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

时间:2022-08-19 23:35:02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沉思录读后感(精选29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思录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沉思录读后感(精选29篇)

  沉思录读后感 篇1

  马可·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积极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己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沉思录读后感 篇2

  《沉思录》是罗马国王马可·奥勒留的作品,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学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王,这本书是他用一生的经历和心血写成的。仅仅两个月,我就看完了这本书,但我觉得,我并没有读完它,也没有完全理解,它很深,任何人都得用一生来品味这书中的道理,他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导。

  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过有100遍了,天天都在读。”由此可见,这是一本永不过时的书,也是一本经典的书,翻开它,没有繁华的文字,只是一句句刻骨铭心的话语,仿佛书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声。

  “愤怒就是灵魂在摧残自身。”这是书中的一句话,读到这儿,我就在想,可不是吗?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儿而生气,伤心又伤人,值得吗?于是,我又想起了一首小诗“笑”,是啊,很简单的道理,用笑去面对人生,即使愤怒,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想到这,我就决定以后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乐观面对人生。

  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领悟到了哲理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但是它却摸不着,也看不见,其实,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处处充满着哲理吗?因此,这本书对我受益匪浅。生活不就是这样简单又复杂吗?乐观对待他的人,生命就是快乐而简单的,悲观对待他的人,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如果你快乐的去对待人生,对待生活,他就是完美的。

  沉思录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 篇4

  班主任曾推荐一本叫《沉思录》的书,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起初看时并不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可后来我对它改观了,原因在于作者睿智而深刻的思考如和煦的春风抚平了我的焦燥的心。

  “每个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提醒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时间﹔“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有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教会我们不要被无意义的事折磨﹔“人们互相蔑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警醒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人……

  《沉思录》快被我读完了,书的最后一小章节使我颇有感触。马可·奥勒留在书的终了谈了一个人生终了会遇到的问题——死亡。《沉思录》全书都在谈理性,将死亡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死亡是最需要理性看待的呢?也许是的。世上总有不少人看不清死亡,即使是将化为一抔黄土。幸而我们遇到了《沉思录》,它总结出了人生应遵循的几个准则,也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件可拍的事。的确,有些人会常存在我们心中,马可·奥勒留就是其中一位。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

  沉思录读后感 篇5

  看一本《沉思录》,是在与一位时空相隔甚远的长者神交,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娓娓道来,让人学会坚定自己的理性,反思自己的灵魂。马可·奥勒留作为一位帝王,是伟大的,他的`伟大除了权势,还有心灵的富足。我们成天都在为生活而忙碌,在马可·奥勒留智慧的浸润中,我在反思,什么是幸福。

  幸福百态,滋味自知。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每个人的幸福定义皆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安安稳稳过平凡日子是幸福;有的人认为轰轰烈烈过不平凡的日子是幸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都会朝着自己幸福的方向前进。所以,不要将你认为的幸福强加在他人身上,也不要和他人盲目攀比。幸福不幸福,不是给人看,是自己说了算。

  幸福感不是来自拥有的越来越多,而是计较的越来越少。凡事积极乐观、竭尽全力,而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最终心存感恩、知足常乐,这种心态就是“享福”。

  健康是福,平安是福,知足是福,清醒是福。保持单纯快乐的心态,过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有一种真正的清醒和顿悟,拥有一份不盲目追逐的淡定和从容,这是马可·奥勒留给我解答的幸福。

  沉思录读后感 篇6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所以要先看清自己惟有积极。反省自己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己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对自己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自己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实现自己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己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己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后感 篇7

  《沉思录》的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被誉为“帝王哲学家”。作为古罗马帝国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学派斯多葛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时坦率真诚便赢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后便成为了皇帝的后嗣,最终与维勒斯共享皇权,但是显然后者不如奥勒留名垂千古。

  马可·奥勒留在位的二十余年,罗马帝国正处于一个衰亡崩溃的时代,战乱频繁、灾害不断更为加剧了这一趋势。即使他夙兴夜寐,坚定不已地工作,也无法挽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面对一个时代的悲剧,他大多数时间不是呆在罗马,而是在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沉思录》也就是他写给自己的书,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写给读者的“我……”由此,他对于人生、宇宙与帝国的思考也掺杂了斯多葛学派的特色,面对乱世,更希冀个人的品德来获得自己抚慰。

  他是罗马皇帝,也作为这一哲学学派的一个代表,另一个著名代表是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两个人的出身与社会地位极为悬殊,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拥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状态。从书中隐约透露出来的,对于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极为繁重具体的.描述,但是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并不足够。

  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积极进取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里面强调的是个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并把这个作为磨砺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尝试运用你的观察与理智去教化他人。当然,这种处事方式需要极大的克制与自持。因而,他更适应一些需要时刻谨慎与保守主义倾向的人群,可以提供个人一个自己反省与避免犯错的参照。而且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层面也适用于国家层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种世界主义的包容心态,也确实值得后世借鉴。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戏,终究有谢幕退场。这就是人的命运,不管准备好与否,都该为后来人腾出地方。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提供我们的人生思考是极其有益的:幸福在于做好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这也是福柯所说的“生活美学”与“自由实践”。换言之,运用你的理性与道德智慧,追求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 篇8

  《沉思录》是一本需要积极慢慢品读的书,它为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该书充满睿智而富而哲理,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直达心灵。它引导我们冷静而达观地对待工作和人生。作为从一名纪检干部,《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纪检工作,先从内心的修炼开始:

  一、持续一颗宁静的心。

  《沉思录》告诉我们“宁静但是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他的决定”。红尘滚滚,世界喧嚣,纪检干部要持续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守护心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照照“党章”的镜子,学学“廉洁准则”的标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常作思考,反省过去,审视自己,清理一下思想的污垢,找找自己的不足,看看应对名和利,能否持续平常心,瞧瞧对待功和禄,是否迷失方向。“人到无求品自高”,纪检干部要始终持续一种沉稳、宁静和清醒的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用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心灵的超越对待个人得失,以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境界不断塑造自己。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洗涤自己的灵魂,守住心灵的宁静,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不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不断磨砺情操,持续一身正气,做一个正直、高尚和有道德和的人。

