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

时间:2023-01-07 11:25:26 教案 投诉 投稿

古诗的教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的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的教案

古诗的教案 1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早发白帝城》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通过预习,你们记得以前学过李白、杜甫什么诗吗?

  介绍古诗的特点: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艺术的表达、浓缩的精华。

  二、生字

  1、字形:鹭、岭、陵、猿

  2、字义:朝: 辞:还:鸣: 泊: 千秋雪:

  3、读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早发白帝城》

  1、释题: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2、读一读诗,填空。

  李白这位诗人坐船从( )到( )去。

  3、小组学习:

  ⑴ 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⑵ 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从哪句中感受到的?

  ⑶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反馈:

  ⑴ 体会李白的愉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领略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⑵ 出示背景图,教师讲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麟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大赦,惊喜交加,随即放舟东下江陵。此诗书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白帝城因“彩云间”而显出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诗的第三句境界更为神妙。李白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心情是何等的畅快而又兴奋啊!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此时行舟轻如无物,其轻快可想而知,才有“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历尽艰险重屡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诗的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论。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资之骏利,尚不能解其中意。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跃。快船快意,使人深远。后人赞此篇“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5、从哪里看出来诗人的心情的。读一读

  看图再读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6、小组内读一读这首诗,并背下来。

  四、作业

  1、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词。

  2、背诗及注解。

  第二课时

  1、理解《绝句》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3、学习杜甫的'另一首古诗《绝句》。

  一、引入

  复习《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绝句》

  1、介绍作者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了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随笔,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绝句描写了他的住所——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

  2、默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草堂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小组学习

  ⑴ 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⑵ 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哪句感受到的?

  ⑶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写了千年的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的积雪和草堂的建筑和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录像片,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的意境。诗人身在草堂中,透过窗口远眺积雪终年不化的西岭,那雪岭的壮丽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再向门外一看,见到停泊在岸边的来自东吴的船只。“泊”,停靠,“万里”,虚指遥远。船只来自远方的东吴,又将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这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做到,对刚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看到船只畅行万里,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欣慰啊!“万里船”是从空间来讲,“千秋雪”是从时间来说的,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5、看图说一说诗的意思。

  三、课后延伸

  1、运用本诗学习方法,阅读杜甫另一首《绝句》,与课文对比,想一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绝 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即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闲适、欢悦的心情,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描摹景物清丽细致,与课文中《绝句》异曲同工。

  2、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弘扬祖国的五千年的文化。

  四、作业

  1、把通过想象把《绝句》中的美好景色写出来。

  2、介绍关于古诗文方面的书,找找关于这两位诗人的其他作品。

古诗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从诗中感受到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今天我们就追随着诗人去欣赏一方池塘里夏天的美景。(课件2)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课件3-4)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美吗?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惜 露 蜓。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读中悟情。(课件5-6)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课件7-9)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下。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①你认为哪个字最好,为什么?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蜻蜓的可爱。

  ②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落、停、站……)

  ③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7)谁能把后两句读一下。读出高兴、欣喜等语气。

  4、齐读全诗。作者把泉水,大树,荷花和蜻蜓编织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并表达了他对夏日池塘边美景的喜爱,带着高兴,喜爱的语气,品读一下全诗。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适当配乐)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值得我们学习。在你脑海里能想象着更多的美景读一读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

  5、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五、指导书写。(课件10-14)

  六、教师总结:(课件15)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仅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古诗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读诗、背诵。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说说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引入:《惠崇春江晚景》。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三衢道中》,大家跟着老师把题目写好,注意衢字的写法。

  解释题,知作者:

  大家读了诗题,想想诗题是什么意思?诗中会写到什么内容呢?(3名学生)你对作者又了解多少呢?(学生介绍)老师做个补充:(曾几,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这是他写的一首记行诗)

  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3遍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量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读(3名)

  纠正读音,“阴yin、减jian”

  字形:指导书写:“溪”字。

  教师范读节奏,学生标注。

  师:古诗要读出韵味,就要注意诗的'节奏。下面老师来范读,同学们认真听,并用小闲线标注出节奏。(师范读)

  师: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再练习2遍。读完后展示,谁来展示读一读?(2名同学)小组比赛读。

