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05-13 09:46:28 教案 投诉 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七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

  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

  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培养幼儿身体平衡能力及跳的能力,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5、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 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本节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小青蛙的生长过程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力及其作用。

  2、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联系。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事先带一双丝袜和一双鞋底有花纹的鞋子。

  2、雨鞋、运动鞋、凉鞋等各种不同鞋底花纹的鞋子。

  3、《健康歌》音乐磁带。课件:走冰、滑板车、汽车。

  4、彩笔、鞋底(五花纹)图样与幼儿人数等同。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

  讲述小强只穿了丝袜跟妈妈比赛爬长城输于妈妈的故事,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二、感知体验、尝试操作。

  1、体验尝试:一只脚滑,一只脚不滑。

  播放健康歌,请幼儿一只脚穿丝袜,一只脚穿鞋子,做旋转和各种动作,感觉两只脚着地有什么不一样?

  2、对比体验:(两只脚都不滑了)请小朋友两只脚都穿这鞋子跳舞,会有什么感觉?

  3、观察发现:鞋底的秘密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发现鞋底的秘密:花纹

  4、言语活动:比较鞋底花纹的式样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鞋底的花纹是什么样的?例如:我鞋底的花纹是一条曲曲弯弯的线,像蚯蚓鞋。我鞋底的花纹是一粒一粒的,像小圆点。

  5、操作体验:

  (1)请小朋友一只手套一只鞋子,在地上摩擦,感觉一下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鞋底有了摩擦力,我们走路就不那么滑了。

  (2)交流故事的因果小强只穿着丝袜爬长城为什么比不过妈妈?

  结论:鞋底有花纹,摩擦力大,走路就不滑;丝袜很光滑,摩擦力小,走路就很滑。

  6、生活联想:

  播放课件:

  1、为什么冬天在冰上行走容易摔倒?

  2、为什么汽车行驶是非常稳又容易刹车?

  3、为什么滑板车在路上滑得快?

  言语活动: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是滑的?哪些是不滑的?

  7、自我设计:

  请幼儿在鞋底上设计自己最喜欢的花纹。

  三、情感教育:

  把自己设计得漂亮鞋底送给你最喜欢的人?

  播放音乐《娃哈哈》,幼儿手拿作品走出教室。

  活动反思:

  细节描述:

  孩子们,你们仔细观察过你们的鞋子吗?那有谁仔细观察过鞋底,我们的鞋底又会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瞧瞧吧。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有好多的花纹)那这些花纹是怎么样的呢?(正文形、长方形的形状)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说你鞋底的花纹是怎么样的?(我鞋底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条纹)(我鞋底的花纹是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三角形的)原来我们的鞋底还藏着这么漂亮的花纹。

  那么谁知道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可以保护我们的小脚不受凉)那我们来想想这是鞋子的作用还是花纹的作用呢?(鞋子)那么我们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呢?(为了不让我们摔倒)对呀,有了这些花纹,我们走路的时候就不会摔倒了,还有吗?(可以让我们跳得更高)我们也来想想这是谁的作用呢?(鞋子)对呀,这些都是鞋子的作用,那谁知道花纹还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让我们跑步跑得更快)对呀有了这些花纹,我们可以跑得更快。原来有了这些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我们就不会摔倒,跑起来更快了。

  评价分析:

  鞋底经常是幼儿忽略的一个地方,孩子们会知道有很多漂亮的鞋子,但是从来不会去观察鞋底会是怎么样的?本次活动以让幼儿以让幼儿自己来发现秘密为导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从而让孩子们去注意这些豪不起眼的花纹。

  对于鞋子的作用和花纹的作用孩子们经常会混淆,因为两样东西经常是被连在一起,所以难免会让幼儿产生混淆。把鞋子的作用当作是鞋底花纹的作用,而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这些花纹就是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

  所思所悟:

  这个活动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幼儿感知鞋底的摩擦力,而我也相信从孩子们回答加上挂图的出示等,孩子们对于鞋底花纹的作用已经有了一个很深的认识。知道鞋底花纹的作用就是防滑,不让我们摔倒,能跑起来更快等。所以对于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动脑的习惯

  2、通过比较,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苹果、桔子的特征

  3、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苹果、桔子若干;水果刀一把,盘子一只(内盛切好的苹果桔子),小布袋一只、记录苹果、橘子颜色,软硬程度,形状,味道的表格两张。

  活动过程:

  1、出示“水果客人”,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2、引导幼儿观察水果,说出它们的外部特征。

  师:小朋友们真棒,都认识他们,一个是苹果宝宝,一个是桔子宝宝。我们拍拍手欢迎它们。

  师:(教师拿出苹果)我们先和苹果宝宝打声招呼。

  师:苹果宝宝你好。

  师:我请小朋友说说苹果宝宝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啊?