  二、常守一颗坚定的心。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一个纪检干部,他选取了这个工作,他也就选取了一种人生方式和态度,这就要求纪检干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坚持原则,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趋利媚俗,不畏权贵。“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不可否认,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一些干部丧失了立场和原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痛恨和腕惜。一个人如果理想漂浮,信念缺失,失去立场,迷失方向,《沉思录》告诉我们,那他的结果将是“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信念决定方向,我们要坚守信仰,身处逆境时不泄气,不放下,身处顺境时不骄傲、不折腾。要持续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讲党性,顾大局,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要坚定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正确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神圣职责,以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气概和勇气去完成理想,成就事业。

  三、激发一颗向上的心。

  纪检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业,应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消极和泄怠。《沉思录》告诉我们“当你做摆在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所畏俱,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持续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坚定地“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珍惜好岗位,持续清醒,遇到诋毁不失志,遇到苦难不自卑,要荣辱不惊,经得起风浪;一份权力就是一份职责,在其位谋其职,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职责田”。

  引用书评的话:“《深思录》是一本能够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能够启迪智慧的书,更是一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愿各位纪检干部能从此书中得到启发,不断修炼自己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持续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创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沉思录读后感 篇9

  据说这是古罗马皇帝在马背上写出来的一本书,我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是大学期间在好友那里看到,她推荐了。当时天真的我看到这个书名翻了翻就放弃了,转而到穿越都市小说海洋中了。重新拾起是过年期间闲来无事,想到董事长提倡读一本经典,在书架上搜索居然发现了。我问书架的主人这算经典吗,人家回答你看看封底写的什么。我一看推荐语说他读了很多遍,每晚睡前都会读几句,再看署名是温家宝。

  这本书是一段段话,各段之间关联性不大,读起来不存在串联故事情节的顾虑。仔细想想,奥勒留皇帝在治国作战的'零碎时间中,记录了自己的想法,行文倒也相符,幸运的是居然留传下来了,我摘抄了感触比较深的几段话,自己的感想也在其中了。

  在天亮的时候,如果你懒得起床,要随时做如是想:“我要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我来到时间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那么现在我就去做那工作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我既是为了这工作而生,那么我应该蜷卧在被窝里取暖吗?被窝里较为舒适呀,那么你是生来就为了享乐的吗?简言之,我且问你,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要有所作为?但是一些休息也是必要的呀!这我不否认,但是根据自然之道,这也要有个限制。

  做事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杂乱,思想不可模糊,心灵不可完全倾注在本身上面,不可任其激动。

  在谈话中要注意所说的话,在行动中要注意所做的事,在后者中要于开始时洞察其所能引起的结果,在前者中要小心地把握含义。

  向内看,善的源泉是内在的,如果你肯发掘,它便会不断地喷涌。

  沉思录读后感 篇10

  《沉思录》成书于公元2世纪,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它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这是一本奥勒留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因为是写给自己的,所以词句凝练,情感真诚。

  《沉思录》的内容由小段叙述组成,彼此独立,偶有关联,更像一本格言集。从读者的角度看,书中充满了自己标榜和说教,如第一卷第一句,“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了和蔼待人之道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意思就是,“做人要懂得和蔼待人,控制情绪。”看起来平凡无奇,似乎已经说滥了,但是作者的君王身份使这句话顿时成了至高的真理,熠熠生辉,充满了圣贤的智慧。

  同样的话,为什么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价值会有天壤之别呢?那是因为语言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呈现它的文字本身。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这本《沉思录》凝结了他半生的实践,背后是一个哲学家的深刻思考,一个伟人的成长历程。同样的文字也可以通过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鹦鹉学舌念出。只有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说话的人不能身体力行,听话的人就不能认真对待。

  书中有许多具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警句,如:“为了未来,不要消耗你的思想在别人身上,除非是共同的利益引你这么做。因为费尽心机地探讨他人的`事情,细细回味别人的言谈、幻想和用意,揣测别人的目的与动机……这一切不过是使你忘掉自己,使你背离自身的指导原则而漫无目的的奔突闯荡。”一个戎马倥偬的皇帝和一个八卦势利的平民面对着同样的困惑,智慧是相通的。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斯多葛派哲学家。和书中众多平实无奇的格言一样,他对哲学的贡献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实践和总结。他在书中多次陈述理性和神性对一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性。当代人的教育资源远胜于1800多年前的马可·奥勒留,但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怎样运用知识指导自己过一种高贵的人生,多么令人惋惜!多少才智没有用在正道,却用来引诱人们堕入庸俗或卑劣。我们可以轻易读到这本《沉思录》,却不容易通过实践汲取其中的智慧。至少我们可以从翻开本书开始,一睹一个高尚的人是怎样看待生活的。

  沉思录读后感 篇11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我今天有幸读到了这本书给了自己一些人生启发。

  《沉思录》可以说是一部自己对话录,一个人的自剖之语,一部私人日记。多年来他的帝国一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兵荒马乱,加上军队的内讧,他的年轮几乎是在战车下转动的,他的身体也十分疲惫。尽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但皇帝本人却深知来日不多,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预感徘徊在他心头。不过他早已作好随时放弃生命的充分准备。作者利用四方征战与政事辛劳之间的片暇,记录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为后世在人生向度上开启了别样的风景。远古与当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进取终难替代内部心灵的安顿。今天,当工具理性与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更有必要从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故园。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作者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恶性质,知道前者美,后者丑的人。作为知道做错了事的人的本性是与我相似。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说得一样,人毕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知道善恶美丑。但有人却偏偏选择了从恶。作者说:不论我是什么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体、呼吸和支配部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用这段时间来清除灵感上的阴霾,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反思,我们每天做了什么。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消失,而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剩下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在衰老之前,我们应该要保持理智。

  读了《沉思录》我深深感到了古人的智慧,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沉思录读后感 篇12

  在娱乐至死的现代,每一个明星的动向都是一场吃瓜群众参与的风云盛会,此起彼伏的光影,让很多人乐不思蜀。沉思,对于吃瓜群众来说是一件非常浪费时间的事,看别人的热闹远远比书写自己心灵的独白来得重要。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基本上与乌合之众无关,这些都是哲学家们的事,别人写好了,然后拿来就用,以示自己还是蛮有水平的。

