拟人修辞。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本诗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对诗语言朴实、凝练特点的体会。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实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在生活中,哪一种事物与绿叶那种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相似呢?

  27.根(板书)学生各持己见,发表自己观点创造情境,使学生体会根的精神

  简介作者出示:“牛汉简介”

  牛汉, 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七月诗派”重要成员。1955年由了受“胡风事件”影响,遭两年拘禁,文革时被关入牛棚。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等生阅读“牛汉简介”通过生读,加深对作者情况的了解

  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指定生朗读学习目标

  听课文师范读《根》两遍学生第一遍听诗歌,第二遍小声跟读诗歌通过听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诗内容

  讲解一、二节1、师读出诗的节奏

  2、师读出重音

  3、 师分析为什么此处重读,此处停顿,这样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的内涵生边听讲解,边回答老师的问题在问、答中使学生学会学诗的方法

  学生小结师引导生总结诗歌特征生探讨中总结出诗特征: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高度的'概括性生学会总结并为下一步自己分析诗文作铺垫

  分析三、四节师把生分成男女两组竞赛,分别分析,第三节、第四节诗(展示诗第三节、第四节)师引导、帮助学生分析。第三节:男生:

  1、 一男生读第三节,体现节奏,其他男生补充节奏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2、一男生读第三节,体现重音,其他男生补充重音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女生补充男生不足

  第四节:女生

  方法同上培养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

  欣赏多媒体播放《根》朗诵,引导学生欣赏。体会诗的拟人手法、语言特点和象征意境,听完后,说说理由。培养学生赏诗能力,在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谈收获,注意引导培养学生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学生谈本节课收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作业布置让学生熟读成诵,并上网找一篇类似诗作,比较二者异同

  教学反思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分析、解难,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诗的方法,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升华了情感,张扬了个性,陶冶了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得到很好的培养和确立。

七年级下册教案8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

  教学手段: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烘托一种沉重的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书课题,扣住“朋友”,整体体会文章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健康慈爱乐观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3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四.当堂检测(见后面的当堂检测练习)

  五.推荐阅读《童年》

七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明确亚洲的范围。

  分析亚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位置和范围。

  展示亚洲的范围及分区

  学生活动:(1)总结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找出主要海洋。

  (2)找出和其他洲的分界线和主要分区。

  总结讲述:亚洲跨三带,临三洋和二洲,与北美洲隔白令海峡相望,主要位于北温带。共分为6个分区,我们中国位于东亚。

  展示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1)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

  (2)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根据其流向分析特征。

  总结:1、地形特征:(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为主。(3)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2、河流特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海洋。长江、澜沧江等流入太平洋;叶尼塞河等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恒河等流入印度洋。

  3、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二、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找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总结:1、气候复杂多样。缺水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大陆性气候强。面积最大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展示季风气候示意图

  学生活动:找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分析其风向和性质。

  总结列表:

  项目发源地风向性质

  冬季风高纬度内陆偏北寒冷干燥

  夏季风低纬度海洋偏南温暖湿润

  补充:季风区的范围和夏季风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播放洪涝灾害的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资料,分析季风气候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结:1、有利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2、降水不稳定,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和数量柱状图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柱状图。

  学生活动:(1)找出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几个在亚洲,在亚洲的哪一部分。

  (2)找出各州中人口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分析亚洲人口特征。

  总结:1、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一亿,东亚有中国和日本,南亚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有印度尼西亚。

  2、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增长最快的是非洲,亚洲人口特征是:人口多,增长快。

  展示亚洲人口分布图

  分析: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看亚洲人口分布规律,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其原因。

  总结: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西部和中部人口稀疏。

  展示人口增长造成的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图片

  讲解: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发展的差异

  展示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

  学生活动:做课本14页读图题。

  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沙特依靠丰富的石油发展很快,新加坡和韩国发展成新兴的工业国。

  展示新加坡示意图。

  分析新加坡的位置特点,总结其发展经济是怎样因地制宜的。

  总结: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中,地理位置优越,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航运和旅游,利用中东的石油发展炼油业,成为发展很快的国家。

七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重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七年级下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并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3、细心品悟,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课前预习

  1、首先,小声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读完课文后,查工具弄清楚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将它们记在课本上。

  2、然后,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将全文读通顺。

  3、最后,大声朗读课文,自查下面字词你掌握没有。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沆( )砀( )

  一芥( ) 铺毡( ) 强( )饮

  (2)解释加粗的字

  余住西湖: 人鸟声俱绝: 是日: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余强饮三大白: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及下船:

  课堂学习

  1、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

  3、从课文标题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5、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湖心亭的雪有什么特点?