  师:苹果宝宝爱漂亮,它穿着红颜色的衣服。

  师: 那谁来告诉我,苹果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

  师:苹果宝宝是圆形的。

  师:苹果宝宝真漂亮。小朋友想不想摸摸苹果宝宝?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去摸摸你面前的苹果宝宝,摸完后你告诉我有什么感觉?是 硬硬的还是软软的?

  师:你摸了苹果姐姐后有什么感觉?

  师:苹果宝宝摸上去硬硬的。

  出示表格,教师总结苹果宝宝的外形特征:苹果宝宝穿着红颜色的衣服,长得圆圆的',摸起来硬硬的。

  师:我们认识了苹果宝宝,我们再来认识桔子宝宝。

  师:(教师出示桔子)那桔子宝宝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师:桔子宝宝穿了黄颜色的衣服,也很漂亮。那它是什么形状的呀?

  师:桔子宝宝也是圆形的。那你们也来摸摸桔子宝宝,告诉我你们摸完后有什么感觉呀?

  出示表格,教师总结桔子宝宝外形特征:桔子宝宝穿着黄颜色的衣服,长得也圆圆的,摸起来软软的。

  3、游戏:摸水果,增强幼儿对苹果桔子的外部特征的感知。

  师:桔子宝宝和苹果宝宝告诉我它们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老师把它们两个藏在袋子里。小朋友把手伸进袋子里摸其中一个水果,猜出它是谁,然后拿出来看看,是不是你说的这个水果。

  师:我先来玩一玩,恩,我摸到的是苹果宝宝,因为我觉得它摸起来硬硬的。我来看看是不是?

  (教师请三到四个小朋友上来摸一摸,猜一猜,猜错了再给一次机会,要求说出为什么你觉得摸的是苹果宝宝或者是桔子宝宝)

  师:小朋友真棒,一摸就能知道到底是苹果宝宝还是桔子宝宝。

  4、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的内部特征。

  师:我们从外表上都认识了它们,现在我们把它们切开来,看看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1)教师切开苹果让幼儿分别观察苹果的内部结构。

  师:苹果的肉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苹果的中间有黑色的籽儿。

  (2)将桔子的皮剥开,让幼儿观察桔子的内部结构。

  师: 剥开桔子的皮,里面是一瓣一瓣的肉。

  师:我们再来尝尝他们的味道怎样?

  5、品尝水果。

  (1)将切好的苹果片和桔子瓣让幼儿品尝,并说说苹果与桔子味道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苹果吃起来甜甜的。桔子吃起来也甜甜的有点酸酸的。

  出示表格,填写桔子宝宝和苹果宝宝的味道,苹果宝宝甜甜的,桔子宝宝有点酸。

  (2)教师将幼儿眼睛蒙住后, 让幼儿来品尝水果,然后请他们说一说吃的是什么水果。

  师:现在我来和大家做一个游戏,我把你们的眼睛蒙住,给你们吃一样水果,看看到底小朋友能不能猜出你吃的是苹果宝宝还是桔子宝宝?

  6、活动结束:告诉幼儿多吃水果有利身体健康

  (1)启发幼儿说说秋天还有哪些水果。

  (2) 师:水果里营养很多,多吃水果对我们小朋友的身体很好,会张得壮壮的。今天我们小朋友认识了苹果宝宝和桔子宝宝,还尝了他们的味道。真好吃。可是我们班上的小朋友还没尝到呢,我们现在快把这些水果宝宝拿到自己班上去,让其他小朋友也尝尝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前评析

  现在的孩子生活远离了泥土,虽然花生是我们东海的特产,孩子对于花生也非常熟悉,但是,由于太熟悉的东西,我们往往忽视了具体知识的传授。一次,我问小朋友花生长在哪里,尽然有很多孩子说是结在树上的,而不知道花生是生长在泥土中。由此让我想到要关注孩子身边的事。

  活动目标

  1.了解花生的组成结构,认识花生的生长过程。

  2.学习从内向外有序的观察。

  3.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对花生的认识。

  活动准备

  1.每组准备一小筐花生。

  2.投影仪。

  3.花生的生长过程图片(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4.铅笔、记录纸(每人一份)

  5.各类花生制成的食品。

  活动过程实录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布袋):“我的袋子里有一样东西,我要让你们来摸一摸,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是什么?”

  2.个别幼儿上台隔着布袋摸一摸并说出自己的猜测。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及理由。

  3.教师倒出布袋中的东西证实幼儿的猜测结果。根据幼儿猜测的理由初步印证花生的外部特征。如:硬硬的、麻麻得不光滑。等等。

  二、幼儿探索。

  (一)探索花生的外部特征。

  1.每桌发放一筐花生。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拿到的花生的外型特征。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每人拿出一颗花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先看看花生长的什么模样?”

