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

时间:2022-03-13 19:13:08 教案 投诉 投稿

有关《三峡》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峡》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三峡》教案三篇

《三峡》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2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yǎn) 属(zhǔ)

  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 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

  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提问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明确: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奔放美;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清幽美;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凄婉美。

  提问3: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明确: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三峡》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四、合作交流,质疑解答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3.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在三峡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事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我们能借鉴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峡吟

  沈克昌

  探研论证七十春,中外古今五代人。

  白帝彩云天已晓,长江三峡梦成真。

  万吨船队达宜渝,千亿电量供汉申。

  巫山云雨不为患,高峡平湖映女神。

  “预警放水”防空袭“蓄清排浑”库长存。

  生态环境可保护,多种源泉积资金。

  除害兴利振国威,脱贫致富得民心。

  环宇瞩目西江壁,华夏欢呼东风临,

  三峡工程利国利民,而宏大的工程建设也使其成为长江三峡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高峡出平湖”的奇观的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出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和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在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教师小结:

  你们关注三峡、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的确很丰厚,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进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三峡》教案06-23

三峡之秋教案08-04

《三峡之秋》教案08-28

关于《三峡》教案02-22

《三峡》教案(精选15篇)03-12

《三峡》优质原创教案07-21

《三峡》教案7篇01-01

《三峡》教案(精选20篇)02-17

三峡语文教案01-31

《三峡》教案7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