  6、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认为相公“痴”吗?为什么?

  7、《湖心亭看雪》中你体味到作者怎样的情趣?

  课时作业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

  课前预习

  3、 (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qiáng (2) 余,我。 俱,全部;绝,消失。 是,这。 一,全部。 惟,只有。

  强,尽力; 白,指酒杯。其,他们。 是,表判断。 及,等到。

  课堂学习

  5、 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6、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课时作业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 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惮( ) \ 踱( ) \ 撮( ) \ 归省( ) \行( )辈

  撺掇( )( )\ 凫( )水 \ 潺潺( ) \ 宛( )转

  絮叨( )( )\ 怠( )慢 \ 蕴藻( )( )\ 家眷( )\ 纠 葛( )

  喝( )采 \ 旺相( )\ 桕( )树 \ 楫( )子 \ 棹(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前段时间,莫言刚刚成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一人,鲁迅也是被提名过的。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读音、释义的预习情况,可通过听写、提问等方式进行。

  三、走近作者及解题

  (学生看注释①,了解作者作品大体情况,教师作相应补充。)

  1、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

  2、关于社戏

  社戏,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3、补充

  本文体裁是小说,所以作品中的“我”,虽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

  四、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2、综合来看,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

  3、划分段落,并指出详略。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能够复述课文。

  2、完成本课教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2、提问词语解释及作者介绍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1、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对“我”又是怎样?

  3.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4、“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写到从赵庄归来,“看戏”的经过就写完,为什么还要写六一公公送豆?

  7、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三、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七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顷刻、面颊、喷嚏、激荡、嘈杂、过滤”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掌握“唠唠叨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2.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德育目标

  通过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教学重点

  朗读,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蕴。

  ●教学难点

  1.探究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2.通过仿写句子和课堂游戏,学习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用“耳朵”细致地体味生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音乐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课堂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冬雪纷飞的图景。

  同学们,你听过雪花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你一定听见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

  设计(二)

  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学拉小提琴,孩子年幼,精力不易集中。老师教育她“用心听”,孩子满脸狐疑,稚气地问道:“老师,人是用耳朵听声音的,用心听怎么能听得见呢?”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就让我们用心倾听奇妙万千的声音。

  设计(三)

  眼睛,给了我们色彩,把我们领进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可是,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用心听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感觉课文?的美。?

  教师强调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2.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5.各小组选代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描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对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讨,强调声音对我们的意义,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三、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

  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

  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

  文章的结构特别美,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种游戏,新颖独特……

  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

  3.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1)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提问: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

  学生明确: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美在排比句的运用;

  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

  美在人称的选用;

  ……

  ①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

  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3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

  ②品读文中的排比句,排比段,体味其表达效果。

  女同学齐读1、2、3段,用心品味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声音,并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男同学齐读5、6、7段,感觉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体味排比句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表达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5、6、7段,仿写三个段落,以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为描写对象,三个段落应呈排比段,每段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③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如“你听过……的声音吗?”“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你总听到些什么吧?”“你怎么会听不见呢?”“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④提问: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谈心。

  (2)赏析课文的意蕴美。

  提问: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

  学生明确: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但由于感觉的迟钝,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赏析课文的结构美。

  ①提问: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②提问: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前三种声音极细微,难以听见。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

  学生明确: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但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

  ③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

  学生明确: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四、设计声音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磁带,可以是一首音乐,也可以是冬日的风声、夏日的蝉鸣、春日的燕语呢喃,也可以是雄鸡的报晓声、深巷中狗的狂吠声等等,要求学生用心听,然后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宜以表扬为主,对感觉灵敏、思维敏捷,感受细腻的同学予以肯定,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鼓励他们用心倾听。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美妙、其乐无穷的声音世界,启发我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体会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让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微笑,成为一个生机蓬勃、活力四射、内涵丰富的生命体,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六、布置作业

  1.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它编成一个故事。

  (提示:由乐声得到启发,展开联想和想像,写成一篇有较强抒情色彩的记叙文)

  2.模仿课文前三段的写法,写一组排比段,描摹细微的声音。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课文中写了多种“声音”,你用心听过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不是随意地用“耳朵”听,而是有意识地用“心”去听,从中感受喜怒哀乐,汲取有益的知识。切忌泛泛空谈)

  2.“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请写出你的成长中最动听的声音,好吗?

