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时间:2023-02-14 18:50:58 宗泽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梅岭三章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梅岭三章教案(通用6篇)

  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篇1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xx》、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和这组诗篇回环递进的特点以及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在诵读中学习品味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诵读课文

  1.读正字音

  (1)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教师读音提示:旌旗jíng悬xuán阎罗 诸君 当纸钱dàng 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yìngyá遍种自由花zhòng

  (2)指名朗读,学生评析,教师总结。

  2.读明节奏

  (1)设疑讨论明确——体裁、节奏、韵脚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揣摩读法,齐声朗读,教师分析。

  3.读悟感情

  (1)了解作者(略)

  (2)理解小序——明确主旨

  ①小序的内容是?

  讨论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②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三、读品诗歌

  (一)朗读第一首诗,引导学生品读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明确:“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㈡朗读第二首诗,引导学生品读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5.明确:“飞”这个动词,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㈢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明确:“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成功,革命理想实现,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五、读理层次(10分钟)

  ㈠默诵这组诗。

  ㈡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内容概括: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的革命精神: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内容概括: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内容概括: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㈢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六、读入意境

  结合作者介绍和诗歌内容,诵读感悟,理解作者革命情怀。

  七、小结主题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八.写作特点

  1.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准确形象精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 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默写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英勇面对险境 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

  回首革命战争 死不暝目 激励战斗

  追溯参加革命 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放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懂得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概,读出情感,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心。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二、学法引导

  查资料懂得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关心懂得文章内容,通过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么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懂得作者从眼前写到今后,即使就义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成功这3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懂得“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别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苦︱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投影片:

  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

  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

  ③《示儿》《自由》(裴多菲);

  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懂得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L.诗歌要表现的是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成功的坚定信心。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一定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心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季,梅山被敌人包围。(伏,埋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存在衣服最里面。(旋,不大会儿)不大会儿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啥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能够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钞票):Dàng 应(有)涯:Yá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啥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啥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受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个儿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啥”,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答复,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奇,起一个啥作用?

  “创业艰苦百战多”追忆自个儿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个儿面临死境、尚未完全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个儿就义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灵,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想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情感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苦百战多”大致雷同,即尽管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啥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用;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个儿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成功,敌人怎么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啥样的情感?

  这两句诗勉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希望成功,希望战友们频传喜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想革命战争——死不瞑目,勉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喜报。

  3.分析第三首诗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当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就义。“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心。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今后——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懂得“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德,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德,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3.示范朗读节奏,分小组朗读比赛。

  (五)安排作业

  1.背诵这一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压韵和节奏的特点。

  教学设计:

  1、课前,学生认真预习,扫清阅读障碍。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明白词、句的大意,培养自读能力。

  2、根据教材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强调诵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3、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不少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梅岭三章》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设计: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核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朗读时,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3、再听一遍朗读录音,请学生轻轻跟读,进一步领会诗歌感情。

  4、齐读小序。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诗作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诗作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板书:“小序——时代背景”)

  5、男生朗读第一首诗。提问:诗中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可以说,为革命,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尚嫌不够,他是死而不已,因为他到了阴曹地府,还要“招旧部”、“斩阎罗”。“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板书:“一、视死如归(招、斩)”]

  6、女生朗读第二首诗。提问: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捷报飞来当纸钱”。偶尔袭用前人成句,在旧体诗的创作中是可以的。用春秋时吴将伍子胥眼悬东门典故,意为诗人也像伍子胥一样死不瞑目。他寄望后来人多多努力,胜利的喜讯早日飞传。“飞”,轻捷、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板书:“二、死不瞑目(飞)”]

  7、齐读第三首诗。提问: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可以说诗人对自己的死毫无遗憾,因为他坚信人间必定到处种植“自由花”,革命必定成功,人民大众必定解放,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种”,动作有力,声调铿锵。[板书:“三、死而无憾(种)”]

