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读后感

时间:2022-08-29 09:28:39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欧洲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欧洲史读后感范文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欧洲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欧洲史读后感 篇1

  近日,我通过阅读《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从古代的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等,这些都书写着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一个个国家的建立、一个个英雄的涌现推动着历史、种族、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既是坚固的城堡和辉煌王宫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业者。爱琴海在这些人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下,变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平城市,屠杀人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社会提了个醒,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

  但是,古希腊为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创造了好几门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

  欧洲史读后感 篇2

  这本书确实很好读,一个下午就可以通读一遍。

  但是,如果想真正的理解它,还是需要多读几遍,花一些时间去整合。

  它讲了欧洲崛起的故事,讲希腊的智慧学识,日耳曼的野蛮好战,还有基督教的道德戒律,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弈、融合。

  最终,古典战胜了愚昧,而科学又战胜了古典。

  日耳曼民族和维京人的野蛮曾经践踏整个欧洲,但在治国中又拥抱了罗马的大地主和基督教所代表的民主与共和。

  教会用被包装过的希腊智慧统治人民的头脑达千年之久,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崛起,天主教会不仅对新教提出的质疑无能为力,更是全面败给了科学、理性与浪漫代表的`人本主义。

  欧洲,欧洲人,在这一波波的迭代之中,慢慢的摆脱蒙昧,拥抱科学,拥抱理性,拥抱民主,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了今日的欧洲。

  书中最为触动我的,是传承与分权。

  武力和学识一直在争斗,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却传承了希腊的智慧学识。

  野蛮好战的日耳曼人用武力征服了养尊处优的罗马人,又传承教会与罗马大地主的学识来治国。

  穆斯林征服西班牙,也传承了来自希腊的经典文化。

  还有基督教会漫长的历史,从被罗马帝国打压,到获得认可,成为国教,然后发展出自己的教会王国;在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承担了传承文化和学识的任务,却也同时出于私心,扭曲的解读希腊经典和圣经;你可以永远骗一些人,也可以短暂的骗所有人,却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最终,基督教派在质疑声中分裂,而理性、科学、人本主义的兴起,让基督教终于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东西----世俗中的灵魂安慰剂。

  欧洲的,如同作者所说,还因为分权,"不是所有东西都属于国王",国王和贵族的博弈让他们必须依赖市镇中的商贾、贸易人士与金融家,国王从来没拥有过绝对的权利,君权的薄弱让市镇的经济得以自由发展,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出璀璨的文明、逐步完善的民主制度,自由、民主、多元的欧洲就成为了科学创新的温床。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即使是强大如凯撒大帝那样的人,也不过是惊鸿一瞥。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人民和中国一样,大多是终身也未曾离开过自己耕种的土地。

  在民智未开,蒙昧的年代,大众的气息是那样的微弱。

  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分外的珍惜个体价值吧。因为跟外界的竞争,人类已经全面获胜,我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资源的匮乏,战胜了环境的恶劣,战胜了贫穷,战胜了无知。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不需要再为生存恐慌、争战、掠夺,而是去面对自己,面对每一个个体,个体,已经成为真正的主宰。

  这是世俗的成功,也是人类真正的胜利。

  欧洲史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深入浅出,立意独特。不仅像普通的历史读物沿时间轴讲述时代变迁,更是从不同角度反复剖析欧洲历史文化的根源。其实作者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书中关键节点也多有图表辅助,但电子书的弊端就是一来太小,二来不方便比对。到后来对于我这种历史早就丢到爪哇国的人来说就有点一团浆糊拎不清。我觉得可能用纸质书会好很多。

  其实翻译做的也很本土化,但可能是台湾跟大陆习惯用语和选词上的差异导致对我们来说有的地方可能比较突兀。

  我觉得用着电子书读书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别人的评论。我印象比较深的`几点:很多读者都喜欢拿中国历史去和书中欧洲历史做对比。这很有趣,因为读史使人明鉴,大家都想要从走了不同道路的欧洲身上反思自身。而且也因为我们必然对中国历史知之甚详,所以也更容易引发思考。既有高歌党的政策好的也有黑的体无完肤的,当然后者居多。通常这种评论都会引发混战,我看了也是觉得很有意思。我个人的观点是:西方学者对东方历史文化多不了解,他们看东方历史比我们看欧洲历史还要浅薄的多,自然也容易忽略东方的地位,教育也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不过言论自由是我们的目标不是吗!