  知诗意。

  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诗句的意思?说说我们以前学习的方法。

  看插图、借注释、互相学、问老师等。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汇报: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梅子、小溪、绿阴、黄鹂

  “却”意思是什么?又、再、“舔”增加。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古诗,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5说景象,悟诗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都写了什么(夏季、梅子、小溪、绿阴、黄鹂)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学生汇报:2名。

  师:如果是你走在三衢道中,有如上所见所闻,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喜爱、惬意等)

  学生汇报:2名。试集体背诵。

  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的?(想画面、品美句)以后也可以用。

  板书设计:

  三衢道中

  梅子 小溪 绿阴 黄鹂

古诗的教案 4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试图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二十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中“我来试一试”。

  4、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春节家人年饭的照片,生字、词卡片;过年时家中门上的对联和一些有趣的春联。

  课型:

  古诗。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那时的热闹,那时的亲人相聚,那时火红的对联?

  (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看书上的插图,看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生字游戏――教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教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教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预设: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教师:真棒!下面,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指生朗读全诗。

  4.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诗的意思)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4)有时,用不同的语气,(比如反问、感叹的.语气)能够加强我们说话的语气,更加强烈的表达过年的喜庆。谁能试试把这两句――“千户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说一说?

  预设学生说话―――(感叹句)(比喻句)(反问句)等。

  注意激发学生个性的感受,把学生生活中过年的景象予以再现。

  重点点拨――教师:“总把新桃换旧符”。一个“总”字,把春节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生动的表现出来。来,把你们家中的春联,还有你比较喜欢的春联展示展示,看看这个“总”字,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预设:家家户户、各有千秋、更新换代、种类繁多、喜气洋洋......

  (老师注意把学生各不相同的感受加以归纳,并对学生的个性化体会予以鼓励。)

  教师:还有什么词,

  能这样传神地表现节日的气氛?(除、入、换、)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在全班交流。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户万户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指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指生背诵。

古诗的教案 5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示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同学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小朋友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协助同学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同学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知“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同学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法、朗读感悟法。

  【课前准备】

  1、每个同学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资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一、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

  让会读背的同学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

  “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思路: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同学领读,充沛尊重了同学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二、细读

  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同学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同学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学可能有出的问题,如:

  “樾、意欲”的含义等。

  教师应在充沛引导同学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同学结合插图和自身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思路: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同学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同学心理需要,有利于同学的发展。

  三、诵读

  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同学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

  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同学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思路: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理解感悟。

  四、写字

  自主写字,提高同学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同学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同学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

  “木”字旁的写法等。

  2、同学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一、回顾

  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俺们是怎样学习的?

  思路:激发同学,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二、自学

  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协助同学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思路: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置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同学为主,引导同学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时积累,不时迁移。教师则根据同学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沛调动同学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汇报

  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说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同学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

  字音“柔”应为 róu 不是 yó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同学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

  “终究”“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协助同学理解。

  3、让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身的感受。

  四、诵读

  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同学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扮演读等方式,引导同学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同学读背:

  特别要注意指导同学读出诗的韵味。

  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五、实践

  创意表示,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同学结合着自身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表示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六、写字

  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同学评价。

古诗的教案 6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古诗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达成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

  2、板书古诗题目,读题,并解题。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4、教师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背诵以前学习描写儿童的古诗。

  读题,并解题

  听教师介绍诗人。

  二、初读课文。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1、明确初读要求:(1)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2)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3)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评议。

  根据要求读古诗。

  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

  并想象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1、学生齐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2、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4、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古诗。

  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质疑。

  图文结合理解:牧童骑黄牛

  想象牧童的歌声。理解:歌声振林樾。

  朗读诗句。

  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齐读诗句。

  尝试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一起再来读古诗。

  四、读诗想画面。

  通过听范读,看画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想象。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听老师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根据画面背诵。

  判断古诗季节。

  五、编故事。

  通过编故事,启发学生想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1、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2、指名交流故事。

  试着编一个故事。

  交流故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所见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所想

  忽然闭口立。

  教后反思:

