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案

时间:2023-01-22 18:41:20 教案 投诉 投稿

《诗两首》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1

  一、识诗人,解诗题

  1.诗的作者是谁?交流查阅到的朱熹和狄金森的资料。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词语。

  2.结合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三、细研读,悟诗理

  1.针对诗中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自主质疑。

  2.合作探究,自主解疑。

  3.体会诗中比喻句、对比句的好处。

  4.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5.拓展,延伸。

  你能背诵一些有关书的名言警句或诗句吗?

  四、读诗句,感诗情

  1.感情朗读。

  把自己学了诗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背诵《观书有感》。

《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设计:

  诗歌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体验反思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诗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后者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思考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课后记:诗歌教学重在朗诵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则会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那麽平时如何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须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阅历很深的学者,这要求我随时随地的充电;其次利用好图书馆和书店。如何达到这一步呢?指导是前提。学生应该搜集掌握哪些资料,老师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找到资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师指导的范畴。

《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课前准备

  第二课时:《静夜》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2.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诗两首》教案4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金色花》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引入新课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二十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伟大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一代文学先驱他的散文诗如“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地打动并启发着中国新一代的女诗人,女散文家——冰心她写的颇有影响的《寄小读者》,便是最好的例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金色花》

  二、激情诵读,注意生字和词意,感悟亲情朗读课文。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nì)笑祷告(dǎo)花瓣(bàn)衍(yǎn)

  2、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3、小组间朗读比赛: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

  请其他小组根据刚才的朗读和自己的理解,点评小组朗读,并说明理由。

  如:感情基调的喜悦、温馨、深情,从中我读出了妈妈的……或孩子的……,或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孩子。

  诗中写的是怎样一个孩子,怎样一个母亲?

  (诗中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深深的爱、是一个教徒、爱好文学的人,孩子是顽皮的、活泼可爱的。)

  4、朗读一下你最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重点句子示例:

  (1)“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3)“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调皮,撒娇)

  三、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刚才我们师生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

  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而美丽,变成金色花就是意味着自己给予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正可以表达自己回报母爱的心愿。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物和情之间有某种类似(精神)如:诗人可借梅、莲、松、竹等表达特定的情感。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这个道理。好处是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通俗化、具体化,特别是表达情感类的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读来意味悠长,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助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表达某种情感,使我们的文章更有韵味。

  2、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诗人借金色花构成三次嬉戏画面来表现母子情深的

  妈妈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3、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只是悄悄地让妈妈感到温馨,就是瞒着妈妈。

  4、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并用一句话来概括。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

  四、小结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借景抒情,把母子间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板书:

  散香气

  金色花投身影母子情深

  捉迷藏

  ①借用具体的形象②以生活图景③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荷叶母亲》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响起,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找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母亲是困顿中的一股甘泉,当你精疲力竭时,为你送去能量。母亲的力量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二、介绍作者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三、解读课文

  (一)读“荷”(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聆听名家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感受文章情感,提高朗读水平。

  2、再读课文,各小组选出“最美”的声音展示给大家。选手从文中选一段自己喜欢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其他人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选手要拿出比拼的精神,一决胜负,评选我们班最美的声音——“一八好声音”。(从节奏、情感、字音、停顿等方面点评)

  3、朗读完了课文,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课文内容:

  (两缸莲花)→(回忆中的红莲)→

  (二)品“荷”(品物中话语感至爱亲情)

  1、可见本文主要描写的事物是:“红莲”。作者一共几次写到红莲?每一次看红莲时自然环境和红莲的情景是怎样的?作者的心情如何?

  红莲转危为安,作者的心情也由烦闷变为感动,可见作者的心情和红莲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2、作者说“深深的受了感动”,仅仅是因为看到了什么而感动,还是因为联想到了什么而感动呢?哪句话是作者联想到的内容?

