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时间:2023-04-27 11:54:01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

  《老师,你在听吗》在书中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为耻”,这让我们深切的感悟到创设对话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这种对话的学习环境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采取有效的策略。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孩子对话的正确解读。

  丽萨·波曼女士告诉我们要获得一次对话意义,尽管方法有很多种,但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以开放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儿童的语言,而且这种理解是整体的而非独立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对话的理解都可能随时间、观点等不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是永远固定不变的,所以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如我们中班曾经来过一个叫洋洋的插班生,他不太会说话,经常动不动就哇哇大叫或者往地上一躺。刚开始时觉得这孩子比较任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感觉到洋洋之所以大吼大叫,可能是边上的孩子影响干扰了他的活动,引起了他的不满情绪,而他的语言发展又明显比同龄伙伴缓慢,不能清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而产生了烦躁的情绪,想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达到目的。随着对洋洋的看法的改变,我们采取的教育措施自然而然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像刚开始那样以为孩子仅仅是任性所致,而反复提醒洋洋,让他不要吵闹,不要躺在地上,以免着凉和弄脏衣服,并用小五星及时鼓励。而是主动观察、耐心询问,了解他的所需所想,满足孩子正当合理的需求。

  而将对话看成是一个整体,保持对话的整体性,是因为每个说话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们的对话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予孩子观点应得的尊重和关注。作者还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些解读儿童语言的策略,包括可视化、自我提问、联系儿童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整合信息等方法。如天天自己给植物浇水的小宇,一天跑过来这样问我:“老师,我们的植物是不是让阿姨浇水?”我联系他先前的经验,想到他之所以会这样问,可能是他今天忘记浇水了,在暗示老师他要去给植物浇水。自我提问法让我们尽可能地提出更多的问题,拓展思维,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孩子话语的意思。

  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逐步审视自己在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学会解读儿童的对话,不断反思,为日后的探究提供足够的洞察力和可能性,真正成为一名倾听式、对话式的教育工作者。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2

  “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这是出自于《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的一段话。在日常繁琐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老师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时,教育的方法和实施才会更加有效与科学。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科学的儿童观,将自己的理念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学习与你的儿童观”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观点与我发生了共鸣:

  第一,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这个观点中最突出的几个字是“主动建构”,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为了“便捷”,实施了所谓的“主动”学习活动,以便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但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学习。事实上,主动建构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兴趣、教师的语言、教育环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尝试自己的想法,从思考中、实验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自身经验的建构。

  第二,学习始于先前知识

  幼儿的学习并非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戏中超市、医院、娃娃家等,幼儿先前对这些区域、材料、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材料和环境的辅助,幼儿会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儿已有能力或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三,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

  学习并不是凭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经验。“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学习的真实性和社会性,例如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对于喝光牛奶的包装袋、班级水龙头水流的大小等现象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亲自动手摆弄,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发现,积累经验,这时的学习才是真实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学习,幼儿才会更有兴趣去探知与学习。

  科学的儿童观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多元发展的平台,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快乐学习的经历,促进幼儿自主构建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同时,科学的儿童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更好地贴合实际,指导实践。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3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师幼对话》一书,感受很深,也了解了教师应怎样用心去倾听儿童;怎样去倾听他们的思考和想法。如有些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很合群、也比较健谈,因此倾听这些儿童会变得很容易。但是另外一些儿童对教师的倾听提出了很多挑战,他们需要教师寻找另外一些途径(除了通过儿童的语言这种方法)去倾听他们的想法,通过倾听其他的“声音”。例如他们的游戏、积木搭建活动和绘画活动,可以看见其内心世界的想法。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和孩子多说,与孩子说话,应不放过任何机会,随时进行。总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孩子多说话,

  2.激发孩子说活的兴趣,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为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办法激发他说话,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交谈时,应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问孩子:“小花猫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会说:“小花猫饿了会去捉老鼠吃。”“到哪里去捉?怎么捉呢?”或引导孩子多看、多想,让他有话可说。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老师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平时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3.不打断孩子的话,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孩子说:“老师,我想看……”老师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孩子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老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老师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4.允许孩子申辩,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我们老都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老师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总之教师要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虽然这些“声音”要展示儿童的想法需要花一定时间,但是当你通过这一点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并获得观察他们学习时的多种视角,这就是给你最大的回报和奖赏。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4

