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案

时间:2022-12-20 08:34:57 艳盈 教案 投诉 投稿

《蝉》教案(通用2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蝉》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教案(通用22篇)

  《蝉》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课件

  养教训练点:

  1、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2、注重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教学流程:

  一、动画引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所以今天特地送大家一份礼物——动画片,请欣赏。(展示课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

  2、提问:你能从画面中找到一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师:“螳螂捕蝉”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它,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叙述画面故事的段落。

  (1)指名读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故事中写了三种小动物,你能从故事中体会到“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谁能再用简短的话说说。

  师依据回答板书:蝉———螳螂———黄雀

  捕 啄

  (2)角色体验:每位同学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你就是蝉、螳螂或黄雀,找出描写你这个角色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想好后说一说。

  (3)交流各自的体验(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师:在美丽的王宫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儿们,快来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

  a蝉

  生:我爬得很高,这里很安全,我可以美美地喝露水了。

  生:这露水真甜,这是我这些天来最好的早餐,我太高兴了!

  结合回答理解“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师:让我们把蝉的悠闲与自由自在读出来。(朗读句子)

  b螳螂

  生:今天真幸运,遇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蝉,没人和我争,我可以独自享受美味了。

  生:哈哈,那只蝉真笨,他还不知道我在它后面,正要吃他呢。

  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指导朗读(带着高兴、得意的心情)

  c黄雀

  生:我今天真走运,看见一只又肥又大的螳螂,可以大饱口福了。

  生:我今天一下子碰到了两样食物,你看,那蝉肥肥的,螳螂胖胖的,我可以饱餐一顿了!

  指导朗读句子

  2、同学们的想象好丰富啊!你们发现没有,虽然这几位各自打着小算盘,但他们有共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出示下表,分别说说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隐伏的祸患”。

  事物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这可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反复朗读,在其中你能找到蝉、螳螂、黄雀的影子吗?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2、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3、教师补充资料: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吴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吗?

  4、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1)、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2)、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3)小结: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1、故事我们读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它告诉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的故事和道理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讲给吴王听,如果是大臣上朝时讲给吴王听,他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上堂课归纳出的问题——少年是怎样利用故事让固执的吴王打消攻楚的念头的?默读课文2—8小节,看看哪些词句一下子跳入你的眼帘,划出来,想想为什么要划这句或这个词呢?体会体会少年这个人物。

  2、学生自由圈画,想想原因。

  3、交流:

  (1)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要让吴王来找他,不露自己真实的目的,同时说明他很有决心)

  (2)毫不介意——他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他一心想的是吴王来找他,想的是国家的安危。

  (3)王宫花园——为的是让吴王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指导读好3自然段)

  (4)挺有意思——激发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哪可以看出吴王真的感兴趣了?

  (5)有勇气。(大臣们在底下议论,少年冒死进谏)

  通过刚才的读书交流,我们知道少年选择了恰当的地点、选择了恰当的时机,用了巧妙的.方法才获得了成功,你觉得少年怎样?

  4、想想大臣们是怎么劝的?

  如果说大臣的劝说是直劝、力劝、明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又是什么呢?(少年:暗劝、智劝、巧劝、妙劝)(板书)

  5、分角色朗读。想不想来读少年劝吴王这段精彩的对话?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自行练习朗读(少年、吴王、叙述语言,鼓励读叙述语言。)

  6、引入古文,加深理解。

  (1)我们今天读这则故事很简单,因为他是用白话文写的,老师还有这则故事的原著,你有兴趣读一读吗?

  (2)出示古文,学生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

  (3)指名读,读正确。师稍作引导,激发学生读古文的兴趣。

  五、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1)固执、(2)知错就改(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六、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1、可之前吴王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请同学们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课件出示: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各位爱卿,事情是这样的……”

  (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2、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的瑰宝。你会填这些成语吗?

