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姆雷特》有感

时间:2022-10-02 21:17:28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哈姆雷特》有感

读《哈姆雷特》有感1

  国王对于哈姆雷特一反常态的疯癫状态表现得极为敏感,他可谓是老谋深算、老奸巨猾、作恶多端,他有的是如何做坏人、如何耍手段、如何实现自己的欲望。在他眼中,只有自己,除己之外的一切只要对自己的利益有所威胁,他都会不择手段地去铲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他可以说是个极有手腕、冷血无情、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他的软弱会在阴谋快要被拆穿之际、会在功亏一篑之时、会在死亡之神来临之刻表现得唯唯诺诺、俯首称臣,更多的时候,他的人生情态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颐指气使的!

  国王的祷告语中为:“我的罪恶戾气已经上达于天;我的灵魂负着一个元始以来最初的咒诅,杀害兄弟的暴行!我不能祈祷,虽然我的愿望像决心一样强烈,我更坚强的罪恶击败了我坚强的意愿。像一个人同时要做两件事情,我因为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而徘徊彷徨,结果反弄得一事无成。要是这一只可咒诅的手上染满了一层比它本身还厚的兄弟的血,难道天上所有的甘霖,都不能把它洗涤得像雪一样洁白吗?慈悲的使命,不就是宽宥罪恶吗?祈祷的目的,不是一方面预防我们的堕落,一方面救助我们于已堕落之后吗?

  那么我要仰望上天;我的过失已经犯下了。可是唉!哪一种祈祷才是我所使适用的呢?‘求上帝赦免我的杀人重罪’吗?那不能,因为我仍然占有着为之杀人的种种东西,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我的王后。非分攫取的利益还在手里,就可以幸邀宽恕吗?在这贪污的人世,镀金罪恶之手也许可以把公道推开不顾,暴徒的赃物往往成为枉法的贿赂;可是天上却不是这样的,在那边一切都无可遁避,任何行动都要显现本来的真相,我们必须当面为我们自己的罪恶作证。那么怎么办!呢?还有什么法子好想呢?试一试忏悔的力量吧。

  什么事情是忏悔所不能做到的?可是对于一个不能忏悔的'人,它又有什么用呢?啊,不幸的处境!啊,向死亡一样黑暗的心胸!啊,越是挣扎,越是不能挣脱胶住的灵魂!救救我,天使们!试一试吧:屈下顽强的膝盖;钢丝一样的心弦,变得像新生之婴的筋肉一样柔嫩吧!但愿一切转祸为福!”他的这般祈祷语是那样真诚,他将自己的罪恶倾吐而出,可笑的是他单纯地认为忏悔可以弥补他的过失和罪恶,没有想过用实际行动去改过,痴心妄想地希望一切的困境可以转危为安!

读《哈姆雷特》有感2

  装疯卖傻是哈姆雷特实施他复仇计划的第一步。第一遍阅读这部作品时,总觉得除了借发疯之态说出揭露谋杀真相、讽刺阴谋者的隐喻的怨恨且意味深长的语言外,没有太多的意义。再读时才有些理解:面对新王对自己威胁王位的隐隐存在的恐惧,只有装疯才能使谋杀者放松警惕,也才能为自己的复仇创造机会。

  而新王对王子的疑心也在不断加剧,派出了年轻的臣僚前去窥伺王子的内心,为伶人们出现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伶人戏剧的表演本是为安抚“业已疯狂”的哈姆雷特,但反被哈姆雷特利用,以窥伺新王的内心来验证鬼魂所讲述的谋杀真实与否。在戏剧开演之前,哈姆雷特的心灵受到了第一次刺激,“这一个伶人……一定会让眼泪淹没了舞台……使所有的耳目迷乱它们的功能。可是我……忘记了杀父的大仇……我是一个懦夫吗……”对伶人的表演赢得全场观众的响应,对比自己承受杀父之仇却报仇无门的凄凉现实,哈姆雷特陷入了自责的痛苦之中。

  戏剧开场了,演出的内容是王的弟弟趁王午休时将其杀害并霸占了王位和王后,影射的.正是新王克劳狄斯的恶行。新王看戏时的种种反应彻底证实了鬼魂的话,也坚定了王子复仇的心。