  《老师,你在听吗?》,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使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是对话更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受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适当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说的话被记录下来,它们就不再是暂时性的了,而是变成可以被反复再现的话语了,这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每次对话的再读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认真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们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5

  《老师,你在听吗?》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尽量提醒自己避免“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对话;内心给儿童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不了解儿童而忽视他们的想法”等的做法。从而让自己更进一步理解“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的含义,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1.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一百种语言不是整齐划一的,存在差异,我们应用心读懂孩子的语言,允许孩子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去发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2.用心关注孩子的需求

  认真倾听儿童的语言,从倾听中学会关注。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种行为背后存在着内在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注意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以职业者的敏感对孩子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等全身心关注。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对话,才能了解孩子的经验获得、能力发展、心理需求、学习方式,才能获得真实具体的信息,进而寻找有效教育的切入点。

  3.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

  认真与幼儿对话,从对话中学会沟通,从解读中学会了解。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孩子的语言会告诉我们他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有诗意的美好世界。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地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创造潜力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消失殆尽。

  《老师,你在听吗?》它告诉我们要积极倾听、支持幼儿,鼓励幼儿敢说、想说,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让我们成为一名倾听式、对话式的教育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绚丽多彩的世界,多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内心需求,用爱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尊重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6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拿到后,一看书名似乎就知道此书大概讲些什么内容,可是直到读完之后才发现此书的理论高度。它不但是一本实践指导性很强的著作,还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例如,在第六章解读对话中,作者说:“孩子的对话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对话是否揭示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儿童是以一种有趣的还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把新旧观点联系起来?对话是否表露了儿童对新概念或观点的一些困惑呢?”是啊,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朦胧的,孩子的语言表达也是有限的,而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成人的理解与孩子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记得上学期,我班来了一个新小朋友小顺,他的好动与坏习惯令老师们头疼,我第一次去班里带班,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就告诉我,要特别关注小顺,因为他一不小心就会离开位置溜走,上课也会冷不丁来几声怪叫。带着对他的`偏见我来到我们的花花班,小顺来了,一看见我就显得有点兴奋,拉着旁边的小语指着我说:“她是‘花’老师”,小语瞪他一眼、小嘴巴一翘:“不是的,她是吴老师”,说完马上转过头来告诉我:“吴老师,小顺说你是‘花’老师”。只见小顺不急也不恼,一个劲看着我笑,小脑袋一歪指着我说:“呵呵,你就是‘花’老师”。我有些纳闷,可瞧他那个样子实在是蛮可爱的,我把他拉到跟前:“谁告诉你,我叫‘花’老师?”他很神气地回我:“我妈妈。”我正想很严肃地纠正他,我不是‘花’老师,我叫吴老师,可还没等我把话说出,他却更加兴奋地指着幼儿园的大门口方向说:“在那里,你在花里,好多花,全是花,‘花’老师!”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教师简介”里我那张在花丛中的照片啊。我大笑一把抱住他:“哈哈,你是看见了吴老师的照片了?”他使劲点头,嘴里还在嘟哝:“‘花’老师呵呵好看!”。我问他:“你喜欢照片里的花还是照片的吴老师?”他毫不犹豫说:“都喜欢,花好看,你好看!”边说还调皮地用手指指我。我告诉他:“吴老师有一次去看牡丹花,也觉得那些花好好看,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所以,就在花丛里拍了那张照片。小朋友还不知道你为什么叫我‘花’老师,你现在去告诉她们,好吗?”“好!”

  现在想来,好在小顺是一个开朗、大胆的孩子,好在他的急于想告诉我原因,才使我强于更正的话没有及时说出,才让我听到了孩子对我的认识、孩子对称呼的理解,才让我们有了一段很开心很开心的谈话。就像《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说的,“孩子的语言正处于发展之中,或许他们的母语与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中的主流语言不一样。”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读。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7

  城厢镇幼教中心新毛幼儿园丁莉记得在曾经在我还是一名师范大学学生时读过一本名为《你在听吗?》的书,其中故事的内容让我记忆犹新:一位小男孩趴在地上,表情认真而又凝重,过路人很奇怪,问他干什么。他抬起头说:“过来,你听蚂蚁说话的声音!”路人笑了笑,说不可能,但男孩坚持说是真的。当时就令我漠然感叹:随着我们一年年长大,能听见的声音只是那种用物理名词分贝来描述的声音,而我们的感知却在一天天的衰弱。而今阅读《老师你在听吗?》这书以后,我的这种感觉又一次袭来。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倾听、被呵护,回想起我的童年时光,又何尝不