  3.课文结尾处写了5种声音游戏,请选择其中两种,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4.俗话说:“眼观六方,耳听八方”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构成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请描绘一下你眼中的丰富奇妙的世界,好吗?

  二、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资料,较全面地了解这个奇妙万千的声音世界。

  三、开放探究

  阅读《“筷子”趣谈》,谈谈本文的“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筷子”趣谈

  黄丽春

  偶尔想起曾经听人说过,在中国,人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嗑瓜子博士。至于吹煤头纸,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半个多世纪前,丰子恺老先生曾犀利地调侃国人嗑瓜子之劣迹,把光阴嬉耗在“咯嘣”声中,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吗?难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见瓜子就害怕。历史写到今天,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已被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惟有筷子,风风雨雨了两千多年,还是经历不衰。“民以食为天”,对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忌“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思是挟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时,筷子便与文明一起诞生了。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头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生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来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连忙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筷子不但有其象征意义,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们所说的“筹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的应用使我国古代的数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来吃饭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体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参考答案:

  本文是科学小品。“趣”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本文使用了一些理趣兼得的掌故;

  2.语言调皮诙谐;

  3.揭示了筷子所具有的深广的文化内涵。

  ●备课资料

  一、说明文知识短文推介(三)(四)

  说明文的表述形式:诗歌式、童话式。

  ●诗歌式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等优点。说明文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

  我们的土壤妈妈

  高士其

  我们的土壤妈妈,

  是地球工厂的女工。

  在大自然的建设计划中,

  她担负着

  几部门最重要的工作。

  她保管着矿物、植物和动物,

  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她改造物质,发展生命,

  经营着无机和有机,

  两大世界的巨大工程。

  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层,

  由几寸到几千米的深度,

  都是她的工作区。

  她的下面有水道,

  水道的下面是牢不可破的地壳。

  她是矿物商店的店员。

  在她杂色的柜台上,

  陈列着各种的小石子和细沙,

  都是由暴风雨带来的,

  从高山的崖石上冲下来的。

  她是植物的助产士。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

  开放着所有的嫩芽和绿叶,

  摇摆着各色的花朵和果实,

  根和她紧密地拥抱。

  她是动物的保姆。

  在她平坦的摇床上,

  蹦跳着青蛙和老鼠,

  游行着蚂蚁和蚯蚓,

  蜷伏着蛹和寄生虫。

  她是微生物的培养者。

  在她黑暗的保温箱里,

  微生物迅速地繁殖着;

  它们进行着化解蛋白质的工作,

  它们进行着制造植物化肥的工作。

  我们的土壤妈妈,

  像地球的.肺。

  她会吸进氧气,

  她会呼出二氧化碳;

  有时还会呼出阿摩尼亚。

  她又像地球的胃,

  她会消化有机物。

  地球上所有的腐物,

  几千万年人和兽的尸体,

  都由她慢慢地侵蚀。

  她又像地球的肝。

  毒质碰着她就会被分解,

  臭味碰着她就会被吮吸,

  病菌碰着她就会被淘汰,

  使传染病停止蔓延。

  我们的土壤妈妈同水

  有深厚的感情!

  她有多孔性和渗透性,

  她像海绵一样,

  能够尽量吸收水。

  我们的土壤妈妈同太阳

  有亲密的友谊!

  她能够接受太阳的热;

  当黄昏来到的时候,

  又把它发散出来。

  气候也会影响她的健康。

  冰雪的冬天,

  把她冻坏了;

  快乐的春天,

  把她解放了。

  在城市,有数不尽的垃圾堆,

  都要经过她的改造,

  才能变成美好的肥料。

  我们的土壤妈妈,

  完成了清洁队员未了的工作。

  在农村,有数不清的田亩,

  滴上农民的血汗,

  播下谷子、小麦和高粱。

  我们的土壤妈妈,

  从不辜负农民的希望。

  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

  把沙漠变成了绿洲,

  从荒芜走向繁荣,

  我们的土壤妈妈,

  更进一步展开她的工作。

  (选自高士其科学诗集《时间伯伯》)