  8、提问:这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又是一个整体。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展开来,从眼前写到未来,从个人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豪壮的情怀一步步展现出来。[板书:“豪壮情怀”]

  9、全班放声齐读课文,注意领会诗中的感情。完成教学目标1。

  10、朗读指导:韵脚、节奏。

  明确:这三首诗运用了绝句形式。绝句属旧体诗中的格律诗,在压韵上很讲究。三首诗的压韵分别是“uo ”、 “ian ”、“a”;韵脚分别是“何”、“多”、“罗”(第一首);“年”、“悬”、“钱”(第二首);“家”、“涯”、“花”(第三首)。七绝的朗读节奏可按意义划分,节奏是四字、三字各作一停顿。

  1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用“▲”和“/”标出韵脚和节奏。

  12、指一名朗读好的学生朗读,之后全班齐读,最后要求学生分散小声朗读,试着背诵。如观察到条件成熟,可指名背诵。

  13、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背几遍。

  14、全班齐背。完成教学目标2。

  三、作业:

  熟背这三首绝句,并自己默写、纠正,直至完全正确为止。

  附: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小序——时代背景

  一、死而不已(招、斩)

  二、死不瞑目(飞)

  三、死而无憾(种)

  豪壮情怀

  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借代与借喻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背景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

  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

  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

  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们女士优先吧!

  女生读。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

  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 虑不得脱 ”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争雄。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板书:

  (3)解读第三章: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3、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追忆往昔 面对当日 展望未来)

  四、品味语言,感受文采

  这三首诗语言准确、凝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定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

  1、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为“大军十万打阎罗”好不好?

  “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盛大的气势。

  “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大军”,只有数量,无形象。

  “打”,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谈。

  2、陈毅诗句“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与陆游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异工同曲

  3、“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如果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

  “飞” 捷报的多且快,有数量,有速度,显得热烈而形象。“飘”,显得缓慢。

  4、文中还运用了“借代”和“借喻”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借喻:“自由花”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风”敌人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五、总结全诗,升华感情

  陈毅是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博学多才,文武两全; 光明磊落,刚毅如山; 胸襟坦荡,仗义执言;宽厚仁慈,伟人风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篇,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不同的时期都会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为祖国,为人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去努力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最后,让我们带着满怀敬意,满腔自信,再次朗读英雄诗篇,聆听教诲,激发斗志,锤炼品格!

  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中写下的三首七绝,也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诗歌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敢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断头今日意如何”领契全诗,把“意”贯串于诗的始终,首末诗句遥相呼应,结构极其紧凑。第一首写自己,以“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斗争意志,表明死而不已;第二首写同志,以“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殷切希望,勉励“后死诸君”完成革命大业;第三首展望未来,以“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美好理想,预见今日的“断头”必将换来共产主义的明天,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和向往。前后三首紧密相连,逐层深化。诗句从胸中自然流露,毫无斧凿痕迹,一气呵成。阅读时要关注组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组诗大气磅礴,豪情纵横。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来驾驭生活,所以挥洒自如;以革命战士的火热心胸来感受生活,所以最能体现革命斗争的美和诗意。在诗中,生和死,理想和现实得到了巧妙完美的辩证统一,构成了深远优美的意境。诗中抒发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豪迈又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梅岭三章》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气势磅礴的笔法,炽热的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让读者不禁感叹“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意蕴。读这组诗,要把握诗中的这些意象,体会革命者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

  语言形象精炼是这三首诗的突出特点。诗人善于用典故,并且将典故赋予新意,借以抒怀言志,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关键的动词、典故、比喻、借代等的具体含义和作用,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

  二、学情分析

  1.基础层面:由于本诗的写作时代离学生较远,对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有必要分别进行介绍。诗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学生大多可以判断出使用的修辞方法,但是对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存在一定困难。诗中的一些典故学生不太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渠道自己查阅,再结合诗歌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内容理解层面:本诗体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由于时代的隔膜,学生理解时会浮于表面,不能入心。教学时要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活动,体会诗人的革命豪情,感受诗中蕴涵着的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

