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案

时间:2022-08-26 21:18:57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杠杆》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杠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教案

《杠杆》教案1

  教材分析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第二课《杠杆的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探究活动,是学生对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规律认识的升华,通过本课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从而完成杠杆工具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连同后面将要学习的轮轴、滑轮和斜面共同构成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简单机械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授学生是六年级学生,学生接受知识强,杠杆基础知识在上节课得到了学习。所以本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本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本节课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使用工具不就是为了省力吗?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还要设计成费力的?对于这个问题不急于回答,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在认识了更多的费力工具后你就会明白?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找答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科 学概 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2、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杠杆》教案2

  第一单元

  1、《杠杆的科学》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从第二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2、《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

  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教学参考中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个环节实验速度缓慢,时间被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更要用视频播放来分析

  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

  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4、《轮轴的秘密》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轮和动滑轮》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教师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来看,本课挖深一层就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轮组》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

  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10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课的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集体备课时大家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光学实验盒》的盒盖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时间紧密,效率提高,内容落实到位。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自然要把自行车搬到教室里了。

  通过教学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以后的教学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视频的效果应该会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拆卸挡板,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第二单元

  1、《抵抗弯曲》

  本节课,我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柱子和横梁;第二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即探究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综合运用研究横梁平放与竖放。课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上好这节课,我认为在实验中要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控制变量法。因此,在实验之前,我让学生讨论为使实验公平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垫纸桥的高度都要统一即桥的高度相同”,有的也提出“桥架空的长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学生补充“垫圈要放在中间,并且要轻放”。在我的引导之下,又得到了统一的弯曲标准——纸梁中间接触桌面。这些回答,很好地

  解决了如何控制变量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明白这几点,我综合概括后以课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于我的仓促,学生看的时间过于短。经过这次实验,我发现在今后实验素材的准备上,我要更加地仔细,清楚讲明要求。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这一形状,学生还是认识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学生却没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要认识到拱形承重的力量,还需要知道拱形为何能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必须借助于实验,通过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数据,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本课实验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难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推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搭一个西瓜拱的活动,有必要稍作改动。第一,这个季节,西瓜是挺贵的,教学成本太高;第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见的最好;第三,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难度。我的处理是:1、教师用冬瓜演示搭一个冬瓜拱,然后压重物,如钩码盒,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也去尝试一下。之所以选用冬瓜,是因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师演示指导时,要特别说明冬瓜块的切法:刀口指向圆心。2、课外要求学生回家用冬瓜也搭个冬瓜拱试试,做完后冬瓜仍可烧菜吃不会浪费。

《杠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杠杆》教案4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第3课。在前一节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的规律。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

  2.通过这一探究,能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

  1.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本课的探究将把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引向生活实际。学生将经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分析,既能找到各类杠杆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也能根据省力情况进行分类。

  3.学生认知障碍点:夹子等杠杆工具用起来不省力,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的杠杆工具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请三个同学完成,并比一比谁先完成。

  要求:(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2、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3、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4、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5、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6、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的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5、教师小结。

  四、小杠称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杠杆》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杠杆》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 ②F1/L1=F2/L2 ③F1-L1=F2-L2 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 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 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杠杆》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

  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 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杠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杠杆》教案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三种杠杆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种杠杆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对常用的杠杆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能正确画出杠杆示意图,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剪刀、钳子、瓶起子、镊子、指甲剪、天平、杠称、杠杆和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什么是杠杆的一点两力两臂?

  2、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3、请几位同学支黑板上画出事先画在黑板上的杠杆的示意图,在画完杠杆的示意图后,进行点评,巩固力臂的画法。

  二、创设情境

  对上述的杠杆从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进行归类,得出三种杠杆,这三种杠杆在应用各有哪些优缺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1、三种杠杆

  ⑴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画出各杠杆的力臂,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并判断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

  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省力和费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②省距离和费距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若动力比阻力小,则省力。反之,则费力。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的大小。若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小,则省距离。反之,则费距离。

  ⑶根据上述的分析推断一下,等臂杠杆的情况是怎样?