  是有这样的渴望,如今自己做了老师,将心比心,我做到了吗?我想更多的只是赋予了形式,而少了一些实在真实的东西。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不是一个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被灌输知识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理解新信息或新经验的更为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句话强调了幼儿应是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没错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将发挥幼儿活动的主体性挂在嘴边,可是我们仍会把理论当成是学习的目标,让幼儿掌握所谓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会不自己的为所提的问题设定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孩子回答的不是那么就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更有甚至老师会终止了他的回答或忽略掉这个孩子的回答。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反思教学活动,往往是以师幼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的,而我还愚蠢的将提问的部分看做是对幼儿的引导。其实是否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呢?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将问题提出并尤大家一起讨论得出答案。其中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是在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图式与新经验相冲突。而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则是幼儿将两者想融合的过程。总之,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多给孩子自我表达的机会,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8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的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婚活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是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比对话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收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中哟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淫威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是党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的话被记录下来,折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对话的再度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在一起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9

  在阅读《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题目时,我就在想:我有在听啊!可看下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所认为的听真的很片面。有时可能也就是听一听,而不去听完之后想一想。其实在孩子话语的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想法,只是我们没有带着心去倾听。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说话会零散、混乱,所以我们在倾听幼儿讲话时,更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在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经验?什么感受?”,要“会听”。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中第四章“促进对话”章首所引用的一位60岁教师与一位7岁孩子的话语:“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此耻。”“当我们重要的事情要开班会时,她总是倾听,而且她问的正是我们所想的'问题。”在第四章里作者强调了教师有效地倾听幼儿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她认为只有倾听,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这种倾听是有目的地“倾听”,强调与“听”的区别。她说倾听不仅要听孩子的声音,还要去理解孩子的话语的含义,即不仅要听其声,还要听其意,要用心灵去倾听。在阅读与反思中,对于倾听的理解不再是那样的狭义了,深感倾听的重要性,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倾听,通过倾听来促进教学的有效。

  老师是施教者,总是有点“高高在上”,所以我们更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更应以赏识和期待的态度来倾听孩子,更要表现出一种对孩子话语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除了要心中有目标,更要眼中有孩子,耳中有孩子的心声,用心地听孩子的信息,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孩子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耐心地倾听中去理解孩子话语的内容与孩子真实的想法。

  其实这本书还能再回味下去,但是归终结底,借用书中所说的:“孩子的语言正处于发展之中,或许他们的母语与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中的主流语言不一样。”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读。或者说更要用心灵去倾听。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0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老师,您在听吗?》,重在一个“听”字,反思自己,我们有真正的去聆听吗?我们听见了孩子们吵吵闹闹的声音,却常常没有懂他们的语言。书中的第五、六、七、八章节例举了一些倾听孩子的方法,如我们可以收集孩子们的对话来真正的聆听孩子们的世界,收集的方式书中也都有详细的介绍,光收集是没有用的,还得去解读,书中的“您可以这样做”告诉了我们很多去解读对话的方法,也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书中的记录对话的表格清晰的`展示了,老师们对于孩子们语言的记录和解读,书中不仅学到了对发展高质量的引导、记录、解读对话的技能方法,也有助于我把这些技能应用于新的教学实践。

  在一次画“切开的西瓜”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把西瓜的瓜瓤画成红颜色或者黄颜色,可是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我发现一块西瓜被涂成了粉红色,是正正画的。我就问他说:“平时我们吃的西瓜只有红颜色和黄颜色的瓤,你怎么乱涂颜色了呢?”正正只是一贯地保持他天真的笑容歪着脑袋没有说话。这时保育阿姨正好进来,看见正正的西瓜说:“正正你的西瓜没有熟就摘下来啦!”我这才“恍然大悟”的我赶紧又当着大家的面对正正说:”原来你画的是没熟的西瓜呀!“他想了想之后害羞地点了点头。于是我便把正正的这一特别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可了他的想法。此时此刻,我在尊重正正自身想法的同时,也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同时也为其树立了绘画的信心。

  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学习和思考的潜能和能力”是“你有没有倾听”的关键。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1

