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4-12 15:36:51 教案 投诉 投稿

科学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通用12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吹泡泡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哪里有泡泡,引起幼儿探究兴趣。

  2、通过游戏活动,了解泡泡的特征。

  活动准备:

  1、用纸杯装肥皂水若干,吸管(精细不一),有图案的盆。

  2、前经验准备:在平时洗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搓洗肥皂时发生现象。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主题——刚才你在洗手时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区分可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1、教师出示装有肥皂水和清水的杯子放在一起,提供(吸管、小棒、勺等)材料,让幼儿用(看、闻)等感官,并通过搅拌知道两杯水不同,是什么水?

  2、请幼儿介绍自己区分方法(可吹泡泡、可搅拌出泡泡是肥皂水)。

  3、认识泡泡,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泡泡形状、大小、颜色。

  三、吹泡泡

  1、提供粗细不一致的管吹泡泡(可吹出大小不同的泡泡)。

  2、提供若干盆(盆底有图案)(可知道泡泡是透明、无色的)

  延伸活动:

  1、选择有阳光地方观察泡泡,看泡泡颜色(解决问题:为什么泡泡有时会有颜色?)

  2、教师用各类型小管吹泡泡(如:2个管合在一起,4个管放在一起,吹泡泡引起幼儿再次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有用的垃圾

  1、有废物利用的意识,对回收垃圾、给垃圾分类有兴趣。

  2、养成回收垃圾的习惯,增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3、知道垃圾可以回收变成新的物品,垃圾是有用的,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认知准备:幼儿对生活中的`垃圾有一定的认识,看见过垃圾场、垃圾堆。

  2、材料准备:

  (1)垃圾场图片,玻璃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一套,几个大篮子。

  (2)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报纸、易拉罐、纸盒子、玻璃瓶等废旧物品(装在大篮子里)。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话题。

  师:什么是垃圾?(不要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就是垃圾。)

  二、观察垃圾场图片,了解垃圾的去向,知道垃圾多了的坏处。

  1、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害处。

  师:我们每天都要扔掉一些垃圾,地球上的垃圾越来越多。这么多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用以下这些方法来处理垃圾有什么缺点?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害处?

  掩埋法:占空地,污染地下水,容易滋生老鼠、苍蝇、病菌;焚烧法:容易产生烟尘污染;积肥法:农业生产几乎都不用积肥了。

  2、启发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垃圾?

  三、引导幼儿为垃圾分类。

  1、出示幼儿带来的各种废旧物品,请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垃圾真的就没有用了吗?

  (1)观察“玻璃瓶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悦一说废旧玻璃瓶是如何变成崭新的玻璃制品的。

  (2)讨论:废纸怎样变成新纸?旧的易拉罐怎样变成新的易拉罐?

  小结:垃圾并不是非丢不可,很多垃圾还是可以再利用的。有工人叔叔专门把废旧物品收回去,重新制成新的物品。

  2、引导幼儿给垃圾分类。

  师:为了方便回收,我们应当把垃圾分类整理。看一看,哪些废品可以分为一类呢?允许幼儿互相讨论,可提示幼儿,把质地相同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探索用图案标志来标明种类。

  一般来说,垃圾中可以回收的物品可分为四类:

  (1)金属:如铁罐、铝罐、锡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冶炼成各种金属制品。

  (2)纸张:利用旧纸做原料,制成再生纸。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罐,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再重复使用或重新加工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4)其它3、提出要求。

  以后小朋友把家里的废旧物品拿到幼儿园来,并分类放好,再卖给收废品的人。愿小朋友都争当小小环保尖兵,让好多废品又变成新的有用的东西,为地球减少垃圾,节约能源

  活动目标:有软有硬

  1、通过对玩具的把玩与触摸,感知软软的、硬硬的,尝试按玩具的软硬分类。

  2、乐意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大胆表达和表现。

  活动准备:

  1、玩具球两个,一软一硬;百宝箱一个。

  2、“玩具王国”场景;各种软软的、硬硬的玩具若干。

  3、软软的和硬硬的玩具的“家”。

  活动过程:

