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案

时间:2022-10-28 20:36:10 教案 投诉 投稿

鸡兔同笼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鸡兔同笼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鸡兔同笼教案汇编8篇

鸡兔同笼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方法。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结合谈话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一)、尝试列表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二)、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2、假设全是兔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小结:

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鸡兔同笼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12-115。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尝试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用假设法和代数法的一般性。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化繁为简、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法中各步的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原题,直奔主题。

  1、谈话,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的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古老的数学趣题。

  (1)课件出示古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2)揭示课题

  (3)原题解读

  师:这是一道古代的数学题,同学们读完题,能不能用现代的教学语言叙述一遍?

  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从我国古代数学趣题直接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的悠久与美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策略。

  1、改变原题

  师:同学们,题目中的数据较大,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先从简单问题入手,老师把题目中的数据变小。

  (1)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 理解题意: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找出隐藏的两条信息:一只鸡2只脚,一只兔4只脚。

  探索策略

  2、列表尝试法

  ①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

  ②说一说:他猜的对吗?要怎么知道他猜的对不对?

  ③试一试:在答题卡上自主尝试,如果答案不对,想一想怎样调整能更快找到答案,最后数一数一共试了几次。

  ④ 展示答题卡:我试了( )次得出答案。鸡有( )只,兔有( )只。

  ⑤ 反馈交流

  A、按顺序尝试,数一数试了几次?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B、取中或跳跃尝试,数一数试了几次?有什么秘诀?

  ⑥ 小结:用列表法解答不一定要一只一只地尝试,也可以2只或3只跳着尝试,这样尝试的次数就更少,就能更快地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列表尝试法虽然繁琐,但它是解决问题一种重要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列表尝试的.方法初步体验在总只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鸡(或兔)只数的调整,脚的总数也发生变化,为下面学习假设法和代数法做好铺垫。]

  3、假设法

  ①.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②. 小组讨论,说一说用假设法解答的算理

  ③. 汇报反馈

  ④. 课件动态展示假设法的两种思路,老师边演示边提问题让学生回答。

  A.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一共有几只脚?

  条件告诉我们几只脚,这样就少了几只脚呢?

  为什么会少了10只脚呢?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少了几只脚?

  那么几只兔看成鸡一共少了10只脚呢?

  B. 假设笼子里都是兔,一共有几只脚?与条件比多了几只脚?

  为什么会多了6只脚?一只鸡看成一只兔,多了几只脚?

  那么几只鸡看成兔一共多了6只脚呢?

  ⑤. 让学生对照课件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⑥. 思考:为什么假设全是鸡,先求出的是兔的只数?为什么假设全是兔,先求出的是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假设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老师以列表尝试法为基础,放手让学生在独立尝试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学生从自主尝试到讨论汇报、互动,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巧妙地将学生个人或集体的认知经验、思维过程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获得了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4、方程解

  解:设兔有 只,则鸡有 只。

  也可以设:鸡为 只,则兔有 只。(略)

  师:在列方程解答时碰到什么困难?该如何解决?

  [设计意图:方程解是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过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运用它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便于学生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不失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好方法,也让学生体验、领悟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5、梳理小结,比较优化。

  三、推广应用,建立模型。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

  2. 解决生活中的“鸡兔同笼”的问题。

  (1)动物园中的问题。

  动物园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2)游乐园中的问题。

  有38个同学去游乐园划船,共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船每条各乘6人,小船每条各乘4人。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3. 对比联系,建立模型。

  4.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这类“鸡兔同笼”问题,不仅仅只解决鸡和兔的问题,主要是要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

  5.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及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凸显了本节课的学习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总结,提炼出此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的一般性策略,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引导阅读,课外延伸。

  1. 阅读并思考课本114页的“阅读材料”。

  2. 完成练习二十六的1—3题。

  [设计意图:“抬脚法”也叫“金鸡独立法”是一种特殊而巧妙的解法,学生不容易理解,课后的阅读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的魅力。练习作业设计的层次性、挑战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的课外发展提供平台。]

鸡兔同笼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2、能解决有关“鸡兔同笼”鸡与兔的数量问题及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解决“鸡兔同笼”鸡与兔的数量问题及与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学会用假设、举例、列表、作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现实,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歌谣吗?老师这里有一首歌谣,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一只鸡一个头,两条腿,一只兔子,一个头,四条腿;

  师:接下来的歌谣不完整,谁能把它填完整呢?

  两只鸡 个头, 条腿,两只兔子, 个头, 条腿,三只鸡三只兔子一共 个头, 条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把兔子的腿数乘兔子的只数然后加上鸡的腿数乘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读歌谣、填歌谣,能深深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猜一猜: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读题

  (2)、理解题意:

  师:20个头表示什么?

  生:20个头表示鸡与兔的总头数。

  师: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大家猜猜看?跟同桌说一说。

  (3)、同桌说一说:

  (4)、学生汇报,教师填表

  生1:我猜鸡有3只,兔子有17只。

  生2:我猜鸡有5只,兔子有15只。

  生3:我猜鸡有16只,兔子有4只。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表格,鸡的只数在变化,兔子的只数也在变化,什么没有变?