  在《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中有这样两句话“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此为耻”、“当我们有重要的事情而开班会时,她总是倾听,而且她问的正是我们所想的问题”,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对话的重要性。

  在第四章中深入地讲解教师如何促进与幼儿的对话,并丰富、激发儿童的思维:

  一、认真地倾听

  在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认真的态度是必须的,只有当教师认真倾听幼儿,才会发现幼儿话语中的教育契机,才会激发幼儿想说的兴趣,让对话更加流畅。那认真倾听主要包含几个方面:有目的地倾听;对话的控制权互相交换;拓展幼儿对话的思绪等。

  二、欣然保持安静

  安静是对话必备的客观环境,如果身处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开展对话活动,想必交流的心情也会减少几分。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安静的对话氛围,有利于促进对话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也需要有一份安静的心去对待幼儿,耐心仔细地倾听幼儿所说的话,不要过于急躁,鼓励幼儿大胆地完整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这是章节中的一句话。有价值的提问可以让对话变得持久、深入,可以让对话的内容更加具有教育价值。幼儿的对话主题往往是出自于幼儿对于某一件事情的兴趣,因此在对话时教师要围绕这个兴趣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这个兴趣点更加具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幼儿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个兴趣点。

  四、帮助儿童发展对话技能

  幼儿在对话活动中的语言是比较直白的',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作用,帮助幼儿学习一些对话技巧,例如还没有理清思路的时候可以向对方说“请等一等,让我想一想?”同时在对话中也可以丰富幼儿关于关联词语的使用技巧,促进幼儿对话技巧的提高。

  五、总结对话

  “总结对话”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很新,在书中这样介绍:“总结对话像其他记忆方法一样有用,能提示儿童过去所说过的话。”为什么要让幼儿回忆自己说过的话呢?这是为了帮助幼儿整理和完善自己的说话方式,让幼儿自己说话的思维和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2

  丽萨.波曼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首小诗《我希望》,诗中这样说到“我就是那个忧伤的孩子,一直在黑夜里唱歌。我希望有人听见,并且在我耳边,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赶跑恐惧和惊慌。牵着我的手,轻轻的带我回家。”让我似乎听到了孩子的的心声,他们在呼唤成人的温暖与呵护,呼唤成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成人的支持与关爱。在每个孩子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一个神圣的使者,老师的话有时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圣旨。当孩子忧伤时,老师一句轻轻的宽慰的话,就能让孩子转变心情,开心很久很久,这就是单纯的孩子。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总是要求孩子认真听,仔细听,那么作为老师的我有没有好好听孩子的'话呢?在这本书中的第四章“促进对话”中提到了有效的倾听对学习和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教师有效的倾听儿童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认真的听了,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在我们班有个叫辉辉的孩子,很调皮,平时班里只要有什么事总有他的份,例如:洗手时玩水把水泼在镜子上,泼在同伴的身上。户外活动时把所有的器械都拿出来之后又跑开了,等等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有一天吃过午饭,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中散步,孩子边走边在我的引导下,观察着种植区的植物,在孩子们都在为看到自己种的花生长出苗了而兴奋时,一阵不和谐的争吵传来了。

  我一看又是辉辉,正握着拳头,面红耳赤的和旁边的明明争论着,当时我就来气了,呵斥住了辉辉,辉辉很不服气的放开了拳头,跟着大家回到了教室,之后我就安排孩子们午睡,看着辉辉还是气呼呼的样子,我决定和他好好的聊一聊。于是就有了一次平等和谐的对话,也就是这样一次对话,让我重新审视了辉辉这个问题孩子。在谈话中,我知道了一些事情的真相,原来散步时辉辉看见有一颗花生露在泥土外面,就想用手把花生埋到土里,明明偏说他把花生挖出来了。而之前发生的诸如玩水的事,辉辉说是想给镜子洗洗澡的,不小心才会弄到同伴身上的。因为每次老师都会在小朋友面前凶凶的批评他,所以他不愿意说,而这次的对话,没有其他人在,他觉得很轻松。

