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案

时间:2022-08-27 15:02:45 教案 投诉 投稿

《重力》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重力》教案

《重力》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一一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20xx年,俄罗斯某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从而引入新课——重力势能。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回忆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很明显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相关?

  给出如下三种情况:

  (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2)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3)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让学生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对于第三种曲线运动的情况给出提示可以将曲线进行无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线)。

  环节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总结势能的其他种类。

  四、板书设计

《重力》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难点:

  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预习导入:

  通过阅读“重力的由来”回答:

  ①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过阅读“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二者关系可用______来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质量用______,单位是_____.

  通过阅读“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学习导入:

  (4)重心

  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重心?

  学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点

  规则:几何中心。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课堂达标: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

  B.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物重相同

  C.质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相比,铁块所受重力比木块所受重力大

  D.重力为1N的所有物体,其质量为9.8kg

  2、人站在一个竖直上下的电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时,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电梯匀速下降时,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时,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电梯没有开动时,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重力》教案3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但绝大多数学生是按教材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按照教师布置的步骤进行操作,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凑“热闹”成分很多,这样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例如,在高一物理中《测定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中,如果只是指导学生按教材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目的单一,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不限制实验原理

  在讲本节课时,只讲清实验目的,至于实验原理由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按要求设计实验。讨论结果出现两种实验原理:①根据公式ΔS=aT2,使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实验;②根据h=0.5gt2,采用滴水法进行实验。这两种方案均可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2)不规定实验步骤

  进实验室要求不看课本,动手时只说明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事项,并不限定实验有几个步骤。结果巡视实验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

  (3)不统一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再进行处理。巡视发现有的学生逐一算出每次实验的结果,然后再求平均值;有的学生先算出各点的速度,然后再采用v–t图像法处理。从而锻炼了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4)不确定实验归纳

  实验后不固定方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采用打点计时器法进行实验:①纸带要竖直拉住,尽可能减小阻力;②先打开电源后松开纸带;③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④采用v-t图像法处理时,要尽可能让更多的.点在直线上,其余的对称地分布在线的两侧;⑤为何测量得出的g值比标准值9.8m/s2略小。(2)采用滴水法进行实验:①水龙头离地的高度不能超过1m;②不能直接测量一滴水下落的时间,要测出n滴水下落的时间t,再根据T=t/n求出一滴水自由落体的时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重力》教案4

  【要求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重力的概念;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

  3.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知识再现

  一、力的三性

  1.力的基本特性:

  物质性(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相互性、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

  3.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等;

  (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大小:G=mg,在同一位置,G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方向:竖直向下。

  3.重心:物体各个部分受到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跟形状有关。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跟物体形状有关,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③用悬挂法测重心(只适合薄片状物体)。

  4.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地球两极,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地球其它位置,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不相等、方向也不相同。

  三、弹力

  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有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方向:

  (1)绳和弹簧的弹力方向:注意弹簧是被压缩还是被拉伸;

  (2)接触面的弹力方向:点面接触、面面接触

  (3)轻杆的弹力方向:

  ①一般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②轻杆只在两端受二力平衡时,弹力沿杆的方向;

  3.弹力大小的计算:

  (1)弹簧弹力: F=kx

  (2)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性质

  【应用1】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C.人推物体时,人只是施力物而不是受力物

  D.一个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导示: AD。谈到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一个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力有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也有非接触力(如电场力、磁场力等)。

  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和重心

  【应用2】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在地面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所受的重力小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

  答案:D

  【应用3】(启东中学20xx届高三月考卷)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一个飞轮的圆心在O,但它的重心不在转轴O处(转轴通过圆心O),工人师傅在飞轮边缘上的a处挖下一小块质量为Δm的金属加固到正对面的轮边缘的b处,这时飞轮的重心位置正好在O处,现由于b处加固的Δm这块金属已脱落丢失,又使得飞轮的重心不在O处,工人师傅决定再在a处挖去一小块质量的金属,不用加固到b处,这样也能将飞轮的重心调到O处,问再挖去的一小块金属的质量为多少?

