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29 17:09:04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简单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简单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简单语文教案

简单语文教案1

  一、 导入:圣诞节快到了,上周五布置大家回家制作贺年卡,不知做得怎样了。有做得的没有,请拿出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用了什么材料来做。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画上什么图案,涂上什么颜色,写上什么祝福的语言,准备送给谁,代表什么心情。(学生面露窘色,低着头没有做声,有一个学生说了,老师我们回家就没有时间了,家务很忙的。还有学生说,我不知道什么是贺年卡。有学生还说不知道什么是圣诞节。)

  情况很糟糕,我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说不知道圣诞节的,更没有想到学生没有完成制作贺年卡的。

  二、 动手制作:

  没有人做来,是吗,不要紧,我们现在来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东西。有人会折叠纸飞机吗?会。哦,还会折叠什么?

  大家拿出一张纸来折叠你最拿手的东西

  (学生拿出纸了折叠自己最拿手的东西。)

  老师巡视,提醒学生不要浪费纸张,不要乱丢垃圾,记住折叠的步骤。)

  三、 口头训练:

  1、(随意指名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飞机是你折叠的吗,太漂亮了,你能教教我们是怎么折叠吗?好,站起来,说说。

  教师在旁及时指导、梳理:先找一张纸,什么样的纸?有多大张?软的还是硬的?。第一步先折哪里,为了讲述方便,可将纸设为左右、上下。

  第二步。

  2、大家试一下,会折了吗

  3、我们学习手工制作有什么好处呢,大家想想。(学生回答:可以锻炼我们的手指使之更灵活,可以放松和锻炼大脑,调节我们的学习,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

  4、也可能有不好的方面,会是什么呢?(学生:浪费纸张,破坏环境卫生。)

  四、学写作文:

  1、明确题目:都会做了。好。我们要把制作的方法告诉不在这里的.人,怎么办。打电话,写下来寄给他。那就得把折叠的步骤写下来。这是我们这一节课的第二个任务。来,,看看怎样写。先明确题目 题目叫什么?

  2明确小制作的写作方法

  先总说后分说,总说部分先说要做什么,有什么重要性,意义;分说部分介绍制作步骤 , 还有的注意事项.。说明方法

  3、语言要准确,也可以生动些。

简单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二、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chāi使狼藉jí

  簌簌sù sù蹒跚pán shān

  颓tuí唐拭shì擦

  举箸zhù踌躇chóu chú

  三、介绍作者

  四、熟悉文本,整体感知: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5.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五、师生重点研读课文第六小节

  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爬月台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问题探究: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

  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

  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体味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言语里面蕴涵了怎样的深厚感情?(学生指出句子后,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二、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这篇文章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三、问题探究。

  1、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

  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2、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四、热点争鸣。

  以下两个论题自由选择一个,结成小组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①、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xx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

  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②、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五、总结梳理,归纳小结

  见面背景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三次流泪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四个背影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六、分层练习

  a层练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 )使狼藉( )

  簌簌( )蹒跚( )

  颓( )唐拭( )擦

  举箸( )踌躇( )

  b层练习

  1、找出文中让你最受感动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2、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说说你的理由。

  3、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c层练习

  请仔细观察你的父亲或母亲的外貌、动作,运用准确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词语,对其进行描绘。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小作文: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你?请将事件的经过写出来。

简单语文教案3

  【写作目标】

  1、熟悉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明方法。

  3、能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

  4、能用准确、通俗的语言说明事物。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知识短文提要

  学生自学知识短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说明文主要是说事物的特征;

  (2)对事物特征的要求主要是“说清楚”;

  (3)说清楚的标准有两点:一是准确,二是通俗;

  (4)准确、通俗的主要凭借是语言。

  2、怎样做到说明准确?

  一要用词准确;二要判断恰当;三要分类合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确揭示事物的特征。

  3、怎样做到说明通俗?

  (1)什么是“通俗”?语言浅显易懂。

  (2)怎样才能做到说明的通俗易懂?