  生:首先看到在狂风暴雨中,是荷叶用它那脆弱的身躯为红莲挡住了风雨的侵袭。由这幅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儿女的呵护,荷叶保护红莲就像母亲保护儿女一样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赏析:心中的雨点,即人生路上的困苦、坎坷、挫折。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就像母亲保护儿女那样,不惜一切,甚至生命,突出了母爱的伟大,表达最着和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告诉我们,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风避雨的人。

  荷叶对莲的这份情谊、爱护不正是我们一出生就在享受的母爱吗?

  作者通过这些荷叶来写母亲,借助这雨中的荷叶保护红莲的情景彰显母爱的伟大,赞颂母爱,从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种借助描写客观事物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法叫“借物抒情”。

  (三)赏“荷”(养审美情趣提审美能力)

  5、作者借助圣洁美丽的景物赞美了世上至善至美的亲情,美丽的景和感人的情是通过优美的语言传达给我们的,你认为哪句话写的美?找出来赏析一下。(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比比看哪一组同学能用你的一双慧眼在文中发现更多的美点)

  【展示】如:①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飘在水面上。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花瓣漂浮的情态。)

  ②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今晨却开满了,亭亭的在绿叶中间立着。(“开满”和“亭亭”写出花开的很精神抖擞的样子,富有生命力)

  ③那朵红莲,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繁密”写出雨下得急,“欹斜”写出红莲不堪风雨侵袭楚楚可怜的样子。)

  ④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取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运用拟人的写法,写出荷叶为保护红莲而显示的勇敢坚强精神,也让人感到,在荷叶的保护下,红莲安全了。)作者借景抒情,景因情真而更美,情因景美而更真。

  (四)赞“荷”(懂得感恩学会抒情)

  1、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一副上联,大家凭借对课文的理解,齐心协力对出下联?上联:荷叶护红莲抗风抗雨勇敢慈怜

  下联:母亲爱儿女受苦受难无私奉献

  2、作者借赞美荷叶来赞美母亲,赞颂母爱,这是冰心作品的三大主题之一,我们通过他的一首小诗再次感受冰心作品中的母爱,体会借物抒情的妙处。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繁星》

  四、小结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赶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相信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为我们遮蔽风雨的荷叶——我们的母亲。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留心感受、回报这份至真至纯的母爱。

《诗两首》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了解本课中两位作家及代表作品。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能力培养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两首诗。

  2.抓住诗歌的意象赏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体验点:

  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炽烈的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金色花》中为何把孩子想像成金色花?《纸船》的题目有什么妙处?

  课文类型:课内自读课文。

  教学方式: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金色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朗读诗歌

  1. 前提: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衍(yǎn)

  2. 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感悟诗歌:

  1. 教师导语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2. 合作学习

  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③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指导,注重鼓励。

  四、拓展训练: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如涓涓细流时时哺育着我们,现在请同学们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尝试写诗,教导作指导,进行鼓励性评价。)

  五、课文小结: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诵读的本文。

  六、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纸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朵金色花,表达了孩子对母亲至真至纯的爱,一只小小的纸船又寄托了一个游子母亲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一个独特的物象,寄托了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纸船》

  二、朗读诗歌:

  1. 教师配乐范读。(有条件,可放录音。)

  2. 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3. 学生齐读、自由读。

  三、感悟诗歌:

  1.导言: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2.合作学习

  ①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②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无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联想,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这一想象新奇大胆,充分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组内,组之间,以至全班进行交流,教师从旁参与,重在指导与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再读诗歌: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借物抒怀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又具体,既含蓄又深沉。诗歌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的思念相协调。请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诵读这首诗歌。

  五、拓展训练: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诗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诗两首》教案6

  [教学思路]

  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

  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诗两首》教案7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遐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牛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明确: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的天河,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在/天街/闲游:,

  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五、分析、解读全诗。

  (一)讲解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明确: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节,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

  明确:“好像”后加—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明确:两处联想:街灯=明星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讲解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明确: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

  3.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明确: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明确: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明确: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 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学习第三节诗;

  1,请—位同学朗渎第三节。

  2,如果说诗的第二节描写的是诗人想象出的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明确: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明确: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这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明确: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蹬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

  4.这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朵”

  5.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明确:“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五)总结分析全诗: :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明确: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一街市—物品—人一生活。

  2.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3.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明确: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静夜

  六、指导朗读。

  1.这首诗和前—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请同学们先试读,试着划分节奏和重音。

  2.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全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举,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分析、讲解全诗。

  1.全诗分两小节。请同学们思考—下,哪节写实?哪节写想象?