  看来一些孩子平时可能是调皮了些,但他们也不是每次都无理取闹。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一个无心的批评会给孩子留下永远的阴影。老师要做的不是盲目地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地听听孩子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做孩子心灵的呵护师,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吧。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3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上最得人缘的,不是会说话的人,而是懂得倾听的人。”手捧《老师,你在听吗?》,一个“听”字是那么的醒目,不觉让人反思起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听的行为。于是乎翻看书本,仔细阅读,书中用有目的地倾听、倾听儿童的想法、放弃对话控制权、尊重儿童的想法、从一两分钟开始,阐述了我们应学会认真倾听,有效地倾听,只有倾听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与此,让我深刻体会到被孩子爱戴的老师,大都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真正的倾听,不是简单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而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是情与情悄悄地交流;是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的跳动,一种爱去共鸣另一种爱的真情。

  《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只要确确实实做到走进他们的心灵,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问题,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情感的机会,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和谐地发展。

  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不好的.习惯,别人在说话时很少耐心听,常常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主观判断对方的用意,因而误解对方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教师在倾听时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既听清楚幼儿说的每句话,还要看仔细幼儿的行为,准确理解孩子说话的本意,善于揣摩话外之音。倾听时千万不能戴“有色眼镜”,要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言行,不要轻易打断幼儿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不断成长。

  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倾听,能使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更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那就让我们都学会认真倾听吧。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4

  在这次读书心得活动中,我学习了《老师,你在听吗?》,书中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当儿童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和同伴就成为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儿童获得依赖、信任、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源泉。教师的倾听与支持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地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

  书中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小事例。一次在一节集体活动中,发现彬彬和阳阳在悄悄讲话,两人讲的很投入,甚至忘了这是在上课。活动结束后我将彬彬和阳阳叫到身边,问起了他们聊天的话题,原来彬彬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奥特曼玩具,并说下次带来和阳阳一起玩。

  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像这样的聊天经常会出现,而且都是孩子们很感兴趣,愿意聊的话题。有时我们常会嫌孩子们太吵,总是想让他们安静下来,忽然我意识到是不是我们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太少了,所以他们连上课时都忍不住想和旁边的好朋友聊上几句。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得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

  例如:1、来园和离园时,周一早上孩子们会很开心地告诉同伴周末爸爸妈妈带他到动物园玩,看到了老虎、狮子等动物。还有的会告诉老师和同伴爸爸给自己买了一辆遥控汽车等。2、在一日生活中,课间自由活动是孩子们自主交谈的'重要时间,为促进儿童的自发型对话,教师千万不要占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孩子们安排足够的交谈空间,而不是匆匆忙忙的。3、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孩子们要参与到互相对话中去,才能很好的游戏或者告诉同伴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孩子会从自发型谈话中成长,这些对话发生在理发店的交谈中、娃娃家的相互协商中或是点心店的买卖中等。教师要让孩子有时间去进入以上这些情景,为孩子提供足够的不受干扰的时间,孩子需要时间去互相谈论他们的想法和发现。

  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5

  “教育环境中的对话”无处不在,不管是在日常时间里还是在活动中的“对话”都需要老师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提问、用心去追问、用心地与幼儿交流,才能更加促进有效教育情境的发生、发展。在《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第二章就围绕“教育环境中的对话”这个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者的声音被最多地听到

  作为幼儿园教师,幼儿就是学习者,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他们所讲述的内容都是比较分散,零散的。正是因为这样老师更加要多听到幼儿的声音,抓住孩子们声音中的教育价值,开展有效地引导。

  二、教师谈话是为了探究儿童的想法

  在教育环境中的谈话对象包括教师和幼儿,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与幼儿谈话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用自己的语言去引导幼儿、拓展幼儿的思维。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儿童互相交谈

  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在教育环境中开展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促进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互相交谈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既是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又是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互相协调的过程。

  四、儿童有时间去思考

  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给予幼儿一定思考的时间,便于幼儿思考、组织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组织语言能力的发展,如果急于让幼儿交流、回答,反而会让幼儿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交流效果。

  五、话题与儿童的兴趣、探索和疑问相关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与幼儿交流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幼儿才会有交流的兴趣,让交流更加顺利、更加深入。让交流的话题更加具有针对性,促进幼儿的发展。

  六、记录和解读对话,以揭示儿童的思维

  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教师不可能立马精准地分析出幼儿的兴趣点,谈话的方向等,因此需要教师在与幼儿交谈后,将幼儿交流的主要内容记录与反思,只有这样,在下次谈话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抓住话题。

  谈话是一种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但也是最难的,与幼儿谈话的技巧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相关文章: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03-2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04-08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9-02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3-24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2-26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3-24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3-24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3-24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