  读了高士其的科学诗,大家对用“诗歌式”来说明事物的写法也许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要写好科学诗:一要熟悉科学知识,二要掌握诗歌写作技巧。一定要记住,科学诗,首先是科学,这是它的内容;其次才是诗,这是它的形式。科学诗,诗的艺术性,是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这是不同于一般诗的地方。

  ●童话式

  “童话式”说明文,通过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读者一定的知识内容,情趣盎然,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小读者的欢迎。这就要求作者能够精心构思,巧编妙排。

  请看《对老鼠的审判》。

  对老鼠的审判

  “静,静……动物法庭受理人类控告老鼠大量盗窃国家人民资财,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传播瘟疫,危害人民一案,现在开庭审判。”审判长大象庄严地宣布。

  “传被告!”

  老鼠被押上审判台,它哆哆嗦嗦地转动着绿幽幽的小眼睛,神色仓皇。

  “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

  老山羊清了清喉咙,高声朗读起诉书:

  “自从有史以来,老鼠危害生物界、危害人类,其年代之久远,范围之广阔,损失之巨大,性质之严重,实在骇人听闻。现在举其大端归纳为十大罪状。

  “一、老鼠经常出没粮田、粮仓,任意吃掉、毁坏大批粮食,影响国民生计。

  “二、老鼠经常潜入远洋船只,咬破船帆,咬断锚索,造成严重的航海事故,使许多人葬身大海。

  “三、老鼠经常咬坏电线,破坏变电设备,蓄意制造重大事故。

  “四、老鼠任意糟蹋森林,破坏植树造林。

  “五、老鼠经常传播瘟疫,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六、老鼠经常咬人们的衣物、家具,造成重大损失。

  “七、老鼠每晚聚众取闹,使人睡不好觉,影响治安。

  “八、老鼠潜入蚕室,吃掉蚕宝宝,影响纺织业生产。

  “九、老鼠到处钻洞,破坏堤坝,制造灾害。

  “十、老鼠无限制繁殖,十八日生一胎,一年中要繁殖一万五千只后代,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根据动物法典刑法,一百一十八条、六十四条、三百八十二条、一千二百零四条,老鼠犯有盗窃罪,放毒罪,破坏生产罪,破坏治安罪,破坏绿化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制造生产事故罪,破坏生态平衡罪。这了维护法制,因此本公诉人提出公诉,要求法庭对被告老鼠从严判刑。”

  审判长大象说:“被告,你现在有权可以为自己申辩,或者请你的律师代为申辩。”

  老鼠看了看蚊子。只见蚊子站起来,“嗡嗡……”不知道说些什么。大象说:“请你把声音提高一点。”但是仍然听不清楚。这时,旁听席上骚乱起来了。

  “响一点,请响一点。”

  “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讲响一点?”

  “什么?蚊子在说什么?”

  蚊子听了有点慌乱,赶忙提高噪音说:

  “我是说,老鼠是有错误的。但小偷小摸,损失很小,构不成犯罪条件,应该重在教育。大家不是知道人类有一个成语叫‘鼠窃犬盗’吗?‘鼠窃’就是小偷小摸,何必小题大作?”

  “小偷小摸?真是岂有此理!”猫头鹰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瞪着圆圆的大眼睛,翻着一本厚厚的大书,作证说:“根据《世界年鉴》所说,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老鼠吃掉和毁坏的粮食占全部收成的1/5。全世界人口44亿,老鼠一下子就夺去了近9亿人口的口粮,还说小偷小摸!”

  野兔也站起来说:“我可以作证,河北省蓟县谷强峪林场,种了1000多亩油松,死掉6000多棵,9/10是老鼠造成的。”

  大黄狗也站起来作证说:“1980年春,上海石化总厂热电厂,就是因为老鼠乱窜,窜入高压开关室,造成短路。几分钟之内电、水、气全停,损失1700万元。请审判长注意,一只老鼠就能造成这样大的损失,能说损失很小吗?”