  导示: b处加固的Δm没有丢失时,飞轮的重心在O,现设想在a、b两处都拿走了△m的质量,由于a、b两处相对圆心O对称,因而飞轮的重心仍在O处,由此可知,在b处丢失△m的质量后,只要在a处再挖去Δm的质量就可以了。

  关于重力的大小应注意其决定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g值,与其他受力因素及运动因素无关。重力的测量应注意使物体处于平衡位置。重心的测定通常用悬挂法,利用对称性求解。

  类型一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确定

  【例1】请在下图中画出图A、B中的杆和C、D、E、F中的球所受的弹力。

  导示: 如图所示

  (1)弹力有无的判定:A.“假设法”分析,即假设弹力存在,看假设的结果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采用“撤离法”分析,即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一一撤去,看其运动状态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力方向的判定:①根据弹力产生形变的方向判断: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②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确定。

  类型二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例2】(山东临沂市0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长度的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CD )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导示: BCD。由图象可看出F-X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其斜率K=200N/m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劲度系数表示弹簧的一个参数,与外力无关。

  1.(南京市20xx 届 高 三 质 量 检 测)下列三个力学实验中体现出的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

  A.极限法 B.放大法

  C.控制变量法 D.等效替代法

  2.(山西省实验中学0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小车上固定一弯成α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当车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时,杆对小球的力( )

  A.一定沿杆向上 B.可能水平向右

  C.一定竖直向上 D.可能不沿杆

  3.如图所示,两个同样的弹簧秤每个自重都是0.1N,下端挂钩的重力忽略不计,甲”正挂”,乙”倒挂”,在乙的下方挂上重0.2N的砝码,则甲、乙两弹簧秤的示数分别为( )

  A.0.2N、0.3NB.03N、0.2N

  C.0.3N、0.3ND.0.4N、0.3N

  4.(20xx年北大附中)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5.图中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质弹簧,R为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它们连接如图并处于平衡状态( )

  A.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压缩状态

  B.有可能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C.有可能N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D.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不伸不缩状态

  答案:1.B 2.D 3.C 4.D 5.AD

《重力》教案5

  【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重力》教案6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为物理常量g=9.8N/Kg

  读作9.8牛顿每千克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3、公式:G=mg

  注意:

  (1)g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地球上随纬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计算题中,不做任何说明时,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约、估算等词时,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又叫铅垂线)

  3、重垂线的作用:

  (1)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2)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义:重力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确定重心的方法:

  (1)对于规则形的几何体,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对于不规则形的物体,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总在物体上。

《重力》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大小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看课件中的两幅图片,这是神七成功发射的图片,一幅是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时的情景,另一幅是宇航员返回时出舱时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一)重力的来由

  1、指导学生做课件中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2、看课件,思考:图中的水、水滴、苹果、铅球的运动状态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是谁给了它一个向下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1、方向:用手提起系有橡皮的线的顶部,当它静止时,线的.方向就跟橡皮重力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我们就叫做竖直方向。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之为重垂线。再看课件,图中物体的放置方式改变后,重力的方向变了吗?说明重力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呢?看课件,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哪个是正确的?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3、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个椭圆形,看课件,那么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到地面,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三)、重力的作用点

  知道了重力的方向,下面我们来学习重力的作用点,请看书,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在是哪里?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四)、重力的大小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的方向、作用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2、设计实验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3、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数据

  5、展示:

  6、结论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7、用公式表示为:出示课件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三、课堂小结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评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 ,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4、宇航员从月球取回一块质量为2千克的矿石标本,拿到地球上,这块矿石的质量是多少?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板书设计参考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有没有觉得有用呢?有用的话就收藏起来吧。

《重力》教案8

  一 概述

  《重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由“重力是怎样产生的?”“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重力的方向沿什么方向?”三个核心问题组成。