  2、生活中的杠杆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杠杆,如:

  剪刀 瓶起子 筷子 镊子 钳子 钢笔写字 钓鱼杆 铡刀 指甲刀 起钉锤 天平

  课堂作业

  1、下列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

  A、筷子 B、镊子 C、钳子 D、托盘天平 E、杆秤 F、瓶盖起子 G、钓鱼杆 H、道钉撬I、扫帚 、理发剪刀 、铁匠剪刀 L、羊角锤 M、火钳 N、船桨

  2、在使用杠杆时,需要省力,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需要省距离,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天平是一个_______杠杆、

  典型例题

  1、最大力臂问题、

  例1、如图所示,要把球滚上台阶所用得力最小,画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变化、

  例2、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竖直拉至水平过程中,力F(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三、拓展提升

  1、用撬棒撬起一石块,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个力最小( )

  A F1 B F2 C F3 D 都一样

  2、如图所示,一根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悬挂起来,恰好平衡,若从悬挂处锯段,将木棒分成两段,则( )

  A 粗端重 B 细端重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3、用一杆秤称物体质量时,误用了一个较重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比实际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4、在下图中,要把石块用最小的力撬起来,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及其作用点、

  5、请画出将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木块向右抬起时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6、(选作)如图所示的杠杆在细绳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小球的质量是5g,放在距支点10c处,A点到支点的距离是10c,求细绳的拉力、( g=10N/g)

《杠杆》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杠杆平衡条件》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对使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杠杆, 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 本节课将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杠 杆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复习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五个要素。

  (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 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初 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 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探究激发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2) 学生通过猜想、谈论、实践,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三、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四、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具仪器: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

  六、教法: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七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七、教学过程

  1.[引入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杠杆和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 ” [设疑 ]: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杠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2、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个跷跷板, 同学们小时候 都玩过跷跷板吗?那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能玩跷跷板吗?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 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 可 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 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 (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 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 (当杠杆动力和阻 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

  根据我们所学习的杠杆定义的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跷跷 板看作是杠杆呢?

  (1) . 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 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2) . 在杠杆一端增加一个钩码,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可以杠杆平衡与那些因素有关? (动力F 1、阻力F 2、动力臂 L 1和阻力臂 L 3、猜想与假设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 1、阻力F 2、动力臂L 1和阻力臂L 2之间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使杠杆平衡。

  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 1=F2+L2F1-L 1=F2-L 2

  F 1×L 2=F2×L 1

  F 1/L1=F2/L2等

  我们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究竟 哪一个猜想才是正确的。

  F1+L 1=F2+L2成立吗?F1-L 1=F2-L 2呢?单位不一样不能相加减,故排除;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动力F 1、阻力F 2、动力臂L 1和阻力臂L 2)把这四个数据测出来,就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是吗?测量 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那些器材呢?(弹簧秤、钩码、铁架台、杠杆) 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为什么要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黑板上两个杠杆的作图可知: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便于读出力臂。

  天平怎么调节平衡的?(左沉右调、右沉左调)那我们杠杆调节平衡螺 母和天平一样,左高向左调、右高向右调。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好,现在我们已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们现在统一把支点右 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 F1,把支点 左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当作阻力 F2。 接下来抽同学为代表做实验, 根据我提供的实验器材,操作并记录数据,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一组数据够吗? (多次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后 请各组汇总实 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收集几组数据与学生共同验证猜想

  6现在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分析完以后选派一 名代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杠杆在平衡时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我们通过最初的猜想与假设,到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实验 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使杠杆平衡,必需满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 1=F2×L 2)

  7、评估

  实验做完了,大家能从上面的实验中得到那些因素会造成误差吗? 杠杆是否真的在水平位置平衡了。不然,得出的数据都是不准确的。大 家反思一下刚才的实验,每个小组得出的数据准确吗?如果不够准确,是 不是由于没有严格按照步骤和要求来做呢?

  8、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 阿基米德真的能撬动地球吗?

  八、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杠杆》教案11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起点基于学生的已有基础

  理性思维是科学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探究学习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杠杆的平衡》一课取材于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研究》。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从科学探究层面上分析,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这些方面六年级学生已经比较清晰,而实验到初步结论到验证再到结论,这种探究活动方式对学生还是初次经历,理解体验验证工作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成了本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一种敏感的捕捉数据、发现规律本领,也是本课教学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的重要发展,相信这种素养将对学生今后的更多实践活动提供“飞翔的翅膀”。本课教学大胆对原教材进行取舍,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二、构建一个典型的科学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在必要的时段,也需要组织适当的内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悉心引领学生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针对问题寻找实验,感受结论与定论的发展关系,理解验证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理解科学是可以反复验证的。这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现实中很多孩子不习惯于实验后的验证活动,或者验证活动十分马虎。因此,让孩子理解验证活动的重要性是本课一大特色,强烈渗透着科学实证思想。这,或许就是我们期盼看到的`有科学味。

  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4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桌面一个杠杆尺装置,一盒钩码。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么一个装置,谁能说说这个装置有什么特点?

