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时间:2023-03-07 12:33:40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2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20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忘了是哪儿听到的,自己却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一个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个自恋的人。”

  初时听到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怎么会是自恋的人呢?但是,不断地思考之后,却发现这就实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的。“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解决的,但为了让自己“争口气”,不想让自己显得很没有价值,于是强行要求自己去做,却发现自己做不来。接着,便会羡慕,甚至嫉妒那些会做的人。久而久之,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会产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为“我无法解决,却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样的一个信念,才会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恋,甚至是自大的人”这样的'说法吧。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

  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那个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绝对像开了挂一样,让你“扶摇直上九万里”。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说童年记忆,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义的童年记忆。或许有部分人童年记忆深刻,很有参考意义,可是对于记忆没那么深刻的人又该如何解析呢?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情绪。

  书中作者提到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并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

  相反,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了,离开了父母,当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会接受不了,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再与别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没有合作意识,所以很难获得很大的成就。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优越感来源于自卑,建立优越感便能培养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类书籍在教会大家不断认知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鼓励大家改善自己。

  自卑与超越,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5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小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会让自己快乐,其实付出了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谢谢,或是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会增加我们自己的自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在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学校这个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里,老师天天和纯真无邪的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旧布新的,那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完成,无需他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6

  一、书本简介

  《自卑与超越》书名很容易误导人,买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本解释自卑的书,看完后,依旧自卑。我是个自卑的人,“不了解一个人的幼年,就无法了解其童年”。小时候,父母总是很严格,记得无论外面有多少人,只要听到你说脏话,就打嘴巴;考试必须班上前3名,否则抄字帖,但即使长期第一名也没奖励;老爸字写得很好,看你写得难看,就得擦了重新写。小时候听的大道理贼多,感觉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自信。倒是我弟,皮糙肉厚,耐打,一个家庭,养了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家庭环境很重要,出生顺序也挺重要。

  自卑感与优越感相辅相成,为了建立优越感,认真学习,听话、懂事、少犯错,但做这些更多的是讨好父母。读大学后,彻底自由了,然而很多东西都印在骨子里了,改变不了。

  二、生活对我的`意义

  看完这本书,也没发现生命的意义。小时候怕死,安慰自己人死了可以成为大地一部分,继续见证沧海桑田;中学时期得知,宇宙在膨胀,地球有一天终会消失,那就成为宇宙的一部分吧;可现在,宇宙也会消失,好吧,总有一天灰飞烟灭,无人知晓,唉,背脊发凉。

  活着又有啥意义呢?经历这么多失败,越来越悲观,如今常挂嘴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如此短暂的一生,尽量让自己过的开心吧。作者:刘衍欢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7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简单易读的心理学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标题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样的励志书籍,不知道会不会晦涩难懂自己读不完,读起来易懂轻松,还有很多案例,让我一直有趣味读下去。

  书中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六岁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对于个体性格特征影响的重要性。书中强调合作性的重要性,一个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同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义。书中讲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视的人和外貌优秀被溺爱的人。两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忽视或者过度关心而失去合作能力,无法与社会沟通生活的人。

  摘抄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经验并非成功或者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时候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6岁以前性格基本形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

  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9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吧每个人都会自卑,或多或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她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她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但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就比如说,身材较肥胖的女生看到个子较纤细的女生,就会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说;当颜值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会产生自卑感。她们只不过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于自己过度不自信。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努力走出来,尽管对自己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从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类对自我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获取了巨大的进步。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1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自卑与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生活意义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2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个体心理学的著作。作家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和优越感》……等十二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人的存在、成长、生活、工作、社交等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解决以上各方面问题的科学方案。阅读该书后,我受益匪浅,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自卑与超越》中《学校的影响》一文告诉我们:“教师要成为心理学家,要学会了解学生人格的整体,以及它各种表现的.一惯性,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成为心理学家”,乍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其实,我们做的所有教学工作无不与人的心理有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听课、作业、游戏、劳动、与人相处等过程中心理不同,行为自然迥异。这为老师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想要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有非常清楚、客观的认识,并依据其特点“对症下药”。

  《学校的影响》一文还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典型的问题学生,其中对“懒惰”学生的分析让我对本班几位长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说到:“懒惰的孩子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们从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长短”。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会自我解嘲:我只是懒,不是无能。当他有一点点进步,老师鼓励他时,他会觉得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老师的关注关爱,何必努力去冒失去被重视的险呢?回想自己对本班那几位“特殊同志”的教育,和作者的分析完全吻合。看来,我所谓的严厉批评、温情陪伴、耐心讲解虽能解决一时之事,但都未触及他们那已经深入骨髓的懒惰心理。未来该何去何从,这真是一件“路漫漫兮其修远”的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3

  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平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4

  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写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结。如果说全人类都感觉我们特别棒、特别优秀,那就不会出现各种发明创造,也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无论你多热爱,都不能把自己编织进去,否则就会是个多余的线头,会被无情的剪掉。关键是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如果用错了方法,结果会很糟糕。

