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2-08-13 17:43:55 教案 投诉 投稿

关于文言文教案5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文言文教案5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你们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生:孟母)

  师: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师:多么了不起的的母亲啊!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亚圣!可是像孟子这样的人小的时候也逃学呢!为了劝说孟子读书,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母断织劝学(出示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悟剧本内容。

  1、师:孟子为什么要逃学,孟母是怎么劝说他的,故事的结果又将怎样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来读一读吧!

  2、孟子逃学的原因

  生:他觉得整天呆在学堂里,没有意思。

  师:你从那个词语看出孟子觉得上学很无聊,甚至很烦人? 生:“整天”“呆”“没有意思”。

  师: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学堂里,又没有动画片,老师也不组织大家玩游戏,真是有些无聊、烦人哦!谁能把孟子厌烦的语气读出来?

  生:表演读,厌烦地,无聊的'语气。

  师:既然读书这么无聊,又要费钱,还不如回家帮帮母亲干活,也能让母亲轻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这么想的话,那他在回答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自己很懂事的样子,他会自豪地,理直气壮地说——

  生:很自豪的,理直气壮的读。

  3、孟母断织

  师:看着儿子不认真上学,反而还这么自以为是的样子,孟母的心理真难过啊,她该怎么引导孩子,才能让他明白应该认真读书的道理呢?

  生:孟母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师:为了劝孟子读书,家里那么困难,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我仿佛看见了母亲正含着眼泪拿起剪刀把布剪断的情景。这下可把孟子给吓呆了。他赶紧走上去拉住母亲的手问:(生齐说 )娘,布都快织好了,您为什么把它剪断呢?

  师: 剪断的布还能接起来吗?

  生:当然不能接起来。

  师:剪断的布还有用吗?

  生:当然没有用。

  师:娘把你送进学堂读书没想到你却逃学啦!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你觉得孟母哪句话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3、孟子知错就改

  师:当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生齐读)娘,我错了,我一定改正。

  师:你觉得孟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知错就改的孩子)

  4、我们来合作,老师读孟母的话,请一位同学读场景,其他同学读孟子的话,有信心读好吗?

  5、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读。

  三、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个剧本,我的收获。

  (1)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

  (2)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学习不认真时,你的妈妈会怎样教育你?

  (可能你的妈妈有时会因为太生气而批评你、责罚你,但是,作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做个孝顺、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到的。)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课后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24、孟母断织劝学

  孟子逃学

  孟母断织

  孟子悔悟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

  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

  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思路

  以练得法,以法导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归纳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 高三资料参考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

  一一 对应

  文从句顺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温故知新)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②“昼夜勤作息”

  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1、 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

  5、练一练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归纳:猜——利用字形、句子结构、语境等揣摩

  三、归纳总结

  字字落实 留删换

  三标准 一一对应 六方法

  文从句顺 调补猜

  四、试一试 行不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 。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

  (操作步骤:收集学生的`作业,在幻灯片上呈现学生的答案,让学生点评答案。在发现问题中运用方法,掌握方法。)

  五、高考链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维城传(节选)[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①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②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 ①丰:人名;②嘿(mò):悄悄地

  (操作步骤:课堂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课堂上通过高考真题演练,运用方法,及时纠错,巩固知识。)

  六、总结:学生谈学习心得,改善下次课堂教学。

  七、拓展延伸

  自我评价

  根据学情,设计课堂内容,注重高三复习的时效性,运用以练得法,以法导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课堂。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深切感受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

  重点虚实词的落实,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设想】

  设想为不提问课,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CAI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交待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课文《口技》,这里说研究而不说学习,是希望本节课同学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的精神来学习这节课。

  二、听读课文,请你发现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拎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三、研究课文

  1、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研究一下。

  2、请你说话: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从()这几句可以看出,它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的研究成果。

  3、请你归结:

  文章表现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⑴对()的描摹

  ⑵用()的烘托

  4、请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现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迪?请说说看。

  四、请你发现,落实字词

  1、概括老师的示例,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字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字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交流

  3、请你做做,课堂训练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对声响的正面描摹

  口技

  善

  用观众反应侧面的烘托

  简单的道具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 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主题。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课文研习

  表现手法根据课前对《诗经》表现手法的了解和积累,分析《蒹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兴”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读诗歌,找出起兴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鉴赏,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进一步体会《蒹葭》的意境。这部分的研习是本诗学习的难点,凭个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补充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到学习中互助协作的重要性。

  赏析诗歌立足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立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学生自选角度对《蒹葭》进行赏析,小组讨论,推选一部分进行全班交流。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放歌曲《在水一方》,师生共同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边欣赏音乐,边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通过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感受《蒹葭》的艺术魅力。

  思路点拨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 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 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 《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 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3-08

《文言文》教案08-29

文言文学弈的教案02-26

狼文言文教案01-03

文言文《口技》教案01-23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精选】文言文教案三篇03-06

文言文教案15篇03-18

初中文言文教案03-06

《公输》文言文备课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