  而新王在对王位被夺威胁的恐惧导致的愤怒下,决心彻底铲除哈姆雷特,下令将其送往英国,同时通知身为臣属的英国诛杀哈姆雷特。但在下令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新王忏悔的一幕,“我的罪恶的戾气已经上达于天,我的灵魂上负着一个元始以来最初的诅咒,杀害兄弟的暴行!……我的更坚定的罪恶击败了我的坚强的意愿……但愿一切都转祸为福!”新王认识到自己的罪行,为此感到忏悔,但罪行已经犯下,自身又无法战胜贪欲,只能微弱无力的祈祷“一切转祸为福”。

  这一幕恰巧被哈姆雷特撞见,立即激发了王子复仇的欲望,但转念一想,“要是我在这种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的……等待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

读《哈姆雷特》有感3

  哈姆雷特,一个生在戏剧里,又活在生活里,人性中的人物。他是具有人文主义典型性的象征,是一个经历痛苦后忧郁寡欢的人,是一个心怀昂扬热血激情却又犹豫不决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体现,思考和独白是他的表达,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绎着自我,演绎着这个王子的悲剧。

  对于自我的剖析,你总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寻找到蛛丝马迹。无论是关于生死意义的探寻,还是自我追求的抉择,哈姆雷特都独到的展现了人的发展的矛盾。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设计就是这么神奇,一千个不同的读者眼里,便有着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体悟。

  他是丹麦的王子,所以他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定繁荣的义务;他是慈祥的父亲的儿子,所以他必须肩负为父报仇的责任。压抑使他踯躅、犹豫、不断地深思、不断地自言,他总是一个人,朋友的背叛,爱人的失去,母亲的改嫁,一切都离他越来越远,他孤独的行走在一条复仇之路上。这样,他也只能更加抑郁,更加癫狂。原本的.只是为了欺瞒叔叔而装疯,却早已不知不觉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会忘记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曾经那个感叹世界是“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篷,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感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渐渐的在现实的改变中改变了。他对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里的世界,“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人类不能使他发生兴趣,女人亦然。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后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难以摆脱的痛苦,亦有人看到过于犹豫而使行动迟缓的自己。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复杂,演绎的人最本真的情绪。莎士比亚用他最擅长的情感的描绘和心理的刻画来展现哈姆雷特,造就了这个世界著名的悲剧之作。

  人文主义是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极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渴望。他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丰富多彩的语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于莎士比亚悲剧的第一部。

读《哈姆雷特》有感4

  为自己新夫的怒火和儿子的“疯狂”而担忧不已的王后约见了哈姆雷特,本想劝诫他几句,却被儿子对事情真相和对自己背叛丈夫行为的控诉说的无地自容。对王室忠心耿耿、有些近乎“愚忠”意味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也因为躲在帷帐之后、替国王探听王子心声而被哈姆雷特当做窃贼杀死。

  波洛涅斯之死为国王要求王子离开丹麦找到了坚实的理由,但同时也为自己的灭亡和最后的惨祸埋下伏笔。在前去英国的路上,哈姆雷特与率兵穿越丹麦国境的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相遇,在空旷的丹麦原野上,王子再一次受到了刺激。在听闻挪威王子即将率军就争夺一块不毛之地与波兰激战的消息之后,王子感慨道:“……即使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相形之下,我将何地自容呢……”

  最无辜的莫过于奥菲利娅,波洛涅斯的'千金、哈姆雷特王子的爱人。她受到王子热烈的追求,却因为身份的不同、地位的高下,受到了来自父亲、兄长和整个世俗的激烈反对,被迫放弃与王子恋爱的意愿、与自己喜爱的人保持距离,甚至还要在父亲的怂恿之下沦为国王窥伺哈姆雷特内心真实想法的工具,在众人都以为哈姆雷特“发疯”之后,追求奥菲利娅不得成了唯一合理的解释,她与王子的距离也变得更远了,而每一次的见面又必须面对哈姆雷特的“疯言疯语”,年轻少女的心灵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一次又一次经受着来自外界的剧烈打击。父亲的死成为了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奥菲利娅疯了,一个曾经洋溢着青春美好的少女就这样完全丧失了理智。当她因伸手摘取长颈兰儿坠入水中时,她的口中仍在吟唱着动人的歌谣。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对这个苦难的少女最好的解脱。

读《哈姆雷特》有感5

  这是一部关于伦理的冲突,关于人生的矛盾,关于命运,关于死亡的戏剧。每个人都注定了自己的,只属于自己的死亡方式。

  先王死了。因为自己的兄弟觊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身居高位的人有哪个不为自己的地位担忧呢,然而这个王还是因此丢掉了性命,或许他太信任他身边的人,或许他太自信,不屑于别人的暗度陈仓,却终于在这份自负或者真诚中失掉了生命。但是他的灵魂不死,因了这份冤屈回来不断的想告诉活在世上的人真相。而有些真相是要掩藏起来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就会招致更多人的丧命。