  有一类人,小时候受过伤害,自卑过,那他就特别想出人头地。所以,当长大后,他会拼命赚钱,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甚至会伤害与周围人关系。因此,社会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赵德汉被抓时,满屋子都是钱。他认为只要有了钱,才能弥补曾经的自卑。

  还有一类人,被人欺负后很自卑,为了让别人害怕他,他会去欺负别人,严重者甚至暴力犯罪。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暴力是自卑者已没有有效方法去解决自卑问题时所选择最简单易行的超越办法。

  还有一类人,他认为自己做不好,所以总是让自己得各种“病”,比如广场恐惧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例如:有一个小伙子20多岁还尿床,检查身体没有问题,但就是克服不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长大,用这种方法去逃避对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错了抗拒自卑的方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说,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为社会解决问题、合作、关爱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让自己感觉到对社会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过上安定与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给年轻的我们指明了一条人生之路,无论我们是上班族、创业者,还是自由职业者,我们都要时刻感受到与社会的连接。这样我们才过得更有价值、更充满幸福感。否则,赚得再多,升职再快,住房再大,内心永远感觉空虚、寂寞。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5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类的书籍。读起来有很多的道理。从生命的意义到心灵与身体,又或是自卑与优越。而需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去了解他的早期记忆。梦境于我们而言也许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的与现实相反或相关。

  人类的各种行为会受到家庭、学校、青春期、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作者的观点里,被宠坏的孩子总是更容易犯错或性格难以同别人合作。又或是那些从小没有被培养如何同他人协作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这两类人更容易抑郁或犯罪,心里的承受能力特别的弱。但我以为内向与外向是很早以前就决定在基因当中了的,作者告诉我们,在家中的排位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性格也会完全不一样,两个孩子的`年龄差也是会有影响的,最好的状况是3岁的差距,既不会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感到失去宠爱,也不会过于独立不懂得与别人合作。

  当看了这本书以后,感觉更加喜欢心理学了。我想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又不想成为一个销售,是真的很想治愈人们的内心。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6

  最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的中间部分,是讲关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观现在遇到的几个特殊儿童以及自卑儿童的现状,我发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身体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中,我们往往会陷入教育难题,怎么去帮助这些儿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走向不一样的`状态?

  在与这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的儿童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感觉能力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觉到别人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听讲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迟钝等。

  2、合作能力较低。在群体中与同伴合作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不知道该如何完成,甚至会走神,很容易游离于小组与任务之外。

  3、常常对他人的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往往很想把他们从对先天缺陷的阴霾里捞出来,想用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补课,但是我们发现,补课无用。他们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有时候,我们吓吓他们,他们便动一动,不管他们便不动,我们很奇怪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乐?可是哪一个方面他们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学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7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开始思索着自己内心是否有着这种自卑的存在,而已怎么能从自卑中变成超越自我。然而,在所有失败者——神经患者、精神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他们认为,没有哪个人能从完成其目标中获得利益,他们的兴趣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他们的成果也只有对其自身才有意义。

  谋杀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药时,可能会体会到一种权力之感,但是,很明显地,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对别人而言,拥有一瓶毒药并不能抬高他的身价。事实上,属于私人的意义是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无论怎样,自卑心理总会存在有每个人心中,而那些表现出自信的人,只是较好的处理了自我内心自卑这一心理问题,所以,在此书中,我渐渐懂得了如何去更好的处理自卑问题,但愿在往日能更好的使自己自信。作者:陈伟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8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错误,才会试图去改变。

  每个人生来以弱小的躯体去对抗整个世界,肉体的脆弱和对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来源。我们常常陷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建立优越感和自信,但我们不能总比别人强,所以自卑总会存在。

  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定义生存意义的方式,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清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生存环境和自己个性的形成原因,和对他人的.影响以及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用两个公式来概括书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挣扎—>外力的内作用—>无行动—>苟且偷生式自杀二、自卑—>认识到不足—>找根源—>化为行动—>强化意识—>取得成绩—>自信正如《异类》里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说的那样,通过刻意训练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杰出之人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兴趣和努力。

  永远不要因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远不要因为自己追求优越感而羞愧。

  佛家说人生有三毒:贪、嗔、痴。

  有法: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9

  断断续续总算是把《自卑与超越》看完了。我没办法记得书里说的每一个细节,只能记一个大概。

  这本书首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里的“生活方式”,不单单是指生活习惯,而是包括了一个人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以及他从小就奠定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应对方式。

  而我们活在世上的目的,从个人心理的角度来说,都是为了获得自身的优越感,不论以什么方式,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优越感。我们关注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的行为模式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当然了,这个“好处”是要从他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以我们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换位思考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虽然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在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基本成型,但这也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儿童无法意识到“他的心灵已经为他建立起了一个生活方式”这一点,所以即使是一个外人看来无药可救的人,只要能弄清楚他的行为模式,或者说,找到令他变成这样的原因,那么他仍然是一个有救的人。

  我只能说,一个人童年的时候,学校和家庭对他的教育真的极其重要,这直接影响到他的一生中,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而人是社会动物,所以人一定要学会合作,而合作的'基础就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这个人不能只关心自己,不然就会变成一个对社会无用的人。