  松鼠接着说:“老鼠传染20多种疾病。公元6世纪,罗马帝国在一次鼠疫中全国死了一半人。公元14世纪,鼠疫在欧洲流行,夺去了2500多万人的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老鼠还帮助法西斯分子制造细菌武器,杀死人畜多得无法估计。人们对老鼠恨之入骨,我虽与老鼠不是同类,也受到人类的怀疑,所以我建议法庭一定要判处老鼠极刑。”

  老鼠听了大家的证词,哆嗦着说:“上帝既然创造鼠类,我们要活下来,总要吃,不让我们吃,就是不让我们活下去,这是违背上帝意志的。”

  猫头鹰说:“谁不许你活下去,但是你不靠自己的劳动,而偷窃别人的劳动果实,这就构成了犯罪条件;再说你也不是完全为了吃,你咬断电线,你咬坏家具、衣物,是为了什么?你是破坏成性,完全是蓄意破坏,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老鼠吓得瘫痪在地。这时蚊子——作为辩护律师,突然又站了起来,说:

  “各位,各位,你们的证词,我相信都是真的,但是我认为这些不能全怪老鼠。如果上海石化总厂的领导不官僚主义,生产有严格的操作制度,有严密的安全措施,高压开关室能让老鼠随便进去吗?现在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征服宇宙了,难道就不能防范鼠害?如果人类能互相友爱,又怎能求助老鼠制造细菌武器大批杀人。所以我认为人类自己要负主要责任。”

  蚊子律师的话使大家一惊。旁听席上议论纷纷,有的说:“鼠害这样严重,的确人类自己也要负责任。”有的说蚊子律师的话有意混淆视听,人类的事不是我们动物法庭可以审判得了的。有的说老鼠惊人的繁殖率,老鼠连原子辐射都不怕,看来人类也的确没有办法对付,包括蚊子、苍蝇等等。有的说目前有人推测,如果人类利用原子武器、激光武器互相残杀,人类最终必将在地球上被消灭,未来的世界再不是人类的世界,而是老鼠的世界了。

  议论声越来越响,越来越激烈,审判长大象几次摇铃叫大家静下来,大家就是静不下来。后来大象和几位陪审员交换了一下意见,然后提了提嗓子说:“现在我宣布暂时休庭!”

  大象当审判长,形态威武;老山羊当公诉人,神态严肃;老鼠被押上了被告席,可恶可卑;蚊子成了辩护律师,嗡嗡唧唧;猫头鹰、野兔、大黄狗、松鼠都成了证人,个个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一个多么有趣的童话故事,引人入胜、逗人发笑。作者巧妙地将老鼠对人类的危害性这方面科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之中。

  运用“童话式”章法技巧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科学性着眼

  “童话式”说明文,说到底还是一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的说明文,它的写作目的在于解说某一方面的知识,因此,作者心目中的目标应该十分明确,构思谋篇时应首先从文章的科学性着眼。

  (2)从文艺性入手

  “童话式”说明文是独具特色的说明文,其特色是:有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情节和形象逼真的童话角色。作者应积极开动思维机器,运用童话创作的艺术手法,处理好故事情节,角色身份与科学的知识内容的关系。例文中以休庭为故事结束正是为了说明人类对鼠害处理尚存在一定技术问题,这样,童话故事的情节就较好地为旨意服务了;又如,作者让大象当审判长,让蚊子当辩护律师,就较成功地让角色特点与内容特点结合起来了。大象的高大雄武的形象和蚊子的絮絮叨叨的样子正为文章内容所用。

七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1页例7,“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1、2、6题。

  教材分析:

  《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十一课时的内容。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了1至5的乘法口诀,而且部分学生在家里就已经对6的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背诵下来。运用教学情境图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表述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所以这节课我着重要求学生能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要求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两个数相乘的计算,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编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形的含义,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学理念: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以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试编6的乘法口诀的活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和比较熟练地运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的相乘的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2)通过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一个箱子、6张不同形状的卡片、6张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背的时候配上手势)

  2.直接说出得数。(以开火车的形式,学生挑自己的喜欢的算式回答)

  2×5= 3×2= 1×3= 5×5=

  5×3= 4×2= 4×1= 4×5=

  1×1= 4×4= 3×3= 3×4=

  【设计意图:巩固前面所学的乘法口诀,为学生学习6的乘法口诀做铺垫,同时这样的复习可以使学生在乘法计算时,运用口诀的能力得到加强。】

  二、引导探索,交流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想)

  它就是多拉A梦。它呀,用三角形拼了一些可爱的小金鱼给同学们。你们看,它们可爱吗?