  波隆尼尔死了。因为躲在王后的帷幕后面,被误以为是现在的国王而惨成为一只替罪羊。他对自己的王尽忠,深陷于权势的争夺漩涡中不可自拔,但也不想自己的女儿卷入这片混乱的战斗里。他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也有责任有义务去面对宫中的纠纷,他的死成了一种必然中的偶然,在这样的生活中总是有人要死的,如果不是波隆尼尔,也还会有其他人,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伴君如伴虎”,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但是生命却都从属于他人。

  奥菲利亚死了。因为在亲情和爱情中不能寻求永久的解脱。她是爱哈姆雷特的,但是她爱的那个人除了因为得知了事件的真相而导致疯癫咒骂自己,还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尽管她可以容忍这无理的咒骂,也不能逃避世人的眼光,她没有资格和自己的仇人结为连理。这个女子,将生命中的顺从本性发挥到了极致,是一种依从性人格吧,导致失去了自我。很难说她爱上哈姆雷特是不是因为他告诉她他爱上她了,只是见到了她听从父命和王的愿望而远离了她爱的人,还要让这个清醒的有些疯癫的人对自己的软弱指责批判,只有死才是她永久的解脱吧。

  王后死了。因为误饮了本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药。很多人说这个女子攀依富贵,是一个风尘女子,在先王的尸骨未寒之时就下嫁了先王的弟弟,这是有违道德伦理的。可是在一个女性观照的角度上看,王后不下嫁这个王又会导致何种灾祸呢?很显然,她会失掉现在的富足和奢靡,会失掉自己的地位,甚至会失掉自己的生命,而这些,虽是物质而浮华,却已经是这个女人的全部,她不能失去自己生命的意义。选择委屈求全也没有什么不对。最终她的死不是皆大欢喜,而是对现在的王的信任和对儿子的爱与关注,一个傻女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现任丈夫要杀害自己的儿子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理,可恨之人必有不为人知的可怜。

  国王死了。死于他自己设计的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曾经没有下了去手杀了他,因为所谓的或者俄狄浦斯情节或者自己的影射,而今天,当他看到那么多无辜的.人死在这件事情上面时,终于下定决心给这个老家伙一个了断。这样好了,世界都清净了,没有了对权利的追逐,没有了对身边的人的敌视与暗算,没有了一切与生命本真无关的事情。他是否是罪有应得我也说不清楚,我想或许他也是一个可怜之人。因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他的哥哥当了国王而他只有看着的份儿,终于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暂且称之为梦想,当他梦想实现的时候他去用心保护自己的梦想,却终于死在了梦想上,并且得到了所有人的唾弃和辱骂。

  哈姆雷特也死了。他自己选择了毒酒,再也不愿意去承担更多了,包括那沾满亲人鲜血的王冠。他了结了这些有悖于道德的事情,他爱他的父亲和母亲,看着他们曾经的幸福也会希望自己总有一天和奥菲利亚也会那样,可是终于事态变了,看到了他深爱的母亲成了一个近乎风尘女子的皇后,他觉得可耻,觉得对世界上美好的爱情产生了动摇的信念。他迷失了,找不到方向,像一个受伤的小兽,没等舔舐干净自己的伤口渗出的血,就被那疼痛逼得横冲直撞,直到没有了力气瘫软下来。他是英雄,为自己的父亲报了仇;他也是罪人,因为杀害了无辜的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选择去做一个清醒的灵魂,看着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这个戏剧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关于死亡的台词: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就竟是哪个较崇高?

  哈姆雷特选择了死,“死即睡眠,,它不过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那么,此结局是可盼的!”死并不是可怕的,而是一种归宿,一种最安全最适宜安抚灵魂的方式。只可惜,在死的时候也不是彻底清净的。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死了之后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死去以后是否真的有梦,而那梦又将是美好的还是残酷的。