  结合之前看的《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说,逃避问题是邪恶的来源,而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会与人合作,那么就会丧失解决问题的勇气,读后感.但又想改变自己的处境,想尽快摆脱自己的窘境,得到自己心理上的优越感,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可能会走上一条不正确的道路,严重的话会导致犯罪问题

  我感觉书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犯罪行径是懦夫在模仿英雄的行为。”所有的罪犯都没有勇气去正面解决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许是他觉得这世界对他充满敌意,也许是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解决不了,也许单纯是因为他想得到其他人的关注,但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逃避问题。

  关于梦:作者说,既然做梦的人和清醒的人都是同一个人格,那么梦境都是为了维护做梦者的生活方式而由大脑产生的保护机制。梦是想要找出问题解决方法的企图,它们显露出个人勇气的丧失。换个说法来说,我们即使是在做梦的时候,都想要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梦是个人所造出的感觉,而且必须和他的生活方式保持一致,当现实问题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出挑战,甚至在否定现在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梦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总结一下吧,这本书是建立在个体心理学上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个人强烈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它真的为普通人提供了很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去找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应对。

  至于我,我也真的意识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后患无穷呢,所以我也会努力改变自己的。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走下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

  很幸运在我陷于人生低谷迷茫无措的时候,一直未曾谋面的书友赠予我这本书,又一次拯救我的心灵。上一次还是腿受伤的时候,有时让自己幡然醒悟的居然是不那么熟稔的远方人,人生就是这么奇妙。

  生娃之前还坚持写读后感,生娃之后就找各种理由推延,这本书开启我写读后感的二次旅程。它提醒我知识有输入就要有输出,双向流动才健康。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会的线下交流会,软件上也听过讲解,这次看实体书,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与大多数西方心理书一样,长篇累牍,核心就那么几个知识点。

  这本书其实就是讲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方面,我们都要对别人发生兴趣,并且互助合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希望改善当下的处境。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这个观点与许多书里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的“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也都是一个意思。

  可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是会出现精神病患者、罪犯呢?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只想着自己,追求私人的优越感,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关心同胞,这样很容易产生对社会错误的看法。

  当一个问题难得他无法解决时,他的合作限度便崩溃了。

  我们在培养小孩的时候,也要让他多参与集体活动,在游戏中多强调合作而不过分强调竞争。

  过分追求竞争对孩子是一种不幸,假如他击败了别的孩子,遥遥领先,他的不幸并不见得比屈居人后而万念俱灰的孩子少。

  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他的目标将不会是奉献和施予,而是夺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

  我们需要合作,需要看长远,需要共同进步,需要互相帮助,这是中西方达成共识亘古不变的道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解梦,个体心理学派与佛洛伊德学派不一样,我更赞同个体心理学派。

  我不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遵循着和日常思维迥然不同的定律,我赞成阿德勒的观点--梦并不是与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表现一致。

  假如我们在白天专心致志追求某种优越感目标,我们在晚上也会关心同样的问题。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

  做梦是对安稳睡眠的干扰。只有在还没想出我们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只有即使在睡眠中现实也不断压迫着我们,并向我们提出种种难题时,我们才会做梦。

  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

  对此,我深有感触。白天对未知的焦虑与不安,在晚上像恶魔一样被释放出来,仿佛一整晚都在升级打怪兽,我与梦的纠缠似乎永无尽头。倘若可以画出来,大概可以画上好厚一本册子。

  细细想来,晚上的梦虽然清奇鬼怪、不合常理,却都是潜意识里自己恐惧的全部投射。

  书中说到,如果个人面临着一个他不希望用常识来解决的问题,他便能够用梦引起的感觉来坚定他的态度。

  梦是常识的敌人,我们会发现有些不愿意被他们的感觉所欺骗的人,他们宁可依照科学的方法做事,这种人很少做梦或根本不会做梦。这一点我要学习我的老公,他不怎么做梦,他有他自己坚定的判断。

  而在此我想提到价值系统。前日看《奇葩说》杨天真那期很受启发,真正成熟的`人,从来都不跟随情绪做判断,而是制定自己一套稳定的价值体系,并依此行事。

  这样,在你为人处世的时候,用这套价值体系去判断就好了,坚定自己的目标前行。

  但凡与此相悖的,大可看做干扰项直接PASS,这会为你一心一意到达最终目的地节省不少时间与心力。这中间一定会有不理解,会有得失,不要怕,坚定心中的方向就好。

  最后,我还是想以本书的中心观点“合作”结尾。以下是作者与病人的对话。

  病人:“我做不到,我太烦了。”

  作者:“烦恼就烦恼吧,没什么关系的。你只要偶尔想想别人就行了!”

  病人:“我为什么要讨好别人?他们都不来讨好我!”

  作者:“你要为你的健康着想,不为别人设想的人,以后也会吃亏的。”

  结合自己的生活仔细想想作者的忠告吧,也许对你有帮助。或者直接翻翻这本书。不过我建议买二手书,关键观点都在前面。欢迎交流~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相关文章: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0-08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5-04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4-16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03-21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5-22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9-28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03-05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1-27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5篇)03-06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3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