  1、比一比,初步感知软和硬。

  教师出示两个小球,比比它们有什么不同(幼儿用手触摸后发现一个是软的,另一个是硬的)

  2、猜一猜,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出示百宝箱,猜猜里面是什么,用手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软软的和硬硬的)

  3、玩一玩,进一步感知物体的软硬属性。

  教师带领幼儿爬过软软的草地,走过硬硬的小桥去玩具王国玩,幼儿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把玩各种玩具并进一步认识玩具的特质(有软软的、硬硬的玩具)。

  4、分一分,给玩具归归类。

  出示软软的和硬硬的玩具的“家”,幼儿尝试对软硬玩具进行分类。边放边说:软软的(硬硬)xx放在了软软(硬硬)的玩具家里。

  5、找一找,巩固软软的和硬硬的。

  出示糖果盒,请幼儿每人挑选两颗糖果,一颗软软的,一颗硬硬的,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同伴之间要有礼貌,体验好朋友的美好情感。。

  2、帮助幼儿发展朋友间的友谊。

  活动准备:

  1、课件:两只青蛙

  2、小青蛙的头饰每人一个,录音机。

  3场地:创设环境:一个池塘,里面飘着几片荷叶,荷花开放。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幼儿欣赏课件

  ——夏天的荷花池里,谁来了呀?引导幼儿说出是小青蛙来了。(教师在背景图上出示一只青蛙。)

  ——呱、呱、呱,两只青蛙在说些什么?

  ——它们是什么关系?你怎么知道是朋友呢?朋友见面要怎么样?

  ——我们一起学学小青蛙的见面说的话和动作。

  ——一只小青蛙跳到了荷叶上,而另一只却没有跳上来,荷叶上的青蛙是怎么帮助荷叶下的.青蛙的?

  ——最后他们玩得开心吗?

  2、欣赏配乐故事

  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课件,让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

  3、幼儿扮演角色

  幼儿带上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两只小青蛙之间有趣的语言和动作,从而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故事的内在意义。

  4、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设置一个表演区,引导幼儿进行模仿表演,并且改编故事把小青蛙改成小金鱼、小兔子等小动物。让幼儿学习进一步学习文明礼仪。

  ——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鼓励幼儿学做小青蛙,同伴有困难时要帮助同伴。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名称:

  《动物的尾巴》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愿意了解它们的功用。

  2、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亲子作业: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图片或书籍,布置展区。

  2、“动物尾巴妙用”的录像带。

  3、“动物尾巴妙用”的图片资料。

  4、鸟、鱼、牛、松鼠等动物的拼图每人一份。

  5、彩笔、胶棒、剪刀、彩纸、废纸盘。

  活动思路:

  “有趣的动物”这一主题为大班幼儿提供了探索动物奥妙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只小鸟误入教室,因尾巴受伤不能飞出教室,我向幼儿讲明了其中的原因及鸟的尾巴的用途,幼儿非常感兴趣。为了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我又给幼儿抛出了问题“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用处比较大?”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布置了图片展区、录像区等。此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并整合多领域的教学方式方法,利用多种资源,充分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满足孩子的兴趣及需求、实现家园共育、多领域整合的课程新理念。

  活动首先以邀请小朋友参加动物展览会为由,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开车到达图片展区后,邀请幼儿自选喜欢的拼图制作动物门票,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调动幼儿的探索欲望。进入交流展区,采取幼儿分组自由交流不同动物尾巴的用途和个别幼儿介绍门票上动物尾巴的用途等方式,引导幼儿相互分享经验学会倾听,满足了幼儿探索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的.愿望,然后教师以“问答歌”——《小朋友想一想》总结鸟、鱼、牛、松鼠等动物尾巴的妙用。进入录像区,观看“动物尾巴妙用”的录像带,引导幼儿了解更多的动物尾巴的用途,丰富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活动的最后,进入作品区邀请幼儿以绘画或粘贴的形式记录自己参观展览会的收获——“最喜欢的动物尾巴”丰富展区内容,让幼儿获得的经验和收获得到升华。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收到“邀请函”参加动物尾巴展览会。

  2、自制拼图门票,进入相应的图片展区,自由讨论、探索鸟、鱼、牛、松鼠尾巴的妙用。

  3、进入交流区,互相交流动物尾巴的妙用。

  (1)自由坐位,互相交流所展示的不同动物尾巴的妙用。

  (2)请个别介绍自己所看到的动物尾巴的妙用。

  (3)教师以问答歌《小朋友想一想》总结幼儿所探索到的动物尾巴的妙用。

  4、进入录像区,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妙用,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你喜欢谁的尾巴?”“它的尾巴有什么用?”