  ①三个“化为”:

  化生疏为熟悉,是指用熟悉的事物去说明生疏的东西;

  化繁杂为简易,是指用简单容易的`事理去解释繁杂的事物;

  化抽象为形象,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去阐发抽象的道理。

  ②四个“善于”:也就是四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是举例说明,“联系人们日常生活和平时见闻中的实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了说明沙漠里的“鸣沙”现象,举了作者自己和五六个同志“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的事例。

  二是比喻说明,“使用新鲜贴切的比喻”说明事理。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将银河系比作“铁饼”“美丽的环”和“天河”。

  三是比较说明,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异同。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作比较,说明人工选择在培育新的花色品种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

  四是数字说明。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介绍星球体积、星球表面温度和星球之间的距离都用了数字加以说明。

  4、阐述准确通俗说明的价值。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进而突出准确通俗的说清楚事物特征的价值:准确通俗的解答,使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课文提出的问题。

  二、写作指导(思路窗)

  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1、指导:

  题目是“××的自述”,要求用第一人称“我”,介绍某一对象,一般要求文笔活泼,富有情趣。但必须遵照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内容要讲究科学性,语言要讲究准确性,思路要讲究条理性。

  “自述”介绍的一般是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非人类,所以要用拟人的方法,运用拟人化方法,既要注意自述物的特点,又要兼顾人类的特点。

  写作思路:

  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如空气、土地、水果、生活用品等等,按照自述式作文的一般思路去写,即通过自报家门、自述遭遇、“家”史、变化、愿望等,告诉读者有关知识。其一般思路或写作步骤如下:

  ①首先是自报家门,告诉读者是什么,归属及名称的判断或由来。

  ②接着介绍“自己”的“家属”或同类,一般采用分类说明和诠释说明,要求简洁明确。

  ③再接着是介绍“自己”的特征,包括形状、色彩、大小、本质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

  ④然后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或说明介绍功能价值;或介绍发展史变化;或介绍生存利用的条件与方法;或介绍“自己”受到的遭遇与将形成的后果;或向人类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愿望。

  ⑤最后也要对上述事物的自我介绍作总结,或点明自我介绍的动机。

  以上这些方面,具体说明介绍时,应当根据说明的对象和主旨、动机,突出重点,详略结合;或者有所增减。介绍说明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这一思想与感情要尽量体现在自述的过程中,也可在首尾有所点明。

  2、要求:

  ①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②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③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要通俗易懂。④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安排好结构;安排结构必须在写作前编好作文提纲);⑤字数在550字以上,不得抄袭。

  三、写作

  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简单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陪阿姨能够自读能力,并是学生感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习时间:

  1~2课时

  学习准备:

  1、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利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词语,并提出疑问;

  2、教师准备学习网站;

  学习过程:

  一、引导认识略读课文,略知学习方法;

  1、从“x”认识略读课文

  2、略知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质疑、思考、讨论,读懂课文。

  二、引导自己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了解重点词语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从课文哪些描写重体会到的?

  (3)自己还有什么不动的地方?记下来,和同桌讨论一下;

  三、利用网站,交流反馈:

  1、打开网站:

  (1)积累词语;

  (2)在网站提示下理解:满载而归、耷拉

  (3)利用网站学习解疑,然后组内交流;

  2、反馈学习情况:

  从课文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槐乡孩子的可爱体现在:勤劳懂事、吃苦耐劳、以苦为乐;

  3、读出劳动的欢快、轻松、活泼。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网上练习:交流学习体会。

  2、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

简单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蔓、幽”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在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准备

  珍珠鸟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养过什么小动物呢?一开始,大家是如何与它成为朋友的?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2.探求新知:(课件出示珍珠鸟的相关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4.珍珠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与这可爱的小家伙成为朋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朗读完毕,师正音)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说说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珍珠鸟长什么样子?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珍珠鸟的习性: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白天活动,夜晚休息)

  三、再读课文,全面理解

  1.找出文中写珍珠鸟活动的语句,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并交流,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全班讨论交流,指名几位学生作讨论总结)

  (板书)(怕人——亲近)

  2.文中的珍珠鸟是一只怎样的鸟?作者是如何写出它的可爱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学生自由回答。

  (相关语句:①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可爱

  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活泼

  ③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淘气

  ④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⑤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亲近人)

  3.思考: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爱、宽容、尊重动物等)

  四、深入探究,延伸拓展

  1.是啊,正因为作者是一位懂得关爱、宽容、尊重小动物的人,所以作者与小珍珠鸟的距离才能慢慢(缩小),最后,小珍珠鸟不仅不怕接近作者,甚至还在作者的肩头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到这里,作者感慨无限,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探究:作者说的仅仅是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

  (不仅是人与鸟,还有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

  3.拓展:原来信赖有如此美好的内涵,那么,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写一写对“信赖”一词的赞美与认识。

  (出示例句:信赖是一座桥梁,让人与动物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4.最后,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的真挚感情。