  生:这个装置像一个十字架,横着的是可以动的。

  师:怎么动?

  生:绕着中间的一个地方转动。

  生:这个装置应该可以用来测两边的物体是否相等。

  生:这个装置上面有很多孔,4个大孔,10个小孔。

  生:小孔在下面,大孔在上面。

  生:我还发现10个小孔都是平均排列的,它们的上方有1、2、3、4、5的数字。

  师:像这样的一个装置,我们称它为杠杆尺。杠杆尺中间的点,叫做支点。为了便于我们的研究,我们把杠杆尺其他的10个小孔也标上名字。而另外的4个大孔,因为它们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我们这节课不做研究。

  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左边第2格、右边第2格、右边第5格。

  (评:杠杆尺的认识,特别是每个部位名称的界定,为学生研究杠杆尺的平衡提供一定的认识基础,便于描述。)

  师:接下来老师在杠杆尺的左边第3格挂上2个钩码,这时候杠杆尺会怎么样?

  生:往右边歪。

  生:要在右边也挂上2个钩码。(师在右边第一格挂上2个钩码,杠杆尺还往右边歪。)

  生:也要挂第3格。

  师:为什么要挂第3格?我挂第4格会怎样?

  生:挂第4格会往右边斜。

  师演示第4格挂2个钩码,再演示第3格挂两个钩码。

  师:现在杠杆尺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态?

  生:平平的状态。

  (生笑)

  生:水平的状态。

  师:杠杆尺这种水平的状态,我们叫它平衡。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衡就是指杠杆尺在水平状态的平衡。

  (评:杠杆尺的平衡有两种状态,这里指出今天研究的问题是杠杆尺的水平状态的平衡,为学生的研究明确方向。)

  师:左边第3格如果不是挂2个钩码,而是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尺平衡,右边应该怎么挂?

  生:右边第3格也挂4个。

  师:左边第4格挂5个钩码,要使杠杆尺平衡,右边应该怎么挂?

  生:右边第4格也挂5个。

  师:杠杆尺的平衡简单吧?

  生:简单!

  师:来点难度好不好?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在杠杆尺的左边一个位置挂上钩码,在右边一个不同的位置,挂上钩码,使杠杆尺平衡。(停顿30秒后)

  (评:留白,给学生思维的时间。)

  师:注意左边几个位置?

  生:一个。

  师:右边呢?

  生:也是一个。

  师:特别注意,左右的位置必须不一样。有没信心试一试?

  生:有!

  师:给每个小组3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个挑战,一完成,请小组长马上把你们组的作品端到台上来,对号入座。开始!

  伴随轻快、稍有紧张的音乐,学生开始了探究活动,有些小组较快完成了,有些小组还急成一团,有些小组开始讨论别人的摆法,有些小组开始借鉴别人的方法并思考着别的不一样的方法,老师巡视着,指导个别的确存在困难的小组。

  结束的铃声响起,学生们安静的坐了下来。

  师: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小组已经挑战成功?哪些小组是还需要努力的呢?

  师生共同检查对所有小组作品的平衡情况。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成功了的小组都是怎样摆放的?

  生:我们组左边第4格挂1个,右边第1格挂4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4格挂1个,右边第2格挂2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3格挂2个,右边第2格挂3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2格挂1个,右边第1格挂2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1格挂5个,右边第5格挂1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1格挂4个,右边第2格挂2个。

  生:我们组也是左边第3格挂2个,右边第2格挂3个。

  课件将每组学生的数据填入表格。

  师:科学家面对很多的实验数据的时候,他们会做什么?

  生:分析数据,找规律。

  师:我们也来找找规律,这些数据有什么规律呢?

  生:有些地方左右两边的数据是刚好反一下的。

  师:有些地方的数据能不能说明全部?