  在这么多的人死去的时候,人们被这死震撼着,或许这才是悲剧的魅力,无可逃遁的命运悲剧。

  那些死去的人,从楼上跳下来的,是否和《颐和园》里李缇一样,坐在顶楼的边缘,然后仰面就躺下去,跌落到楼底,了尽她的生命。他们不想再生活下去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无力承担生活的打击么?可是生活又强加给他们了什么呢?我不明白,始终觉得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的生命选择成了悲剧的,死亡无可逃遁,却也并不是不能回避的。那些叫着“活不下去”的孩子们,其实是最坚强的人们,说着不能活了,也只是表达一种绝望和不满罢了,心里面并没有想到那么严重的地步,他们坚定的扛起了应该扛起的东西,无所畏惧。当然有些人在别人的葬礼上哭泣,无动于衷,是对自己的命运也一样的态度么?是否有恐惧存在呢?恐惧的什么什么呢?恐惧的是未知吧。

读《哈姆雷特》有感6

  有人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人方法是不一样的。可是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惨的人儿,这一点,却是无庸置疑的。

  这个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父王亡故的真正原因后,经过装疯、暗查、赛剑等一系列的行动之后,终于与那个杀了自己父亲,娶了自己母亲的叔父同归于尽了。据说里面很多情节都和《丹麦史实》中的一篇《阿姆列特》完全相符,原书中只记载了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可在莎士比亚笔下的五幕悲剧却变得如此动人,令人叹为观止。

  许多评论都说围绕书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他在反复谋划之后,有不少机会,为什么迟迟不动手,显得犹豫不决?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从剧情中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天生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过来"的豪言壮语,一直到"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的'绝望叹息,充分显示了哈姆雷特的性格与环境之间剧烈的矛盾。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红嫩绿的昂贵花瓶里。纯洁高尚,纤弱又明达的哈姆雷特就是这只"花瓶",那与他行为能力不相称却又不可推卸的重任就是那株"橡树"。一旦"橡树"在"花瓶"里生了根,发了芽,花瓶就注定要粉身碎骨,就如哈姆雷特注定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这正如古希腊人所说的命运,而哈姆雷特就是这命运追逐的牺牲品。他被命运捉弄,害死可怜的情人奥菲利娅。在他复仇的一系列过程中,情人的哥哥雷欧提斯,自己的母亲可怜的王后等多人因其丧命,最后,他也与他那奸邪恶毒,篡夺皇位的叔叔同归于尽。可是,他悲惨的命运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但是他却选择了去走这条复仇之路。人的脆弱和环境的残暴在哈姆雷特身上是如此的相反又相成。有人说,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过时的人,而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为别人的灾难而忧郁;想得很多但是做的不多;深感宇宙无垠而个人空间狭小;最后愿奋不顾身,孤注一掷,那么这个人就越接近书中乃至莎士比亚心目中完美的哈姆雷特。

  这棵橡树终究是要张大,就如哈姆雷特复仇的欲望不断涨大,他把这他承担不起的,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的责任装进了自己的胸膛,没有任何人可以相信,一切全凭自己,他计划计划再计划,让这棵橡树贪婪的啃蚀着他自己,到这棵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的时候,他,哈姆雷特,这个十足的美丽脆弱的花瓶就随之碎落了。

  其实,仔细想来,每个人都是在同命运捉迷藏,但是很少有人能够逃脱。我们都在一条单行道上,有人踌躇,有人欣喜,有人踱步,有人奔跑。有人太早勾勒了生命的线条,有人太早看出了命运的玄机,所以,当生命的时针飞速向前的时候,他们无所期待;有人太晚觉悟冥冥中的安排,有人太晚了解生活的残酷,所以,当该来的终于来了的时候,他们无处可逃。不知不觉,有人已经陷入了爱不释手的游戏,这一路他们都无法自拔,只能在命运的安排下苟延残喘的活着,为了那所谓的人生目标活着。但当"任务"完成时,他们的世界就好像突然间被抽掉了所有生存的价值。所以,也许这样同归于尽的结局,对哈姆雷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也是他最大的解脱。

  人生苦短?我觉得这要看你怎么去活,怎么去面对。因为一些小事,去抱怨生活,浪费时间去悲伤,那是傻子,对,傻子才悲伤!所以,既然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不要再无为地去浪费生命,要学会享受生命给你带来的一切,这些都是奇迹。

  郎费罗说:学会生活,学会劳作。对,不要让人生变得苦短,即使是一条单行道,也要一步一步好好地走下去,活出个样子,哪怕是橡树栽在花瓶里,哪怕是注定的悲剧,也要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生命就是这样,人生就是这样,也许一切都是注定,错过了就不能回头,但要相信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就去做,坚持到底,永不向命运妥协。

  借用一句歌词,那就是“春眠不觉晓,庸人偏自扰,走破单行道,花落知多少。”