  欧洲史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了《极简欧洲史》。欧洲由古希腊发展而来。当时希腊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人口暴涨,本土不够居住,便开始扩张。扩张后出现了罗马人。罗马人又独立成为了罗马帝国。200年后,从北欧来的日尔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被掠夺。但日尔曼蛮族并没有掠抢东罗马,反而开始支持东罗马,日尔曼人信仰基督教,在罗马推广,但只有很少人听取了推广。而君士坦丁大帝便是其中一个。他成为国王后,建立教会,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当时的罗马人、古希腊人、日尔曼蛮族人构成了英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的'祖先。之后多次改革、分分合合,成为今天的欧洲。

  我读这本书之后,了解到了欧洲的形成,还思考了欧洲为什么发达?我想是因为欧洲人善于交流、理性思维、改革创新,就一日日发达起来,成为今天的欧洲。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铺垫创新未来。

  欧洲史读后感 篇5

  这原来是澳大利亚历史老师的讲义啊!当初我历史老师要是这么给我讲历史,我现在也不用到处找着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了!

  印象中中学老师讲欧洲历史都是分模块的讲,于是我脑海里的欧洲就是那个几个关键词,永远串不到一块去。这本书真的是我的救星啊,让我对古欧洲文明有了个整体的认识。不过觉得读过一遍印象并不是太深刻,有时间还会二刷的!

  历史评论家公孙策在“推荐序”里说:“处在新一波全球化方兴未艾的今日,回头看欧洲历史,似乎比回顾中国历史更有启发性。”刚看到这句时,百思不得其解。为啥说欧洲历史比中国历史对现在社会更具有启发性啊?直到看到下面一段,觉得说的还挺有道理的,“中国文明由于没有像欧洲文明那样,被截然不同的文化、思潮、运动,所分裂、撕扯、困惑过,所以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没有中断。期间虽然被异族统治过,但都是异族被中华文明同化,这虽然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强大,但也因此丧失了反思的机会,也就没有类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那种再生的动力。”中国绵延几千年不断的.文明史确实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是西方由于各种原因中断了文明,也正是由于这个不足,激励他们去反思,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样看来,确实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文明更先进,那些对人类历史有深刻影响的文明都有它们各自的价值,对这些文明的研究都会对我们现在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

  欧洲史读后感 篇6

  这本书叫做《欧洲中世纪史》,C.II.卡尔波夫著。

  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革、新型意识形态的形成、世界图景本身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它的接纳在史料的性质上也有所表现,因在这些史料诞生于复杂的现实并不反映现实。在这一过渡时期,产生了与传统史料并存的新型史料。

  在新时代早期,经济生活中新旧经济进程并存。物质文化基本上保留了中世纪的特点。在新技术和动力源方面,16—17世纪还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这一时期是欧洲工业化前农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结束后即迎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经济现象有了新特征:得益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投资方式,某些经济领域和技术发展快、进步大。矿业、冶金业的`进步,造船业和军工业的重大变革和印刷术、造纸等取得的成绩为工业革命初级阶段做了准备。

  尽管在不同国家的早期资本主义成分发展不平衡,但它已经开始对欧洲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长期影响。早在16—17世纪,欧洲就已经是一个拥有货币、商品共同市场、形成国际劳动分工的相互关联的体系。经济成分的多样性是经济最典型的特征。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在新时期早期,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发生变形。在原有阶层的框架下,一些收入方式独特、收入水平突出、社会和伦理定位迥异的独立群体开始分离出来。

  新时期早期仍和之前一样,欧洲经济中,农业比工业占有更大优势:尽管有了一些极速发明,但普遍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劳动力、劳动力市场规模、每个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等经济因素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的人口进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关。新商路和国家的开发、对新发现土地的掠夺促进了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5世纪末起,欧洲进入国际关系的新时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其主要特点。国际经济关系体系开始形成。欧洲国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利益冲突影响了欧洲政治。地理大发现使新产品充斥市场,它拓展了国际联系,也促成了欧洲的生产。

  从16世纪起,外交关系中的宗教因素越来越退居次要位置。欧洲结盟为欧洲政治世俗化做了准备。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始,欧洲的外交最终实现世俗化,进入新时代。16世纪是战争世纪,战争连续不断,旷日持久。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和规模提出了常备军和依靠雇佣军扩大常备军的问题。在雇佣军——瑞士、苏格兰和德意志的雇佣兵当中,显示出高超的军事技能的瑞士人享有优先权。从16世纪下半期起,欧洲各国君主开始积极招募新兵。民族国家的巩固及雇佣兵市场的枯竭促进了新兵招募。