  (出示例7的主题图)

  我们知道多拉A梦的百宝袋里装着好多好多的法宝。于是,它想挑战一下同学们,如果你们能闯关成功,它就把一些法宝送给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敢)

  同学们这么勇敢,真让我高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2、编6的乘法口诀

  (1)编“一六得六”口诀

  第一关:课件出示一条小金鱼图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条小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6个三角形)

  摆一条小金鱼要用6个三角形,表示1个6是6,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6=6或6×1=6)

  板书:1×6=6 6×1=6

  那谁来当第一个小勇士?根据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并勇敢地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编的乘法口诀是什么。(提问个别学生)

  板书:一六得六

  你敢于向困难挑战,我们要向你学习!同学们把灿烂的笑容送给我们的一号小勇士,好吗?

  (齐读口诀两遍)

  提问:“一六得六”这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一六得六” 表示1个6是6)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2)编“二六十二”口诀

  恭喜同学们,第一关成功过关!接下来的挑战会越来越困难,可是,只要同学们动动小脑筋,老师相信同学们肯定能顺利过关的,你们有信心吗?(有)第二关:课件再出示一条小金鱼图

  现在有几条小金鱼?(2条)

  2条小金鱼图就是几个6?(2个6)

  2个6一共是多少个三角形?(一共是12个三角形)

  即2个6相加是1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2×6=12或6×2=12)板书:2×6=12 6×2=1

  2那谁来当第二个小勇士?根据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并响亮地告诉同学们,你编的乘法口诀是什么。(二六十二)

  提问个别学生。

  板书:二六十二

  谢谢你,你编得很正确,很清楚。同学们把掌声送给我们的二号小勇士吧!

  (齐读口诀两遍)

  师提问:“二六十二”这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

  (“二六十二”表示2个6相加是12)

  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3)看图填表,小组合作交流,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6的乘法口诀第三关:

  同学们已经顺利通过前两关了,剩下最后一关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加把劲,胜利一定会属于你们的!

  ① 那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第61页,把表格填完整。

  18,4个6相加的和是24,5个6相加的和是30,6个6相加的和是36。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连加法,得出有关6的乘法口诀的结果,为编制口诀打下基础。】

  ②小组活动:

  根据表格写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小组汇报、交流:

  1×6=6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

  2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6×4=2

  4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③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读两遍。

  ④提问:为什么“六六三十六”只有一个算式?(因为两个因数相同)⑤小组汇报各句乘法口诀表示的意义。

  ⑥同桌讨论:

  刚才我们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口诀,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想,再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

  讨论结果有:

  1、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口诀的得数多6。

  2、第一列是:

  一、二、三、四、五、六,第二列都是六。

  3、后一句口诀比前一句口诀多了一个6。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强,因为后一句口诀比前一句口诀多了一个6,每两句口诀

  间它们的得数都相差6,所以我们把这6句口诀叫做6的乘法口诀。

七年级下册教案15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

  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巩固练习,自主检测。

  1、做“导学案”之“练习巩固”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译文

  原文呈现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③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参考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山高呀像泰山!”伯牙弹琴时,意念(出现)流动的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水势盛大呀像江河。”①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琴意。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见大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的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②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完全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③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中心概括】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人物形象】钟子期: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

  伯牙:炉火纯青的琴技(善鼓琴)。

  【写作特色】(1)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2)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3)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结构自然紧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还可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语文组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们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我们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而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要点,我们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们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在讲学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字音检测,正音。为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2、学生大声的自由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

  【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四)课文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3、情境演练场(配背景音乐)

  示例: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子期会曰:善哉,()兮若()。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银盘)”

  志在(白云),钟子期曰:“(软软)兮若(棉团)”

  志在(杨柳),钟子期曰:“(依依)兮若(细腰)”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知音”初步领悟之后,老师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伯牙出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凝练、优美的文字把音乐的美表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这又不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更是要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

  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由此归纳主题。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名,又名,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静尹子、壶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代表作《列子》,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设计意图】传统教法往往会在上课之初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这样的上法显得很突兀,学生没有印象。我们在归纳主题之后,以“给我们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谁呢”这样的一句话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也成为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

  6、再读课文,情感升华。(最后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课文的诵读贯穿教学环节始终,在读中品,读中悟。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设计意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我们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课外积累

【七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02-23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1-05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1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2-23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2-23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09-24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02-0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07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