读《哈姆雷特》有感7

  克劳狄斯国王为了争夺先王的王位、王冠与王后,竟不念手足之情将毒药倒入先王的耳腔,谋杀了先王,得到了一切。国王所编的谎言使鬼魂迟迟不能消散。于是,哈姆莱特王子决定替父报仇,安息游荡人间的鬼魂,因为他多次错过机会,最后虽然杀死了国王,却也死在了同样是替父报酬的雷欧提斯的剑下。 爱情的忠诚与背叛或许是复仇的另一大因素。

  哈姆莱特也曾想大声唤醒这个背叛了父亲的王后,让王后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错。在击剑中,她代饮毒酒而死去。王子虽然在复仇的时候曾让奥菲莉娅万般伤心,然而,在心上人即将下葬的时候,他也曾止控不住心中的悲伤,伤痛不已。即使是复仇的不得已也不能掩盖王子对奥菲莉娅的忠诚、纯洁的'爱! 从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吞反复无常的探密与告密中,足以见证这两位从小与哈姆莱特王子一起长大的朋友是如何利用他们与王子之间的交情来换取国王与王后的嘉奖,或是加封爵位,或是赏赐珍宝,而得到的一切有一份真诚的友谊中的信任重要吗?霍拉旭虽是个军官,但却在哈姆莱特将要面对未知的危险,对话鬼魂的时候不撇下王子一个人逃走,而是尽自己的力量拉住王子。

  复仇时他始终没有违背对哈姆莱特王子许下的诺言,只字不提所看到的一切。在哈姆莱特临终之前,他也曾想喝下剩下的毒药,与王子共长眠......哈姆莱特与霍拉旭之间虽是军臣间的忠心耿耿,但更多的是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心中的那堵友谊之墙! 波洛涅斯有一对拥有高尚美德的儿女,然而他自己竟是如此得虚伪,为讨国王、王后的欢心,他不惜出卖女儿的珍贵爱情,他在国王、王后与王子之间油腔滑调,故做媚姿,最后因偷听王子与王后的对话,惨死在哈姆莱特王子的剑下。他的爱管闲事与虚伪不也折射出人性丑恶的一面吗?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

读《哈姆雷特》有感8

  莎士比亚的众多著作中,我最喜爱的还是《哈姆雷特》。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哈姆雷特与叔父克劳迪斯的仇恨、与奥菲利亚的爱情甚至是与霍拉旭的友谊……被刻画的无一不生动,无一不细致。

  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的时候正处于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当时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社会矛盾突出。而莎士比亚正是借助自己的作品中八世纪的丹麦来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

  当时的英国,不可谓不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那不断争斗的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不正是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吗?当时的莎士比亚已经人到中年,早已失去了对于人文主义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是表现出了对于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度思考,这正是《哈姆雷特》中想要告诉世人的。

  他原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处处受人尊敬,接受着最正统的教育,享受着最精致的生活,无需为生计发愁,不用为未来苦恼,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者,丝毫不知生活的黑暗。这样一个光风霁月的人物,当经历了父亲死亡、母亲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之后,人生观终于发生了变化。我们都知道“生存,或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出自哈姆雷特之口,这样一位悲情式的英雄,一位有着自己原则并且不肯轻易背弃的英雄,即使最后被奸人所害,也是为了正义而死!

  从书中可知,哈姆雷特与霍拉旭本是君臣关系,但哈姆雷特却丝毫不在意这些封建礼节,而是说“更愿意和你作为朋友”,他非常了解霍拉旭的为人。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此人不拘于封建思想,而且对此有所突破,他追求的`是人性主义。

  在报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仍然坚持自己内心的正义,即使心中充斥着复仇的怒火,他也不用暴力解决问题。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身,他变得更坚强,更果断,无愧于是一个伟大的悲情英雄。

  戏中戏,如是而已。

读《哈姆雷特》有感9

  掩上书卷,剧中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对白还历历在目。夜不能寐,哈姆雷特决然刺杀克劳狄斯的伟岸背影铭记在心。哈姆雷特无疑是幸运的,他从先王亡灵口中得知事情真相,而又披荆斩棘以其死前所余的全力刺穿克劳狄斯,完成了一生的夙愿;哈姆雷特无疑无疑又是悲哀的你,他为别人的灾难如芒在背、如疽附骨,他亲历理想的.幻灭和现实的丑恶,他惩戒了恶徒却又为此燃尽了他灿烂的生命。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如果说,喜剧是一种美,一种梦幻仙境般圆满的美,那么悲剧则是另一种美,一种血淋淋的现实生活硬生生将梦幻楼阁捏碎的美,美得残忍却极致。这,便是《哈姆雷特》所带给我的视觉震撼。我想我是喜欢哈姆雷特的,他无所畏惧、崇高深刻,尽管他的犹豫不决、孤独忧郁又是那么的不尽人意,但我还是喜欢他。正因他有那些个而非完美圣人所有的瑕疵,亦如泯然于众生的我。