  成也萧何,( ) 八仙过海,( )

  千里之堤,( ) 君子一言,( )

  养兵千日,( ) 当局者迷,( )

  不入虎穴,( ) 明枪易躲,( )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结束语: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捕 啄 瞄准

  蝉←——螳螂←——黄雀←——“我”

  攻打 乘虚而入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身后隐患

  《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蝉》教案 篇4

  教学总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 确描摹“识、本、领”3个字。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4.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拼音引入,揭示课题

  1.板书音节:chán,指名拼读。

  2.板书:蝉,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

  师:蝉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个虫字旁(板书:虫)。右边是个“单” (板书),合起来就是蝉。这是一个形声字,虫字旁表义,单表音。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

  结合揭示课题,复习拼音,读准翘舌音。通过板书,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这种昆虫,同时滚动复习 ,加深对“形声字”的认识。

  二、巩固分节,初读课文

  1. 巩固标小节号。

  (回忆方法——自己标小节号——集体核对)

  2. 自读课文,要求:字字过目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节。

  【说明】

  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标小节号是初读课文的常规步骤。对于标小节号这种新技能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学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标小节号的方法及注意点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逐步使学生对这项技能日趋熟练。另外,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正音的意识,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自主阅读的最基本的步骤。

  三、小组学习,读课文划词语

  1.小组内分节朗读课文。

  出示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字字过目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游戏巩固,核对词语。

  (1) 游戏:拼音节,请词语。

  (媒体出示课文内容:词语都用拼音代替,读对后出示词语)

  重点关注:

  很 (前鼻音, “很”就是“非常”的`意思。)

  本领 (分清前后鼻音。)

  知识 (整体认读音节)

  (2)媒体示范、全班比对检查。

  3.指导读好词语“不以为然、一摇头、不耐烦”

  【说明】

  把课文读正确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

  的时间读文,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尽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对于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逐步养成不急不躁的读文好习惯。

  “圈生字、划词语”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渐渐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游戏的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各有侧重地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一次集中的正音。

  四、指导读句,扫除朗读障碍

  1.出示句子,同桌练读。

  媒体出示:

  (1)蝉一天到晚趴在树枝上叫,它的叫声很不好听。

  (2)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3)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2.指名交流读句,随机理解“一天到晚”。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将句子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读懂文章打基础。

  五、读课文,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巩固读书习惯。

  2.齐读课文。

  3.根据提示说清故事大概内容。

  (1) 师带读提示。

  出示:因为蝉的叫声___________,所以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__________。 (怎么样) (干什么) 可是,蝉不愿意学。结果,它___________。

  (怎么样)

  (2)同桌交流。

  (3)逐句交流,随机学习生字“名、本、领”。

  第一句:

  师:谁来交流第一句?

  师:可不是一般的歌唱家,而是-----,有名就是名气很响的意思。谁能

  读好这个词?(有名) 你有好办法记住“名”吗? 指名说 (关注规范表达)

  师:那有名的歌唱家想干什么呢?(出示:本领)

  师:你怎么记住“本”这个字?(指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领”这

  个字怎么记呢?(关注规范表达) 边说边在桌上写一写。

  师:再来读好这个词语。

  第二句:

  师:可是蝉不愿意学,那结果怎样呢?

  (4)齐读。

  【说明】

  分节读课文是对学生先前预习课文时标小节、读准字音的再一次反馈。同时借助填空整体进入,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继续加强生字的识记,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六、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小结。

  2.指导写字,练习书写“本、领”。

  【说明】

  通过老师示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将字形结构、关键笔画作为切入点,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写好字的信心,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加以实践。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

  2.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摹“识”。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 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引读填空,回顾故事内容。

  2.导入新课。

  二、重点学习第二节,读通句子,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

  (一)分清句子,读通句子。

  1.指导数句。

  2.自读课文,分清句子,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3.分句开火车交流,正音。

  4.齐读第2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6句话。边读边记,有哪几位歌唱家(板书:歌唱家)想教(板书:想教)蝉学本领(板书:本领)?