  生:左边钩码的位置加上钩码数,等于右边的钩码的位置加上钩码数。

  生:不对,比如说我们组左边第1格挂4个,右边第2格挂2个,左边1加4等于5,右边2加上2等于4,两边就不相等。

  生:左边的乘起来等于右边的乘起来。

  师:左边的什么乘起来呀?

  生:应该是左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左边的钩码数等于右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右边的钩码数,杠杆尺就平衡。

  (留白,学生观察全体数据思考。)

  师:是这样的吗?

  生:是。

  生掌声。

  (评:让学生经历着在一组数据中找出规律的过程,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过程。)

  师:左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左边的钩码数等于右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右边的钩码数,杠杆尺就平衡,这个规律到底是不是普遍的规律?还是就这么几个实验数据的规律呢?我们还必须进行实验验证。什么是实验验证呢?所谓实验验证是指先根据这个规律在脑子里面想好数据,然后再在杠杆尺上做实验,如果所有符合这个规律的数据都能使杠杆尺平衡,那么这个规律就是普遍的规律,就是真理。

  师:比如说左边第2格挂了3个钩码,根据这个规律,右边可以怎么挂呀?

  生:右边第一格挂6个。

  生:还可以右边第3格挂2个,右边也第2个格挂3个。

  师:好,有这么多挂法,我们就一个一个的验证。

  实验验证。

  生:如果右边有第6格,我觉得第6格挂一个也应该可以。

  师:说的很好,把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愿意来再来验证一下?

  生:我们刚才右边第3格挂4个,左边怎么挂都挂不起来,现在左边第2格挂6个试下。

  验证实验。

  生:右边第2格挂5个,左边第5格挂2个试下。

  验证实验。

  师:真金不怕火烧,真理不怕验证,现在我们可以说这个规律是……

  生(齐):正确的。

  师:如果左边第1个挂1000个钩码,右边……

  生:第1000格的位置挂一个。

  师:给你一个杠杆,你能翘动地球吗?

  生:能!

  (评:科学需要实证,引导学生作实证研究,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更是对儿童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科学实证思想的渗透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着真金不怕火烧,真理不怕验证。)

  师:刚才第一关挑战大部分小组成功,个别小组还未成功,成功的小组为自己喝喝彩,尚未成功的小组为自己加加油,都用掌声表示。(生鼓掌)

  师:挑战第2关。(大屏幕显示:在杠杆的左边找一个位置挂上钩码,在右边同时找两个位置挂上钩码,使杠杆尺平衡。留白半分钟)

  师:左边几个位置?

  生:一个。

  师:右边呢?

  生:2个位置。

  师(结合幻灯演示):这个实验我们要按照刚才的实验步骤做,先做实验找数据。那么,要找出规律,一组实验能不能说明问题?

  生:不行。

  师:做100组呢?

  生:没时间。

  师:那要做几组实验?

  生有的说2组,有的说3组,有的说4组、5组。

  师:(出示表格)这里有4组数据可以填,建议同组的每个同学寻找一组实验数据,碰到有困难的,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动动脑筋,要互相帮忙。如果想多做几组实验的,可以把实验数据填下面。分析数据得出规律后一定要进行验证,然后才能下结论。

  教学现场:生开始实验,伴着舒雅的音乐。生A:我想到了,我先来试试,大家看行不?生B:左边的乘起来,右边的加起来好像相等哦……生C想了好久,突然拍了下脑袋:有了,这肯定行。两分钟后的时候,老师对还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陆续提供帮助。学生边想边挂,思维发展很快。有的说“搞定,继续”。8分钟的时候,有些小组已经完成实验了,教师要求他们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小组。

  (评:现场活动持续13分钟,这里有许多很经典的镜头,这是一个孩子身心充分解放的过程,一个每个孩子都充分参与活动的过程,一个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合作的过程,一个孩子思维异常活跃后的顿悟的过程,一个学生经历多次的验证后的科学实证思想的洗礼的过程。学生体验“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验证”,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师:研究时间结束,相信每个小组在这一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要进行汇报。哪组同学愿意上来将你们的研究发现和大家交流。

  生纷纷举手,第一组上去汇报。

  组1:我们的结论是左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等于右边的格数相加,这是我们小组进行了5次实验、2次验证得出的结论。请大家看我们的研究报告,有问题的可以向我们提问。

  生:能不能给我们演示其中的一组数据?