  有些时候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只有一个人的“起点”高了,他才能看得更远?然而这样的人好像不是很多,更多的人都是凭自己的努力抵达山顶时,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当凭自己的努力站在至高点的人们在沉默时,那些翻云覆雨的日子是不是已经足以让人更加觉得往事如烟?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拥有凯撒称号的罗马皇帝。正是看了《沉思录》后,我材知道凯撒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种称号。马可·奥勒留是一位凯撒,他不是与埃及艳后有暧昧的那位凯撒,他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从《沉思录》中可以看出,他对情欲非常的有节制,他更愿意把在朝堂之外时间用来思考。

  《沉思录》与其他哲学书不太一样,它并不深奥晦涩,相反,它是非常容易让人读懂和理解的。最让我惊讶的是,生于公元121年的马可·奥勒留对于“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却是如此的超前:他认为人是由宇宙中的原子组成的,死后重新分解为原子归于宇宙。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我们的帝王们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万万代的传承,与此相比,马可·奥勒留简直就是帝王中的一股清流。

  在《沉思录》里,我看到了这位罗马皇帝的智慧:“假如你真的爱自己,那么你应该去爱自己的本性及其随之而生的意志。那些对自己天生才艺如此热爱的人已经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竭,他们甚至连洗澡和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而你对自己本性重视的程度,甚至比不上那些杂耍演员对杂耍事业、舞蹈者对舞蹈艺术、财迷对钱、爱慕虚荣者对虚荣本身的重视程度。”

  自古以来,抱怨从来都不缺乏,缺乏的是能看得清自己的人和做拧得清的事。马可·奥勒留用他的非凡的军事才能平定了他在位期间的无数次战争。他的地位和智慧并没有让他没有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沉思录》本来是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看的,在他临死的前三天,他和朋友们一起谈论宇宙、神灵及人生的深奥哲理,当他起身奔赴战场之前,把这份手稿留给了朋友们,所以现在的人们才可以阅读到这册充满智慧的书。

  常常听到有人说自己空有一肚子的才华却遇不上伯乐,马可·奥勒留说:“你说,人们根本不能欣赏你犀利的智慧。事实的确如此。”当有人抱怨人生不如初见时,马可·奥勒留说:“失去只是另一种变化的形式。”“凡你所见之物,都将迅速消亡,那些目送过一切崩溃的人也不久于人世。”当有人抱怨很多事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无用时,马可·奥勒留这么说:“事物存在于世,必有其功用之处。”“你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我喜欢用欢迎的眼光去看待世事并欣然接受一切,且根据事物的价值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马可·奥勒留成为罗马皇帝这一段时间,就如他的所写的这句话一样,他给古罗马带来了辉煌,《沉思录》让他成为了比帝国更完美的人。

  世界仍然一如既往地熙熙攘攘,我也想像马可·奥勒留一样:“随便把我放在什么地方,因为,在那里我能使我心中的本性仍保持安宁与平静,换言之,感到满足,只要它能依循其自身本性去感知与行动。”

  沉思录读后感 篇13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正所谓知足常乐,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己,常常反省。“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奥勒留说,“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己为中心,自己不断膨胀的时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感受三:换位思考,学会谅解。《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因此,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我们待人处事还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学会换位思考,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总之,《沉思录》中关于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沉思录读后感 篇14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尽管随着时间流逝,奥勒留写书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来源已经不可考察,也所以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沉思录这本书本来就由许多只言片语组成,可是正是从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让我们吸取到精神的营养。

  书中阐述了很多人应当具有的可贵品质,比如,卷一中所说的奥勒留的亲友们所具有的品质。有的人坚持仁爱宽厚,学会活的慢条斯理,为他人着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亲切和蔼又庄重威严。有的人低调朴实,不故弄玄虚。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可是真正最为可贵的,不正是马克奥勒留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个人素质吗良好的品质,不只在于它让生活在具有完美品质的人身边的人生活地更惬意的环境,也在于,给拥有良好品质的人一个与环境更加适应的机会。这正是伦理的意义吧。

  读一本书,有的是学会技巧,有的虽然不能让人学会技巧却能够真正的使人的内心发生改变。沉思录是一本具有改变人内心的力量的书。

  读沉思录,让我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对善良,或者对自己做人处事的方法,有影响。在之前我一向以为,善良就是尽量让别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此刻,慢慢的学着尊重自己的.理性。将理性与道德结合起来。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做事情。当然,依然没变的是时刻记得尽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不能被欲望驱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研究,自己是不是出于与野兽无异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为一个人,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是否对自己有益。”

  对一本书,不一样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人说沉思录是一本哲学的册子。在我看来,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们做一个冷静而又达观的人人是感性动物,上天在给予我们感情的同时,也给我们理性。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先要衡量并且计算用不一样的方式行事的得与失。

  书中很多地方给我们做什么样的人供给指导:“时时处处只注意自己的行为正当、高贵和良善的人,他的心灵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窥探别人的内心的黑暗,不要左顾右盼,而只是笔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这句“在别人问到你在研究什么事情的时候你能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说出来。”我明白这些事情很难办到,可是至少它们供给给我们一些思路,让我们去反省自己的行为。我常常把这些话铭记在心,常常反省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人们常常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譬如无谓的抱怨之类的东西,可是,这类事情,是经过仔细研究能够避免的。或许有成就与无成就的人的区别,很大部分就是因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由于自己的无知,很多地方还读不懂,可是这并不影响自己从书中获得一些东西。比如马克奥勒留一向在讲与神性相连通的理性,或许他本来是要讨论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学的问题,可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了解尊重自己的理性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

  其实自己的收获,或因为零散难以陈列,或因为抽象难以表达,所以上边说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读完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读更多的书的信念,我将会在下学期尝试着读更多的书籍,尽量完成自己大一时为自己制定的读完一百本课外读物的阅读计划。