  欧洲史读后感 篇7

  《欧洲笔记》陆春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版 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作者陆春涛是知名画家,2005年,他三度赴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将旅欧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成就了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欧洲行之前,圈内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艺术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捡起那些闪光的碎片;用心去记下那些震撼你心灵的难忘瞬间,这在你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将受用终生……

  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写字台前,凝视着镜子里自己的双眸。于是白天的经历在眼前频繁切换,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绎成了方块汉字。”文字很朴实,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真诚。 你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行走文学”,因为其中有参观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的感触;有对东西方艺术观念的比较;有徜徉在欧洲古老建筑中的浮想……你也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旅游指南”,因为其中有不少关于旅行的小贴士,如买了东西怎样退税,坐火车怎样买票比较合算,喝什么样的红酒才是性价比最高的……

  但与那些故作深沉的“行走文学”和天花乱坠的“旅游指南”相比,作者很“私人”的文字与感受却别有一番动人心处。他会写因为护照上的磁条脱落而被警告有可能被拒绝入境后,在飞机上如热锅上的`蚂蚁的窘状;他会写在国外被人斩了一刀后那种又气愤又心疼的心情;他还会写在异国他乡画出得意之作时的“臭美”感觉……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

  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欧洲史读后感 篇8

  这一次3周的旅行前,匆忙以"欧洲旅行"为关键字,下载了两本电子书。旅途过半,才有空一读。其中一本,竟然是朱自清在大半个世纪前的游记。

  细细读来,竟有了和先生把臂同游的感觉。梧桐树在石砖路上撒下斑驳的光影,塞纳河两岸的风光,几无变化。

  协和广场上,先生写到了埃及方尖碑,"一八三六年移到这里,转眼就是一百年了。"我想说的是,又八十多年过去了,碑还在,两边两座大喷泉涌雪依然。法国人连尘土飞扬的地面都没有去改善一下。从这里穿过笔直的大道西望。那似近实远的凯旋门气势巍峨。

  凯旋门上的.浮雕应该经过多次洗刷了吧,与你当年看到的颜色无异。底下纪念法国无名士兵的墓,"焰火粗粗的,红红的,在风中摇曳着"的纪念火点亮至今。拾级而上,在门顶看到由十二条辐射出去的林荫大道等分的巴黎城区,真正是一个不老的传说。那西北方的一小片新CBD,是如此不起眼。就像在先生说的"大车轮子"上贴了一小块炫酷的LED灯。

  不变的地标仍是埃菲尔铁塔。读到先生写着铁塔入口的"小心扒手"标语。才惊觉巴黎人原来连这种传统都保留如此长久。

  总的说来,先生对巴黎应该是极喜爱的。那些咖啡飘香的街头,一步一景。众多博物馆中有如星辰般灿烂的艺术品。先生也不能免俗地浓墨于罗浮宫"三宝"。又或是不期然与先生一同站在莫奈的蓝色荷花前。听先生细语"汪汪欲溢的池水,疏疏密密的乱荷,有些像在树荫下,有些像在太阳里。"先生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每个巴黎人都有"雅骨"。深以为然。因为连我这样没有艺术细胞的人,在几天内斗被熏了个内外通透。

  此文此景,可以说是无缝连接。唯一有变化的是对景点、事物的称呼不一样了。先生口中的"仙街",如今译为"香榭丽舍大道";"月芽饼"现在通称"牛角包"。如此种种,精辟与繁琐,雅致与粗陋立见。

  边行边读,一起为佛罗伦萨的百花大教堂所惊艳;看罗马斗兽场的宏伟与兴衰而感慨;被庞贝古城的历史重现而着迷。感恩于这些欧洲城市的"守旧",让我有幸与先生同游。或许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够找到文字原汁原味的出处。

  先生的《荷塘月色》几乎被所有人熟知。而如今中国,"荷塘"似乎到处可有。但原来那处,与先生当年所见所感,可有一分相似?