  明确: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

  2.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下全诗的意境。

  明确: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

  3.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明确: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

  4.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但两首诗还是有些区别的,请同学们细心感受一下,两首诗中哪首流露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点?

  明确:前一首诗。这从两首诗所用的不同神话传说就可以看出来。

《诗两首》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鉴赏诗歌隽永淡雅的语言;

  3、通过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4、通过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会感恩母爱。

  二、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课前准备:

  学习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习,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引课题:

  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教师语言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著名作家冰心女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

  二、读“荷”,说印象:

  1、1、2小组用小黑板交流展示预习学案上的作家作品简介和重点字词。

  2、第3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3、学生点评朗读,教师补充: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4、谈谈触动你心灵的地方。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三、品“荷”,赏语言:

  1、同学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被5—7段中展现的画面感动了,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的、动情的大声朗读,让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小组合作探究:以6人小组为单位对5—7段进行品位和赏析,提示:

  (1)、为画面拟写小标题、

  (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每组一个主要发言人,一个记录员,其他同学补充。3、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板书:荷叶护红莲,母亲爱孩子。)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5—8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四、悟“荷”,感诗情

  1、看资料,悟诗情。此时,面对幸福的红莲,勇敢慈怜的荷叶,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于是乎,作者在文中不由得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请大家大声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

  2、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背诵第9段,20秒后竞赛。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1、讲述母爱故事: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2、写作练习: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母亲啊,你是大树,我是小鸟,除了你,谁是我栖息的家园?)

  (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谁是我生命的源泉?)

  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诗,诗歌的名字就是:母爱。

  六、结束语:小时候,冰心曾经天真的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傻孩子,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啊,因为爱,所以爱。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母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您,谢谢您!

  《金色花》教案

  一、吟诵古诗,导入课题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2、首先,让我们看看泰戈尔。谁能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泰戈尔的情况呢?

  (出示大屏幕上的泰戈尔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而后展示明确)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二、初读诗文,把握基调

  (配乐范读诗文,学生评价优缺点)老师已经将课文读完了,老师是用怎样的感情基调读的呢?你觉得老师在重音、节奏、语速、感情及面部表情方面处理得好吗?需要怎么改进?

  舒缓、温馨、深情。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

  (3)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我对妈妈的爱)

  (4)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为妈妈做事,心里很喜悦)

  (6)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天真,悄悄的)

  (7)当你黄昏时拿出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撒娇,快乐)

  三、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写的小诗,扩展完善后整理在作业本上。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中描写母爱的小诗并摘抄赏析。

《诗两首》教案9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以朗诵为主,本教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本篇课文接触的是两位大家,所以了解泰戈尔和冰心很有必要,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片直观展示的方法使学生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法,每课时都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合作探究;本教案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情感教育,没有支离破碎的字词讲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flash课件《母亲》。

  二、简介泰戈尔

  出示泰戈尔图。

  教师介绍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暮歌》、《晨歌》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等,《吉檀伽利》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文中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他的作品就是因为有爱,所以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和真诚。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这首诗朗读的感情基调。

  四、问题探究

  准备工作:学生四人一组,备好笔纸,做适当的记录。

  1、讨论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这个问题较容易,可让学生讨论3分钟左右,即可书面记录并派代表全班交流。

  (孩子对母亲的爱)

  2、讨论第二个问题:主人公是谁?他是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爱的?

  这个问题比第一个稍难,可让学生讨论6分钟左右。全班交流时可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采用小组间互相补充的方法。

  (孩子。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和妈妈捉迷藏,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3、讨论第三个问题:妈妈知道孩子为他做的事吗?他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他为母亲所做的事?