  沉思录读后感 篇15

  在看哲学方面是书籍。而且看了部分佛学。但看到《沉思录》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慨。并不是因为像网上说的这本书是温总理的最爱。而是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那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生的参悟让我久久不能自拔。下面是关于作者的一个简单介绍。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00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奥勒留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顺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军营度过。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渐临风烛残年,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古罗马轰然倒下,也许正是常年征战的经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学的眼光开始思索生命、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积极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这几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最后一段,即说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的一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象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我希望大家能在成长的迷茫期或者彷徨不安的时候好好拜读此书。一定受益匪浅。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几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年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成长所自己培养的判断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 篇16

  《沉思录》,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帮助你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美好与工作的真谛,确保在最和谐的状态下愉快地、聪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余,边读边思考之后,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在通过各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为他人提供所需,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文明的发展。同时通过工作可以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己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工作的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华,不断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平台,而不是单纯为了薪酬。如果我们认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已的工作呢?热爱工作的本质就是热爱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已的生命不要虚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业绩至上的今天,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有时令人浮躁不安,那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积极培养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积极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己的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轻松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不仅会得到提升,而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逐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己,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谢企业提供一切让他学习成长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习,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谋事的水平。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激情,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积极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在这个日趋物欲时代,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常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相信大家一定能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以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并坚韧而乐观、豁达而愉快的工作着。

  沉思录读后感 篇17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进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作者在这本书上建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符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该延续灵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该每天有准备地去面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己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可以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考虑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形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平衡自己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个礼物,即“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该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己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己,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 篇18

  马可·奥勒留认为,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他告诉我们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确实应该倍加珍惜,把握好每一天,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马可·奥勒留认为,一日之始我们都会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我们都会遇见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己排斥。马可·奥勒留认为,不论自己是什么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体、呼吸和支配部分。只是血液、骨骼和一种网状组织,一种神经、静脉和动脉的结构。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自己相似的,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所以我们要学会忍耐和宽容,不要再让自己成为一个奴隶,不要再像线拉木偶一样做反社会的运动,不要再不满意你现在的命运,或者躲避将来,我们要积极正视周围的事和周围的人,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

  “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马可·奥勒留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因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动弄得精疲力尽的人也是放浪者,他们没有目标来引导每一个行为,总之,他们的所有思想都是无目的的。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如果你不用这段时间来清除你灵感上的阴霾,它就将逝去,你亦将逝去,并永不复返”。

  马可·奥勒留认为世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而是循环往复的。永恒的纪念只是一个虚无。一切都只持续一天,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现在过的生活,死后,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临近了。虽然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现在对于任何人都是相同的。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宇宙是流变,思考这种变化的迅速性,你将看不起一切会衰朽的`东西。满足于宇宙分派给你的身体重量和分派给你的时间长度。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做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

  恶其实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你天生被创造出来忍受这一切,你要依赖自己的意见使它们变得可以忍受。自然给了人某种别的力量,作为一种抵制愚蠢的人、疯狂的人以及另一种人的解毒剂。当你碰到骗子、背信弃义的人以及一切以某种方式行恶的人时,也使同样的思想在你心中呈现,因为这样你马上可以提醒自己,不存在这种人是不可能的,你将变得对每个人都更为和善。没有必要谴责他人,因为错误显然是你自己的,你相信了一个有这些倾向的人将遵守他的诺言。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不要烦恼和生气地对待那些生你气的人,用你的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继续走你的路,完成摆在你面前的工作。

  忍受事物的变化,接受宇宙本性。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发生的,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间,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这种对死亡的无惧的理解,恐怕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具有的。但马克的这种无畏死亡的乐观人生态度确实令我敬佩。在我们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在于你保持一份怎样的人生态度。

  加缪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役的西西韦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而歌德在回顾自己一生时谈到,自己就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一个是屡战屡败,一个是屡败屡战;一个是悲观的,一个是乐观的。面对种种的不幸和困难,不要将其看作是人生的绊脚石,反而将其视为磨砺个人的必要过程。笑对人生,奋勇前进。

  由一种行为引起的愤怒和烦恼带给我们的痛苦,要比这种行为本身带给我们的痛苦多得多。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也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因为如果那是必要发生的话,你将带着你现在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它们。一件事发生了,这并非是一个不幸,而高贵地忍受它却是一个幸运,因为你对痛苦始终保持着自由,不为现在或将来的恐惧所压倒。生活的艺术更像角斗士的艺术而不是舞蹈者的艺术;即它应当坚定地站立,准备着对付突如其来的进攻。而运用你的原则时你必须像一个拳击手而不是像一个角斗士,因为后者落下他的剑而被杀,而前者总是用他的手,除了用手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健全的理智应当是为所有发生的事情准备的。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人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当你受到困扰时,迅速转入自己的内心。

  《沉思录》不仅是对自己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文明的钥匙。

  沉思录读后感 篇19

  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作者内心对话。

  用灵魂去思考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诫与提醒。因此,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可以通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

  用灵魂去生活

  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积极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责任。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自然、美好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可以挖掘灵魂的力量,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责任,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责任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

  奥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罗马,大多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我们知道的,奥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责任,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该负有的责任吗?”奥勒留对于使命,对于责任,是积极的。在灵魂与外界使命、责任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要用宁静之心、关怀之心创造出一个有爱的帝国。当我们懂得如何用灵魂去思考,如何用灵魂去生活,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如何用灵魂去创造,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为人类创造未来。要从周围人们身上汲取优良品质,热忱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要时刻不忘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热爱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努力;要抱有创造的心态,不断审视自己,完善人格,加强责任,让生命脱离庸碌无为。

  沉思录读后感 篇20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遗憾,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它,但是它确确实实又是生命中的收获,可以入心且无声,象长了翅膀,在偌大的心灵世界里自由飞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带给人的是对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遗憾是一种感人的美,一种破碎的美,因为有它,人世间一切的真善美将更值得称颂;因为有它,生命将更值得去回味;因为有它,就有了远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其实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学会生气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这个世上,我们不应当太多的在乎和顾岂别人怎么样评别自己,只要你认为做的对,你就坚持去做。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自足的内心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虽说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属于自己的锚,有了它们,你的心中就拥有了一个对你来说最安全的场所,就会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沉思录读后感 篇21