  学习古诗最关键的是体会诗境,而在体会诗境之前,先要学生正确理解诗意,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每首诗中总有其精华所在,抓住这些精彩的诗句,让学生读懂读透这些诗句,无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我就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一关键诗句,通过对比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对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生活的赞叹,是诗人贾岛在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所要抒发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展开合想象,以此体会隐士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三、结合实际,补充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这儿的结合实际既指结合教材的实际,又指结合学生的实际。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分别穿插了:有关贾岛的典故《推敲》,贾岛的另一首绝句《剑客》,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的教案 8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4]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古诗的教案 9

  目标

  掌握古诗基本内容。

  让幼儿知道草是我们的朋友,要爱护小草的生命。

  通过学习古诗,使幼儿知道草的生长规律。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对古诗的兴趣。

  准备

  图片(草原和野火)。

  魔法棒,图书。

  白纸,彩笔。

  活动流程

  一、导入

  1.以防火知识的重要性为题让了解火警的电话。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小图书上都有什么?(消防车)。

  2.消防车是用来灭火的。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别的火。(野火,展示野火图片)。

  二、学习古诗

  1.师:“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都会繁茂枯萎一次。(出示平原图片)

  2.学习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3.师:“小草每年的春天都会靠它顽强的生命,长出绿绿的身体。小草帮助我们呼吸新鲜的空气。牛婆婆吃了它,能给我们提供好喝的牛奶。小草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让我们的大地结结实实的。每年的秋天小草开始枯萎。”

  三、游戏给山林种草

  拿一张白纸,生动地引导幼儿。(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差,草树是我们的朋友。只有更多的草和树,我们的'空气才会更清新,生活才会更美好。)在白纸上画上漂亮的树和草。

  我们要爱护小草。巩固古诗。

  活动延伸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幼儿了解小草生命的意义。知道小草能保护环境。让幼儿知道草是我们的伙伴。

古诗的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注意停顿,有一定节奏。

  2.了解古诗大意。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

  2.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第一首古诗

  1.师板书:惠崇《春江晚景》

  2.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

  3.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

  4.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5.听录音,跟着读(两遍)

  6.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7.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8.生看图,师讲古诗大意: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春天,游水的鸭子最先知道江水已经变得暖和了。岸边的蒿草铺了一地,芦苇已抽出短短的芽,这时节正是河豚鱼长得最肥的时候。

  9.师:谁已经背出来了,请来试一试。(看图试背,师表扬鼓励)

  10.齐背古诗

  三、学第二首古诗

  1.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认读)

  2.诗的作者师谁呢?(李白)师板书

  3.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表扬鼓励)

  4.听录音,想想你听到了什么?

  5.请小老师领读古诗(两遍)

  6.听录音,跟着读(注意停顿)

  7.生质疑问词,师揭示,生试讲古诗大意。

  8.生看图,师讲诗意:老朋友辞别了黄鹤楼,在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到扬州去。他乘坐的孤舟在碧蓝的天边不见了踪影,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水天交接之处。

  9.指名背诵古诗

  四、复习巩固

  1.男生、女生分别朗读两首古诗。指名背诵。

  2.小组开展背古诗比赛,选出优胜者,表扬鼓励。

古诗的教案 11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爱国名人名言或事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 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品读感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及重点:

  1. 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不仅有满腹的经纶,更有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你知道他们留下的爱国名言名句吗?听说过有关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请大家说一说。

  学生举手发言。

  PPT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

  二、感知品读:

  1.师范读 ,要求学生思考: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PPT展示问题: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

  参考:《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资料:《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分别会怎样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可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

  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5.重放配乐朗诵,学生跟读。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三、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学生活动: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四、自主小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背诵四首古诗。

  2.准备一首课外的爱国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名句,体会深情。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参考: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学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六、布置作业:

  1.背默四首古诗

  2.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首,写一写学后的感受。

古诗的教案 1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4、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2、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3、检查预习。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二、讲读《墨梅》

  1、听配乐课文朗读。

  2、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3、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2)、教师指导练习。(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四、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3、回忆方法。

  二、讲读课文《石灰吟》。

  1、听指名朗读。

  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3、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三、指导朗读、背诵。

  四、巩固练习:

  1、“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石灰吟》

  五、归纳总结。

  1、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2、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3、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4、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六、能力训练

  1、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2、分组向同学介绍。

  3、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4、连线: 梅 坚忍不拔

古诗的教案 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指导看图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正是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二、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精耕细作 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总结课文,教育学生要辛勤劳动,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完成课堂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总结课文