  组1:好吧。我们左边第2格挂2个,2乘以2等于4。右边第1格挂1个,第3格挂1个,1加上3等于4,左右相等,杠杆尺平衡。

  生:你们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实验的过程有没什么困难?

  组1:我们先是根据刚才的规律去做实验的,不过我们发现这两个实验还是有区别的。后来我们终于找出了一组数据,然后我们就顺水推舟,完成了实验。这个规律经过我们的验证是对的。

  组2:我们的研究结果和你们不大一样,可不可以让我们组发表我们的研究发现?

  组1:可以。

  生掌声。

  组2:我们的研究发现是左边的格数乘以左边的钩码数,等于右边的格数1乘以钩码数1,加上右边的格数2乘以钩码数2。

  生:希望你能说的更明白点。

  组2:比如说我们的这组实验,左边的格数3乘以左边的钩码数4等于12,右边的格数2乘以钩码数2等于4,格数4乘以钩码数2等于8,4加8也等于12,杠杆尺平衡。

  生:你们的研究有没有一些比较正确的验证结果。

  组2:有,而且不是比较正确,而是正确。请看!

  生掌声。

  生:你们组的研究结果和我们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刚才的小组和我们不一样呀?看看他们的研究报告好象也是对的呀,你们能不能解释这个问题?

  组2:这个问题让我们请我们组的XXX同学给大家解释好吗?

  生鼓掌。

  XXX:因为第1组同学刚才右边挂的钩码数都是1,一个数乘以1还是等于它自己,所以他们把右边的钩码数忽略了,其实只要他们做一个右边的钩码数不是1的实验,那么他们就会发现这个规律是不全面的。

  生鼓掌。

  师:做科学实验特别是数据实验的时候,数据一定要全面,否则,你的研究就会存在局限。

  组2:我们还想到如果右边挂的位置如果更多的话也是一样的,只要把右边每个钩码数和格数的积相加等于左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杠杆尺就平衡。

  师:有道理吗?

  生:有。

  生:我补充下,刚才我们实验过了,其实不是右边,左边也一样,只要左右两边每个钩码数和格数的积相加的和相等,杠杆尺就平衡。

  生热烈的掌声。

  (评: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都有属于自己思维层次的探究问题,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思维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做到相互倾听、相互质疑、相互交流、思想相互碰撞,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这是科学课的追求,这是新课程的追求,这是所有课堂教学的追求。)

  师:精彩,很精彩,让我们再次为我们的成功鼓鼓掌!

  生鼓掌,下课。

《杠杆》教案12

  第一节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

  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⒈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⒉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拔出来?(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⒊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

  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⒈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⒉ P5 1—2

《杠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三、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 量程)。

《杠杆》教案14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杠杆

  二、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五、活动过程

  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

  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六、注意事项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杠杆》教案1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杠杆;

  (2) 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法点拨】

  力臂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可以体会很深刻。例如教材中图12.4-5,可以把右边的钩码换成一个弹簧测力计,让测力计向不同方向用力拉,为了让杠杆平衡,看力的大小是否相同,想一想,为什么?

  【达标自查】

  1、如图12.4-1,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①木棒不易 ;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绕着 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

  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

  3、下列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 )

  A、筷子 B、火钳 C、剪刀 D、橡皮筋

  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如果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

  A点,都能使图12.4-2所示的杠杆平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

  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 ;二是 ,例如 ;三是等臂杠杆,例如 。(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

  6、如图12.4-3,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 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静止,,则等式:F1L1= 成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现象是: ;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

  ③猜想的依据是: 。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能力提高

  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 。如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 个钩码可以平衡3个钩码。如图12.4-4,小红想,杠杆平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平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称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需要的辅助器材:

  应用的物理知识:

  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13、如图12.4-5,一个圆柱形质地均匀的桶重400N,直径1m,要把它推上一个高20cm的坎,此时这个桶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它的支点是 ,O点为重心。如果要用最小的力把它推上坎,应如何使力,在图上把它画出来,并算一算,这个最小的力应是多少?

【《杠杆》教案】相关文章:

《杠杆》教学反思04-18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4-02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0-07

杠杆教学反思(通用8篇)06-23

《杠杆的平衡》教学反思(精选6篇)07-26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小鸡教案中班教案01-21

小班教案游戏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