  生:鸡兔的总只数没有变。

  强调鸡兔的总只数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猜测,引出对下边例题的思考,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2、自主探究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读题

  (2)、引导观察:

  师: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2个问题多了一个条件“54条腿”

  (3)、理解题意:

  师:20个头,54条腿是什么意思呢?

  生:20个头表示鸡与兔的总只数。54条腿表示鸡与兔的总腿数。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鸡兔各有多少只?请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前老师提个小小的要求:

  ①、每个小组老师都有一份材料

  ②、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小组长并做好记录

  3、反馈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1)、逐一列表法:

  生1:我先假设鸡1只,兔子19只,算出总腿数78条,接着假设鸡2只,兔子18只,算出总腿数76条……我一直算到鸡13只,兔子7只总腿数54条为止。

  师:像这样把每一种情况一一举例,直到寻找到所求的答案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逐一列表法。(板书:逐一列表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2)、跳跃列表法

  生2:我先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算出总腿数78条,比题目的54条多很多。接着我就假设鸡有5只,兔子有15只,算出总腿数70条,还是多。我就假设鸡有10只,兔子有10只,算出总腿数60条,还是多。我再假设鸡有15只,兔子有5只,算出总腿数50条,比54条少,说明鸡的只数应在10与15之间。我再假设鸡有13只,兔子7只,算出总腿数54条。

  师:像这种“5只5只增减”,估计鸡与兔的可能范围,以减少列举的次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跳跃列表法。(板书:跳跃列表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3)、折中列表法

  生3:我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是10只,算出总腿数60条,比54条多,我再假设鸡有12只,兔子8只,算出总腿数56条,还是多一点,所以我就假设鸡有13只,兔子有7只,算出总腿数54条。

  师:由于鸡与兔的只数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然后在举例中根据实际数据的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缩小举例的范围,这种方法叫做折中举例法。(板书:折中列表法)

  像同学们刚才的这几种解法,我们把它称为列表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列表解决问题,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列表的方法不做统一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画图法(板书:画图法)

  师:除了列表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先画20个圆圈表示20个头,再假设20只都是鸡,在每个圆的下面画2条竖线表示2条腿,总共画出40条腿,还剩下14条腿,刚好可以给7个圆各添上2条腿,所以兔子有7只,鸡有13只。

  5、归纳算法

  解决“鸡兔同笼”有多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生活中有许多类似“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1)、出示:停车场上共停放12辆三轮车和自行车,两种车轮子总和为31个,三轮车和自行车各有几辆?

  (2)、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解决,旨在加深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的理解。此外,不同层次的问题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五、拓展延伸

  书P81“你知道吗?”

  师: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鸡兔同笼”的有关问题,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热情,使他们感到学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风趣幽默的一门学科。]

  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了成功与遗憾共存。

  成功之处在于:

  1、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读歌谣、把歌谣补充完整,学生不仅觉得有趣,同时也复习了计算腿数的方法。

  2、新授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我没有统一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且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比较充分,因此部分学生对列表法掌握得还蛮可以的。在教学列表法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去试着解这种类型的问题。

  3、练习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如:停车场上停着自行车和三轮车,让学生自主解决,不仅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且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遗憾之处在于:

  1、我感觉多媒体课件虽然帮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了“假设法”的这种思维过程,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是停留在直观、表象这一层面,只有少数同学将这一思考过程内化成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解决这类知识的模型。

  2、练习时,如能引导学生巧妙综合运用三种列表法,把课上得更精彩、生动一点就更好了。

鸡兔同笼教案 篇4

  预设:

  学生1:列表法能很清晰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因为数字比较简单,所以列表法还可以用,但是数字变大时,列表法就会比较麻烦,会浪费很多时间。

  教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就来尝试研究一下更简洁的方法吧。同学们再来观察自己刚才列的表格,看看这些数量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数学规律,请将你的想法跟同组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预设:

  学生1:鸡的数量每减少1只,兔的数量就增加1只,脚的数量也跟着增加2只。

  学生2:兔的数量每减少1只,鸡的数量就增加1只,脚的数量反而减少2只。

  【设计意图】列表法虽然烦琐,但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习假设法的基础,因此也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体验鸡兔同笼情况下随着鸡或兔只数的调整,脚的总数量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4.数形结合理解假设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我们一起继续来看这张表格,通过分析表格来将同学们的想法表述得更加清晰。

  (1)假设全是鸡。

  教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鸡兔同笼教案】相关文章:

《鸡兔同笼》教案02-16

鸡兔同笼教案09-13

鸡兔同笼小学教案03-27

《鸡兔同笼》教案(精选12篇)10-12

鸡兔同笼教案15篇01-02

《鸡兔同笼》教案15篇02-16

精选鸡兔同笼教案三篇08-06

鸡兔同笼教案6篇01-26

鸡兔同笼教案(精选10篇)07-07

【精品】鸡兔同笼教案三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