  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等,为了深求物理规律、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本节课以“模拟引力”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以牛顿的研究成果作启示,启发认识神秘的宇宙间存在万有引力,再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研究重力对物体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二 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 知道重力的方向

  ●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 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 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 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 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 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 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本节课学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状、体积、材料、密度、质量等因素有关,教学中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扬、肯定,最后根据公式可合并一些猜想的类型,还可以准备一块橡皮泥,让学生捏成大小、体积不同的任意形状,测重力,探究重力与体积的关系在重力方向的巧妙应用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检验墙壁是否竖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五 学法设计

  在学法上 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本节课学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状、体积、材料、密度、质量等因素有关,教学中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扬、肯定,最后根据公式可合并一些猜想的类型,还可以准备一块橡皮泥,让学生捏成大小、体积不同的任意形状,测重力,探究重力与体积的关系

  在重力方向的巧妙应用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检验墙壁是否竖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六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演示“模拟引力”实验,通过观察、讨论、思考、相互交流感受,揭示万有引力的存在。

  2 新课学习

  (1)讲述杞人忧天的故事,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再结合一些客观实际──所有的物体在没有受到拉力或支持力的时候最终都将落回地面上来,揭示重力的存在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试着拿起书桌上现有的不同物体,感受不同物体重力的大小,并交流感受,发表观点,由有的物体会重些,而有的物体

  会轻些的事实提出猜想:重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并用实验验证猜想。根据构思分组动手实验探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此前简单穿插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结束后,听取学生的汇报,及时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做最后的汇总总结。学生依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整理分析概括,向同学汇报自己的成果,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说出g值的物理意义

  (3)重力的方向

  根据自学感悟,自制重垂线,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重力的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重垂线的实验,结合二力平衡条件,讲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于物体表面向下。应用所学的知识检验墙壁是否竖直或桌面是否水平,既锻炼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4)重心

  看板画:滑雪运动员曲身滑雪。讨论、思考、发表观点,启发学生弯腰是为了降低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增强稳定性。让学生动手找找手中的直尺、物理教科书的重心应该在什么地方?可以讨论,发表观点和猜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猜想。得出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利用已学的二力平衡条件知识,确定重心的位置───悬挂法,

《重力》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重力》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

  生1:这几个物体都在运动.

  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

  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演示实验]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

  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

  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

  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

  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

  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

  (多媒体投影例题)

  [参考例题]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

  师:这样几个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落向地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

  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参考案例]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

  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

  [课堂训练]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有.

  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 3.1 重 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重力》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重力势能》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7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4节课的内容,这节课通过分析重力做功的特点,推导得出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并进一步讨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及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系统所共有;是后面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

  二、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能力目标: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物体的势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重力势能一节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制作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

  学生回答:重锤具有重力势能.?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回答: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演示实验:?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大.?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重力势能?

  教师设置问题:

  (1)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在它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分别做什么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2)前边我们学过了功和能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能量就将变化多少,那么同学们认为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

  分析实例:?

  用投影片出示问题:?

  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学生求解得到:重力所做的功为:WG=mgΔh=mg(h1-h2)?

  教师指出:前边我们结合功和能的关系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而我们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书:EP=mgh

  推导重力势能的单位:?

  1kg?m/s2?m=1N?m=1J

  重力势能是标量?

  (3)教师指导学生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h1>h2,WG>0 ∴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h1<h2,WG<0 ∴

  ③教师总结:重力做正功及负功时,重力势能都是怎么变化的,其变化量与重力的功有什么关系??

  (4)讨论:如图所示,物体从高为h1处运动到高为h2处,运动的路径有无数条,讨论在这些运动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相同,因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而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1-h2)是一定的.?

  教师:由此得到:重力所做的功只跟物体初位置的高度h1和末位置的高度h2有关,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师:有一个物体放在三楼顶,每层楼高h,则该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大??