  5、进入作品区,幼儿以绘画“我最喜欢的动物尾巴”记录自己参观后的收获。

  6、将自己的作品布置到图片展区,自由交流欣赏。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见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

  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

  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科学教案 篇5

  参观菜场(重点领域:科学)

  (一)活动目标:

  1、乐意用语言讲述自己看到的蔬菜。

  2、能讲述蔬菜的外形特征。

  (二)活动准备:

  了解附近菜场的作息时间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导入

  T:你喜欢吃什么菜?

  你还知道哪些品种的菜?

  2、参观古松弄菜场。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认识的菜。(可以从颜色、形状等角度描述)

  (2)教师介绍各种菜的名称。

  3、教师提问帮助幼儿了解蔬菜的知识。

  T:这些蔬菜你们家是怎么烧的?

  它是什么味道的?

  为什么要吃蔬菜?

  你最喜欢吃什么蔬菜?为什么?

  4、教师

  (四)解释与分析:

  幼儿平时跟父母去买菜的机会不多,即使会也不能详细了解菜场上品种丰富的`蔬菜名称,集体外出参观为幼儿了讲述、交流、表达的机会。他们都乐意讲述自己家中常买的菜及自己最喜欢吃的菜,有些幼儿还能讲述摘菜、洗菜、烧菜的一些情节。

  科学教案 篇6

  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各种刷子的不同,常识理解各种刷子的不同功能。

  2、能在超做火攻过程中感受和选择最适合的刷子。

  3、对观察和探究生活中的工具具有兴趣,乐意使用工具。

  准备:

  1、各种刷子若干、人手一个杯子(杯子底部和傍边都涂抹少量的牙膏)、装一半水的大盆。

  2、事先在水池旁边粘一些水粉颜料,干掉以后能让幼儿尝试清洗。

  3、幼儿活动材料P6-7页。

  过程:

  一、洗杯子(感受不同的刷子)

  ——请每个幼儿选择一把刷子来洗自己的杯子。

  指导语:今天杯子脏了要请小朋友自己洗。我们的工具角里有各种各样的刷子,请你选一把你觉得好用的刷子,来洗一洗你的杯子,看谁能把杯子里的牙膏洗干净。如果你觉的你选的刷子不好用,你可以换一把。(引导幼儿尝试选择不同的刷子)

  ——幼儿自选好刷子后开始洗杯子

  教师观察幼儿使用刷子的情况,记住哪些幼儿换过刷子,并问问他们为什么换刷子。

  ——幼儿交流洗杯子的过程

  指导语:你刚才是用什么刷子洗杯子的,你洗干净了吗?为什么要换一个刷子?(牙膏幼儿回顾刚才洗杯的过程,说一说刷子的'样子和毛的软硬。)

  ——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洗涤思路

  指导语:原来不同的刷子大小、形状、长短都不一样。不一样的刷子各有不同的用处。

  二、了解不同刷子的用处

  ——使用幼儿活动材料P6页《刷子》(一),看看说说这些刷子是在哪儿找到的。

  ——使用幼儿活动材料P7页《刷子》(二),想想这些刷子有什么本领,并和他们的朋友连上线。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搅一搅、摇一摇、搓一搓等方法变泡泡,萌发初步探索泡泡的兴趣。

  2、能用动词大胆的表达操作的'过程。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放有洗洁精饮料瓶、放有洗衣粉的杯子、放有水的杯子、筷子、放有水的脸盆、肥皂、毛巾等。

  2、经验准备:在生活中见过泡泡。

  3、环境创设:桌子上贴有小圆点(操作的材料都放在小圆点上)。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泡泡。

  出示吹泡泡的玩具,老师演示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二:变泡泡

  1、看看说说桌子上出示的材料,引导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变泡泡。

  2、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有意识的操作材料变泡泡。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用洗洁精加点水摇一摇,变泡泡,洗衣粉加点水搅一搅,肥皂加点水搓一搓,变泡泡,我们的本领真大。

  三:再次变泡泡

  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变泡泡

  四:教师总结

  教师小结:原来泡泡可以洗掉脏东西,使东西变干净,泡泡的本领真大!