  学术上说:哈姆雷特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应真十六至十七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他具有超脱时空的意义,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形象。诚然,其实作为一个平凡的高中生,我并没有想到那么深。我只是觉得,每当想起哈姆雷特飞蛾扑火般刺向克劳狄斯时,便想起我那短暂的生命,必须也要像他那样矢志不移地走下去。

  不论悲剧喜剧,有意义,才是正剧不是吗?

读《哈姆雷特》有感10

  相信大家都看过《王子复仇记》。剧情中哈姆雷特为了为自己的父亲报仇,装疯卖傻,最后仍然死在了雷欧提斯的剑下。

  那么,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影的原著《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呢?这本小说被成为“四大悲剧之一”莎士比亚费了不少心思采写出了这本让世人赞叹的小说。故事情节和电影当中几乎一样,就是王子经过不断努力最后终于将杀害他父亲的凶手克劳蒂斯杀死了。当然,自己也倒在了雷欧提斯的剑下。

  哈姆雷特在准备复仇的这一段时间,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所以自己装疯卖傻,而且周围的人都没有看出来他是装的,可见演技高超。在准备的这段时间内,哈姆雷特丢掉了太多的东西,为了自己完成父亲的心愿。那么从某一个角度上说,我们是否能从这部小说当中体会到这样的道理呢——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应该舍弃的不要保留,大胆的向前冲。只要努力过了,就不后悔。虽然我们并没有像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历,可是在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是不是很多呢?

  就比如说,一个人的儿子得了大病,父亲没有钱医治结果把房子家具都卖掉了。这难道不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这位父亲心中有这样一个目标,我一定要把我的孩子治好,不惜一切代价。于是,这位父亲给予了我们真实的行动。最后,尽管孩子的病没有治好,但是作为一名父亲他尽力了吗?他尽力了。他爱自己的孩子。他不想为自己的孩子治病吗?他当然想。所以,哪怕最后孩子身亡,父亲的心里只有惋惜并没有任何愧疚可言。这位父亲如果剧中的哈姆雷特,而病魔就是剧中的克劳蒂斯。虽然最后这位“哈姆雷特”并没有复仇,但是,我们感觉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心。

  人生中有太多的挫折与坎坷,这不就是其中的一个吗?我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风雨交加的凄惨与伤心过后,必定是彩虹相照的'快乐与兴奋。在这其中,我们可能会摔跟头,甚至差点死去。可是我们跌到了重新来,生命除外,一切都可以进行第二次。整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丢掉父亲母亲的宠爱;我们也有可能丢掉财产和食物。可是这些不重要。只要内心当中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不后悔。

  或者来说个反面典型。某月某天,一场大火在张女士家轰然而其。这个时候,家里还有做客的亲戚,前前后后一共有十多个人。就当所有人都准备怎样逃生的时候,张女士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财产,嘴里还一直在说:“一定要找到啊,否则以后怎么生活啊。”不错,存折和信用卡果然都找到了,可是那个时候张女士的房子内已经是乌烟弥漫,根本出不去。就这样,张女士被困到了里面。

  半个小时后,或经来到了这里。很快,张女士就被救了出来。可是因为抢救无效,死亡。

  就这个故事,张女士也有自己的目标,而且最后也完成了,可是为什么她的结局比别人悲惨呢?别人的目标是生命,可以丢弃财产。可是张女士的目标是财产,而这个过程中丢弃了生命。我们不难看出,选择目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抉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可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利大于弊的。否则,你会因为选择不当遭受严重的惩罚。或者说,在某种方面上要想到对自己的好处和坏处,做好心理准备。

  我们要学习哈姆雷特的精神,却不要盲目学习。我们读书,我们要感悟书中的道理。不要读死书,也不要死读书。或许,这是致命的。

【读《哈姆雷特》有感】相关文章:

读哈姆雷特有感10-07

读《哈姆雷特》有感15篇01-08

读《哈姆雷特》有感范文750字10-06

读《哈姆雷特》有感范文650字10-06

读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06-14

个人读哈姆雷特有感范文7篇07-13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09-10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08-22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05-11

哈姆雷特的读后感10-18