  3.写法层面:初三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格律诗知识,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本诗的特殊之处在于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接受时会有生疏感,在教学中要通过问题和活动设计进行有效引导。组诗构思新颖,首句设问,统领全篇,限于学生的能力,发现三章诗歌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先了解各章的内容,品析语言之后再引导思考。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分析意象,品味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体会革命者深沉博大、炽热激越的情感。

  4.分析三章诗各自的侧重点以及之间的联系,感受诗歌构思的新颖。

  5.体会以旧式诗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特点,认识本诗对旧体诗的继承与创新。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革命者深沉博大、炽热激越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语言的凝练与生动性。

  2.分析三章诗各自的侧重点以及之间的联系,感受诗歌构思的新颖。

  课时安排:1课时

  上课内容:

  环节教学时间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古诗导入新课3分钟

  1.请背诵一首古代七绝诗。

  2.读《梅岭三章》的第三章,对比、体会异同。

  结构是相同的,讲求平仄和押韵,不同的是《梅岭三章》是由三首现代绝句组合而成,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用旧体诗描写革命情怀的成功典范。

  自由背诵快速阅读,进行对比。

  了解、把握。

  体会以旧式诗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特点,认识本诗对旧体诗的继承与创新。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5分钟

  1.介绍作者

  2.引读小序:

  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有何作用?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1)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2)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3)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认识作者

  利用注释翻译小序,整理所交代的内容,分析其作用,进行交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6分钟

  1.播放课文录音:

  (1)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字形结构。

  (2)初步了解诗人的感情。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三章各自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自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听读录音

  正音正形

  概括内容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和韵律。

  四、研讨典型的词语及修辞等方法的作用

  16分钟

  《梅岭三章》的语言凝练生动,主要表现为动词的准确传神,借代、比喻、典故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而这些对于理解诗意及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你认为哪些动词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替换对比的方式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此去泉台招旧部“中的”招“改为”集“或者”率“好不好,”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斩“改为“杀”效果如何?“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改为“传”或者“飘”怎样?

  2.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其表达作用。

  如:

  比喻:血雨腥风、自由花

  借代:泉台、旌旗

  典故:头悬国门、取义成仁

  细读课文,找出诗中典型的动词和借代、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然后以讨论和比较的方法,品析各自的含义和不同的表达作用。

  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含蓄美。

  五、宏观认识,理解构思的特点

  5分钟

  研讨: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形成认识。

  听教师总结,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构思技巧。引发思考,对三章诗有宏观的把握,理解构思,突破教学难点。

  五、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5分钟1.综合上面对诗歌的分析,说说《梅岭三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革命情怀和精神?

  教师小结:陈毅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所表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伟大的精神,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永无止息地跳动,看到历史在车轮滚滚向前时所显示的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2.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诵读。

  自由交流

  朗读、学生评读。通过朗读强化对诗的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六、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4分钟

  1.自读下面两首诗歌,结合《梅岭三章》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夏明翰《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吉鸿昌《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2.教师提示:

  这些诗都是先烈们面临死亡时发出的豪迈心声,是雄壮的“生命正气歌”,同样能看到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和英雄气概,达到了诗的境界与革命人格的完美统一。坚定不屈的革命意志,对伟大事业必胜的信念,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情感。自由朗读,加深对革命先辈崇高思想境界与英雄气概的认识和理解,使情感得到升华。

  七、作业

  1分钟

  1.背诵全诗。

  2.配乐朗诵并录制音频文件。

  完成背诵。

  自主朗诵录音。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语文,梅岭三章教案】相关文章: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04-14

梅岭古道踏歌行散文04-14

夏日三章的散文04-05

雁荡三章散文04-08

约法三章的故事11-12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0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