  欧洲史读后感 篇9

  出生于1984年的才女一枚,最有名的作品当属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于2016年斩获第74届雨果奖,讲述了三重折叠的世界中,人们生活的动荡不安,隐喻当代社会中阶层割裂带给人们的焦虑。

  然而这部《时光里的欧洲》确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成文早于《北京折叠》,于2012年出版,讲述了作者在学生时期带着兴趣与梦想穿过大半个欧洲,没有奢华的酒店和美食,更多的是感悟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反思。

  01、迈锡尼

  全文的第一站是迈锡尼,并非作者旅行的开端,而是3000年前欧洲文明的`高峰,迈锡尼文明史古希腊青铜时代的盛世。如今的迈锡尼却只是一个小村子,交通略有不便,从雅典坐2个小时的长途车、再走上2公里,便能到达山上阿伽门农王宫遗迹的边缘,迈锡尼幸存的遗迹只剩下一片废墟,已无法看出当日的辉煌。阿伽门农王国的故事却未曾被遗忘,荷马史诗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和迈锡尼文明最后的光华。在黑暗时代,人们没有书写的文字,只有口传的历史通过背诵延续,按照规则谱成适合记忆的诗作,史诗式黑暗时代人们对上古的怀念和不能及的追溯、敬仰。作者向读者们推荐了《荷马史诗》、《神谱》和《拉奥孔》,以了解迈锡尼王国曾经的辉煌。

  02、雅典

  离迈锡尼不远的雅典是全文的第二站,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不仅是戏剧的中心,也是其他一系列文化的黄金中心。作者来到山上的雅典卫城,探访希腊建筑的骄傲-帕提侬神庙,如今的神庙只剩一座大堂,雕塑的主体大多藏于大英博物馆等其他地方,这也揭示了那个曾经被奥斯曼帝国、威尼斯帝国及英国人疯狂掠夺的时代。作者又来到雅典卫城山脚下的狄奥尼索斯剧院,看着现存的大理石座位残缺却依然整齐。从荒凉中俯瞰,仍可以遥想从前演员头戴面具、身穿长袍背诵出激情诗句的胜景。公元前5世纪,雅典曾每年举办2次的悲剧艺术节,诗人和剧作家在此一争高下,将希腊悲剧推向了壮美的高度。同样,作者推荐了《埃斯库罗斯悲剧集》、《古希腊》、《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悲剧的诞生》等著作,供读者深入了解古希腊曾经的辉煌。

  《时光里的欧洲》可以当作一本欧洲深度游的旅游指南,亦可以作为了解欧洲文化发展的指南。依循着历史的顺序,作者带着简单的行囊走过了一串欧洲城市,米兰、佛罗伦撒、罗马、巴黎、伦敦、马德里、维也纳、柏林,这些城市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中心,自公元前800年到今天,从英法德到西班牙奥地利,传说与历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间流淌,用作者的原话来说“走访历史是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旅行,而旅行是关于另一种人生的寻找。”

  欧洲史读后感 篇10

  二十世纪中,苏联崛起,美苏争霸、冷战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在军事、经济、政治各个领域进行角逐。最后演变成以军事为主主的高科技技术的较量。美苏冷战的、开始于杜鲁门的“铁幕演说”,结束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期间,一直处在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终于有了真正意义的战后“春天”。

  《从“东欧”到“新欧洲”》的作者是研究苏东历史人文的金雁教授。在本书里作者不仅给我们详细分析了“米氏”对美的态度和他由亲美到积极反美的原因,还大略的分析整个世界政治体制不同下的国家在政治体制的革新,以及在苏联模式下东欧各国的艰难发展与他们步履维艰的转轨之路。所谓苏联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苏联模式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政治个人崇拜主义严重。

  导致苏联解体的一重大原因是东欧剧变。比如,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东欧其实是带有冷战色彩的字眼,是前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簇拥者。当它们还信奉着马克思无产阶级思想的时候,资本主义所谓的“民主”在它们眼里就是狗彘。在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时候他们或许万想不到也有用血来换取民主的'那一天。在南斯拉夫因为不听话被苏联开除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在为南的“脱苏”而担忧。

  前面几段都是笔者从这本书联系到的政治历史知识。现在才是真正将这本书做一个整理。本书共15章分三个大的篇章。上篇:金融危机后回首看东欧。中篇:波兰独立之路与南斯拉夫民族独立问题。下篇: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书里所举的史实都是在我们高中历史教材里有所涉略的。时隔多年当作者再把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带进我们的视野,所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有着质的变化。

  本书里套用了从梁漱溟先生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还好吗?”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同样是研究人文方面的专家金雁似乎与梁先生对于现在的社会有着同样的担忧与思考。

  《从“东欧”到“新欧洲”》作者在关注整个欧洲局势的时候,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在字里行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方法。我们在看别国的发展之路时,他们好的发展方式与模式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以致用。毕竟我们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欧洲史读后感 篇11