  当脱离质料的外衣的时候,沉思所形成的形式,而那生命本身的目的,又是多么地遥不可及。一点生命的微光,又究竟在漫长的岁月中占了几何。光阴的一瞬对于个人来说也许便是全部,但却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微不足道。远古的圣人已经离去,他的名望在一代代的传颂中也将被时间慢慢消磨直至彻底消散于天地之间。人所生活的一隅不过是无尽的时间中的一隙,无尽的空间中的一粒,那么所追求的欲望,快乐又是多么的渺小阿。

  但除却质料与形式这种所依附的东西,什么是真正的本我呢?是理性,是一切存在的根本目的。无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存在,有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相互存在。让理性支配我们的.生命而不是那诱人的快乐,快乐是短暂的,而理性则如同原子的存在一般永恒。瞽叟即使从来没有见过太阳,他也能够通过理性去感受阳光的质性。

  听从理性的支配,既然万事万物永恒处于变动之中,那么又怎么会为了变化而伤心或愤懑以至于使得我的本性被埋没呢?就在不久之前我也还只是一堆原子与元素,而不久之后我又会回到这种状态,那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在神性的流溢之下,支配的理性,宇宙的本性,皆在这一片秩序之中。又或者说命运女神从未垂青,正如布兰诗歌中O FORTUNA所唱诵一般,阴晴圆缺,变化无常,但个人的道德,正义,与理性,在命运女神的注视下,在生命之烛的映照中,在分给个人的不可估量的永恒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中,不要忘记,这是人的真正的本性。既然火光不会在蜡烛熄灭前消失,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在生命之火中为这些高尚的情操而保有呢?

  纵然万物皆是尘埃与泡影,在神性的流溢之下,在这短暂的话剧之中,是否能够满意地退场了呢?

  借助光芒看见至善的真理,个体的本性是整体本性的流溢,那又何必追求个体的快乐?快乐不是善,在真理的火炬中,是一切形成的原则。即使灵魂无法看见,那么我是否看见了神呢?那路边的一颗草,一粒石头是神吗?我正在面对着的计算机是神吗?神与我同在吗?神是绝对真理的持有者吗?亦或是它就是绝对真理的本身?

  注重理性的要求并去实践它。运用这些规则以使自己免于苦恼。况且我们已经有了理性的健全的灵魂,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争吵不休呢?

  失去的是现在的,未来的也是现在的,长与短在永恒的尺度下没有意义。现在是唯一能被夺走的东西。变化是宇宙的真理。

  沉思录读后感 篇22

  一、家庭

  养成我们性格的原因还有我们的自信心,我们坚信这样一句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今天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从孩提时代起就培养孩子们对家庭的和幸福的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家中的劳动者贡献者,是一个有用的人,那么,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就能够主动地发挥创造性的才干,为国家做出贡献。

  二、理性

  理性和真理是人所共具的,属于那先说出来的人并不多于那引用的人。也不是根据柏拉图多于根据我自己,既然他和我一样看见和了解它。蜜蜂到处掠取各种花朵,但后来酿成蜜糖,便完全是他。

  三、规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谁说自己完全不在乎其他所有人,那纯粹是瞎扯谈。渴望被尊重,是人性最基本的需要,只要你的孩子是人类,他就一定不会喜欢这种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是儒家的规则,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规则。

  四、生死

  人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死也是一刹那的事。在我心目中,生命不仅是肉体的东西,精神东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并不在于长短,行尸走肉地延长生命,不如有真挚追求、哪怕是短暂的'生命。生是一所学校,在那里,不幸比起幸福来是更好的老师。

  五、做好自己

  吉勒鲁普说“我是自己的主人”。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的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

  沉思录读后感 篇23

  如果想知道人能好到什么程度,就去看奥勒留的《沉思录》,如果想知道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就去看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上面的话是外国文学老师上课时说的,最近看的书全是他推荐的,他说他认为我们在大学里必读的两本书是《沉思录》和《君主论》。这学期的外国文学课换了个老师教,原来一个好的老师真的可以激发学生对一门课的兴趣啊[皱眉]好吧,之前的老师也不是不好,只是上课有点照本宣科,听完记不住他讲了什么,当然,记不住不能全怪老师啦......

  摘录两句《沉思录》里的话吧

  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必然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 当你做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他归还似的;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没有人能阻止这一点。

  对啊,人活着总得去做点什么,那就请好好努力吧。

  沉思录读后感 篇24

  读后体会:

  1、只要你的心中容纳整个宇宙,理解时间的永恒性,洞察每一事物的'瞬息万变,从生到死的短暂过程,以及不仅在生之前而且包括死之后的无限时间,就会拥有大格局。

  2、在生活中,被自己的劳碌而搞得疲惫不堪的人,也与不务正业者没有什么差别。

  3、不要因遇到小人而愤怒,人生中遇到小人有必然性。

  4、一个人心里越平静越接近于力量。

  5、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6、人生终极支撑是哲学。

  沉思录读后感 篇25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告别充满沉闷和压抑的十年,似乎突然进入了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世界”,此时四川出版界推出了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一套丛书,它被看作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名字叫“走向未来”,今天依然广受赞誉。

  80年代的四川出版,“名家荟萃,佳作纷呈,读者推崇,影响深远”,成为全国出版业的标杆。这是四川出版史上的精彩一笔。

  令人遗憾的是,从上世纪80代后期到90年代开始,由于多种原因,四川出版沉寂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四川出版从位居全国前列,落到全国各省后排。冰冷的数据显示,四川出版落后了。

  四川出版人是不甘落后的。“振兴四川出版”为四川出版人吹响了集结号。短短几年时间,代表四川出版的文轩大众出版从亏损2880万元,到实现利润超过一个亿;从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26位,上升到第7位。可以说,四川出版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历史”。

  在新中国出版史上,四川章节跌宕起伏,既有让人追思远慕的辉煌,也有令人难堪的多种事故;既有曲折婉转的改革历程,又有高潮之后的长时间沉寂;既有蛰伏20多年的徘徊,又有猛然惊醒的奋起直追。四川出版,有着太多的故事。