  (二)读第二小节,了解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

  1.思考: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

  2.交流并板书:黄莺、画眉、云雀

  3.听鸟叫声,加深了解。

  (三) 朗读描写三位“歌唱家”的句子,了解它们想教蝉学习的本领。

  1.指名3人交流句子。(生交流一句,媒体出示一句)

  2.师生配合读句,随机指导识记、书写“识”。

  A.发音

  B.识谱(出示词卡)

  引导发现2个字的共同处(都是左右结构,都是言字旁)。

  《蝉》教案 篇5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

  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3、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老师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成语,继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条新成语。(投影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这是个八字成语,学生齐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遍。

  二、古今对照,感悟真理

  1、同学们,其实,好多成语都出自古文。这就叫典故,像这则成语就出自一本汉代的叫《说苑》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古文)(师范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读páng即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古文的意思。(学生自由读)

  3、古文比较难读,也比较难懂,是吧?别急,让我们到《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译。(齐读课题)

  4、交流(师伺机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指名读。

  (2)借助板书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3)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a.蝉眼前的利益是:( ) ,隐伏的祸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4)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到隐伏的祸患。)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三、吴王顽固,执意攻打

  1、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教师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3、理解固执处死,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是啊,吴王很主观,很专横,谁来劝说会性命不保,顽固不化。你能把此时吴王的神情、语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5、其实啊,吴王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楚国国力确实不如吴国,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国图》。)

  6、这时候,大臣会怎样向吴王劝阻呢?同学们能不能来设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吴王顽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让我们再读吴王的话,读出他下命令时的坚决。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头

  1、过渡:吴王此时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终结果怎样?课文中哪部分就写到了故事的结果。

  2、交流。(课文最后一节写到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小节,边读边把你认为很重要的词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圈了恍然大悟,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6、乘虚而入什么意思?吴国如果攻打楚国就会有什么虚?(诸侯国乘吴国兵力不足而进攻。)

  7、是呀,吴王想到了这些,他明白了齐读(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少年机智,巧劝吴王

  1、过渡:吴王怎么会明白这些的呢?那还得归功于那位少年。因为少年给他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之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3、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劝,吴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5、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箭头表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现在谁愿意试试来照样画画吴王攻楚的图呢?

  6、交流成板书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7、两图作比较,体会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8、看来,成语故事的力量真是无穷啊,少年借故事巧劝吴王,可真是个智者呀!这位少年侍卫就像《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学家一样用心良苦、不露痕迹。面对这样的少年你们想说些什么?

  六、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4、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5、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6、激励评价。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作业设计】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蝉》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认识。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蝉的特征。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蝉若干只、蝉的鸣叫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录音机放蝉的鸣叫声,请幼儿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的叫声?

  二、引导幼儿观察蝉。

  1、教师出示蝉,引导幼儿讨论:蝉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观察:蝉的头上有什么?嘴是什么样子的?背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肚子是什么样子的?

  3、小结:蝉的身体是黑褐色的。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背上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身体下面有三对足。肚子是一节一节的。

  4、讨论:蝉能发出怎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雄蝉在夏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蝉的翅膀振动发出的。)

  三、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讨论:蝉生活在哪里?吃什么?(蝉生活在树上,靠吸树枝里的汁生活,所以它危害树木,是害虫。)

  教学反思:

  我明白“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获取,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但蝉脱壳那一段实在太难想象了!要是有录像参照,可能还好点儿,通过真实观察,再来看语言文字是怎么再现的。

  《蝉》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重点难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

  2.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教师直接导入揭题《蝉》。

  2.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从中圈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地方,查字典认识生字。

  2.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和记录自己赞同的部分,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针对讨论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

  3.教师点拨,引导学习: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4.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说说诗的含义。

  5.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诗的含义,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6.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7.生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1.教师出示重点词语的意思,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现在你们能完整的说出诗句的意思了吗?)

  2.集体交流,教师趁机拓展,《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学生识读,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3.引导学生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含义:

  的历:光明的样子

  飘飘:在风中摇摆不定

  恐畏:担心,害怕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解释诗句意思。

  《蝉》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叠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叠完成作品。

  2、学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折纸蝉,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手工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谜引出活动内容。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猜谜底是什么,教师念谜语,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称啥都知,其实全不晓。

  谁来告诉老师谜底是什么?

  小朋友说对了,谜底就是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蝉,请小朋友看一看。这只蝉是用纸折出来的,小朋友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样折出来的吗?

  二、引导幼儿看折蝉步骤图。

  1、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看看折蝉的`步骤图,请小朋友看看图上有哪些折叠符号?