  教师:“花生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教师:“最后我们来闻一闻,花生是什么味道?”

  3.教师小节:把幼儿对花生外型的感知进行总结。

  4.利用投影仪集体观察。

  把幼儿的观察结果对照投影仪上的实物说一遍。花生的外壳颜色是乳白色的,样子像麻花、摸起来麻麻的、不光滑。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摸到的都是花生最外面的样子。在花生的硬壳壳里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想知道吗?”

  (二)、探索花生的内部特征。

  1.教师:“花生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回答)

  “是你猜的,还是你看到的?”

  “怎样打开花生?”(幼儿说出自己的方法)

  2.剥开花生。

  教师:“用你自己的方法打开花生,并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

  3.幼儿剥花生并观察记录。

  教师巡视幼儿活动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

  4.幼儿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把幼儿的观察记录放在投影仪上,让其对照自己的记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5.幼儿在记录方法上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引导幼儿说观察结果时可适度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记录方法。

  三、利用投影仪集体观察花生剥开后的各部分及生长过程。

  1.教师对照花生的实物从外向内介绍花生。

  2.教师:“花生是生长在哪里的?”(幼儿回答)

  3.教师把花生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利用投影仪向幼儿呈现。

  教师对照图片向幼儿介绍花生的生长过程。以及根据花生的结果实时的特点,向幼儿介绍花生又叫“落花生”。

  四、讨论了解花生的用途。

  1. 教师:“人们很聪明,不仅知道花生可以吃,还把花生制成了各式各样的美味食品。你知道花生以做什么食品呢”

  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看到的、吃到的花生制品。

  2.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花生的药用价值。如:花生红皮可治疗贫血、胃不好的人常吃花生可以养胃等等。

  五、品尝花生制品。

  幼儿边品尝边说出所品尝食品的味道。

  本次活动主要是以幼儿探究为主。探究是幼儿学习的天性,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幼儿学习的创造性、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使幼儿的天性得以发展、生长,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知识。

  本次活动教师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等)自主动脑、动手去探究花生的秘密。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花生”》摘要:片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4.铅笔、记录纸每人一份 5.各类花生制成的食品。 活动过程实录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布袋:我的袋子里有一样东西,我要让你们来摸一摸,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是什么? ...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玩泡泡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形状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心形、五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已配好的溶液。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幼儿边听音乐边进入吹满泡泡的活动室。

  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泡泡乐园。耶!

  师:刚才,你们看见了什么?它是怎样的?(看见了圆圆的泡泡)

  师:你们喜欢吹泡泡吗?(喜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吹泡泡?师生共体吹泡泡(圆形的玩具)

  2,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的吹泡泡玩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老师依次出示吹泡泡玩具)

  幼儿: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心形、五角形。

  老师:你们猜一猜,用这些玩具吹出的泡泡可能是怎样的?

  老师:我们再去吹泡泡,用它们吹出的泡泡跟你们说的到底是一模一样的吗?

  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吗?请个别幼儿说说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验证)

  老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老师压扁其中一个再次提问,“这样的图形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原来啊各种各样形状的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3、游戏:吹泡泡

  老师:“你们还想不想玩啊?我们到外面去玩,看看泡泡在阳光下面是怎样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2.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述图画内容,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四季拼图》。

  2.正反面打印《拼拼看2》,将拼板事先分割好,幼儿人手一副拼盘材料。

  3.涂色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教师播放课件【四季图片】,幼儿说说图片上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怎样。

  2.教师:还有一些图片被打散了,我们不知道是哪个季节了,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它们重新拼在一起。

  二、拼图做算式。

  1.教师介绍拼图方法:计算切割好的拼板背面的算式,根据算出的结果在拼板底盘上找到一样的数字一一对应,寻找放置位置,将算式面朝下放或粘贴在底盘上。切割的拼板全部放入底盘后,会呈现季节图一幅。

  2.教师播放课件【游戏】的"春"、"夏"、"秋"、"冬",与幼儿一起做算式,用鼠标将相应的.答案拖动到算式上,正确时图片就会露出一块,全部做完就会出现一张完整拼图。教师:这是什么季节,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幼儿大胆表达,然后播放"图片故事",看看课件里是如何说的。

  3.教师点击【打印拼图】,打印好拼盘,幼儿人手一幅拼盘,做算式拼图,并将拼板算式面按结果一一对应粘帖在底盘上。

  4.做好拼图后,看图画,说一说自己的拼图上是什么季节,并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和幼儿一起编编四季小故事。

  三、涂涂色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为拼图涂色。

  延伸活动:

  拼图比赛:将两副拼板混在一起,结伴进行拼图比赛,看谁先拼出图画。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2-16

科学活动教案06-21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3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2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8-02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5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07-11

科学活动教案[精华]07-20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