  学生会说出一些不同的答案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同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值呢??

  学生通过看教材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重力势能及其表达式还有它的相对性,机械能包括动能、我们今天所学的重力势能,还有弹性势能,那么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是什么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重力势能

  (一)表达式

  (二)单位

  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和科学的推导加深了学生对重力势能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设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解决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这一难点。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精讲点拨15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重力》教案12

  教案示例:

  教学课题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第三节 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图片) 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 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 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重力》教案13

  一、教学目的: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二、重点难点:

  1.重力势能以及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分析推理、讲授讨论.

  四、教具:

  轻重不同的重锤一个、木桩、沙箱、橡皮筋.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能来发电的呢?学习这节课后,我们将会了解这个问题。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的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演示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木桩打进沙箱中,说明重锤对木桩做了功,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我们把重锤由于被学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本节课将学习重力势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1:演示由质量不同的重锤从相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质量越大的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演示实验2:演示用同一重锤从不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得出:重锤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把一个物体举高,要克服重力做功,同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力能减小。可见重力势能跟重力做功有密切关系。

  如图1所示,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

  WG=gΔh=gh1-gh2

  我们可以看出WG等于gh这个量的变化。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1.重力势能

  1定义: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gh.

  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 都是焦耳()

  2.对EP=gh的理解:

  1式中h应为物体重心的高度。

  2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选取的参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计算重力势能时,应该明确选取零势面。

  3重力势能可正可负,在零势面上方重力势能为正值,在零势面下方重力势能为负值。

  4选取不同的零势面,物体的势能值是不同的,但势能的变化量不会因零势面的不同而不同。

  例题1:边长为L,质量为的立方体物体静止放在地面,在其旁边有一高为H的水平桌面,如图2所示.

  1若选地面为零势点,立方体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少?

  2若选桌椅面为零势点,立方体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少?

  学生先做,老师再讲。

  解析:

  1EP=gL/2.

  2 EP= -g(H-L/2).

  3.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图1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了。重力势能的`变化是否在任意情况下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

  讨论1:物体从A点下落到B点过程中,如果受阻力作用,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体下落受到阻力,只影响物体动能的变化,不影响重力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只与A、B两点的高度差有关。

  WG=gh1-gh2=EP1-EP2.

  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但由于要克服阻力做功,减少的重力势能没有全部转化为动能。

  讨论2:若物体从A点下落到B点后,再平移到与B点等高的C点,重力做的功是多少?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如图3所示。

  物体由B到C过程中重力不做功,重力势能也不变化,因此物体由A运动到C点过程中,重力的功仍是WG=gh1-gh2=EP1-EP2. 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讨论3:若物体是从A点沿斜面滑到与B点等高的C点,上述关系是否成立?

  设AC之间长为S,且与水平方向成θ角。

  重力做功WG=Fssinθ=gh1-gh2

  由此发现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跟初末位置高度有关,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仍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讨论4:物体从B点分别匀速、加速、减速上升到A点,上述关系又是如何呢?

  无论物体从B点上升到A点是匀速、加速、减速,重力都做负功,且都等于物体重力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乘积。而重力势能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但这三种情况中,由于所受拉力不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合外力的功,动能变化量不相同。

  师生共同总结出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的功有关,两者关系如下:

  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负功,即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引导学生总结出重力做功的特点:

  4.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

  演示实验3:演示张紧的橡皮筋把纸团射出去,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橡皮筋能够做功,因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弹性势能。

  5.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把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

  引导学生举些具有弹性势能物体的实例。如张紧的弓、卷紧的发条、位伸或压缩的弹簧、击球时的网球拍等都具有弹性势能。初步了解弹簧所具有弹性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析: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长度越大,恢复原状时对外做的功就越多,弹簧的弹性势能就越大。弹簧的弹性势能不跟弹簧的劲度有关,被拉伸或压缩的长度相同时,劲度越大的弹簧弹性势能越大。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由相互作用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所以势能又叫位能。今后还将学习其它形式的势能。