  五、小结

  课文通过作者记录的与小珍珠鸟之间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正因有了信赖,才会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境界。同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因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好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亲身经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关于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彼此信赖的小作文。

简单语文教案6

  我们老师非常珍惜这次和贵校的交流机会,究竟上一堂什么样的课呢?如何达到教学的目标呢?是追求精致还是扎实?是表演做秀还是求真务实?两位年轻老师思索着怎样才是交流和合作?怎样才能提升业务素养?深思熟虑后定位于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常态课。有目共睹,课后就有16字的感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我们极力去实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用真切展现课程的理念,用真情拓展学生的感悟,用真实创新学生的思维。

  一、课文简析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教学实录及评析

  语文课堂,属于孩子,教学则应该回归自然,贴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深切的情感交流,基于此认识,两位年轻的老师在尝试中摸索。

  1、因“疑问”而精彩。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的轻轻话语“站在翠湖边上,你有什么疑问?”,自然引出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海鸥为何送别老人?”。《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上老师的微笑的导入:“呼风唤雨,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呀?”读完了词语,让学生谈谈不理解的有哪些。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了“探索者”的角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2、因“想象”而生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也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自由、大胆的想象。我们的老师挖掘文本,多方面寻找想象的突破口。《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叶老师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只海鸥,你要说什么?”赋予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在有效地的激励下,学生的回答“您好,我们的父亲!无论春夏秋冬,您都不辞辛苦的给我们喂食!谢谢您!”“爸爸!您真好!”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感同深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群的小海鸥正在翠湖边深情的呼唤。《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抓住了关键的一句话“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象”,学生立刻活跃起来“过去的王公贵族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轮船,他们的娱乐生活只能下下棋,泡泡澡。而我们今天可以乘坐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可以看电视、上网、视频等等”学生兴趣盎然,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得意的神情是在他们感悟到了当今科技的先进,现在舒适的'生活只会令那些王公贵族艳羡。两位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努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引领他们在广袤的思维时空驰骋。

  3、因“读写”而扎实。

  语文教学重在语感的培养,读是基础,形式的多样则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读要有独特的感悟,鉴于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两节课读的形式多样,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读的层次不同,初读,理解课文读,加入体验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感悟。《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设计了2个“写感受”的环节,提升了学生的练笔能力,《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加强了生字词的教学,还有“发明”“发现”的词语区别教学,这些都展现了语文最本真的特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4、因“生成”而鲜活。

  教学的预设彰显思维的智慧,而当前的课堂,因孩子们的灵动,而有了“课堂生成”,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们期待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尽情释放自己思维感受。虽然,两位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初次相见,因为一起学习而很有默契,孩子们毫不羞怯,在他们的激情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比如:用一个词形容老人的动作,引出了“细心、亲密、亲切、和谐、默契”等感悟程度不同的词语。还有学生动情的呼唤:“父亲!您怎能舍我而去?快快回来吧,我的父亲!”如此生动的领悟,谁不为之动容?那些即使没有发言的孩子,他们的眼睛熠熠闪光,那是求知的欲望。即使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们憋红的小脸也就是课堂的色彩所在,我们也一起感受到了课堂的和谐鲜活。课堂的生成就是课堂的生命!

  三、教学反思

  两节课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我们感受到课堂的生机与灵动时,也感觉到“简约而不简单”。但众所周知,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有尝试就有不足,有摸索就有缺失。

  1、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凝练,预设的问题过于琐碎,有些话语过多的重复,不够自然贴切。

  2、对文本的拓展浅尝辄止,不深入。《老人与海鸥》中预设的“如果你是老人,你要说些什么?”问题没有引导讨论,不了了之。课堂教学源于文本但要高于文本,《老人与海鸥》除了感受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美,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动物和谐相处呢?没有展开。《呼风唤雨的世纪》探讨了农耕社会的生活贫乏,现代生活的舒适方便,那21世纪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没有引发学生联想。

  3、教师刻意对着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痕迹较重,不放开,因此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够紧凑。《老人与海鸥》中写的锻炼由于时间关系显得潦草,《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节奏前紧后松,教师后来的引导有些泛化!

  总之,合作交流中总是鞭策着我们成长,在大家的关注中我们有所收获,但深知还有诸多的不足,需要各位的赐教,渴盼得到各位的扶助!我们真诚希望和联盟小学缔结联盟,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简单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简单的排列教案03-03

中班教案简单02-23

简单中班教案03-25

简单的游戏教案03-21

《简单电路》教案11-19

《简单的电路》教案11-18

简单的周期教案04-07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