  (母亲不知道;因为母爱是无私的,所以孩子也想默默地为妈妈做些事。)

  (括号内的答案仅作参考,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进行小结)

  五、朗诵比赛

  1、泰戈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顽皮、天真、可爱、活泼的孩子和一位善良、慈爱的母亲,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请小组派代表进行朗诵比赛。

  语文教师做总裁判,选出行事比较公正的学生四人做裁判进行评判。标准如下:

  ⑴普通话标准,朗读时流畅。(3分)

  ⑵仪态大方、得体,最好不看课本。(3分)

  ⑶朗读时能读出一个调皮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的语气。(4分)

  六、课堂小结

  20世纪初,是泰戈尔最不幸的时候,他的妻子病逝,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写出了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是他心中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关于爱的伟大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他把写作精力放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用微笑和爱融化读者,可见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七、巩固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匿( )笑花瓣( )祷( )告嗅( )

  2、辨字组词:

  摇( )辫( )棚( )棵( )

  遥( )瓣( )崩( )颗( )

  3、课后练习:

  熟读课文;课外补充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部分)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冰心图。

  泰戈尔的《新月集》把我们从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纯洁、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天真和美好。在我国也有一位深受泰戈尔影响的女作家,“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她一生的名言,也是她一生坚持的信念。她就是世纪老人──冰心

  二、简介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我国文坛上影响很大。

  三、朗读课文

  1、听flash录音,体会语感,把握情感。

  2、学生集体朗读,再次感受。

  四、问题探究(四人小组,在讨论前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1、讨论第一个问题:学生朗读(由组长牵头或组员自由朗读或组内集体朗读),思考与《金色花》的相同点。

  (主题相同,对母亲的深情倾诉。)

  2、讨论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声朗读(由组长组织),思考与《金色花》的不同点。

  (《金色花》表达的母子情深,借用“金色花”来抒情,写了一个与妈妈嬉戏的调皮的孩子,轻松活泼,充满童趣;《纸船──寄母亲》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借用“纸船”来抒发情感,写了一个执著、寂寞、忧郁的游子,深切热烈,感人至深。)

  五、拓展延伸

  1、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

  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形式的母爱,争取说服同学,让他们和你喜欢的一样。

  2、每人一张纸,叠一只纸船。把你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在纸船上,并且在课后放到河里,表达对母亲的感情。(音乐《妈妈,儿祝福你》)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课外补充阅读冰心的其它文章。

  《诗两首》教学实录

  【学生分析】

  《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诗两首》教案10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同学掌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同学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示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示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示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示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实际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广博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同学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时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绩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示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同学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孩子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五、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同学读

  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说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说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胜利,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同学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身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身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同学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七、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八、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诗两首》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想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及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6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土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1949年后担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四、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缥(piāo)缈(miǎo)

  (2)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韵律美。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象。

  1、研习诗作第一节,体味联想的自然。

  思考:

  (1)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

  (2)在第一节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明确:明、闪、现、点

  ①“明”写出了人间万家灯火(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色。

  ②“闪”写出了群星闪烁的姿态。

  ③“现”既写出了天上的明星之多,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④“点”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灯点亮了。一字传神,意境尽出。想象的翅膀便由此“点”展开了。

  那么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产生了哪些无穷无尽的想像呢?

  2、研习诗作后三节,体味想像的丰富和意境的优美。

  (1)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诗作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

  (2)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3)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六、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预习《静夜》。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思考:

  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明确: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四、比较阅读: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

  (1)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2)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3)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4)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2、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六、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背诵默写两首诗。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三、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仁人志士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了,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失望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悲观绝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美丽而又迷人的诗。

  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3)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学生讨论并归纳:

  (1)“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街灯。这样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

  街灯

  天上的街市

  明星

  珍奇的物品→自由的'牛郎织女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作中描绘了两幅令人心醉的图画:骑牛图、闲游图。“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3)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丽、富庶、幸福、自由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否定,表达了诗人对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结尾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

