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教案

时间:2024-04-12 12:16:12 宜欢 教案 投诉 投稿

《变化的量》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化的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化的量》教案(通用10篇)

  《变化的量》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已经完成“课前准备”,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独立完成。

  二、进行新课,掌握变量。

  1、请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学一学”。

  2、师:小组交流刚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示。

  (1)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学生谈群学体会: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我发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课本呈现出第一幅情景图,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年龄与体重的变化,能够回答问题,发现年龄与体重的变化情况,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2)沙漠之舟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课件出示: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B、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C、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D、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意图:通过教学第二幅情景图,认识有关沙漠之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读懂统计图,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发现规律。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

  A、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

  B、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生:气温h=t÷7+3。

  C、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教学意图: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叫声用关系式表示,大多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提示,都可以完成关系式,个别不行的,就个别辅导。

  三、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设计意图: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没有太多的练习量,反而注重巩固课本上的练习。由难到易,重质不重量,希望通过补充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谁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变化的量》教案 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

  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四、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

  (2)人的长相与身高

  (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

  (5)每袋米重50千课题: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教案 3

  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5=24: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和7.5: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7.5:3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

  2.让学生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 )0.8:( )=1:自己填写后小组交流。

  完成练一练。

  自己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1~6题。

  《变化的量》教案 4

  资源简介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0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变化特征,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年我们上的是数学课,数学有一个研究的对象是量。比如:每袋食盐重500克;我们数学书的单价是7.34元,共有113页;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是44公顷……手的只数,课本的单价、页数,占地面积这些量都是固定不变的。下面同学们看几个短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量?

  播放短视频(1、电梯上升;2、高铁时间和速度变化;3、阳光下影子边长)

  生1:我发现了电梯从六楼上到了八楼。

  生2:我发现了,时间和速度。

  生3:我发现的影子在变长。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楼层、时间、速度和影子的长度,这些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这些量都是变化的。

  师:对,这些量都是变化着的,我们又称之为变化的量(完成板书:变化的量)

  2、探索交流

  活动一:

  师:生活中像这样变化的量还有很多,比如说妙想6岁之前的体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妙想六岁之前的体重是怎样的?

  生:越来越重。

  师: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办法来表示呢?……(出示表格)淘气他是用列表的方法。(板书:表示方法:表格)请同学们观察,在表格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

  生:有年龄和体重这两个变化的量。(板书:体重和年龄)

  师:体重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生:年龄增长了,体重增加了。

  生: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师:说的真好!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笑笑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了这种变化的情况,她用的是什么办法?对,他用的是画图的方法。(出示图,板书:画图)怎么看这个图?

  生:先看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

  师:在这里横轴表示的是年龄,纵轴表示的是体重。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出生时到2岁体重增加的最快。

  生:体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师:同学们想一想,笑笑的体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一直增加下去吗?

  生:不会,长大后人的体重就不增加了。

  师:是啊,所以说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有范围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再这样说就不合适了。

  活动二:

  师:用画图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表示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图)。图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

  生:体温和时间(板书)

  师:同学们看着横轴上表示的时间,有没有感到奇怪的地方?

  生:有的时间比24还大。

  师:一天才24个小时,怎么会有比24还大的时间呢?

  生:那是第二天的时间。

  师:那你能分清楚哪是第一天的时间哪是第二天的时间吗?

  生:从0时到24时是第一天的时间,从24时到48时是第二天的时间。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请你们打开书,完成图下面的三道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生完成后及时反馈。

  出示问题一:

  师:谁来指一下哪个点表示最高体温,哪个点表示最低体温?

  生到讲台指一指。

  师:它们各表示多少度?

  生:40度和35度。

  出示问题二:

  师:谁来指一指那一段表示体温上升,那一段表示体温下降?

  生指一指后回答:从4时到16时体温在上升;0时到4时和16时到24时体温在下降。

  出示问题三:

  师:第二天8时是几时?为什么?

  生:是32时,因为24加8等于32。

  师:和前一天的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时间的体温相同。

  师:还有类似的情况吗?

  生1:第二天4时和前一天的4时的体温相同。

  生2:我发现第二天和前一天的时间相同体温也相同。

  师:你真善于观察。如果让你画出第三天骆驼体温的变化情况,你能画出来吗?

  生:能,只要和前面两天画的一样就好了。

  师:真厉害,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了。像这样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相同,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出现,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周期性变化。(板书:周期性变化)

  活动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的这几个量,妙想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情况。比如:每天的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公共汽车到站了,下车的人数越多,车上的人数越少;我们班的同学站队做操,站的队数越多,每队的人数越少;购买的作业本数量越多,应付的钱数越多……你还能找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

  先让学生互相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活动四: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这么多的发现。有一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出示“练一练”第三题)。在他的发现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

  生:蟋蟀1分叫的次数和气温。

  师:如果用t表示蟋蟀1分叫的次数,用n表示气温,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思考并写出来后指名同学说一说。(板书: n÷7+3= t)

  师:如果知道n=140,你能算出当时的气温吗?