  五:延伸活动:玩玩泡泡枪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为配合“远离禽流感”的宣传,我园设计了“病毒”这一科学活动,指在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一、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初步了解(流感)病毒,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准备:显微镜、录像、图片、细菌标本、病毒示意图、健康小卫士粘贴标志(幼儿人数相等)。

  过程:放录像(儿童医院门诊及有关禽流感的报道)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幼:小朋友生病了、禽流感为什么会生病?传染的禽流感?

  幼:因为感冒、怕冷、缺少锻炼得禽流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幼:病毒

  二、播放病毒有关资料

  1、在显微镜下你看到了什么?

  幼:细菌?不知道是什么、

  2、你们观察到的'是病毒,那什么是病毒呢?我们请医学院的叔叔给我们讲解一下好吗?

  三、医生讲解内容病毒是什么?

  有什么危害?病毒并不可怕,科学能战胜病毒例子禽流感病毒怕什么?

  小结:科学家本领真大,发现了这么多抵抗病毒的方法。你有没有想过为了人类的健康,也做一个科学家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幼:不许禽流感病毒进入我们身体内、多锻炼、开窗、不到疫区、大预防针、幼儿制作宣传图片。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来预防禽流感的传播,其他的人还不道,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告诉他们?(讨论:可以给他们看图片,给他们看预防禽流感的录象,可以直接说给他们听)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图片有笔请你们来做宣传广告,告诉大家怎样预防禽流感,好吗?(分组合作宣传图)

  结束:现在让我们来做健康小卫士,每个小朋友贴上标志,让我们去告诉其他班的小朋友吧!幼儿拿着宣传画出活动室。

  科学教案 篇9

  神奇的纸船

  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他们有着极强的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意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如何使纸船不被打湿”的.实验,让幼儿们初步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让幼儿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油画棒)不吸水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五大盆水、油画棒每组一盒、毛巾、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激发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纸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纸船会怎么样?

  二、教师出示纸船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老师这里有两艘纸船,我们看看,哪一艘湿得比较快。

  2.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幼儿大胆猜想结果。

  三、师幼共同实验,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

  1.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提问:为什么涂了油画棒的纸船没打湿,没涂油画棒的纸船打湿了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将水滴在涂了油画棒和没有涂油画棒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油画棒的纸吸水快,涂油画棒的纸吸水慢。

  2.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油画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画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三、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四、自由在水中玩蜡船,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污垢的危害及简单的除垢知识。

  2.培养幼儿对小实验的操作兴趣,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活动准备

  白醋、食用碱,热水。

  带有茶垢的玻璃瓶。

  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垢

  1.幼儿观察玻璃瓶内的茶垢,认识水垢 。

  2.有水垢的`玻璃瓶和没有水垢的玻璃瓶

  教师分别将两个瓶内倒入白水,请幼儿观察水的清晰度。

  3.说一说两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内附着的物体就是水垢。

  二、了解水垢对人们的危害

  1.请幼儿想一想,还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见到过水垢?