  2、图中有几种不同的箭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教师指着虚线问,虚线是什么意思呢?箭头又是什么意思你?弯曲的箭头又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小结:虚线的地方就是要按虚线折,箭头说明的是折叠方向,弯曲的箭头说明要折向反面。

  三、教师讲解并示范。

  这蝉有两种折法,老师今天给你们示范两种,然后小朋友们选择一种折。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折纸。

  1、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对折后,在右下角分别向中间对折。

  2、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3、上层的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4、顶角依虚线向下折。

  5、左右角向后折。

  6、一个蝉就折好了,然后用蜡笔给蝉画上两种眼睛,瞧一个蝉折好了!

  教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示范第二种折法。

  正方形纸对角折后,依虚线上边向后折,左右角依虚线向前向中折,然后翻过来。一个蝉就折好了,这只蝉是比刚才的那个蝉更胖一点的蝉,最后添上眼睛、完成了。

  四、幼儿制作

  1、现在请小朋友按照老师刚才教你们的方法进行折蝉,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够把蝉折得又快友好。

  2、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对一些折的好的孩子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与表扬和鼓励。

  《蝉》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能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

  天热爬上树梢,

  总爱大喊大叫,

  明明啥也不懂,

  偏说知了知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发音 识谱 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 、 和 分别想教蝉 、 和 。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①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②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③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3、学生当堂描写:识、本。

  《蝉》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叠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叠完成作品。

  2、学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折纸蝉,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重点:

  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叠符号的理解,学习两种折纸蝉的方法。

  活动难点:

  幼儿能独立看图折叠完成作品。

  活动准备:

  折纸步骤图 幼儿用书“清凉一夏”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蝉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谜语,请你们仔细听,教师讲谜面“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2、请幼儿猜,教师说出谜底“蝉”。

  3、夏天来了,小朋友有没有看到很多蝉,蝉也可以叫它知了,因为它的叫声很像在说“知道,知道”。

  二、看图示,引导幼儿学习第一种折蝉的方法。

  1、(出示第一种折法的成品)小朋友,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蝉,看看老师这个蝉是怎样做成的?

  一)学习第一种折纸蝉的方法

  2、出示第一种蝉的折纸步骤图:小朋友,一看这种蝉是怎么折的吧。

  请幼儿自己先看图,并说一说。

  3、教师示范并教学折法:

  ①正方形纸对角折后,左右下角分别向中间对折。

  ②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③上层的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④顶角依虚线向下折。

  ⑤左右角向后折。

  ⑥添画眼镜,这样就完成了。

  二)引导幼儿自主看图学习第二种折纸的方法

  (出示折纸步骤图二)小朋友,这是另外一种折纸蝉的方法,待会老师要请你们自己看图进行折纸,看图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箭头的方法。

  三、介绍材料及活动要求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多准备了几张正反形纸,如果你折的快一些,就可以多折几个,你也可以想办法让你的蝉变得更漂亮,比如涂上漂亮的颜色,剪贴一些花纹等等。

  2、折的时候一定要自己认真去看图,看清楚每一步的箭头,虚线的.位置等等,每一步折的时候都要记住压好。

  3、折好后,老师会帮你们写好名字,我们最后把折好的蝉粘到外面的美工墙上,墙上有树,可以粘到树上,也可以粘到墙上,像是在飞一样,粘的时候小朋友要自己看,粘出不同的姿态来。

  《蝉》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1、导入:(4分)

  唐代李商隐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听完李商隐的诗后,大家知道他描写的是什么吗?

  蝉的画面{投影}

  盛夏在浓绿中知知叫个不停的蝉,它的`生命周期是多长呢?享受生命的时间呢?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

  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蝉》。短文两则之一《蝉》。板书课题。

  2、读一读(1分)

  3、作者介绍(1分钟)

  过渡:对了,短文读过了,作者是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啊?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等。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等。

  4、朗读(3分钟)

  过渡:下面我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吐字清晰,融入感情,仔细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个学生读{配乐}。

  全班齐读。

  评价:声音优美,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蝉》教案 篇12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

  2.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

  第十课:螳螂捕蝉

  教学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

  重点:

  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难点:

  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课前准备:

  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复习: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出示词语1)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学生读词)

  二、学习课文:

  1.导入: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呀,可是一意孤行,还下了死命令,说谁去劝他,他就处死谁。命令一下,大臣们可都不敢作声了。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向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听完了请你们也讲讲这个故事。

  2.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不好,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出示词语2,学生讲故事。)

  3.谁能为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

  4.真不错,这个故事名叫“螳螂捕蝉”。(板书:螳螂捕蝉)这不仅是个寓言,还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寓言故事。(出示故事内容,学生齐读)

  5.少年通过这故事,要吴王明白什么道理?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这一道理的句子。

  (出示句子)全班读读这一句子,(学生齐读)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6.同学们想知道的,老师也很想知道。谁可以填好这一表格,帮助我弄清句子的含义呢?(出示表格1)

  7.学生交流。(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8.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哪里可见?(出示最后一段)。

  (1)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谁能扮演吴王,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出示第一小节: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这时的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固执的吴王,居然因为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研究历史。

  (4)(出示形势图1、2):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少年是怎样说服吴王的?请在小组里说说。(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学生汇报(出示表格2)

  9.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放弃了攻楚的计划。学到这,你觉得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知错能改)

  10.同学们说得真好!吴王之所以没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错,还多亏了少年的劝谏,你觉得这少年又是个怎样的人?(勇敢、聪明)从哪里看出他的勇敢聪明呢?(学生找句子,读句子)

  11.就是这样一个少年,通过巧妙设局,让固执的吴王改变初衷,他与吴王的那一段对话真精彩,我们分角色读读第二段吧。(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延伸:

  1.读得真好,那你能列举一些和螳螂捕蝉一样有寓意的成语吗?(出示问题)

  2.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螳螂捕蝉一样的寓言故事,你能举些例子吗?(出示问题)

  3.(出示大鱼吃小鱼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含义?(学生汇报)这与“螳螂捕蝉”的含义是一样的,让我们再读句子,牢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教训。(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回去以后,请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让他们也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蝉》教案 篇13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引读——攻打楚国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是身后隐伏的祸患。千万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板书:(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来说明事理,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从而深受教育启发。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存在着“螳螂捕蝉”的现象呢?

  板书: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蝉、螳螂、黄雀心想:();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功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

  《蝉》教案 篇14

  【教材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

  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

  一、 说成语,导入学习

  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

  4、指名回答

  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

  二、 品读“劝”,感悟人物

  (一)学习大臣的“劝”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

  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3、师:比较一下,你赞同谁的意见?为什么?(大臣们,他们考虑比较周全。)

  4、师:是啊,但是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吴王怎样?

  (“可是吴王固执……谁敢来……处死他!”)

  5、指导读好吴王的话:指名读——齐读

  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吴王主观、专横、固执、甚至有点凶狠残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故事,品读“劝”

  1、轻声读课文2-1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说,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

  2、讨论:这位少年仅仅要为吴王讲这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想去劝说吴王。”“可是,……怎么办呢?”

  (2)“……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他非常爱国。)

  (3)“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表现了少年的欣喜激动之情,表现了机会的来之不易。)

  (4)“我在打鸟”(表现了少年的机智)

  “吴王来了兴趣”(说明少年的话起了作用,显示了他的机智。)

  3、师:少年的故事讲得怎样?(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抓住各种人物的动作来体会。

  师:少年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吴王听了仿佛真看到了这一有趣的景象,这足以证明这少年非常机智。

  4、师:那么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劝说吴王取消攻打出国的念头。)

  追问:他的理由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隐伏着祸患呢!”)

  师:对,这既是少年告诉吴王不要轻易攻打出国的理由,也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学生齐读这句句子

  5、师: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连声说……取消了……念头。”)

  (1) 理解:恍然大悟

  (2) 问: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到了什么?

  (吴王受到了少年的启发,明白了他攻打楚国的想法,也好比这蝉、螳螂、黄雀,只顾了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的隐患。)

  (3)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吴王身后的隐患是什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4)纵观全文,哪两句话前后照应?