  生计算,并回答:气温大约是23度。

  师:同学们请看,这次我们有用了一个关系式表示两个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板书: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一练”第1、2题。

  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讨论。最后找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留心生活中遇到的变化的量,并和同学说一说其中一个量是如何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变化的量》教案 5

  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二、活动二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三、活动三

  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变化的量》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理解变量的概念,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描述活动,使学生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并能通过表格、图像、关系式等方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变量的概念,掌握变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表格、图像、关系式等方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生活实例、图表、关系式等。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天平等,用于学生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变化、人的身高与体重变化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提出问题:这些变化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新知

  (1)讲解变量的概念: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这些会变化的量都称为变量。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课件展示小明从婴儿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小明年龄与体重的变化关系。

  (3)讲解如何通过表格、图像、关系式等方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小明年龄与体重的变化为例,展示表格、折线图和关系式,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巩固练习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其他变量关系,如购物时单价与总价的关系、汽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等,并尝试用表格、图像或关系式表示这些关系。

  (2)独立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变量及其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变量的概念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如预测未来趋势、制定计划等。

  五、作业布置

  搜集生活中的变量关系实例,并尝试用表格、图像或关系式表示这些关系。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变量及其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理解变量及其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变化的量》教案 7

  教学目标:

  理解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知道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量的变化有关。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实例感受变量的存在及变化规律。

  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乐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感受变量的存在及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变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生活实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的变化、人的身高的增长等,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变量。

  提出问题:什么是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出课题《变化的量》。

  二、新知探究

  认识变量

  (1)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感受变量的存在。

  (2)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其他变化的量,如每天的气温、人的体温等。

  (3)总结: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我们把这些变化的量称为“变量”。

  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1)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年龄和体重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2)让学生思考: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引导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通过骆驼体温随时间变化的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变量的周期变化,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复杂的。

  建立变量模型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即气温h=t7+3。

  (2)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通过举例让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如何变化的。

  (3)引导学生举出其他量变化的例子,加深对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连一连:将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如路程与行驶时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等。

  说一说: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个量如何随另一个量变化,如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等。

  建立关系式: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式,如小明购买练习簿的总金额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式。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变量有关的现象,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

  五、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与变量有关的现象,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生活中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变化的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作业布置,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数学素养。

  《变化的量》教案 8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以及它与常量的区别。

  掌握变量类型的区分,如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学会记录变量的测量单位,确保变化可以被量化和比较。

  能够描述变量变化的范围、速率和趋势。

  教学重点:

  变化的量的概念理解。

  变量类型的区分。

  教学难点:

  变量变化的速率和趋势的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变化的量的实例和图表。

  实验器材,用于观察实际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的变化,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的增长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变化的量。

  总结学生的发言,明确变化的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随时间或其他因素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数值或状态。

  二、新课讲解

  变化的量的概念讲解

  (1)解释变化的量的定义,明确与常量的区别。

  (2)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变化的量的概念,如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

  变量类型的区分

  (1)介绍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区分。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例子,区分不同变量的类型。

  变量的测量单位

  (1)强调记录变量的测量单位的重要性,确保变化可以被量化和比较。

  (2)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记录变量的'测量单位。

  变量变化的范围、速率和趋势

  (1)讲解如何描述变量变化的范围,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和取值范围。

  (2)引导学生分析变量变化的速率,可能是速度、加速度或其他形式的率。

  (3)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线性增长、指数增长等。

  三、实践活动

  分组观察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电子秤等),记录某一变量随时间或其他因素的变化情况。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包括变量类型、测量单位、变化范围、速率和趋势。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变化的量的概念、变量类型的区分以及变量变化的范围、速率和趋势。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变化的量的例子,并分析其类型、测量单位、变化范围、速率和趋势。

  五、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变化的量》教案 9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变量的概念,认识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关联的量,这些量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变量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

  把握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或图片等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如气温变化、购物结算、身高体重变化等,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中涉及了哪些量?这些量是如何变化的?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二、新课讲解

  理解变量概念

  (1)通过实例说明: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化,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也在变化。这些会变化的量,我们称为变量。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变量。

  认识相关联的变量

  (1)通过实例讲解:如购物时,单价和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等。这些例子说明,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这些量是相互关联的。

  (2)引导学生讨论并找出生活中其他相关联的变量。

  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1)通过表格、图像等形式展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讲解如何根据表格和图像分析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分组讨论并分享生活中的变量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调变量的概念及变量之间的关联。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更多变化的量及它们之间的规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一些变量的变化情况,撰写观察报告。

  六、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学生在理解变量概念、分析变量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变化的量》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以及它与常量的区别。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变量,如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学生能够记录变量的测量单位,确保变化可以被量化和比较。

  学生能够分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线性增长、指数增长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分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难点:区分不同类型的变量,理解变化量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变化的量的实例、图表等。

  实物或模型,用于演示变化的量的实际情境。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电梯上升、高铁时间和速度变化、阳光下影子边长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实例中都存在着变化的量。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变化的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探究新知

  (1)讲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随时间或其他因素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数值或状态。与常量进行对比,强调变化的特点。

  (2)讲解变量的类型:通过实例介绍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的概念及区别。

  (3)讲解测量单位:强调记录变量的测量单位的重要性,确保变化可以被量化和比较。

  应用实践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其他变化的量的实例,并尝试分析其变化趋势。

  (2)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总结提升

  (1)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变化的量的概念、变量的类型、测量单位以及变化趋势的分析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身边变化的量的实例,并尝试用图表表示其变化趋势。

  五、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概念:随时间或其他因素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数值或状态

  变量类型:离散变量、连续变量

  测量单位:确保变化可量化、可比较

  变化趋势:线性增长、指数增长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探究新知、应用实践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使学生逐步掌握了变化的量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后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变化的量》教案】相关文章:

《变化的量》教案03-12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10-08

《常见的量》教案03-09

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02-06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02-25

大班教案量的守恒07-01

中班数学教案:量一量教案及教学反思03-06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教案12-30

中班游戏量树教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