  四川出版的发展历程,已经不是一个一般的地方出版的探索与实践,更不是一个偏处西南的个体案例,四川出版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表明不管是她所走过的弯路,所经历的曲折,还是今天所取得的“振兴四川出版”的成效,都是中国出版的宝贵财富。四川出版故事,需要有人来讲。“四川出版故事,有必要讲给所有做出版的人听”。

  那么,谁来讲这个“四川出版故事”,谁能讲得好这个曲折坎坷、充满智慧、富于启迪的出版故事。

  在不少业内人士关注、思考四川出版之时,新华文轩前任董事长、“振兴四川出版”前一阶段的“操盘手”何志勇先生的三卷本《出版沉思录》出版了。通过这套书,读者可以倾听四川出版故事,也为业界深入研究出版规律,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视角的参考。

  讲述四川出版故事,要有担当,更要积极。

  四川出版的辉煌与衰落,起伏与徘徊,崛起与振兴,这当中有着怎样的经历,又有着什么样的思考?何志勇先生在这套书中,以他独特的经历和宽广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四川出版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他在这个历程中的思考,无疑是我们打开现实出版世界的一把钥匙。

  笔者近年一直在内容行业工作,自然十分关注行业方家之作。看到这套作品之前,甚至有一种担心,是否真是足够的沉思呢?况且四川出版经历曲折,真是非常难写,我也特别好奇,何志勇先生会如何来书写呢?

  拿到书认真读下来,尤其赞叹,《出版沉思录》直面了四川出版走过的弯路,反思了面临的诸多问题,认识之深前所未见,启迪之多亦很少见。我想这是一种爱之深,关之切的展现。这样的反思诉诸于文字并要出版,也是极为考验作者智慧的,真是应该向何志勇先生和出版这套作品的商务印书馆致敬。

  何志勇先生试图通过研究把振兴四川出版涉及的方向、路径、举措思考得更清楚,寻求一地之发展,一业之兴盛的普适性原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难免要涉及过去的历史,要回顾所走过的路,要反思过去的得失,这不仅需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还需要分析问题的严谨。

  作为资深的出版人,何志勇先生纵横出版界数十年,他学经济出身,是一位有深厚经济学功底的出版人,很早就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担任社长,后来从政参与管理四川出版业。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创新,做了大量关于出版的研究。他的创新探索总是带着经济学视角,有着经世济民的情怀,致力于推动产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出版沉思录》100多万字,三卷分别是“改革探索”“振兴之路”和“四川故事”,可以称之为“三部曲”。他着笔用了四年,实则是执业出版几十年之观察、实践与探索,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出版事业的关切、执着和理想。

  近读《出版沉思录》至第三卷“四川故事”,感觉尤其精彩。如果说前两卷“改革探索”和“振兴之路”的视角更适合专业读者,那么“四川故事”则是更多人关注四川出版历程的必读之作了。《出版沉思录:四川故事》详解了四川出版的改革探索和振兴之路,可以说是一部优美的史记,是四川出版过去四十年的`一个深度记录。

  当然,围绕“振兴四川出版”这个主题,这个记录肯定是有所侧重的。四川出版什么样的历程需要写出来?故事究竟讲到什么程度?需要精心安排。

  从1992至2015年,尽管四川出版产业命途多舛,但这片土地上的出版人一直在试图重新站起来,辉煌时代的光荣与梦想,落后岁月的追问与反思,亦为2016年四川出版开启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埋下伏笔,四川出版逐步奠定了今日振兴的产业格局。

  走过弯路、趟过深水,重现辉煌,四川出版的跌宕是中国出版史上耀眼的“案例”,它在出版行业上做出的探索和文化建设上贡献的智慧,对推动着中国出版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至吸引了众多后来者不断追问四川出版跌宕起伏的真知。

  从一个出版人和经济学者的角度去观察四川出版业,无疑更有着行业内外两相对比、互为镜鉴的意义。更为独特的还在于,何志勇先生并非“旁观”,他是这段历史的深度参与者、推动者。该书有很深的个人印记,而这也是书写历史和故事特别优美且有趣的一面。四川出版产业曲折跌宕,故事精彩,书中有很多首次披露的真相和真情往事,读者阅读此书,是从出版角度打开四川的一扇窗口,令人手不释卷。

  就我所知,何志勇先生属于接触起来会让人肃然起敬的知识分子,尤其惜才爱才。在这本书中,这样的印记在字里行间也让人有所感触,明显流露出这位出版家的真性情,比如他对吴鸿用生命诠释对出版的执着与热爱的记录。

  研究中国出版,必须要看四川出版。四川出版的弯路和大道,既是教训也是经验。四川出版的发展,放到中国出版的大历史背景中则有更为重要的镜鉴价值,研究出版的人都绕不避开四川出版的话题。在今天,许多出版人还有一个心中疑问,那就是:

  四川出版究竟做对了什么?它是如何仅用四年就重新回到了第一阵营?

  书中讲道,四川出版人对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早在1992年就在全国率先成立出版集团,但起步早,超前并未实现先发优势。在此后二十多年中,四川出版虽然有不少闪光点,但总体上徘徊不前。

  同时期,中国多地的出版集团则经历了各种闯关,后来居上,将四川甩在了身后。这个差距,在2010年至2015年的开卷数据报告中一目了然,四川出版已经从第一梯队掉到第四阵营。

  何处是路?何志勇先生坦然而讲,不掩其志其勇。“只有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思考我们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才会有令人欣喜的结果。”一言以蔽之,何志勇先生给出的答案:四川出版的重新强大,需要“回归常识,立足现实,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

  此处一句读来一秒钟,而四川出版走过来却用了数十年。拆解何志勇先生的研究,他在书中详述了从导向、体制、观念、管控的反思,到认清振兴四川出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好书、建强社、抓队伍。