  1.学会了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用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完成课堂作业

  作业设计:

  一、组词。

  牛( ) 木( ) 立( ) 古( )

  午( ) 禾( ) 粒( ) 苦( )

  二、积累词语。

  春种秋收、五湖四海、硕果累累、两手空空。

  板书设计 :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

  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

  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

  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21、锄禾

  一、 导入

  1、 小朋友们,今天正好有这么多的老师在,我们来开个诗歌朗诵会,展示你们的才华,好吗?谁能背一背给大家听? (指名汇报)师评: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呀!

  2、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起劲,唐代诗人李绅也想来参加,他带来的诗是——出示课题词卡:锄禾 (全班齐读),大家可要注意了,“锄”是翘舌音,大家再把课题读一遍。

  3、 这其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地,过了一段时间,绿油油的禾苗长出来了,特别让人喜欢。可是,这时周围的杂草也跟着长了起来,快把禾苗的营养吃光了。如果你农民伯伯,你会怎么做?(指名答)

  4、 对,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好,用锄头把周围的杂草锄掉,这在古时候就叫“锄禾”

  二、 初读识字

  1、 在课前老师调查,大家就会读这首古诗了,谁来试试?师评:声音真响亮/很流利(板:会读)

  2、 大家知道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注意把古诗的每个字音读准,现在就大家翻开书119页,对照着拼音读一读,找一找哪些字是我们容易读错的?(生汇报,师在黑板上圈出)师评:你们读得真仔细

  3、 经过刚才几个小朋友的提醒,我们现在再来读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板:读准

  三、 悟读古诗:

  1、 老师看到大家读得那么有意思,也想来读读。(师范读)

  2、 老师读得怎么样?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对呀,那是因为老师知道了古诗的意思。

  3、 那现在大家就在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没读懂的句子也提出来。(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4、 学“午”:如生读出该句,就请该生读字卡。出示字卡,那你能不能读读这个字?谁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5、 大家看看图,当时的太阳怎么样?一天中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大?(中午)对的,农民伯伯在太阳最大的时候在地里锄杂草,汗水都滴到禾苗的泥土里了。谁再来读读这了两行?师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还没感到烈日当空/看来你真是一个会朗读的小诗人,老师仿佛看到农民伯伯满头大汗的.样子了/太阳可真大呀,农民伯伯的汗不停往下滴。

  过渡: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3、4行告诉我们什么?

  6、 每当你看着盘中的白米饭时,你会想到什么?

  7、 学“辛苦”,出示字卡“辛”:指名读,你能说说怎么记吗?

  师述字理:农民每天都要站立在田地里干十多个小时的活,辛苦不辛苦?

  8、 平时,你还觉得什么事情辛苦,能不能用辛苦说一句话?

  9、 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谁来读读后面两行诗?师评:看来你已经知道粮食的可贵了/那米饭可是用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呀,谁再来?/每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呀,你能再试试吗?/可真是一个爱惜粮食的好孩子

  四、 说话拓展

  1、 师出示几张浪费粮食的画图,大家仔细看看,和同桌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句式:

  2、 指名汇报。师评:

  3、 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体会更深了,那我们再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板:读好)

  过渡:读好书,还要写好字。

  五、 指导写字

  1、 这一课有几个生字?不用老师教就已经会写的小朋友举手。好的,那今天大家就来当当小老师,看看这字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出示字卡:禾)师范写,生描红。

  2、 相继出示:午、辛、苦

  六、 小结:

  今天学完了锄禾这首诗后,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相信会更加爱惜粮食,课后,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诗来读读。

古诗的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设计理念:树立问题的探究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以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要允许学生动一动、说一说、想一想。学生才会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会知识,也会从实践中得到创新。)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

  ⑵全班交流。

  5、品读悟意境:

  ⑴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生卒年代;

  ⑵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著名作品;

  ⑷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古诗的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古诗的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春晓教案10-21

古诗优秀教案11-05

古诗画教案01-20

古诗《草》教案01-20

古诗《咏柳》教案02-10

元日古诗教案06-16

古诗蜂的经典教案07-22

古诗春晓的教案08-25

《村居》古诗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