  (“大臣们以为……”和“蝉、螳螂、黄雀,它们……”)

  6、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比较“劝”,感悟人物

  1、教师引导: 大臣们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少年也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他们都是为了——(生答:国家),他们都有一颗——。

  2、问:都是劝,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指名答: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5、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指名答:智劝、巧劝。)

  6、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答: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体会

  1、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

  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

  (强调: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2、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策划一下在适当之处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

  3、指名一组表演,适当点评。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

  2、学了课文,你想到了哪些词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第3题

  (1)处死:“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 课后第4题

  因为吴王从少年的话中受到了启发,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国的这一做法,就好比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所隐伏的隐患,即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 补充

  (1)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2)联系实际,说说对“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患呢!”的理解。

  (例:贪玩图一时快乐而不做作业,结果考试考不出,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升学成问题……)

  《蝉》教案 篇15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蝉》教案 篇16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

  咏蛾

  物性自有僻,

  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

  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

  1、 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 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

  1、 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举例说说。

  2、 对“灯蛾扑火”这一习性,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同一事物的 同一特点,蕴含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可举例说明。……)

  3、“蝉”的作者虞世南对“蝉”充满了赞美之情,请你从批评的角度来说一说“蝉”的某一特点。

  诵读欣赏(三)孤雁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蝉》教案 篇17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蝉的图片,学生交流对蝉的认识,了解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

  2、了解《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3、看课题《粘蝉老人》,想一想:蝉一般在什么地方?人怎样才能捉到蝉呢?能粘到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将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并成一部分,想想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孔子看到一位老人手法熟练地粘蝉。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孔子听老人讲粘蝉的技巧。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孔子得到的启示。

  4、指导学习生字。

  四、朗读课文,自由感悟体会。

  1、自由读。

  2、男、女生对读。

  3、各小组推荐代表诵读。

  《蝉》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提问法、引导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

  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

  三、整体感知,了解“蝉”“蝉之烦”

  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

  “蝉之恕”

  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

  (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

  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

  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了赞美之外。也意在唤醒人类向蝉学习:好好过活,热爱生命;理解、尊重蝉)

  “蝉之悟”

  1、我们已经了解到蝉的生命的意义了,那么老师要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对待自然万

  物,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只有人类的生命和事业才是有意义的吗?人类如何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进而关爱)

  2、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的贬抑,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褒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是褒扬显得尤为突出)

  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

  五、作业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要对周瘦鹃说的吗?请写下来,言之有理即可。——设计意图:这是对课堂的迁移,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种扩大,取得互文解读的效果。

  在大热的几天里,一天到晚,总可听得蝉声如沸,小园里树木多,所以蝉也特别多,便织成了一片交响乐,简直闹得人心烦意乱。天气越热,蝉也越闹,清早就闹了起来,直闹到夕阳西下时,还是无休无歇。听它们的声音,似乎在唤“知了!知了!”所以蝉的别名就叫知了。但不知它们成日的唤着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周瘦鹃:《苏州游踪》】

  教学反思:

  《蝉》教案 篇19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细致观察,用拟人等文艺性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说明一种动物生 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方法。

  2、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

  2、难点: 本文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画出本文的结构示意图。

  2、找出本文的修辞手法。

  字词正音:

  蜣qiāng(屎壳郎) 窠kē(鸟兽做的窝) 墁màn(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纤xiān(细小)

  蚋ruì(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

  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 曝pù(晒)

  词语补释: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 (qǐ)对等,相称。

  罅隙: 缝隙。

  腾跃: 跳跃。

  开合自如: 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 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作者简介:

  让亨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多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par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本文属科学小品,是介绍动物生态的说明文。

  写作特点:

  一、说明中兼用文艺笔调,对所要说的事物进行具体描绘。

  1、表现手法:

  拟人: 读了“蝉的卵”,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的艰辛,同样也会憎恨象蚋那样专门残害生灵的坏种。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对这个小生物的成长发出慨叹,多么不易啊! 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最后一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比喻: 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绉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不可能看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par 2、说明顺序倒叙 幼虫→成虫→产卵→幼虫

  (顺序 卵→幼虫→成虫→生活习性、生理特征)

  跟记叙文“倒叙”的作用完全一样,是为了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既是重点(蝉一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又是难点(最不易了解),并使行文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

  二、语言准确明晰。

  1、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为了科学地说明蝉的生态的各个方面)