  比利时这个只有4千万人口的国家的贸易一直居于世界前例,是欧盟的创始国之一。地处欧洲拉丁文明和日耳曼文明交汇之处,深入了解比利时,无疑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欧洲。本书分古老又年轻的国家、城市和景点两部分,内容包括: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国家、欧洲大陆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等。几点感受:

  1、关于城市。由于地处中间位置,比利时的城市并不一直属于比利时。各城市在不同的时期被不同的国家占领。相当混乱,任何一次大点的战争都不能幸免的样子。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基本是由修道院之类的逐渐发展而来的。也可以说明宗教的重要性。

  2、关于语言。早先的比利时南边为罗马人占领区,北部为日耳曼占领区。因此,作为历史的传承,南部为法语区,北部为荷语区,而且在各自区内文件必然是自己的官方语言。就连原属荷语区的鲁汶大学都不得不在南区设立法语区鲁汶大学。

  3、关于宗教。作为无宗教信仰人士,确实无法理解他们的'虔诚。也不懂他们的教义在是如何从中世纪的一字不识的盲从改变为如今的一边信教一边又能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的。但是宗教,确实跟战争、建筑、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当然,也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4、关于建筑。比利时有三多:古堡多,教堂多,钟楼多。各地有很多不同的教堂。大部分的教堂都是历经几百年才建起来,而且也多次在战争中被毁灭,然后再用几百年重建。在此过程中,由于建筑风格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城市领导人的易主,一座教堂的各部分建筑风格,罗曼式,哥特式等等,都不尽相同。

  而钟楼呢,大部分用来警戒。这也是每个城市为了生活设立的。不仅是低地国家为了防洪,也是作为地理要塞而为了防敌。

  5、关于艺术。我一直觉得绘画和雕塑与建筑是一体的。风格的变化也是相依相存的。值得一提的是巴洛克风格画家的代表鲁斯本。在那个时代,油画的发端,新潮风格的引领,比利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他也以此为荣,各地都设了相关的博物馆。

  人类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面对环境、战争的态度与坚韧的品格,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创造,造福后人,令后人感慨。

  最后,关于本书,构造略乱,重点也不是很突出。聊当了解别国的窗口吧。

  欧洲史读后感 篇12

  从《夜色朦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再到《人类群星闪耀时》,已然被茨威格圈粉。这本书是伴随着三联书店舒昌善先生的译本一起读完的,个人感觉舒昌善版本翻译的更好一些,更舒服,因人而异,不喜勿喷。

  今年的上半年看他的作品,总是惊呼这是什么样的作家,为何如如此细腻,历史观为什么那么宏大,写出来的作品就想一直读下去。看了被翻拍的电影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姜文和徐静蕾的表演还是很让我吃惊的,毕竟把一个发生在国外的故事改成发生在北京的故事,还是很有勇气很挑战的。

  可能是有什么在牵引着我,开始读这本《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茨威格用他“诗人的情感,小说家的技巧来再现历史”,用他细腻的观察和两次世界大战的亲身经历来回忆欧洲从繁盛,从为了艺术可以牺牲一切,从“世界公民”到一战后萧条的经济,通货膨胀,混乱时代,以物换物,到阴云笼罩,到同胞逃离故土,他本人也怀着一种悲怆自尽离开人间。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

  “阳光普照着大地。正如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注意到在我前面自己的影子一样,我也看到了眼下这场战争后面的另一场战争的影子,战争的阴影将会笼罩我们整个时代,他不会再从我的身边消失;战争的阴影将萦绕我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他的阴影大概也蒙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但是,任何阴影毕竟都是光明的产儿,而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呢。”

  希特勒的'阴谋潜伏在影子下,最终不得不离开奥地利,去往英国,虽1937年最后一次回去了故国,见到了母亲,但这也是茨威格1942年自杀以前最后一次回去。

  德国入侵波兰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破灭,他辗转到美国,巴西,这个他感觉很熟悉但从没来过的地方,也是他最后的寄托。

  在我失去奥地利护照的那一天,五十八岁的我发现,一个人随着祖国的沦陷所失去的,要比失去那一片有限的国土还要多。

  我看来,这绝不是简单的一部传记,也不是简单的回忆录,主观感情的抒发超过乐观的叙述,他“怀着一种悲怆”。第一次看完,其实想了很多,但是一时无法全部表达,可能需要再读一遍。

【欧洲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欧洲之旅作文02-04

游欧洲后感12-08

欧洲西部的教学反思01-28

史进的故事11-15

我的读书史作文02-15

创业史好句12-03

我的欧洲之旅作文400字12-21

欧洲西部地理教案(精选13篇)05-11

廿二史札记读后感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