  如此思考,也如此操作。开辟新路,校正方向,一步一步解决思想、地位、标准、动力、实力、资源、路径、协同和队伍等诸多问题。

  经过四年的努力,四川出版重新回到中国出版舞台第一阵营。这里我们就不赘述新华文轩过去几年的巨大变化,读者可以打开书去寻找答案。

  四川出版的振兴,有着十分生动的画卷,一本本书,一个个人,一家家社,有着太多生动的故事,千万级畅销书“米小圈”诞生的背后,编辑功能发挥到极致,线上线下联动实现精准营销,“新天地”崛起幕后的故事……

  《出版沉思录:四川故事》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既作为局中人,又以第三方视角去观察四川出版,有理论、有实践。可以说,这是一本“出版入门”的书,读懂这本书,大体上就读懂了中国出版;这也是一本“出版管理”的书,读者可以从中领悟诸多出版管理的道理和精髓;这还是一个“出版改革”的书,她能够启迪我们从哪里推动改革,怎么改革,进而搞活出版,快速发展。

  柳斌杰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振兴出版,没有终点,不忘初心,永远奋斗”。

  马克?吐温说,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身后。

  以史为镜,阅读和沉思的目的在于正视和寻找面对未来的确定性,无疑,这套《出版沉思录》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来自过去四十年四川探索并仍具创新的启示。

  沉思录读后感 篇26

  《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读的是不同的版本,但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随便一翻,不管是哪个版本,每一本的前言和简介都是这个评价。真的觉得有必要写出来,因为这段话也是说出了我对它的认识及见解。虽然《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但是觉得再读一次还是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还是可以更好的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

  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之作。本书中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奥勒留于戎马倥偬间对善恶、荣辱、真假、美丑、工作态度、治学方法、为人处世和宇宙天性等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这是一部朴素无华而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冗长的说教,晦涩的思辨,有的只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思索。这是一本启迪智慧,安顿灵魂的书,读读本书,人们可以在喧嚣烦躁的现实世界中收获心灵的宁静。两千多年前的书今天很多人都在读,相信两千多年后还会有很多人在读这本《沉思录》。

  第一卷中写道:从阿帕尼厄斯那里,我学会了自由的意志,也懂得了要想达成目的,就要一往无前、坚定不移。第二卷中也写道:将所有私心杂念从你的头脑中剔除;要是你将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是最后一件来做,把一切的'粗心大意,一切偏离理性的激情、一切的虚伪和自恋,和一切对自己分得的那一份的不满之情都丢得一干二净,那么你就能得到解脱。不要再无所事事,到处闲逛!马上朝着你现在制定的目标进发吧,放弃空洞的幻想吧,一切要仰赖自身,如果你还在意的话,那就赶紧行动,趁你现在还有力量。人生有些事事需要抗争的,需要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如果没有了争取的激情与目标,那么,人生的意义又何在了呢?所以,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是我们必须用它去坚持我们的目标与梦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的体会到意志的自由。

  就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平常和熟悉的。那么也要用平常心来看待疾病、死亡、诽谤、欺诈以及任何使愚人欢喜和忧愁的事情。

  如果你没能做到次次都按照正确的理性行事,请不要泄气和沮丧,也不要怨天尤人。当没有做到时,只要你做的事大部分都能与人的天性保持一致,那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重新回头做起,并享受这个过程。若是你能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不论你是冻得发抖还是备感温暖,不管你是昏昏欲睡还是睡眠充足、精神抖擞,不论你是招人恶意中伤还是受人百般赞赏,不论你是生命垂危还是忙于别的事务,对你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分别。因为死亡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因此在死亡之前,我们只要把我们手里的事情做好就足矣。这有点像道家的中庸,但是这又是我们一种生活应该有的态度,人生在世,真正在乎的应该是什么,难道是那些虚名吗?还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虚荣感?我想,都不是的,真正的是我们内心的安静与平和,是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安谧。

  不要老想着你还没有得到的那些东西,梦想有一天能拥有它们。想想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吧,想想看,如果你还没有得到它们,你是多么渴求得到啊!然而,同时你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拥有它们而过于高兴,不要沉溺于这些东西,不然,当你失去它们的时候,你会更加痛苦。其实人生处处都需要哲理,只有自己真的看的清楚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富哲理性的时候。沉思能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思考,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喜悦与满足,让我们更好地沉思吧,跟着它,走进一个心的净地,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沉思录读后感 篇27

  这段日子,阅读了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沉思录》一书,这本书是马可·奥勒留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也是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我觉得阅读这本书对于自己浮躁的心灵有宁静致远的恬淡。

  马可·奥勒留是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我是偶然借阅到这本书的,而后我花了14天的阅读这本书,从中得到了许多思考,受到了许多启发。这本书朴实无华的语句中流露出的一种朴实的信仰,一种宁静淡然的心态,给我浮躁的心灵自省。渐渐地,我享受阅读的过程,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摘录对我很有启发的句子。随着自己思想的深入和行进,我越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于是便有了这篇读后感,既是我阅读后的思考和总结,也想作为私心推荐这本书的途径。

  「关于变化、死亡和生命的短暂」

  “和我一起降生到这个世界的人,其中有多少已然逝世。”

  当作者谈到死亡的确定性,以及死亡将会很快来临的时候,他并不是在无意义的哲学思考。反而,他教会我们用乐观的心态看待死亡,并更好地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价值。他说,“死亡之神随时注视着我们。所以,在我们尚有能力的有生之年,应该去积极行善。”他教导我们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利用短暂的存在,好好地生活。

  对于如何看待变化,他说:“一些事物仓促降临,而另一些事物则飞逝而去。即使是那些刚刚降临的事物,其中一部分也已经归于消亡。运动和变化在不断地更新着这个世界,恰如连续性的世界进程在不断地更新着岁月。”一个人短暂仓促的一生,只是蛮荒宇宙中的“一粟”,而宇宙物质才是其巨大的“沧海”。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珍视眼前,注重当下。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要坦然面对并欣然接受,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每一个当下都产生积极的动作,把握好每一个当下。

  不要因想想整个人生而不安。将来和过去都无法带给你痛苦,能带给你痛苦的只有当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焦虑、压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我们的想象。我们常常容易放大事物的消极面,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情绪困扰。他虽然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死。然而,我们只会失去当下,因为那是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

  “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让它更美好。”