  2.教师讲解水垢的危害

  这些粘在水壶和水瓶里的东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杂质,

  在水中被加热、烧开以后变成的。

  水壶、锅炉烧水多了或者热水瓶、饮水机用时间长了会结成一层水垢。

  水壶里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烧开,浪费燃料,

  水垢的碎块如果被我们喝进身体里,会损害健康容易生病,

  工厂里的大锅炉如果不除水垢,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三、实验:除垢

  1.认识食用碱

  幼儿观察,白色、粉状的食用碱。

  2.将食用碱放入有茶垢的玻璃瓶,然后倒入开水,摇晃瓶子。

  请幼儿观察瓶壁发生的变化。

  3.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4.教师小结:碱面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会产生气泡,渐渐变小,

  这种变化叫化学反应。

  5.知道除了用碱面,还可以用白醋或专门的除垢剂来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种最省力最好用。

  科学教案 篇11

  我从事科学研究是出于一种不可遏止的想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别无其他动机。——爱因斯坦

  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幼儿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幼儿不断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今天小编推荐一个“磁铁找朋友”的科学活动,希望能够为大家所用。

  游戏准备

  配套材料:条形磁铁2块、环形磁铁2块、分类盒1个、铁屑2盒、魔法盒1个、骰子1个、迷宫图卡1套、太阳系图卡1套、操作记录表32张、探索图册《磁铁找朋友》。

  园所自备:其他形状的磁铁(如U形磁铁)、铁球、回形针、布条、白纸等。

  游戏方法

  玩法一:淘宝

  取一些自然界的沙粒,用磁铁在其中来回移动。看能找到哪些可以被磁铁吸住的“宝贝”。

  玩法二:找好朋友

  (1)将分类盒里装满物品,如回形针、小图钉、羽毛、布块、石头、纸片、细绳等。

  (2)用磁铁分别靠近物品,看看哪些会被磁铁吸引,哪些不会(如图2)

  (3)根据磁铁与分类盒中物品不同的反应将材料进行分类。

  玩法三:回形针走迷宫

  将回形针放在迷宫图上,把磁铁放在迷宫图卡的反面,通过移动磁铁带动回形针走迷宫(如图3)

  玩法四:太阳系

  将铁球放在太阳系图卡上,把磁铁放在太阳系图卡的反面,通过移动磁铁改变小球的位置(如图4)

  游戏价值

  1.在游戏中培养分类与比较的能力。

  2.通过探索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通过游戏与实验的方法了解磁的穿透性。

  3.激发探索磁力现象的兴趣,培养关注周围事物的习惯。

  4.在探究中发展沟通能力。

  科学教案 篇12

  一、活动目标

  1.喜欢玩水,在玩的过程中感知水会流动、水能溶解糖和盐等特点。

  2.乐意用语言表达所看到的现象。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水会流动的特性。

  2.难点:用语言表达看到的现象。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塑料筐、杯子、瓶子、勺、叉、糖、盐、石子、沙子等物品。

  四、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因此,整个活动必须以幼儿的操作摆弄为主。同时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很难自觉发现水会流动的特性。所以活动中要借助某些材料设法使水的这一特性显露出来,使幼儿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这样幼儿才容易理解。此外,小班幼儿对事物的了解过程要比中大班幼儿长,一次活动不宜安排较多的内容,如水的流动性和水能溶解的东西幼儿往往不能同时都掌握。小班的活动更适宜于在横向上多展开,纵向发展则不能太快。

  五、活动进程

  操作感知一发现讲述一实验思考

  1.操作感知(个别活动)

  玩水感知水会流动的特性。

  (1)为幼儿提供塑料筐、瓶子、叉……,让幼儿玩水、体会水的流动性。

  (2)玩水感知水能溶解某些东西。

  为

  幼儿提供瓶子和糖、盐、石子、沙子等物品,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糖和盐被水溶解的.现象。

  2.发现讲述(小组活动)

  (1)让幼儿用勺子往塑料筐和瓶子里灌水。然后说说灌水的结果,讨论筐里为什么盛不住水。

  (2)让幼儿用调羹、叉子舀水。然后谈谈发现了什么现象。讨论叉子为什么不能舀水。

  (3)让幼儿把糖、盐、沙子、石子分别装人四个瓶子里然后猜猜,如果往瓶子里灌水会发生什么。

  (4)让幼儿往每个瓶子里灌水,并用小棒搅拌,然后观察瓶内的变化,讨论四个瓶子里的东西是不是都不见了。哪些东西仍在瓶子中,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到哪里去了。

  (5)讨论水的用途和如何节约用水。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精选)08-14

【精选】科学教案07-29

必备科学教案07-26

关于科学教案07-2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有关科学教案02-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