  第一部分

  第七段“臃肿”,言其肥大而笨,写出它的形态,因其大故能贮满汁液。

  “肥重”,言其重,因其重,故能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第八、十、十一自然段“把握”“钩住”“挂”这三个词语分别写出了“蝉的脱壳的过程”。

  “把握”: 紧紧抓住。“钩住”: 像钩子一样挂住。“挂”: 吊在上面。

  第二部分

  第十二段“寻觅”“寻找”“找到”分别写出了天冷找地方藏身的情况。

  这三个词语都有“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口语色彩更浓。

  2、语言准确、平实。

  第二段中说: “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道路”前面的一个限定语“阳光曝晒” 正写出蝉的特性“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阳光曝晒”不能写为“阳光充足”,“曝晒”限制在炎热的夏天。

  拿蝉的脱壳过程和孵化过程来说,文章都写得很清楚,“开始”“不久”“最后”“以后”这些时间词语,正写出其过程的进展。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蝉》教案 篇20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关蝉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有顺序、清楚地讲述画面的内容。

  重点难点:

  1、知道有关蝉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有顺序、清楚地讲述画面的内容。

  活动准备:

  3、收集有关蝉脱壳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回忆故事《快乐的夏天》,播放教学电子资源中的`蝉鸣叫声,引发他们研究蝉的兴趣。

  1、找到的朋友是谁?

  2、蝉先生长得怎么样?

  二、请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用书根据画面猜测和描述蝉的外形特点,雌蝉和雄蝉的区别以及蝉的羽化过程。鼓励幼儿和同伴聊一聊,互相“碰撞”对书中的内容的理解。

  1、请你看看书上的这4页,仔细观察的外形。

  2、看一看雄蝉和雌蝉的外形区别,再猜蝉脱壳的原因,看一看蝉的羽化过程。

  三、运用挂图和在网络上搜索的视频,让幼儿对这些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

  《蝉》教案 篇21

  一、教材分析

  《蝉》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于文本内容以及内容所放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是仅仅局限与文体知识的把握。尽量避免单纯以文体为中心来解读文本,把本来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变成了枯燥的说明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难点)

  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重点)

  三、教学与学法

  1.自读课文,主要参考旁批以及课后的阅读提示快速阅读,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

  2.批注法,建议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也写成旁批。

  四、教学过程

  预习课

  【学习目标】

  1.我能够快速流利的默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明确说明文的'特征。

  2.我能找出文章中的多种说明方法并赏析他们的作用。

  【学习方法】

  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探究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教师板书课题《蝉》法布尔)

  二、预习指导(10分钟)

  1.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2.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提问2: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3.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提问3: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特点,学习课文的写法,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

  三、自主预习(20分钟)

  在教师预习指导结束后,学生以课文为根本,适当借助工具书,完成导学案的内容。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情,优生完成导学案80%以上的题目,中等生完成70%以上的题目,而待优生完成60%以上的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合作交流(10分钟)

  由学科组长组织本组的成员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利用帮扶小对子以及小组的作用,初步解决导学案上的基础部分和相对比较容易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五、问题反馈(5分钟)

  学科组长负责收集本组遗留下来的难点问题,反馈给代课老师。

  【设计意图】帮助老师掌握学情,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有自己思考,为展示课做好充足准备。

  《蝉》教案 篇22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说明文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的丰富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学生讲解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法巩固上节课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展示点评(30分钟)

  题目一:回顾十七十八课学过的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体会作用。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会赏析其作用。

  题目二: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试从文中找出两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设计意图】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题目三:作者不按照蝉的成长过程先写蝉的卵,而是首先写蝉的地穴,从蝉的'幼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目四:仔细观察一只小动物或者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说明的文字。两百字左右。(口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学以致用。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双色笔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言论补充在自己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四、教师小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对昆虫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五、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汁yè()罅隙()灌木()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徘徊”在文中的意思是。

  (4)仿照文中划线句子,再续写一句。

【《蝉》教案】相关文章:

《蝉》教案01-21

《蝉》的优秀教案09-10

蝉优秀教案03-19

《蝉》优秀教案08-26

李商隐《蝉》精品教案07-21

《蝉》教案15篇01-26

《蝉》优秀教案设计08-26

《螳螂捕蝉》教案02-09

《蝉》优秀教案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