  「关于人际交往」

  作者说,“当别人说话时,要洗耳恭听,让你的理解深入事情的内部深处。在你因为别人犯错而生气的时候,不如马上转而反省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对于他人的嫉妒和恶意应学会视而不见,只有这样做才是明智的,没有必要为此消耗自己的能量,尝试做一个大度的人吧。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自己的思想和言辞、行为对那些与我们交往的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宽容地对待他人、学会观察与倾听。

  「只所力所能及的事」

  “只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它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不要因为天气不适宜就心烦意乱,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意志,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其次,专心致志做与你有关的事情,充分的扮演好你应该扮演的角色。读者要好好阅读,作者要好好写作。换言之,我们作为学生,也要好好学习。

  「避免追逐名利」

  “有多少生前声名远播的人死后被遗忘,而那些夸赞别人之人,也早已不在人世。”

  作者反复解释了为什么追求名声和赞美是愚蠢的,为什么我们尤其不应该在意自己死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名声,无论多么伟大,总会被人遗忘,追求名声只是表明自己的虚荣心。对名声的渴望乃是生活中的陷阱之一。还有许多其他欲望,所有这些欲望都有可能导致我们采取不道德的行为。

  我们要明白,只有内心的快乐与平静才是好的生活。学会自制,养成平静,不轻易生气的习惯,就能获得快乐而平静的生活。

  「遵循宇宙本性的安排」

  “爱自己的本性和及其随之而生的意志”。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在意很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是去猜测别人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心思,然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作者说,“切莫挖空心思去探知别人的言行准则,而要多关心一下你自己的本性所在。”泰然处之不可控制的事物,不应该希冀我们力所不及的事物,因为幸福就在你依循本性而为的事情中。

  其次,就是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我们应该对符合自然本性的一言一行,都做出是否适合自身的判断;切莫因为别人的关系或者别人言语上的谴责而偏离了原来的正道。作者呼吁我们,“如果你有力量,就赶紧行动起来,不要环视别人是否注意到你的行为。”无人能阻挡你依天性而活。有些不属于我们的事物强求不来,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命中注定的一切,接受那些命中注定你必要与之生活在一起的人,还要去真诚的爱他们。

  作者还提醒我们,“对宇宙本性以及发生在其中的各种事务要做通盘的考虑。”有时候,我们觉得看起来是真相的现象其实并不是真相,所以我们每说一句话,下一个定论时,都要三思,勿受感官刺激的左右,对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切记,“赞美可以脱口而出,诋毁要三思而行。”

  这本书忧郁、高贵、恬静,它所涵盖的哲学思想让我受益匪浅,这篇读后感太短,若你也想去书中探索更多作者有趣的哲学思考,希望这本书能给处于迷茫期的你给予一些方向感,或者在你彷徨不安的时候给你带来一丝温暖。

  沉思录读后感 篇28

  马可·奥勒留(120-180年)是罗马帝王哲学家,在征战和治国间隙,写作了12卷本的沉思录。本人买的是小本的口袋书,经常翻阅,挑选要言,一是自省,二是读给学生。昨日静坐,回想生活工作的经历,有些感受,便随手记下几条。

  春风可以带来温暖和绿色,但同时跟来的也会有沙尘和垃圾。因此,当我们做好事大事的时候,应该争取减少坏因素的发生。

  生灵是对生命的敬称。但如果一个生命总是处于混沌和茫然之中,他就只是一个生命而已,与杂草和猪狗无异。

  集体的进步需要集体的信念,而集体的信念来源于领导者的智慧和执着。

  我歌颂执着。没有信念的人永远不会执着。哪怕一个求乞者,只要他坚持去奔走,他也是一个执着的人。但执着一念还需要懂得真理,一个积极的人应该懂得去为人们共同的幸福而执着。

  当我们快乐时,我们忘记奋斗的艰辛;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却只关注眼前的艰辛。

  转变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尤其是对于一个老师。我们愿意教导每一个学生,我们愿意让他发生转变。当学生发生转变时,我们会对理想更充满了希望。、

  教育不是简单的培养技能,教育应体现教育者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毅力。没有精神影响的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教育等于改造。

  坏情绪是杀死我们热情和希望的凶手。我们不愿接近那些沉浸在苦闷、彷徨、忧郁、抱怨、畏惧和懦弱情绪中的人。他们不一定是失败者,但他们是需要不断自己拯救的人。

  读格言是自己教育或集体教育的好形式。当我们匆忙行进的'时候,我们离不开那些激昂奋进的话语。那些话语会给我们安慰,给我们指引,给我们力量。在班级工作中,格言的力量更是显而易见,虽然学生们囿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和思想信念的浅薄,有些还暂时难以理解。但经常说格言读警句能令他们走出困境,睁开眼睛。格言是爱思考的人的精神结晶,是他们所有经验与知识的缩影,是他们所有行为的指南针。

  我是爱激动的人,因此,我更赞美理性。理性是我们对自身和世界、思想和行为、已知和未知、感觉和存在的预想与判断。这些之所以能成为理性认知,是因为他们合乎科学、历史、社会和思维的逻辑与规律。我们应追求秩序、完整和效率,摒弃混乱、琐碎和忙乱,只有这样,工作才更有效果,学习和思考才更见成功。

  大气魄需要大心灵,但我们太多的时候被“小”字包围。我们低估自己,畏惧困难;我们低估别人,看不见别人的伟大;我们低估环境,看不到危机和希望;我们低估时代,落后于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在一个小圈子里转圈,追求也变得狭隘,感情也日趋麻木和低落。

  做事需要不断反思。反思需要奋起。

  沉思录读后感 篇29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正所谓知足常乐,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己,常常反省。“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奥勒留说,“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己为中心,自己不断膨胀的时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感受三:换位思考,学会谅解。《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因此,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我们待人处事还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学会换位思考,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总之,《沉思录》中关于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沉思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沉思录读后感10-19

《沉思录》读后感02-14

读沉思录有感02-26

《沉思录》读书心得09-07

沉思录读后感范文04-27

沉思录读后感6篇04-14

《沉思录》读后感5篇02-14

《沉思录》读后感12篇03-17

《沉思录》读书心得(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