  例题2:沿着高度相同,坡度不同,粗糙程度也不同的斜面向上拉同一物体到顶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沿着坡度小、长度大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B.沿长度大、粗糙程度大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C.沿长度大、粗糙程度小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D.上述几种情况重力做功同样多。

  学生先做,老师再评讲。正确答案为D。

  (三)、课堂小结:

  1.重力势能: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

  2.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

  3.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把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

  (四)、课外作业:

  1.复习归纳本节课内容。

  2.思考课本练习四第(1)、(3)题。

  3.把练习四第(2)、(4)、(5)题做在作业本上。

《重力》教案14

  设计思路

  《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然后再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再讲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这样将重力势能的讲法准确了,也加深了,思路比较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自由落体等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

  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

  第四节重力势能

  (一)引入新课

  问题1: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问题2:怎么样认识重力势能呢?

  演示:粉笔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粉笔上升和下降过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功与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要做功。我们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重力做功的研究。

  (二)进行新课

  本节课就从重力做功的研究入手,来认识重力势能。

  1、重力做功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甲、乙、丙三种情况中小球由A到B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过程甲、乙结果为:Wmg=mgh=mgh1-mgh2

  过程丙: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情况,学生会感到困难。在分析过程中要体现出极限思想,主要强调的是科学方法。思路为:逐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进行分析计算。

  (1)物体沿曲线运动,就已有的知识,重力做功能求出吗?(不能)怎么办?

  (2)想一想我们能够解决的是什么样的情况?(物体沿直线运动过程重力做功,可以根据过程甲乙的计算结果进行计算。)

  (3)回忆前面学习过的方法,可不可以变曲为直呢,怎么变?(将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

  (4)怎么样来进一步计算重力的做功?(W=W1+ W2+ W3+…)这一过程中,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由于每一段很小很小,都可以近似看作一段倾斜直线;分别求出物体通过每一小段倾斜直线时重力所做的功;物体通过整个路径时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在每小段上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先猜想以下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依据,

  A A A h A3 A1 A2 h1 B丙

  △h1 △h2 △h3 h h1 h2 B甲

  B乙

  h2还是一种感觉?然后再进行计算,自己检验你的猜想。结果:Wmg=mgh=mgh1-mgh2

  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应该与那些量有关?如果轻重不同的石头从同一高度下来砸到脚上,感觉怎样?同一块石头从不同高度下来,砸到脚上,感觉又如何?分析出重力势能应该与重力、高度有关。

  分析表达式:Wmg=mgh=mgh1-mgh2重力做功的'大小等于物重跟起点高度的乘积mgh1与终点的mgh2两者之差,观察重力mg与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看出,

  (1)与重力做功密切相关;

  (2)随高度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1)定义: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和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2)表达式: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为标量。

  (4)单位:1J=1kg·m/s·m=1Nm

  2

  1 h

  h1 2 h2举例计算如图小球在1和2位置的重力势能。(m=10kg,h1=3m,h2=1m)

  3、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问题1:定性分析上图中小球从1→2和从2→1过程中,重力做功情况,重力势能变化情况?

  问题2:定量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结合上面的具体数值,计算重力势能的变化值,和重力做功的数值,首先建立一个数量上的概念。

  分析:Wmg= mgh1-mgh2式中:Wmg为重力做功;EP1=mgh1为初位置的重力势能;EP2=mgh2为末位置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变化表示为:△EP= EP2- EP1则:Wmg= —(EP2—EP1)= —△EP

  问题3: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到底端,计算重力做功。

《重力》教案15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重力》教案】相关文章:

重力的教案07-29

重力势能教案08-04

《重力》教案(15篇)03-12

《重力》教案15篇02-17

重力的教案15篇11-12

第四节重力教案03-12

《重力》教学设计03-23

重力教学反思04-08

《重力》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