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

时间:2024-04-26 19:14:56 丽华 教案 投诉 投稿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雨寄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11篇)

  夜雨寄北教案 1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作者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作者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作者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作者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作者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作者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作者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作者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作者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作者的想象里)

  (2)当作者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作者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作者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作者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作者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作者幻想团聚的夜晚,作者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夜雨寄北教案 2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夜雨寄北》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夜雨寄北》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七绝诗,在教学的时候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的流程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1、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组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教学。关键是问题设计,同时要知道学生处在哪个位置上。从学生的位置上看教材。创设一个有利于对话的情境很重要吧,一个前提就是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胆设计问题。

  2、“〈泊秦淮〉的第一句,这幅画面里都有哪些景物?”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成功。

  3、〈浣溪沙〉里的对偶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了突出对仗的特点,师生一问一答,分别用“我说”、“我对”的句式来对答,效果不错。下课时有学生问什么时候对对联。

  4、前两首讲得详细,也念了自读提示,后一首没讲,小测的效果明显前两首好。怎样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是不是后一首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呢?这几首是课外附录的古诗,要不要讲,要怎样讲呢?

  5、一个轻松的氛围也很重要吧,而这和平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平等的态度,眼里有学生,学生才会想出“在雨夜里朋友在等信”这样的情景。

  6、分析诗歌的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性有很重要的作用。此首诗里就是“夜雨涨秋池”和“共剪西窗烛”的意象。

  夜雨寄北教案 3

  引言:“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爱情诗歌,道出了离别之情和思念之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友情和真爱的渴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阅读,给学生带来一次良好的文学领悟和情感体验。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夜雨寄北”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情感和美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启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强化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感素质。

  二、教学内容

  1、课堂导入(5分钟)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引出今天课文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课文分析和阅读(40分钟)

  老师可以分段介绍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

  首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段描写了思念之痛和归期未定的`离别之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如何用词选字表达这种情感。

  次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段表现了对友情和真爱的思念和期盼。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于友情和爱情的态度,如何抒发对于这种情感的向往与祈盼。

  末段:“今夜雨潇潇,/临别殷勤重寄词。”这一段则是表达了离别之际的真挚情感和深切告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表达情感时运用诗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如何把抒情和写景相融合。

  3、感悟与分享(10分钟)

  通过课文的分析和阅读,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观点,拓展自己的思考。

  4、文学创作(4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中间展开文学创作的活动,例如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有关爱情、友情、离别的诗歌,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

  5、课堂总结(5分钟)

  在教学结束时,可以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鼓励学生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并梳理自己的思路和收获。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老师通过分析、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

  2、探究法: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和情境演示,帮助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

  3、互动法:老师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分享和文学创作等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和感悟诗歌的美感,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

  1、学生的听课和阅读交流情况,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表现等渠道进行评估。

  2、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阅读书评,老师可以通过评选、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估。

  3、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品德表现、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

  通过“夜雨寄北”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诗三百首的诗歌背景和历史文化,也能够深度体验和感悟诗歌的美感和主题内涵。同时,学生能够通过文学创作和互动交流,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教学反思中,还需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人文修养。

  夜雨寄北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夜雨寄北》的基本内涵和艺术特点;

  2、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解读《夜雨寄北》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理解作品的情节和感受;

  3、掌握作品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对作品的情感色彩和表现方式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对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底蕴的探讨和理解;

  3、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学生发言、小组讨论、课外阅读、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2、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发表见解,促进良好的互动氛围。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写作练习,提升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了解《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逐段分析《夜雨寄北》的文章结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点。

  3、分析《夜雨寄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4。探讨《夜雨寄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视听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了解文化背景。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步:了解《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让学生通过课本、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先期的文献查阅。

  第三步:逐段分析《夜雨寄北》的文章结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夜雨寄北》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文章结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点。

  第四步:分析《夜雨寄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寻找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五步:探讨《夜雨寄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夜雨寄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带领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文化背景。

  第六步:课外练习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要求解析和阐释各个知识点,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课外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和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评价:

  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学生的听课笔记、当地语文竞赛的成绩、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等方面。

  在教学评估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于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需要根据教学效果制定出合适的教学工具和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和写作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

  夜雨寄北教案 5

  一、教材与教学目标

  教材: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该诗,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艺术特色,感悟人生和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夜雨和寂寞相伴,以及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领悟诗人通过事物的描写所展现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欣赏、朗读、写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制作诗歌PPT,让学生了解杨慎是民间流传广泛的诗人之一,本诗是他较为著名的作品,说明杨慎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特点。

  t2、欣赏

  播放杨慎《临江仙·夜雨寄北》朗诵音频,要求学生听诗歌,感受其音乐之美。

  3、讲解

  (1)从诗歌的情节结构来说,可以分为三部分:描述夜雨,寄托思念,咏叹自身身份。

  (2)从诗歌的意境来说,主要是表现夜雨和寂寞相伴的情景,诗人寄托思乡之情,表达出人生悲欢离合的哀婉。

  (3)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说,应该注意杨慎的用词精准,形象深刻,意境空灵清新。

  4、讨论

  (1)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语言表达,可以分析出哪些词语尤为精准,理解和理解过程。

  (2)分析诗哲学,表达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自然的关系。

  5、写作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篇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习分析《夜雨寄北》这首古诗,让学生深入领悟诗歌思想内涵,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了以文会友的目标。

  夜雨寄北教案 6

  课题:

  《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

  1、释题。“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当堂测验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2分)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将这首诗翻译成一份现代书信(加入适当想象)。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羁旅之愁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思归之苦

  夜雨寄北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案 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融情于景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由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用投影并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李商隐,并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4、师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5、生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6、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诗歌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及诗歌回环往复之美。

  7、课堂小结

  8、诵读由本诗撰写的.现代诗歌《夜雨寄北》

  9、课后练习:用现代汉语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为李商隐写一封寄给妻子的回信。(500字左右)

  夜雨寄北教案 9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 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 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 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 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 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 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 --(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 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 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 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 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 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 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 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 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 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 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 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 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 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 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 “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 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 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 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 总结、升华

  1、 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 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3、 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 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夜雨寄北教案 10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夜雨寄北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3、体会诗人的感情。

  4、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2)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2、分析理解题目: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3、师有感情地范读此诗,注意停顿节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生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此诗。生速记此诗,并让生展示背诵。

  5、自此解释:

  (1)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何当:什么时候。

  (6)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6、逐句解释: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7、诗歌主旨: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8、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9、生再次朗读此诗。

  10、课堂练习

【夜雨寄北教案】相关文章:

夜雨寄北教案01-23

《夜雨寄北》教案03-13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02-23

夜雨寄北作文02-13

夜雨寄北教案[精品8篇]09-06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6篇02-24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05-28

新夜雨寄北的散文10-06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