  1、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夜晚景(写实):朦胧、恬静的美

  鲛人泣珠(想像):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诗两首》教案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掌握识记本文的生字及作者冰心的简况。

  过程与方法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浓浓的'亲情感,学会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感恩母亲。

  教学重点

  有感情流畅地读熟课文。

  教学难点:解本文主旨的含义。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师导生主

  教具准备:五个教学板块的纸块录音李玲玉-妈妈的吻

  出示知识点:生字、文学常识、表达方式、节奏、主旨、写法、名言、故事、拓展、阅读等。

  一、激情导入新课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响起,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找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母亲是困顿中的一股甘泉,当你精疲力竭时,为你送去能量。母亲的力量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准备:如让你做老师的话,你将讲授本文中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两人代表在讲桌前试说)

  你们讲述的内容老师相信你们在小组内会做的更好,在此老师也有要授课的内容,看哪一组合作的最好,与老师配合的最默契,把你们最精彩的地方展示出来。

  三、在黑板上出示五个板块的内容。(学生活动完成)

  (一)“自主”块:相信自己,我能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1.我来解决生字。

  2.我来走近作者──冰心。介绍认识作者。

  3.我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我来理清本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5.我能找出本文的主旨句,读一读。

  6.我能掌握本文的写法。

  (二)“探究讨论合作交流”块。(老师适当参与,与学生一起交流)

  1.本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3.“心中的雨指”的是什么?

  (三)“合作积累材料”块。(学生交流展示)

  积累有关母亲的名言、故事。

  (四)“互动”块

  学生有何疑问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真情流露交流展示”块。

  作为农民的子女,妈妈含辛茹苦地把你们养大,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妈妈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呢?

  四、结束语

  是的,同学们,你们的母亲为你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作为子女的你们,应该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感恩母亲。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伴我们一生。母爱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久盛不衰的永恒的话题。荷叶──母亲!

  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

  爱──主旨

  红莲──我

《诗两首》教案13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诗两首》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

  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炼字

  二、教学重点

  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三、教学难点

  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四、教学过程

  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

  意境幽深、明丽、孤峭

  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语言富丽精美

  有“有句无篇”之病

  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

  特点:清新、流丽

  情景交融

  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

  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

  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

  1)字音

  虬qiu2栖qi1 怍zuo4拙zhuo1徇xun4 疴ke2衾qin2 昧mei4

  褰qian1嵚qin1 豳bin1灞ba4 涘si4 甍meng2绮qi3霰xian4

  鬒zhen3

  2)词汇

  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

  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

  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

  3)佳句集锦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3、登池上楼

  1)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

  具体:

  潜虬飞鸿自由自在

  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

  临窗远眺残冬已去

  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

  2)写作特点分析

  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

  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

  3)提问:

  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

  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

  “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综合全文,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点名主题,表明作者望乡思乡的话题

  第二部分:描绘作者登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象

  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眷恋家乡的.感情

  运用句典点明望京(定基调)

  绘声绘色壮丽景象(绘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眷恋家乡(抒感慨)

  2)赏析

  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登,动景:喧闹的小鸟

  调动多种感观: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

  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霞,澄江像白练

  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越舍不得离开。自然转入对思念之情的抒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妙在何处?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和谐搭配、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3)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紧扣“望”写出了景象的壮丽,更加反衬作者的离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乐”

  写景自然贴切:似乎不经意写成,妙手天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对比,色彩相对,动静相对;比喻生动具体;词语选用非常好。“余”与“散”,“澄”与“静”有内在因果关系。

《诗两首》教案15

  第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目标与要求

  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

  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

  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第二首——未选择的路

  目标与要求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背诵《未选择的路》

  教学重点:目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特点,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品味: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们——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七、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诗》教案】相关文章:

《木兰诗》教案08-08

杜甫诗教案12-25

木兰诗教案08-24

毕业诗教案01-16

杜甫诗教案02-04

木兰诗教案02-16

毕业诗大班教案11-24

《己亥杂诗》教案09-14

木兰诗优秀教案08-24

大班毕业诗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